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归佛菩提迦耶——印度佛教圣地游记之二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17日
来源:外交部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火车从新德里出发,一直向东走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迎着朝霞停靠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城市迦耶。车站上鼓号齐鸣,鼓手节奏强烈,号手韵律鲜明,响彻整个车站,引得旅客纷纷驻足观望。一群衣着鲜艳的印度妇女迎上前来,手上捧着彩盘,给我们每一位在眉心点上红点,献上花环,然后双手合十,表达衷心的祝福。

  出站后,一排旅行大巴载着我们向迦耶城南面16千米外的小城菩提迦耶开去。

  三月底的印度,天气渐热。印度的农村到处是金色的麦浪翻滚,水牛在田间耕作,不时看见农妇在收割,一派丰收的景象。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数千年来勤劳的印度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和收获,代代相传。聪明、智慧的印度人也播撒下思想的种子,催生出无数位杰出的“风流人物”,如同这般丰收的景象,在哲学、宗教、艺术、思想等各个方面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菩提迦耶(Bodhgaya)是佛教的诞生地。Bodh是印地语中智慧的意思,菩提迦耶便是迦耶的智慧之地,它源于佛陀释迦牟尼在当地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得名,因此,菩提迦耶也有了字面上的迦耶城的菩提树之意。

  公元前624年农历四月初八,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Lumbini)诞生了一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太子,他是国王释家族的后代,后人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智者”。

  相传悉达多刚一诞生就能行走,他向四方各走了七步,凡举步之处便生出朵朵金色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声音洪亮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本行经》记录了悉达多太子的样貌,“形似天人,周身金黄,大放光明” ,“太子头圆鼻直,双耳齐肩,双臂修长、宝相庄严,福慧绵长,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定能成就无上正果。”

  悉达多太子在宫中生活了29年,享受着人间的富贵荣华,有姣妻贵子,仆人成群。但是,他却并不开心。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生来就决定了命运。高贵的人,掌握神明,祈求奢华,统治世界;低下的人,苦苦劳作,但求温饱,在主人的恩威下讨生活。或有隐者仙人,修行一世,解救了自己,却顾不得他人。众生在命运中沉浮,经历苦难却不自知。惟有寻求解脱之道,领悟世界真谛,修炼大慈大悲之心,才能跳出无边苦海。悉达多苦苦思寻着解脱之道,但又不得要领。

  经仙人指点,悉达多突然领悟到,要寻求解脱之道,必须要抛弃人间的欲望,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寻求彻底的解脱,从而证得大道。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悉达多抛妻别子,逾城出家,开始了追求真理的旅途。

  起先,他采用当时通行的修炼方式,几乎不吃不喝,记载说他每天只吃一棵麦、一粒麻,饿得瘦骨嶙峋,这样苦行了六年,仍然未找到生活的真谛。最后,他放弃了苦行。他认为,苦修,用摧残自己身体的方法,心会生出许多烦恼,难以进入真正的入定;而沉迷享乐,又容易迷失正道,陷入五欲之中而不能自拔。受苦与享乐都不是悟道的途径,正确的修行应该舍弃苦与乐,不偏执一端,才能修得四谛八圣道,从而进入无我境界。

  他吃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即牛奶煮粥)后,在碧波荡漾的尼连禅河中洗去一身疲惫,神清气爽,然后他来到一片茂密的树林,坐在一棵参天的菩提树下发下宏愿:不悟得大道,誓不起身。在5月的一个月圆之夜,他终于豁然悟道,洞悉了世间真理。他成道后被人们称为“佛陀”,意即“觉悟的人,得智慧者”。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成佛,所以菩提树成为佛树。菩提树属桑科,长绿乔木,叶卵形,径干黄白,11月开花,结耔可做念珠。

  现耸立在摩诃菩提寺旁的菩提树看上去不小,不过怎么看也没有千年以上。一问导游,才知道,围绕这棵树还有不少故事。

  据印度铁路旅游公司的介绍,现在这棵树的确是原来那棵菩提树的苗裔。不过,原先那棵树在历史的长河中至少人为地被毁过三次。阿育王时期,即公元前2-3世纪,被毁过二次。阿育王原先反对佛教,下令砍倒大树并焚烧了树干。后来,阿育王信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偈语,皈依佛门,苍天开眼,菩提树从树根上发出了新芽,树又复活了。后来,阿育王的妻子不满丈夫笃信佛教、不理家事,派人偷偷地将大树再次砍倒。阿育王为了复生此树,不惜用牛奶天天浇灌,心诚所至,金石为开,树又长出新枝。阿育王怕再次焚毁此树,派人在树周围加了防护墙。第三次被毁,记载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记录了菩提树的防护墙,但说树在公元6世纪时毁于信奉湿婆教的孟加拉国王。记录还说,当时曾下令将树连根除掉,但是,树是如此之深,无法将根全部除掉。后来,树再次被救活,树根的地方再次长出了新树。

  除了人为破坏,该树也经历了多次天灾。例如,在英国统治时期的1870年曾记录过大树老态龙钟,在一个电闪雷鸣之夜被刮倒。不过,大树结出的种子随风飘落长出了新树,人们又将新树移植到原地。因此,现在看到的树大约是1870年以后长成的样子。

  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说阿育王之子曾采菩提树枝,移植到斯里兰卡。1870年以后新移植的树是从斯里兰卡的那棵树上移植过来的。不论哪种说法,人们都相信,现在看到的菩提树是“根红苗正”,嫡传于佛陀悟道时的那棵树,以示佛教的延绵不绝。

