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敦煌 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22日
来源:文化传播网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踏着春天的脚步,和着“两会”的节拍,由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奏响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在首都掀起敦煌文化艺术的普及热潮。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敦煌展览,美术馆还原敦煌外景,敦煌研究院除了提供9尊敦煌彩塑真品、10件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外,还“搬”来了10个形象逼真的复制洞窟和120幅几可乱真的精美壁画临本,让观众大有身临其境之感。自开展之日以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来自四面八方。偌大的中国美术馆内,接踵比肩,人头攒动。人们在触手可及的近距离瞻仰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共同品赏寻幽探宝的趣味,获得恍若隔世、神秘吉祥的感受,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到美术馆看敦煌艺术大展”,已成为京城时下最流行的文化盛宴。

  镶嵌在祖国大漠戈壁中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又称沙州),南枕祁连,襟带西域,三危东峙,鸣沙为环,月牙映波,党河如带,有如一颗晶莹闪光的明珠,焕发着神奇、奥秘、绚丽、醉人的光彩。被誉为“塞外江南”的敦煌,不仅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而且曾经是国都、州治、郡治的所在地。在这片既古老又充满生机,既质朴而又富有魅力的神奇土地上,古往今来人杰地灵,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真实与梦幻,现实与历史浑然一体,构成了博大精深、色彩斑斓的敦煌文化。特别是开凿于公元366年、连续营造了10个世纪,极盛于唐代的莫高窟(千佛洞)更是敦煌一绝。至今仍保存着从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而莫高窟藏经洞(即17号洞窟)出土的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各个朝代的社会文书、经卷、古代刻本、古代写本(包括变文、讲经文、曲子文、因缘文、词文、话文、诗话、俗赋、通俗诗、儿郎伟等俗文学作品)、幡画、刺绣、铜像等(被统称为“敦煌遗书”),堪称稀世珍宝。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艺术是我国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各族人民伟大卓绝的艺术创造,成为民族文化的浓缩和象征。

  敦煌既是历史的长廊,艺术的长廊,也是民族心理的长廊。敦煌是一种仪式和有关美育的宗教,是华夏民族彩色的梦幻、神圣的积淀和永久的向往,成为千年的标本,千年的生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佛都和文化标本的敦煌,虽然屡遭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厄运,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和萎缩,而是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奋斗不息、乐观进取、开拓兼容的精神,以及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敦煌历史和敦煌文化艺术宝藏中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敦煌不仅引起中国和东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西方欧洲学者的极大兴趣。敦煌及敦煌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也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然而,对于已经成为国际显学的敦煌学和世界瑰宝的敦煌艺术,今天又有多少国人了解呢?很多人认为自己长期身处民族文化之中,哪里会不知道民族文化?殊不知,身在宝山不识宝者大有人在!身处文化之中,并不等于了解了文化,更不等于获得了文化自觉。这种“处处是文化却找不到文化”的现象,集中反映了民族文化在当代贫乏失语的严峻现实。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大发展所产生的震荡需要由文化来平衡,文化成了建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共同渴望索求的对象。文化亟须普及,而且要找到普及文化的相应手段和话语。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文化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无比丰富,无比生动,决非仅仅是冰冷的数字、玄虚的哲思、抽象的概念,说不清、摸不着的空话。今天真正钻研“敦煌遗书”的硕学鸿儒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普通人对敦煌及敦煌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大多是从感性细节出发,从具体形象出发的。一提起敦煌,首先想起的是大漠、孤烟、驼铃、荒原、废墟、沙丘、绿洲、羌笛、胡笳、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因此,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传媒时代,通过艺术的、形象的手段和各种艺术形式来介绍、描述、弘扬民族文化,往往成为首选和优选的途径。

  上个世纪80年代,甘肃敦煌艺术剧院以盛唐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为素材,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创作出大型六幕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描写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高度赞扬了中外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厚友情,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盛况。新闻媒介赞誉《丝路花雨》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为中国舞蹈剧开辟了新路”。此剧久演不衰,盛况空前,成为东方艺术的奇葩,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

  近年来值得一提的作品,则是曾在2006年底热播的46集电视剧《大敦煌》。此剧以一部金字大藏经的命运为贯穿,反映了从宋代到清末和民国三个历史阶段中敦煌形成、发展、辉煌、衰败、重生的千年沧桑,气势恢弘,色彩绚丽,堪称是大规模、大气魄、大手笔。上部写“藏宝”、中部写“夺宝”、下部写“护宝”,由三个颇具神秘传奇色彩的故事搭建起敦煌文化辉煌、劫难、重生的三部曲结构。主线集中,脉络清晰,且虚实相间,富于变化。具体到每集之中,又能尺水兴波,曲尽其妙,既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可看性,又有厚重的文化感和历史感。

  敦煌和敦煌文化的崛起、发展、辉煌,以及劫难后的重生和延续有赖于历代各族人民群众,特别是一代代具有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的民族脊梁。《大敦煌》热情歌颂了以少数民族梅朵公主、清末秀才秦文玉、旅法画家梁墨琰、苏清平夫妇等投身于开创、建设、挖掘、保护、研究、传扬敦煌文化的仁人志士、爱国画家、艺术家、学者、专家。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写就灿烂的敦煌诗篇,体现出融创造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博大而深厚的爱于一体的敦煌文化精神。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不只有一个敦煌,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品牌文化星罗棋布,灿若繁星,亟须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所制定和描绘的宏伟蓝图去挖掘、保护、研究、传扬、创新,有使命感、有出息的文艺家应该采用各种艺术形式,在舞台、银幕和荧屏上为民族品牌文化立象写照,打造民族品牌文化的力作精品。

标签:敦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