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从神医耆婆之医疗事迹论其医疗方法及对佛教影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文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神医耆婆之医疗事迹论其医疗方法及对佛教影响
  作者:黄文宏
  --------------------------------------------------------------------------------
  从神医耆婆之医疗事迹论其医疗方法及对佛教影响
  [ 作者:黄文宏 转自:硕博文库 已阅:1704 时间:2006-9-26 录入:gaoshentao ]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从神医耆婆之医疗事迹论其医疗方法及对佛教影响
  【英文标题】On the medical method and influence for Buddhism of Jīvaka:the miraculos Doctor and his medical treatments
  【文章作者】黄文宏
  【指导教师】陈英善
  【文章页数】161页
  【中文关键词】佛教|医疗|医学|神医|耆婆|疾病|解剖|药王树
  --------------------------------------------------------------------------------
  【中文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耆婆习医的历程及医疗活动中,当时的医学状况,并讨论耆婆的医疗对象及其疗效,从中反映耆婆在社会中所扮演医疗角色。耆婆的医疗活动中,主要以外科手术(解剖)、药物为主为病患诊治,其中也显示耆婆已有“身体观”的认知,并反映当时药物学的发达,意即探讨耆婆的医疗特色,并显示病患对疾病的心态,及当时的疾病文化。
  佛陀时代的僧团,当僧众生病,仍须求助僧团以外的医生来诊治。这显示出佛陀对于“世间药物”的态度是肯定的,但对于某些药物还是有些规范。另一方面,佛陀非常重视病僧的身心状况,并积极透过修行或药物医治身心的疾病。这也厘清了一般人对于佛教是“消极”、“厌世”的观念。
  耆婆对佛教的影响,也就是耆婆的医疗活动中对佛教的戒律、教团和医学这三方面来讨论,以显示医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的现象。
  --------------------------------------------------------------------------------
  【论文目次】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2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途径 5
  第二章 佛教医学的源流 8
  第一节 印度传统医学的发展 8
  第二节 佛教医学的考察 17
  第三章 耆婆习医的历程及其医疗事例 39
  第一节 耆婆习医的历程 40
  第二节 耆婆的医疗事例 45
  第四章 耆婆的医疗方法 89
  第一节 医学式疗法 89
  第二节 信仰式疗法 103
  第五章 耆婆对佛教的影响 107
  第一节 佛教戒律方面 107
  第二节 教团发展方面 114
  第三节 佛教医学方面 115
  第六章 结论 119
  参考书目 124
  附录 139
  附图 152
  --------------------------------------------------------------------------------
  【参考文献】
  一、经论典籍:(按《大正新修大藏经》册数顺序排列)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卷,no.125﹞,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卷,no.156﹞,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后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卷,no.197﹞,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卷,no.200﹞,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1卷,no.310﹞,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梁·婆罗译,《佛说大乘十法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1卷,no.314﹞,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宋·施护译,《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卷,no.346﹞,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卷,no.374﹞,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姚秦·竺佛念译,《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卷,no.384﹞,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 女祇域因缘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卷,no.553﹞,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 女耆婆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卷,no.554﹞,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提云般若译,《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卷,no.694﹞,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东晋·竺难提译晋言法喜,《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卷,no.1043﹞,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清·工布查布述,《佛说造像量度经解》﹝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1卷,no.1419﹞,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2卷,no.1421﹞,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2卷,no.1425﹞,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2卷,no.1435﹞,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3卷,no.1435﹞,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失译,《萨婆多毘尼毘婆沙》﹝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3卷,no.1440﹞,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3卷,no.1444﹞,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4卷,no.1450﹞,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4卷,no.1462﹞,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失译,《毘尼母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4卷,no.1463﹞,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失译,《分别功德论》﹝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