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泛论(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宇井伯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泛论(八)
  ■原著:宇井伯寿
  ■中译:释依观
  第六章日本佛教的佛教观 
  第一节日本佛教的特色
  佛教,不用说,起源发展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几经变迁,复传入于日本,因此,所传入的并没什么不同。但是就佛教几乎亡于印度,在中国也失其势力,唯独日本还能盛行这个事实而观,必然是它在日本有了适应日本国情的发展与变迁。如果移植来的是像印度、中国那样子的佛教的话,想必也是遭受同样灭亡或衰弱的命运吧!从这点来看,佛教在日本一定是有了适应日本国情的发展。从而,在专家学者之间,屡屡论述日本佛教之特色,在此则拟就佛陀观之特色而论。  
  佛教传入日本,是在钦明天皇时,其后经由用明天皇的归依三宝,推古天皇诏敕兴隆三宝,乃至到圣德太子时,由于圣德太子的关系,佛教终于完全得到朝廷的接受。从太子他笃敬三宝的言论以及三经义疏的著作,即可了解其根本思想。三宝,基于一体三宝的道理,虽是以佛宝为主,但也可以以法宝为主。如果依据太子所说的“世间唯假,唯佛是真”来看,是以佛宝为主;但若依“何世何人,非贵是法”而言,则是以法宝为主,此与所谓佛教几近相同。至于僧宝方面,相对于主张常好坐禅,在闲处,修摄其心者,他认为不该亲近小乘禅师。可以说他秉持的是万善同归、利用厚生的大乘精神。继圣德太子之后的圣武天皇,为欲彰明三宝威灵,干坤相泰,修万代福业,令动植咸荣,而建造卢舍那大佛。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是以佛宝为主的具体表现,而这正是日本佛教的特色所在。
  卢舍那佛,其全名为毗卢舍那佛(Vairocana-buddha),此乃《华严经》中的佛,但就大佛而言,是出自于被视为《华严经》之结经的《梵网经》所说。此卢舍那佛的净土是莲华藏世界,亦即通称的华藏世界、莲华的世界。莲华虽出自污泥,却清净无垢,没有一点污泥,因此,莲华常与佛陀、佛法等拉上关系,常被用来作譬喻。卢舍那佛的座处,是莲华藏世界,台座有花瓣,花瓣上有佛像,亦即莲华的花瓣有一千叶,一一叶中有卢舍那佛所化现的一位释尊,故有千位释尊。又,在一叶世界之中,有一三千大千世界,此为释迦教化示导之世界。又因三千大千世界是百亿的世界,一一世界又有一释迦像,故有百亿小释迦像。
  此中,卢舍那佛被称为华台上的本佛,释迦被称为叶上的大释迦,百亿的小释迦则被称为叶中的小释迦。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是指一千个吾人所居住的宇宙世界,集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成为一大千世界。由于有大、中、小三个千,故云三千,以此来形容大千世界。三千,不是二千、三千、四千等那种意思,而是千的三次方。千的三次方的大千世界,实际上是十亿。在古时,亿这个单位比现今的亿还低一位;因此,古时是说为百亿。也常常加上一个“千”字,而成千百亿。而这三千大千世界或千百亿世界,实际上也不是指实际的数目,而是泛指一切世界。佛教化的范围应是没有限制,应是遍及一切世界;因而想出了三千大千世界这一个名词。很可能东大寺总国分寺的卢舍那佛的分身影现成为千释迦,而更影现成的百亿小释迦,即是全国国分寺本尊丈六释迦像,整个日本皆成卢舍那佛的莲华藏世界净土,佛化即皇化,形成政教一致的思想。
