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舍利金瓶十分罕见 鎏金银棺錾刻丰富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3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鎏金银棺、顶骨真身舍利、金瓶……考古人员近日在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塔地宫内发现一批宋代的国宝级珍贵佛教文物。专家称这一重大发现在国内十分罕见。
  地宫挖出惊世国宝
  兴隆塔位于兖州市内,始建于隋代,重修于宋代。目前的兴隆塔是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兴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近期,文物部门在对兴隆塔地宫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一石函,石函内有鎏金银棺、金瓶、舍利、佛牙等珍贵文物。另有一块“安葬舍利”碑刻。经鉴定,石函、鎏金银棺、舍利金瓶为国家一级文物,也就是通常说的国宝。
  石函是安葬佛陀舍利的最外层石棺,此次出土的石函四周和顶盖上刻有人物图案和花纹,图案表现的都是护法神、佛弟子,形象栩栩如生。石函内鎏金银棺长0.47米、宽0.2米、高0.25米,表面錾刻图案丰富,表现释迦牟尼涅槃的场景及佛教神像,在棺内发现金瓶、顶骨真身舍利和长约7厘米保存完好的佛牙两颗,以及大小色彩不一、数量众多的舍利;金瓶为纯金制品,通高0.13米,瓜棱状,盖顶端坐一尊弟子形象,内盛装舍利。
  鎏金银棺弥足珍贵
  据参与此次挖掘的省博物馆考古专家肖贵田介绍,舍利宝函是为瘗埋佛骨舍利的成套容器。佛骨舍利,在佛教发祥地天竺是用罂坛盛放,佛教东渐中国,北魏、隋唐时期采取建塔瘗埋佛舍利的习俗。盛唐以降,瘗埋舍利的习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在佛塔之下构建地宫;二是皇室异常重视,按照中国传统的墓葬礼仪进行舍利容器的设计,逐渐形成了地宫、石函、金棺银椁等。
  目前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宋代舍利塔基足有10余处,但舍利宝函除头层石函外,内里都没有使用金银这样的贵重材料。正因为如此,兖州兴隆寺的鎏金银棺和舍利金瓶才弥足珍贵。有专家认为,这是全国罕见甚至是仅见的宋代舍利金棺银椁,所以它才被定为一级文物,是名副其实的国宝。
  顶骨舍利仍有谜团
  这次考古发现除了3件国家一级文物的现世,更为牵动人心的就是佛顶骨真身舍利的出土。兖州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从顶骨真身舍利的寓意来说,是最有智慧头脑的象征,是佛真身舍利中最为宝贵的,它的现世将是佛教界的一次盛事,也将是文物考古界的一次盛事。”
  佛顶骨真身舍利存在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地宫中舍利碑刻的明确记载。碑文中提到:兴隆塔就是为了供奉佛顶骨真身舍利而建,真身舍利是当时一位叫正光大师的西域于阗高僧不远万里从佛国古印度取来的。正光大师取回舍利后,一直希望建塔供奉,但未能如愿。云游至兖州,年事已高的正光大师把佛骨舍利传于一个自己最信任的弟子。此后该弟子又将佛骨舍利传于当时兴隆寺的和尚和德,而正是在和德的手中,兴隆塔得以建造,建塔供奉的夙愿也就此实现。
  从碑文的记载看,佛顶骨真身舍利存在应该确凿无疑,但此次出土的舍利众多,在金瓶内多达几十粒,而石函内的舍利更是无法计数,究竟哪块才是佛顶骨真身舍利?肖贵田表示,这需要进一步考证,用各种科技手段鉴定之后才有结果。
  但也有专家指出,佛顶骨真身舍利埋入兴隆塔地宫,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而且宋代全国范围内寺庙众多,建塔就是为了供奉舍利,佛骨舍利更是众多寺院梦寐以求的圣物,它的存在直接关乎寺院的香火和等级,因此佛顶骨真身舍利是否真的埋在兴隆塔地宫,还是一个值得考证的问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