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内蒙古最新发现鲜卑人未完工雕凿遗迹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22日
来源:今晚报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们从嘎仙洞里又发现了雕凿遗迹,考古专家认定它是鲜卑人最早的石窟遗迹。”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人文爱好者崔越领,兴奋地报告这一重大发现。

  嘎仙洞隐藏着众多秘密

  嘎仙洞作为鲜卑人的祖庙,是时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考古所所长米文平先生,经历多年的艰苦考察、探究,于1980年7月30日第四次到嘎仙洞考察发现的。他在第四次艰辛考察中,找到嘎仙洞拓跋鲜卑祭祖的石刻祝文,确定了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鲜卑石室、祖庙即今嘎仙洞,鲜卑人发祥地即在这一地区。

  这一重大发现也证实了《魏书》记载的真实性,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惑着世人的鲜卑人先祖居地的问题。推翻了前苏联称大兴安岭在历史上是其领土的错误论断。

  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十公里处的山崖上,崖体的前面长约千米高近一百米的悬崖峭壁,山势险峻,雄伟壮观,嘎仙洞位于高近25米的半山腰上,洞口坐北朝南,宽约27余米,高约20米,洞深90余米,整个洞内石壁平整,穹顶浑然,“大厅”宏伟空旷,洞深处曲径幽邃,鬼斧天工,神秘莫测。洞的右侧壁有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等人祭祖时凿刻下的祝文。

  最新发现人工雕凿遗迹

  2007年6月,崔越领再次来到嘎仙洞,他用高强照明灯在深达百米的嘎仙洞仔细探察,发现在洞内70米处的洞顶有一宽约4米、长约7米、深约0.5米四角清晰的类似龛室的雕凿遗迹。

  2007年9月25日,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主任束锡红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敦煌西域编辑室主任府宪展教授,应邀到鄂伦春旗考察神指峰远古彩绘岩画,崔越领向二位教授汇报了在鲜卑人祖庙嘎仙洞发现有人工雕凿建筑遗迹的情况。经二位专家反复考察,并结合鲜卑人在入主中原,统一长江以北中华大地建立北魏王朝留下的人类文化遗产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一些设计,认为这可能是大佛窟的一种窟顶设计,礼敬佛的“盝顶龛”。是一个未完的雕凿建筑设计,并根据嘎仙洞尽头左、右两个小洞遗留的人工雕凿遗迹,左侧小洞距地面5米高处,宽3米、高1米、深2.7米,右侧山洞距地面6米高处,宽5米、高1.5米、深3米。结合“云冈”、“龙门”石窟的相类似的设计方式和佛教文化分析,是未完工佛窟的“回廊”设计,它们之间宽敞的位置可能是意欲雕凿佛像。根据这一分析,在此前方洞顶未完工的雕凿建筑当初设计为“盝顶龛”。

  石窟前室、后室的窟顶,圆弧或者锥形的一般称之为“藻井”,平面的称为“平棋”。“盝顶龛”就是古代青铜器中的食盒“盝”的形状,是上沿小、下沿略大的长方空盒;“盝顶龛”就像从里面看到的“盝”的盖子一样的空间。雕凿出长方形锥形窟顶,以承受窟顶岩石的巨大重量,同时用花纹和飞天、云气等装饰,衬托石窟的华美壮丽,令人崇敬。也可以显现佛法的无边无垠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鲜卑人为何喜欢建石窟

  按《魏书》中所言,拓跋鲜卑的先世是出于华夏先祖——轩辕黄帝,即黄帝将他的儿子第二十五子昌意分封到北土大鲜卑山一带,大鲜卑意为“大祥瑞”之义,这一带的人因生活在大鲜卑山,所以自称为是“鲜卑”人。

  历史有记载,439年,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至平城,其中有僧侣3000多人。大同(当时称代京平城)云冈石窟开凿时间是公元460年,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左右,它们都是在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太武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等人到祖庙嘎仙洞祭祖之后,北魏拓跋鲜卑人组织开凿的。派重臣组织,精心设计、投下巨资、规模浩大、史无前例。不难猜出极有可能是鲜卑人感到回到祖庙嘎洞祭祖路途遥远艰辛,故在京城附近的山上开凿石窟,雕凿所崇拜的先人、佛(神)像,以方便祭祀。

  鲜卑人也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嘎仙”一词在鲜卑后裔锡伯人语意为“故乡”之义,也可能是虽然鲜卑人从古称大鲜卑山的大兴安岭走出二千余年,南迁入主中原,但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对鲜卑人“故乡”之词却传承至今。

  破译未凿完石窟的原因

  鲜卑人从嘎仙洞走出大兴安岭之后,只有在公元443年回归祖庙祭祖,这里再没有大规模的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记载。

  考古专家和学者认为,嘎仙洞未完工的人工雕凿遗迹,有可能是在公元443年鲜卑人回归祖庙祭祀时带的工匠、工具不多,加上北方在当时气候更为寒冷,记载祭祖日期为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已至深秋季节,按气候发展,不到一个月当地已是降雪寒冷天气,中原人不适应高寒地区生活。所以由于气候、人力、工具、给养、防寒等原因,无奈将在祖庙意欲雕凿的设计被迫中止。这又可能是北魏鲜卑人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大规模开凿云冈、龙门等石窟的又一原因吧。

  在嘎仙洞最新发现的未完工的雕凿遗迹,可以确定嘎仙洞是鲜卑人开了雕凿石窟文化的先河。这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一处亮丽的风景,也为鄂伦春自治旗丰富的历史文化再添一朵奇葩。

标签:雕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