  根据华严宗的教理,一草一木,一尘一法,无非性起,一一皆是无尽的缘起,无非是佛。既是由理性而现起,一一的事相与理性相即。今由被总国分寺统辖的国分寺之配置,而彻见自觉的话,国民即于日常经验之事相上见理,领解佛化(即皇化)之恩厚。这不是从理而见事,而是相反的从事相而见理。是逆转事理的关系,令相即于生活。
  在印度或者中国,一般都是从理而见事,事是基于理,免不了以作为事而存在的趣意为主,但这种思想是想从全体来说明个体,吾人实际的生活无非就是其反面的理论。实际上,不是从全体人类、理论中现出个体、实际,相反的,而是在个体、实际中发现全体、理论。但是,个体,在性质上就是国民,是真实的,是现实的。因此,唯有国民是事实,此外没有其他。日本佛教在这方面的阐明,是它的特色。由于从事实上来见佛陀,遂有那样的呈现,而这就是卢舍那大佛的筑造。这样的发展是愈发的明显,实际上,佛教的真义,在日本才被发挥出来,佛教在各方面广被接受,除了日本,其它的国家不见有此例。例如无我的实践,若不是在日本的国情下,不能十分的发挥。以自我观念为根本的,或者在易世革命之国,不能有无我的生活。又,日本的文化中,除掉佛教,则没有日本文化,这是一般学者所公认的。
  奈良时代的佛教是怎么样的景况呢?一般认为是中国佛教的移植,当然其中还是有日本佛教独得的发展,但是很遗憾的是,自觉性不很强烈。然而奈良时代的酝酿,到了平安时代,由于最澄及空海而形成了日本的佛教。弘法大师空海,新传入真言宗。真言密教所以成为一宗,形成一独立的体系,系由于空海是在日本才得以形成。在真言宗里面,存在著日本佛教。而传教大师最澄,创立圆密禅戒四宗合一的日本天台,有别于中国的天台。日本天台,其后经由慈觉大师圆仁、智证大师圆珍,乃至慈慧大师良源而大有发展。慈慧大师门下,尤其是慧心院源信及檀那院觉运奠下慧心、檀那二流的基础,而隆盛于平安时代的后半期。由于本觉法门的隆盛,日本佛教遂有值得注目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而有镰仓时代的日本佛教之成立而至于现代。
  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所依的根本经典,依天台大师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部而成立一宗的教观二门可说是浑然齐备。《法华玄义》阐明《法华》一经幽玄之义理,概论一代之佛教;《法华文句》随释一经之文句,以表显佛意;而《摩诃止观》则是揭示天台大师自己心中所行之法门,阐明一心三观之观法。《玄义》及《文句》是致力于分别教相,而《止观》是在显现观心,但就中国的天台而言,《玄义》、《文句》是给予一代佛教组织性的论述,是法华义理的阐明,《止观》是在实践上阐说其理论,若如此观之,则三大部是整部《法华经》的注释,其要旨是诸法实相,三谛圆融的道理;这是一般的看法。
  但是中古时代日本天台的慧、檀二流,认为《玄义》、《文句》是《法华经》的注释,因此是在显示法华宗,而《止观》是在讲述天台大师的自悟,与其说是经的注释,不如说是大师己心的注脚,是在显示天台之所宗,重视止观。因此,《玄义》、《文句》是在揭示迹门的始觉法门,《止观》是揭示本门的本觉法门。所谓迹门、本门,是以《法华经》一部二十八品的前半十四品为迹门说法,所说的是本地佛之垂迹,行四十五年化导所说的教理;后半十四品为本门说法,佛陀说明其本地,今所示现的佛陀,其根本是久远实成的本佛,是缘于此而产生之语词,可以说是本地、垂迹这种用语的基础。
