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社会万象>>正文内容

甘南深山处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6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雨后,乌云低垂,远山如黛,道路泥泞不堪。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人桑木智远远走来,泥水溅上袈裟和棉鞋。每天,桑木智都要走十几里山路,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麦日村扫盲点教学。

年过古稀的桑木智是十几里外西仓寺的喇嘛,5岁入寺。这个扫盲点是上世纪80年代由他发起创建的,位于的大山深处。

麦日村扫盲点就在村子上面,俯瞰着全村。记者来这里采访时,正赶上他们新的一次开课。“兼职”扫盲点老师的麦日村副主任拉毛加说,由于麦日村是半农半牧区,所以课程不是天天上,一个月至少授课一次,最多一个月3次,冬天会集中一些。

打扫卫生、烧开水,这是每次开课前桑木智的“必修课”。他的办公室很简陋:窗台上有一些书籍,屋内有一个炉子、一个水壶,还有一张床。桑木智说,遇到恶劣天气时,他就会在此留宿过夜。

由于村里的农牧民住得比较分散,每次上课,桑木智都要和几名老师站在高处大声喊几嗓子“开课了!”上课时,桑木智就站在教室门口,静静地看着;偶尔遇到有老师也难解的问题,桑木智便会“上阵”辅导。

扫盲点有49名学生,分藏文班和汉文班。老师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都是村里上过初中的村民。班上学员的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47岁,很多是文盲,因此课程大多是从小学一年级起步。

28岁的才让卓玛已上了4年的扫盲班,主要学习藏语。她说,家里很支持,建校的时候还赞助了木头、沙子和石头。“我收获很大,上学很有用,现在能算账了,争取以后可以念经看报。”

下课后,学员和老师们喜欢围着桑木智聊天谈笑。村民贡保甲说,“桑木智给牧民带来了知识和文化,扫盲班确实好。有了文化,去饭店吃饭也会看菜单点菜了。”

谈起办学初衷,桑木智说,虽然年纪比较大了,但“政府保障了吃和穿,我们就要作贡献。没有文化,人的思想就落后,经济就没有办法发展”。

面对大家的赞誉,桑木智欣慰又有忧虑:“村民有文化了,能跟上时代发展了,但现在汉文水平还差得远一些,”他说,藏族民众应该学习汉语,这样交流多了就不会产生隔阂、不会误事。

扫盲点总面积300余平方米,课桌凳有50套。听学生们说,桑木智常打电话联系赞助人,想改善这里的办学条件。桑木智告诉记者,想多跑一些单位,要一些政策、募集一些资金,给老师们发一些补贴,为学生们建设一些娱乐设施。

桑木智在西仓寺的住所同样简陋却干净。狭小的住所里还有个小小的厨房。虽然有众多徒弟,但桑木智坚持自己做饭。一杯茶,几块酥油饼,就是一餐。他说,日常就修行,还可以省下钱来办教育。(文、图:张道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