  在这棵树下,悉达多到底悟到了些什么呢?我带着这一疑问,缠住了导游。导游说,佛教的精义是四谛八圣道、十二因缘、无我论和业报轮回说。

  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谛"是"实在"、"真理"的意思。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指现实世界的种种痛苦现象。佛陀认为,现实世界是无边的苦海,芸芸众生在苦海中挣扎、沉浮。人生是由一系列的痛苦组成的。出生是痛苦(生苦),衰老是痛苦(老苦),疾病是痛苦(病苦),死亡是痛苦(死苦),和自己憎恶的人或事物聚在一起是痛苦(怨憎会苦),和可爱的人或事物分离是痛苦(爱别离苦),得不到所期望的东西也是痛苦(求不得苦)。总之,这一切皆苦,世界充满了苦难。

  导致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在痛苦中沉沦?痛苦的原因是集(集谛),在于自身的无知(无明)。由于芸芸众生愚昧无知,执着"有我",因而产生贪欲,贪欲驱使人们寻求欢乐、财富、权力和享受,导致了一系列颠倒的思想和行为(业),由不同性质的业招致不同的果报,因而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在茫茫苦海中沉浮。

  人们能否摆脱痛苦,这茫茫苦海之外,可有极乐的福地?这便是灭谛。灭谛是彻底断绝一切邪欲,消除对生命的渴求,不让它们占据头脑,完全消除生死因果。它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清凉安乐的境界——涅槃。涅槃是根绝贪、嗔、痴,脱离生死轮回而达到的无欲无忧的解脱境界。

  怎样才能灭除痛苦,达到解脱呢?这就是道谛,即八正道,指出了通向涅槃清净的道路。

  八正道首先是正见。将怀疑、误解、成见统统舍弃,才能察觉出永恒和无常之间的差别,不被世间的邪见所迷惑。正思就是修炼纯真、虔诚的思想和豁达大悟的坚强意志。正语是不许使用不慎之语、诽谤之语、辱骂之语和刻薄之语,而使用友善之语纯洁之语待人。正业是指行为举止高尚而清净,多行善事,不能因为爱和恨而主导行为,而必须用佛法来引导。正命是心存道德观念,修行人要避免贪恋财富,祛除人贪婪的本性,只保持正当的经济来源。正精进就是要积极进取、勤奋刻苦、毫不懈怠,这能使人充满慈悲之心,睿智豁达,努力钻研佛法,修学戒、定、慧,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正念就是要坚持对真理的信仰,在禅定境界中有正确的思维,不起邪念,心中只有真谛,完全抛弃了“我”,达到无“我”境地。最后是正定。就是清贫守道,磨练身心,养成完满的人格。在禅定中保持清净的心情,任何怀疑、恐惧、麻烦、混乱都已消匿。

  十二因缘,即缘起论,是佛教的另一大特色。缘起论,即“此无故彼无,此灭则彼灭”,宇宙万物的存在都依赖于因缘(条件),事物随因缘和合而产生,又随因缘离散而消亡。人的生命的可分为十二个因果联系的环节,即无明、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即愚昧无知,由无知而引起各种意志和行为(一行),由意志和行为而引起人的精神统一的识。由识引起构成身体的精神 (名)和肉体(色),有了精神和肉体,就有了眼、耳、口、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六入),因而就能与外界事物接触(触),由此引起苦和乐的感受(受)。由此引起渴爱和贪爱(爱),有了渴爱就产生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取);由此又引出生存的意志和生存的环境(有)。由于有了生存意志和生存环境,因而就有生,有生就有死(老死)。这十二个环节构成了生命的不断循环过程,人生的一系列现象就是这十二个环节的流转重复。

  无我论是原始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诸法无我”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所谓“诸法无我”,是说一切事物中没有起主宰作用的灵魂,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由因缘和合而成,身体中没有永恒的“我”或灵魂存在。

  业报轮回,即业的报应和结果。“业”即造作,泛指身心的一切活动。业有三种:身业、口业和意业。人依自己造的业而得果报,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轮回”意为流传、轮转,是说众生像车轮一样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循环不已。在业报轮回中,行善者随福业上升,作恶行随恶业而下堕,不停地在六道中轮回。只有修习佛法,才能停止轮回,达到解脱,从而取境“涅槃”。涅槃意为"灭度"、"寂灭"、"圆寂",是佛家弟子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归宿,从此脱离生死轮回,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菩提迦耶最著名的便是摩诃菩提寺,呈塔状建筑结构,据说公元3世纪时由阿育王所创,塔高约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正方形,每边15米,塔身逐渐向上收缩,顶部呈圆柱形,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塔基周围竖有4个与大塔结构相似的小金字塔,在四角安放。基座外面是石栏杆,约2米高,共60根,系公元前5-公元2世纪的作品。塔内辟有佛龛,立佛陀金像,法相庄严。

  菩提伽耶是现今印度佛教圣地中保存较完整的遗迹之一。摩诃菩提寺曾于11世纪时修缮。20世纪初斯里兰卡僧人达磨波罗在印度复兴佛教,上诉法院要求收回佛教徒管理该寺的权利,法院裁决由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共同管理。现摩诃菩提寺内常住喇嘛数十人。古代中国许多前往印度礼佛的僧人都到此停留,记载了当时佛教的盛况,近代又在此地发现了汉文碑刻,弥为珍贵。现在每年前往圣地礼佛的各国佛教界人土和旅游者络绎不绝,已成为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和著名的宗教名胜。

标签:圣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