  又,始觉及本觉原是出自于《起信论》的用语,将吾人本有的自性清净心,称为本觉;而吾人顺应进修此本觉而渐渐生出觉悟之智,即名始觉。在中国天台中,始觉是修生之智,本觉是本有之理,但在中古的日本天台,迹门始觉法门,是诸法实相之理,说空、假、中三谛之理;因此是不变,亦即是阐明理的三千,是理的方面。本门本觉法门是在说本地佛成为垂迹佛,因此,这是随缘,亦即在揭示事的三千时,是事的方面。除此,又有所谓四重兴废之说,而此四重兴废特别为慧心流所重。
  首先,法华迹门大教兴,尔前(即法华以前的)大教废,尔前大教皆是随机益物,应病与药,调整机根以堪蒙法华一乘之化益,偏圆相隔,权实互异,修行也不同,及至《法华经》依诸法实相,说唯有一乘法,除大小权实之隔历,说三权即一乘。此为开权显实,诸法皆体。其次,法华本门大教兴时,迹门大教即废,这是因为本门之中心为随缘,说真如之活动;因此为阐明三千诸法本有且事圆常住,因而尊迹门不变之理的始觉法门的主张乃告衰微。又:观心之大教兴时,本门之大教废,这是因为圆顿行者,亦即行天台圆教之观心者,总括万法于一心,了众途于三观,以一念三千之观可究竟成道,因此推移迹门本门、始觉本觉之教相,不得不废。亦即本门迹门高远,其功德深广,但这是依据如来之教法而来的,形同数他人之宝,今圆顿行者,观达事理不二,境智一如,则心外不存一法;因此,即使佛陀在世的教相也被废弃。据此,若以行者的内证观门为基础,则得一行一切行的三观之悟,于此中并不需要经典之典据。
  四重兴废,是尔前与迹门,迹门与本门,本门与观心之间有兴废。尔前、迹门、本门、观心成为四重,像这样,不取法华宗而取天台宗,以观心为主,借用禅宗之语,将天真独朗之观,一心不生之处称为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然而,观心之内容,无庸赘言,乃本门之说;因此是本觉法门。相对于迹门所明之理,说不只是理的事,以事为主,一切如是,无可舍之一法,无可取之一法,因此,以此本觉法门而见,现实的一一,即是三千三谛,亦即不外为佛,不是理圆,是完全的事圆,吾人即是法身。因此,在中国的天台,以本门的本地佛为法身,但实际上由于是尘点久远劫已成佛;因此,必须是修成之报身。而在中古的日本天台,尘点久远劫的成佛即意为本已是佛,即是法身。若本已是佛,则这是本有无作之法身,法身若是本有无作,则因三身相即,故三身为本有无作,一一诸法,皆是三身。这是从事上说三千三谛,相反的,从理而现的事是三千三谛,不是本有无作的三身。在事之内见三千三谛;因此事是本有无作之三身。在这一点上,也说俗谛常住。
  无作的三身,是天台圆教的三身,不是依修行而显现吾人之身口意三业,即是本来无作,三身圆满之体,不是造作佛,而是自己的本佛。不是在凡夫之外,另有无作之三身;娑婆(Sabha)之外,没有本地寂光土;是故,又说三身各有形、音、义。其说即如次:
  以法身之形而言,万法本来常住之相,是为法身之形相。以报身之形而言,万法悉备修因成果之相,是为报身之形相。以应身之形而言,万法皆是随缘利物之相,是为应身之形相。又:法身之音是,万法依正之众音,无所隔碍,周遍法界,此为法身之音声。报身之音是,万法之众音遍于依正而宛然,此为报身之梵音声;应身之音是,万法皆悉随缘化他之音声,此为应身之梵音。再就义而言,三身一体,但理、智、慈悲三者宛然,以义而分别,因此,三身之义又有不同。
  一海之义云:万法中,常同常别,有理法性、事法性。然而万法总体未分之处的法界总体,为法身之形,也称常同,也称理法性;法界之体在各自之本位上,杉是杉,松是松,了智分别,自体显照,此是事法性,是常别之体,报身之形,杉松、山河大地万法,悉成众生依怙,施予慈悲,此是应身之形。其次万法总体之声,未必区分何者之声,总体无分别之声,即是法身之声;雀声、乌声一一区别的是报身之音,而一一声成为自他众生之依怙的,是应身之音。其次,就万法天然不生而言,是法身之义;就了智显照而言,是报身之义;就慈悲利生而言,是应身之义,若是如此,则万法之体,悉是三身之形、音、义之体。这是慧心流等海的《宗大事口传抄》(即《等海口传抄》)卷十二中的大意,也被认为是慧心院源信的孙弟子莲实房胜范的形音义的口传之意。