5卷,no.1507﹞,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天台智者大师说,《妙法莲华经文句》﹝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4卷,no.1718﹞,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9卷,no.1793﹞,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后汉·安世高译,《温室经义记》﹝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9卷,no.1793﹞,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唐·法藏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0卷,no.1813﹞,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唐·法藏撰,《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卷,no.1899﹞,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唐·湛然述,《止观辅行传弘决》﹝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卷,no.1912﹞,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唐·道绰撰,《安乐集》﹝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卷,no.1958﹞,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梁·宝唱等集,《经律异相》﹝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卷,no.2121﹞,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卷,no.2122﹞,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唐·道世撰,《诸经要集》﹝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卷,no.2123﹞,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卷,no.2131﹞,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失译,《维摩经疏卷第三.第六》﹝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4卷,no.2772﹞,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通妙译,《耆婆迦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汉译南传大藏经》,卷10),高雄:元亨寺妙林,1990。
  通妙译,《弥兰陀王问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汉译南传大藏经》,卷64),高雄:元亨寺妙林,1990。
  通妙译,《清净道论》,(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汉译南传大藏经》,卷68),高雄:元亨寺妙林,1990。
  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台北:中华书局,1985)。
  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台北:中华书局,1995)。
  二、专书与论文(按姓氏笔划排列):
  (一)中文方面(包括译本)
  川田洋一着 ; 许洋主译
  2002 《佛法与医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川田洋一着 ; 圆明译
  2002 《大医生小医院》(宜兰:中华印经协会)。
  木村泰贤着 ; 释演培译,
  1954 《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内明出版社)。
  巴沙姆(A. L. Basham)主编 ; 闵光沛等译
  1997 《印度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甘乃斯.齐思克(Kenneth G. Zysk)原著,陈介甫翻译
  2001 《印度传统医学:古印度佛教教团之医学:苦行与治病》(台北: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
  禾慧居士
  1994 《佛教医学》(台北:添翼文化)。
  全佛编辑部
  2001 《佛教的植物(上)、(下)》(台北:全佛出版社)。
  巫白慧
  2000 《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北京:东方出版社)。
  狄巴克.乔布拉(Chopra & Simon)着;林静华译
  2001 《乔布拉健康中心药草圣典》(台北:远流出版)。
  冈西为人编着
  1969 《宋以前医籍考》(台北市:进学书局出版)。
  林富士
  2001 《疾病终结者——中国早期的道教医学》(台北:三民书局)。
  秦关月
  1992 《释迦的医学》(台北:常春树书坊)。
  马伯英
  1994 《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伯英等着,
  1993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上海:文汇出版社)。
  曹仕邦
  1994 《中国沙门外学的研究:汉末至五代》(台北市:东初出版社)。
  陈邦贤
  1973 《中国医学史》(台北:商务印书馆)。
  陈明
  2003 《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杨惠南
  1995 《印度哲学史》(台北:东大出版社)。
  董看看;李素珠译注
  2001 《佛门医术秘经》(上海:学林出版社)。
  廖育群
  2002 《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认识印度的传统医学》(台北:东大出版社)。
  刘欣如编着
  1994 《佛教医学的奥秘》(台北市:大展出版社)。
  薛克翘
  1994 《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8 《中印文学交流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兴膳宏, 川合康三着
  1995 《隋书经籍志详考》(东京都:汲古书院)。
  丛春雨等编着,
  1994 《敦煌中医药全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释东初
  1985 《中印佛教交通史》(台北:东初出版社)。
  释慈诚
  2001 《佛教医学》(台北:大千出版社)。
  C.G.Cumston 着;赖斗岩等译
  1952 《印度医史和卡尔提阿(Chaldean)及波斯的医史》,《中华医史杂志》,4卷1期,页13-26。
  王俊中
  2002 《中古佛教医学几点论题刍议─以“四大”和“病因说”为主》,《古今论衡》,8,页131-143。
  史旺成
  1992 《略论佛教医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五台山研究》,页1-4。
  李良松
  1997 《佛教医药纵横谈》,《亚洲医药》,页97。
  2000 《《大藏经》经中的医药学》,《天津中医院学报》,19卷1期,页48-49。
  李勤璞
  1997 《《耆婆五脏论》妊娠学说的源流》,《中华医史杂志》,27卷3期,页170-175。
  1998 《《耆婆五脏论研究》─印中医学关系的一个考察》,《文史》,45,页85-94。
  杜正胜
  1995 《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并介绍“疾病、医疗与文化”研讨小组的成果》,《新史学》,6,页113-153。
  1997 《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新史学》,8,页143-171。
