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哭泣的宁夏须弥山石窟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03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这尊佛像身后的壁画被风化脱落。

  全国十大石窟之一的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遗址保护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6月6日,一则新华社自美国发布的消息在国内文物考古界尤其在宁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公布的2007-2008年“世界百大濒危文明遗址”,中国仅有须弥山石窟和上世纪初兴建的一批上海老建筑名列其中。同时上榜的还有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城市天际线等。须弥山石窟,真的濒危了吗?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最早开凿于北魏中晚期的须弥山石窟珍贵文物,由于长期遭到自然与人为毁坏,现存最好的5个石窟遗址,面临着最为严重的保护问题。须弥山石窟也许不濒危,但抢救性保护已迫在眉睫。

  ■自然风化:石窟所有珍贵文物遭受灾难

  “自然风化早就成了石窟佛像的一大灾难,我们眼看着珍贵佛像、壁画一天天风化脱落。有的佛像从眼睛、鼻子到整个脸部已经模糊不清………”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高鹏说,因红砂岩体容易开凿石窟造佛像,这里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便开凿佛像,北周和唐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须弥山石窟经过历代开凿,共有130多窟,其中70多窟雕凿造像,这些石窟分布在须弥山向东延伸的8座崖面上。但红砂岩体也容易风化,加之人为破坏,现存有佛像的石窟仅剩20多个,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的,并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5个石窟遗址。

  然而,现存最好的这5个石窟,却无一幸免的遭到自然风化。记者在桃花洞看到,石窟内唐代佛像姿态飘逸,神态安祥,但佛像身上鲜艳的彩绘已是斑驳陆离,难以寻觅到一处较完整的画面,有的佛像身上岩面大片脱落,有的佛像鼻子、面部早已被风化,有的佛像身上流畅的服饰线条已永远消失,留给人一种千疮百孔的伤感。

  而在另一处石窟遗址,有的佛像全身已严重风化,雕像因腿部无法支撑身体而被文物管理人员抹上厚厚的水泥支撑着,还有部分佛像身上风化脱落的砂岩面积达20多厘米,厚两三厘米,风化裂开的口子、新近掉落的砂石块清晰可见。石窟内的墙角、佛像的脚下,随处都能看到成堆的红色风化物。

  高鹏说,石窟佛像、彩绘壁画出现大面积风化,文物被毁坏的速度明显逐年加快,尤其是佛像身上的彩绘也不再完整,石窟顶部彩绘佛画大片脱落,现保存完整的壁画寥寥无几。石窟文物面临灭顶之灾,如不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将被逐年风化而失去考古研究、观赏等文物价值。

  宁夏文物考古专家许成说:“须弥山石窟经千年沉淀,保存完整的文物已不多见。上世纪90年代文物专家曾对石窟做过防风化药物喷洒试验,但效果并不理想,文物部门应积极寻找新的有效保护方法。”

  ■雨水侵蚀:相国寺珍贵佛像身临险境

  开凿于北周时期的相国寺是须弥山石窟遗址中的文物之精华,由于上个世纪初的海原大地震使洞口坍塌,而因祸得福的掩埋效应使得石窟内的佛像风化较轻,现存3尊高达6米的大佛成为国内石窟艺术杰作,佛像气势雄伟,脸部清晰,身上的彩绘保存较完好。然而这个面阔14米、进深12米、顶高约10米的石窟,目前却面临着雨水渗漏危害,佛像身临险境。

  记者现场看到,相国寺在一个馒头状的山嘴上,山体在建造佛像时被开凿一空,山顶处最薄的岩体层仅有1米左右。由于雨水渗漏,洞窟内佛像脚下的红砂岩体出现了数米长的岩体掉落痕迹,加之自然风化,石窟佛像自然毁坏加剧。而在这个石窟的山体顶部,像铁丝网一样的岩石裂缝随处可见。