  一海者,即慧心流四流之一的土御门御门迹流二代松林房一海,因此莲实房的口传是前文的形、音、义之说的前半,然一海亦得其正确意趣,因此一并记之。总之,形是相貌,音是法说,万法一如之总体为法身之形。松杉等一一之个体为报身之形。一一依正相互依怙依托,是应身利益众生之形。又:整个法界音声未分五音的,是法身之音声;各各自受法乐的说法分为五音,此是报身之说法;闻此说法而得益的,是应身之音,如鸡鸣风声。由此而观,眼前的一一事物即是三身,此外别无三身。而三身中,应身最为重要,说应身遍于法界是从无作的三身而说,无作三身是就应身而学习。是故,诸如说法身本来是无相无说法,无相之相好,诸法全体等等,是对深秘之根机而说,像这样的无作三身,是重视观心,心外无别法。就这一点而言,不外是指吾辈凡夫己心之全体,从而亦说直入妙觉。直入妙觉是禅宗所说的顿悟,不假修行,直至佛所。
  此上所说种种,若要约而言,即有六佛之说。此乃慧心流所说:一、妙因假立佛,这是天台宗藏通别圆化法四教中,前三教之教主,即于因位假立佛名。二、色相庄严佛,这是凡夫二乘等不再进修者,以金色光明等为佛之相,实际上非色相之佛,是为欲令迷人所见,故称色相庄严佛。三、断诸迷妄佛,又名断迷得觉佛,这是断贪嗔痴等烦恼,别得觉悟知见之佛。四、法性真如理佛,又名自性唯理佛,这是事事诸法非实佛,真如妙理为一体即是佛。五、贪即菩提佛,又名妄即菩提佛,这是以众生的当体即是佛果。六、非迷非觉佛,又名非妄非觉佛,这是觉悟未分,生佛未分,不思议不可得,强名为佛。此中,第一、第二是法华以前之说,因此,是尔前,第三、在始觉门,第四、第五是本觉门之说,第六在观心门。生佛未分,原不适合称之为佛,故云“强”;观心指独朗天真,故云非觉非迷,亦即此为直入妙觉。
  以此看来,确实是有所发展,而也有可能受到其他的影响。中古天台之说,有受到禅宗的影响,照单全收的采用禅语,这在前文已曾述及。直入之机,是在闻教之处,直住本觉不思议事圆常住之心地。例如问:“如何是佛性时”,答:“庭前柏树子”,不于事事物物之外别求果海之立行,此中之庭前柏树子是有名的禅语。但作为禅语而采用,诸如应是柏树子而说为柏树枝等,虽犯了错误,但这些词语是古时传来,在忘了本来文字的情形下,在自己的宗派中常识化而使用,所以也没什么好责怪的。在种种口传书中,论述天台宗与真言宗、法相宗、华严宗、三论宗之优劣同异,也触及禅宗,但对于禅宗的态度并不像其他宗派,这是要注意的。
  从上来种种看来,中古日本天台的佛陀观颇为大胆,可以说在印度、中国所不见,虽说多少萌芽于彼处,但并不受制于以前的历史背景。至于日本,诸如平安时代后半期那样的发达,如同前述,是因为早已受到朝廷的接受,而发展开拓其基础,因此,这不得不说是基于日本的国情所形成。从而,佛教的真义,到了日本才有发挥,这种情形是印度、中国所无的,全拜日本国情之赐。因此,基于这样的佛陀观,日本全国国民人人皆是佛陀,各尽其职,从中即能出现佛国土,此外别无净土。亦即全国上下各尽本分之外,别无其他,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一一见其理,而行住坐卧纵使是无意识的,也要随从佛教。无论什么时候,各各奉公守法,而这是显示佛陀观之最后的唯一道路。(待续)
  《妙心法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