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西藏,一方净土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02日
来源:博客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藏是个全民信教的地方,藏传佛教在西藏民众的生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渗透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仅以寺庙为例,据可以查找得到的资料,全藏有1400多处寺庙。毫不夸张地说,在西藏,寺庙是无处不在,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有时只有几户甚至一户人家,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寺庙或是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这一点,在去西藏之前,我就从网上和书籍中了解到了。在西藏的日子里,我又无时无刻不被所见所闻浸染,不断地加深和强化着这种意识。

  大昭寺,朝圣者的惟一

  我来大昭寺,是迎着早晨的阳光到达它的面前的。与一般寺庙座北朝南不同的是,阳光从它的背后射来,寺院大门是朝西开的。这据说是由于文成公主当年笃信佛教,因而设计的这所寺院大门是朝着西方佛教圣地而开的。耀眼的光芒从金顶正中的金色法轮里渲泄出来,洒落在寺门前面的广场上,像是铺洒了一地的碎金。众多的信徒们在阳光中五体投地顶礼膜拜,颂经之声不绝于耳,让我对信仰和虔诚这两个词的含义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足够深的了解。

  这是一个绝对不能不说的寺院。它是所有到拉萨的朝圣者心中的圣地,是他们必到的地方,在藏传佛教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进藏之前就知道一位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曾骄傲地说过:“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那时还有些不以为然,因为在我的心中,布达拉宫才有这样的地位。可是,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净土,了解到大昭寺始建于唐代,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后,距今已有约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解到寺中的主供佛是当年文成公主和亲时带到这里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镀金佛像;看到寺院门前那鼎盛的香火在晨光中烟雾升腾,数不清的朝圣者摇着转经筒围绕着香炉转圈,更多的人则在地上匍伏、叩拜,才在一刹那间懂得了这句话的历史底蕴和分量的厚重。

  我的身边是一位藏族妇女,大约有四十来岁吧,她的面前是一条类似褥子的东西,双手就戴着那种木制的护板。可能是看我想拍照,她就直起身来,给我腾出一些空间,我很感激地向她点了点头,但她那黝黑的脸上看不出表情来。在我照相的空当里,她随手拿出了一盒牛奶,在那里喝了起来。我想那一定是她的早餐了,她就是这样叩拜着,一个接着一个地,累了饿了渴了,就把随身带的吃喝物品拿来,稍微用些,接着又叩拜下去。而她又不过是这寺庙前众多叩拜者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此情此景,因为普通,更令人难忘。

  大昭寺里面参观者和朝拜者互相分隔着,又互相混杂着。由于人太多的缘故,本来是分开着的两个队伍,经常在某个殿堂前面混合成了一支队伍。但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不仅仅是服饰上的差异,还有携带的物品也很不同,参观者通常背着或手持着照相机,多数还带着一瓶矿泉水之类的饮料,而朝拜者手里拿的永远都是盛着酥油的器物,不少人还拿着一沓子一毛钱面值的纸币。当然,更明显的区别是二者脸上的表情,参观者一脸的求知欲望,到处东张西望,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把更多的故事、印象装进自己的大脑,而朝拜者则满面肃穆,见菩萨殿就拜,还把手中的纸币很郑重地投到菩萨的宝座下面,逢灯就添加酥油,一路上口中不停地念诵着六字真言,为自己、为家人祈求平安,祈求福祉,祈求今生和来世。

  我被人群裹挟着在光线和空气并不好的殿堂里穿行,走马观花般领略了一下透过佛像、菩萨像、壁画和其他圣物传来的远古的气息,看到了被神化为双头藏王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雕像和画像,看到了表现文成公主进藏盛况的壁画,也瞻仰了这幢建筑本身的金壁辉煌,便稀里糊涂地被人群裹挟着从大殿里走了出来,又随着不知什么人的指点,顺着楼梯爬到了寺院的三层平台上。

  哦,我远远地看到了梦中偶尔见到过的红白相间的布达拉宫,在背后雄伟的山峰衬托下,是那样的壮美、伟岸;把目光往近处收,熙熙攘攘的人们从八廓街从其他方向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大昭寺广场,蓦地想起刚才在大殿里看到的神羊殿,想起传说中这个寺院是由千百只羊驮土建造而成的,在从那时起直到今天的漫长岁月里,正是这些川流不息的人们用他们的信仰、用他们的供奉、用他们的生命在支撑着这所寺院,一代一代地书写着大昭寺的神圣和传奇。

