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佛教基础>> 佛教常识>>正文内容

智渡法师答:什么样的出家人才称得上“善知识”?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8日
来源:   作者:智渡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智渡法师答:什么样的出家人才称得上“善知识”?

 

  答:能否得到善知识的摄受、指点、调服,是志行改变的最重要助缘。由于明师(即善知识)难遇的关系,德行节操也就参差难齐(也并非名气大就一定是善知识的)。佛法难闻,也并非能看到经典、读到开示性的书籍、听到光盘录音、就闻到正法了。正法 、正法者,正解脱、真解脱之法,即能够让你解脱烦恼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善知识难遇,这里仅依十德提举三条以供观察参考:

  ( 1 )持戒:

  首先要了解对方是否已受具足戒,受戒后是否学戒,是否已明四相五法;然后才谈是否遵戒、守戒、持戒。或许有居士会问: 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信众不能阅读学习,如何知道他们是否持戒?其实看一个人是否持戒从威仪形象和粗细分上即可了解全貌。

  ①戒律的粗分(即基本戒律)上:三皈依戒和五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而五戒中唯有酒戒(包括烟草、大麻、白粉等等对身体、大脑有伤害的物品)是不可开许的,除非已证空性, 绝对不会造成伤害了,已断一切烦恼、不着一切相了, 如济公等, 但非一般比丘 、比丘尼可为。若私自开许,则为破戒,善神护法远离,唯有恶神欢喜。如戒烟酒戒不了的,就可能与鬼神中的酒女、酒草女有关,被“鬼”利用而不自知,比为人利用是否更愚痴?更何况从公民的角度看, 在公共场所吸烟尚且不是一位有公德心的公民。 作为比丘比丘尼或居士菩萨则破了饶益有情戒,在别解脱戒上则破了酒戒。

  如妄说阴阳、看相算命等等图人钱财,则属以外道法邪命自活,破三皈依体,已非佛弟子; 若穿着僧服, 则为伪作沙门; 若以佛教之名, 将外道法说成佛法, 则为附佛外道 “欺蒙白衣”(白衣即善良的在家人)。

  ②威仪的粗分上:

  I 若有出家人未经“常住”在佛前开会特别开许出寺而穿在家衣服,则为舍衣还俗。

  Ⅱ 如法的出家人衣色不会穿纯黑、或纯白、或艳丽的色服,而是穿坏色衣,新衣尚贴旧, 而且内衣亦然(也是不穿纯黑、 纯白或艳丽的、 容易让人起舒适贪心质地的色服的) 。

  Ⅲ 无病或非寒冷难耐不会戴帽,更不蓄发。

  Ⅳ 托钵以乞食,若乞钱则为犯金钱戒也沾污清净钵器。

  V 若以注重威仪的名义好衣色服展现僧相、标榜庄严,均有贪图名闻利养之嫌,戒律也难持了。

  ③居士信众不可留宿未受具足戒的沙弥, 或只剃头未受沙弥十戒的净人。 一是福田未具 ;

  二是增上沙弥退心或破戒、舍戒的因缘,生大过罪;

  三是令沙弥失依止(离师一宿)。

  若有剃度师允许新剃度的弟子外出,则此师为非如法师、非慈悲师,世俗的责任心都未具足(若剃度前不观察弟子因缘、不考察弟子出家发心、不问遮难,此师亦然)。比丘受具足戒后,五年内依止学习戒法,若不明五法尚且终身依止(不可离开师父,更不得私自为人说皈依、收徒弟),何况沙弥。

  总之,若不持戒则非善友,不可共处。

  ( 2 )悲心:

  悲心是观诸众生、身处苦海、忍受苦果,生起悲愍,愿诸有情远离痛苦及苦因之心。

  悲心的基础是责任心和对他人、对公众负责的精神。也就是说持戒是对自己负责,使自己不犯失误和过罪, 不落苦因; 悲心是对他人负责, 从亲到疏合乎人情习俗地尽心尽责 、尽义务。如果一个出家人贪食、贪味、好色、好财、好睡、怕吃苦,皆为善根不足。 增上他人(包括父母 亲友)贪心,即令他人消福,或让人瞋怒等等,是为不具悲心或伤损悲心;因起贪着,自行食肉(非他人<无知>供施)即失悲心,或悲心本即不具。

  对待众生未生起如母般看待的平等心, 悲心也就不稳固。 如此, 则不可领众, 不得皈依 ,难以真实心和责任心待人故。

  ( 3 )阿含富:亦称经富,有满腹经论之义。(阿含)指四部阿含经,包括: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和增一阿含,是自解脱、又称圣解脱方面的经典。

  阿含(ahan)为梵文的音译,也作阿、阿含暮、阿笈摩等《长阿含经•序》意译为“法归” ,谓阿含经乃“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翻译名义集》卷四译作“无比法”,言此典为法之最上者。《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四译作“教”或“传”,意指“教说”或“依师弟传承的教说”。

  自解脱,方可令人解脱;能自救,方能救人。若不知(阿含),不生起实修的体验, 讲经说法,说得天花乱坠,固然名闻广博,必竟犹如无根之花,终究枯萎而难以结果。 如此则难以依止,因为必竟不了生死,尚在迷途故。

   ( 值得注意的是 : 时下之净土行人 , 当面对提倡念 “ 阿弥陀佛 ” 却排斥教理 、 排斥深入经藏、阻止信众亲近其他善知识者,尤其是要引起警惕,正信的法师都在力求 “ 正法久住 ” ,乃至在局部地方尽可能地以诸佛加持力、希望正法久住的心念力与末法相抗衡,而不是推动末法后期现象的提前到来) 。

-------------------------------------------------

智渡法师问答专题

更多智渡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