  “每遇下雨天,雨水就从岩缝中渗入侵蚀佛像。我们用水泥将岩缝进行灌浆处理,以减少雨水直接渗入。”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高鹏说,由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没有专家论证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这种简单的处理办法。上世纪80年代,佛窟中央的立柱和门口都用水泥进行了立柱支撑保护,但雨水渗漏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记者看到,雨水冲刷及渗漏不光危害相国寺,对圆光寺也造成一定威胁。在前两天的一场大雨中,雨水从圆光寺外的石坡上流下经圆光寺院内流出,在另外一些洞窟,泥水还进了佛龛,其痕迹清晰可见。

  据了解,须弥山石窟在历史上曾有“须弥听松涛”的记载,而现在须弥山上的古老松树已不多见,由于过去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每当遇到降雨较多的天气,地表难以涵养水源,雨水便从石窟崖面冲刷而下,使得石窟遗址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虽然近年来当地文物管理人员开始植树造林,但难以恢复历史上的胜景。

  ■水泥防雨棚成为唐代大佛心腹之患

  建于唐代的第5窟大佛是国内少有的石窟文物精品,高达20.6米的大佛像开凿于一座山崖上,佛像栩栩如生,仅佛像的耳朵就足有2米长,一只眼睛就有一米多宽,站在数千米外的对面山坡上遥望仍能清晰地看到大佛慈祥的面容。令今天的人们不得不折服古人的艺术水准。但因佛像顶部木质楼阁毁于大地震,上世纪80年代,文物保护部门在佛像顶部修建了长近20米左右、宽5至6米、重达几十吨的拱形水泥防雨棚,现在看来这一建筑却成了大佛的心腹之患。

  记者站在这尊佛像脚下抬头仰望防雨棚,防雨棚左侧的岩石由于不堪承重已经出现了长达6至7米的裂缝,加之风化,这块岩石已成为一块摇摇欲坠的悬石,防雨棚和岩体之间也已出现明显的裂缝,随时有可能坍塌掉落毁坏大佛。

  宁夏文物考古专家许成说,当时在这尊佛像上方建水泥防雨棚无疑是一个失误,因没有考虑到风化和佛龛岩体的吃重能力,本来保护文物的防雨棚现在却成了文物的巨大威胁。宁夏文物管理部门对此曾向国家文物局做过汇报,而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许成建议,目前水泥防雨棚严重威胁佛像文物,应采取抢救性保护办法。对须弥山石窟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应进行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以切实解决文物保护问题。

  ■安防设施投入不足 石窟仍靠人工看守

  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高鹏说,须弥山石窟从南端到北端,长度1500米,分布在周围8座山头上,现在却主要采取人工24小时轮流值班看守的办法防盗。

  记者看到,几座佛像保存较好的石窟都是用铁门上锁,尤其在半山腰距离较远的桃花洞石窟,只是简单地安装了一个普通报警器。而这里却保存着较完好的佛像等珍贵文物。

  “这个报警器只能起吓唬作用,对文物大盗来说,只要将铁门打开就能做案,现在这个石窟,我们人工看守的难度最大,每天晚上巡山人员深一脚浅一脚地打着手电筒上山巡逻,随时都有掉下山崖的危险。”高鹏坦言,上世纪80年代,一尊北周时期的佛头像被锯盗,案件至今未破。现在这种原始的管护方式,我们感到压力太大。我们整天提心吊胆地管护着这些珍贵文物。”

  高鹏说,须弥山石窟安防工程启动以后,有关部门给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后就没有了下文。须弥山石窟每年的门票收入仅30万元左右,而每年用于人员工资、看守等费用就要花去20多万元,靠自身投入保护显然不现实。由于缺少资金,安防设施只将电线埋入了地下,而监控设备没有资金无法安装。随着须弥山石窟知名度的提高,海内外游客逐年增多,如果因安全设施跟不上出现文物被盗,责任应由谁来承担?

  宁夏博物馆原馆长、文物考古专家钟侃说,须弥山石窟被列为世界濒危遗址就是因为其他地方现存的佛像等精品寥寥无几,而我们对现存的文物保护又仅限于初级水平。

标签:石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