  记得是在两三年前吧,也是这样的一个夏日,青海湖上吹来的风翻掀着我衬衣的衣角,我在湖边漫无目的地闲逛时却偶然地看到了远处一位朝圣者正在以五体投地的方式前行着。那是我第一次实地看见朝圣者,心灵受到的震撼自然是无比的强烈。我身边一位当地人显然是见得多了,但也不无崇敬地告诉我:他是要去拉萨。今天,当我站在拉萨,站在来拉萨朝圣的人们一定要到的大昭寺,再回想那时的情景,一种崇高庄严的感情油然而升,尽管我不是佛教的信徒,但我虔诚地希望大昭寺门前的香炉里能够每天不断地燃起新的香火,升起新的烟雾,因为这里有信徒们付出的信仰,也有大昭寺传达给他们的希望。

  转经

  到西藏以后,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转经。转经成了这里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人说,转经是藏族人生命的组成部分,从到西藏的所见所闻来看,这个话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在拉萨,每天清晨直到傍晚,手摇着转经筒的人们围绕着大昭寺、布达拉宫,口颂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以顺时针的方向,一圈接着一圈地转,川流不息,没有尽头,也没有停歇。因为在佛教经典里,认为六字真言可以帮助人们消灾祈福、积累功德、解脱苦难,念诵的越多,作用也就越大。因而,为今世为来世求得福祉求得圆满求得解脱就成了人们转经的不竭的动力。

  转经当然要有工具,也就是转经筒。转经筒一般分两种,大的是在每个寺院里都可以见到的一排排的,人们经过时,推动下面的手柄,筒就转了起来;还有小的,就是人们手中拿着的那种,边走边摇转着。转经筒无论大小,结构是相似的,里面装有写着六字真言的经文,每转一圈,就相当于念诵了一遍经文。于是,转得越多,念诵六字真言的遍数也就越多,对自己的今生来世好处也就越多。这也就是藏族人穷其一生不间断地转经而不知疲倦的原因所在。

  转经的道路称之为转经道。在拉萨,主要的转经道有三条。最短的一条在大昭寺里,即围绕着大昭寺主殿的环廊,称之为“廊廓”,“廓”是转的意思;稍长的一条是围绕着大昭寺的外围,也就是现在最热闹的商业市街“八廓街”,我们很多人称之为“八角街”,想必是念转了音的缘故,“八廓”是围绕着中心转的意思,就是围着大昭寺转;最长的一条是围绕着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转的,也叫“林廓”,这在古时就等于绕着整个拉萨城区转了一圈。三条转经道里,“廊廓”现在因为人太多,已经关闭了,我在大昭寺里也只是在封闭它的拦网跟前看了一看;“八廓街”从开始为转经者准备些生活用品到发展成为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市,现在更是到拉萨的人们必去的采购旅游纪念品的好地方,转经的人们反而不如购物的人们多;最能体现转经道色彩的,就是围绕布达拉宫一周的那条转经道了。

  转经道经过布达拉宫的正面,这也是朝拜者磕长头的最佳地段。在正对着布达拉宫的地方,那条石头铺成的路上,可以看出明显的界线来:人们常常磕头的地方,石头的颜色要比其他地方深许多,那应当是身体磨擦日积月累的结果;转过弯去,在布达拉宫西门外面,是一排大的转经筒,人们总是排着队走过那里,用手推动手柄,让筒转起来,于是,人不断,筒也就不停,那里面的六字真言也就被不断地念诵着,带给人们祈盼的希望和福音;再转过去就到了布达拉宫的后面,可以看到山体上画着一些佛教画像,那应当也是为了朝拜者准备的。

  在我们要返回内地的那天清晨,天下着雨,为了再看一下布达拉宫的身姿,我和夫人起了个大早,从我们住的位于布达拉宫后面的旅馆向广场去。我凭着感觉领着走了一条近路,事实上也确实是最近的一条路,但当我们走进这条路时,才发现这是转经道的西边,我们与所有的人相向而行,退回去要多走很多路,我们只好硬着头皮紧贴着路边低头疾行,心中感觉非常不舒服,一直走到布达拉宫西门才算结束了这段虽然不算很长但却是最难受的路程。转到布达拉宫的正面,我看到了令人终生难忘的一幕:在雨中,一个藏民,应该是个小伙子吧,头冲着布达拉宫,在满是泥水的路上五体投地地磕着长头,先是双手合十向上举起,然后落下到脸前,再往下到胸口,然后双手与地面平行前伸,膝盖着地,再全身投地,额头轻叩地面。一个过程结束,再起身转过去向前走上一步,接着重复刚才的那一个过程。虽然满身是泥水,但他丝毫不为所动,仿佛除了面前的布达拉宫,这个世界上别的不存在什么。他的目标,我想,应该是围绕着布达拉宫磕上一圈或是更多吧。

  我们的导游曾经说过,藏民转经的方式很多,除了围绕着转经道以外,还有围绕山、湖转经的,像冈底斯山、纳木错湖都是信徒们转经的圣地。

  虔诚。这是我那一时刻能够想到的最贴切的两个字。也是进入西藏以后,我所想到的最多的两个字。

标签:净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