  汪宝数
  2000 《沐浴的变迁》,《世界文化》,6,页16-17。
  肖雨
  2000 《佛教医学概要》,《五台山研究》,1、2、3、4,页17-23;页22-25;页21-26;页18-24。
  林子菁
  1956 《印度医学对于中国医学的影响》,《现代佛学》,6,页18-21。
  林伯谦
  1987 《陈寅恪“三国志曹冲华陀与佛教故事”质疑》,《中华复兴月刊》,26:6,页61-73。
  1999 《王梵志出生传奇再探》,《东吴中文学报》,5,页179-213。
  林许文二·陈师兰
  2002 《魔幻本生的故事》,《香光庄严》,70,页95。
  林富士
  1995 《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6:3,页695-745。
  2000 《“疾病的历史”研究刍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疾病的历史”研讨会。
  林煌洲
  2002 《从印度文化探讨印度佛教的兴衰及其与印度教的关系(上)、(下)》,《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通讯》,5、6,页5-13;6-14。
  金仕起
  1995 《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分与地位》,《新史学》,6,页1-47。
  洪嘉禾、李兆健
  2000 《佛学与中医学》,《中医典籍学报》,3,页164-173。
  柯嘉豪
  2001 《中国寺院中的浴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举办“物质文化的历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页1-24。
  段晴
  1999 《德国南亚学者彼得·达斯教授在北京大学讲学》,《南亚研究》,2,页95-96。
  张慧玲
  2000 《神医传说研究-以故事学为观点的考察》,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硕士论文(新竹:清华大学)。
  曹仕邦
  1981 《十律颂中有关医疗的资料》,《南洋佛教》,151,页10-17。
  1987 《大正藏本缘部下诸经中的医疗与生理资料》,《南洋佛教》,224,页13-15。
  1987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顺俗政策》,《中华佛学学报》,1,页153-180。
  1980 《四分律中有关医疗的资料》,《南洋佛教》,139,页11-14。
  1982 《摩诃僧祇律中有关医疗的资料》,《南洋佛教》,163,页13-18。
  梁长龄
  1993 《橡皮筋结扎术于痔疮治疗上的价值》,《中华医志》,51,页123-127。
  陈兵
  1991 《佛教与医学》,《法音》,6,页22-31。
  陈明
  1999 《《医理精华》是一部重要的印度梵文医典》,《五台山研究》,4,页29-35。
  1999 《印度佛教医学概况》,《宗教学研究》,1,页36-43。
  2000 《古印度佛教医学教育略论》,《法音》,4,页22-31。
  2000 《评《古代印度的苦行与治疗:佛教僧团中的医药》》,《中国学术》,1,262-263页。修改稿《佛教医学的起源与发展——评《古代印度的苦行与治疗:佛教僧团中的医药》》,载《中国图书评论》,1,62-64页。
  2001 《《医理精华》和印度佛教医学理论之比较(上)、(下)》,《法音》,3、4,页28-33;页27-30。
  2001 《印度古代医典中的耆婆方》,《中华医史杂志》,31卷4期,页202-206。
  2001 《敦煌出土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典《耆婆书》》,《中国科技史料》,1,页77-90。
  2003 《耆婆的形象演变及其在敦煌吐鲁番地区的影响》,《文津学志》,1,138-164页。
  陈竺同
  1936 《汉魏南北朝外来的医术与药物的考证》,《暨南学报》,1卷1号,页59-105。
  陈英善
  2001 《从“开权显实”论法华之妙》,《中华佛学学报》,14,页293-308。
  2002 《天台忏悔与戒定慧之关系》,《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未刊稿)。
  陈重晖
  1990 《佛法与现代医学》,《法音》,270,页1-4。
  陈家成
  1992 《从佛法看医学的本质》,《第二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集》,页81-94。
  陈寅恪
  1981 《三国志曹冲华陀与佛教故事》,《寒柳堂集》(台北:里仁书局),页157-161。
  程之范
  1953 《印度古代医学简介》,《中华医史杂志》,5卷1期,页31-43。
  黄柏源
  2000 《智顗医学思想之研究——以《摩诃止观》“观病患境”为中心》,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硕士论文(台北县:华梵大学)。
  廖育群
  1978 《阿输吠陀中的《妙闻之论》——印度传统医学经典介绍》,《中国科技史料》,4,页368-378。
  1997 《印度医学经典《阇罗迦集》中的治疗方法》,《中华医史杂志》,27卷2期,页114-118。
  盖建民
  1999 《从敦煌遗书看佛教医学思想及其影响──兼评李约瑟的佛教科学观》,《佛学研究》,页4-8。
  刘铭恕
  1996 《扁鹊与印度古代名医耆婆》,《郑州大学学报》,5,页100-101。
  蔡景峰
  1986 《唐以前的中印医学交流》,《中国科技史料》7卷6期,页16-23。
  济群
  1991 《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南洋佛教》,270,页1-4。
  薛克翘
  2000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药学》,《宗教学研究》,49,页36-43。
  谢慧雅
  1999 《现代人的隐疾──痔疮》,《高医医讯》,第19卷第7期,页。
  释悟殷
  1996 《佛教的医疗保健--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广律为主》,《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页115-156。
  释舜融
  2003 《《四分律》犍度篇中对老、病比丘的关怀初探》(未刊稿)。
  释圣严
  1969 《释迦世尊的医学观点》,《南洋佛教》,6,页8-11。
  释慧明
  2001 《体察疾病之源》,《僧伽医护会刊》,14,页4-5。
  2002 《四谛的医学观》,《僧伽医护会刊》,18,页9-11。
  2002 《佛教医学的身体论》,《僧伽医护会刊》,19,页6-10。
  2002 《佛教医学中的解剖学》,《僧伽医护会刊》,20,页6-9。
  2002 《北传佛教的病因论(一)、(二)》,《僧伽医护会刊》,21、22,页6-9;6-10。
  2002 《南传佛教的病因论》,《僧伽医护会刊》,23,页6-8。
  2002 《佛教内科学(一)》,《僧伽医护会刊》,24,页6-9。
  饶树文
  1975 《佛学与医学》,《慧炬》,130、131,页6-12。
  1978 《佛学与医学》,《慧炬》,168、169,页4-8。
  (二)英文方面:
  Demieville Paul
  1985 “Buddhism and healing : Demiéville''s article "Byo" from Hobogirin / translated by Mark Tatz”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Kenneth G. Zysk
  1998 “Asceticism And Healing In Ancient India Medicine In The Buddhist Monastery” Delhi :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G. Jan Meulenbeld
  1999 “A History of Indian Medical Literrature” EGBERT FORSTEN ·GRONINGEN
  (三)日文方面:
  二本柳贤司
  1994 《佛教医学概要》(京都市:法藏馆)。
  大日方大乘
  1962 《佛教卫生学》(东京都:三幸出版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