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遗址巡礼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16日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庭故城西大寺现状

北庭西大寺保护棚效果图(将于2007年建成)

大河古城保护设施

白杨沟佛寺遗址

  北庭故城西大寺

  北庭古城有内城(皇城)和内城中的小城(宫城)组成,其形制、布局和建筑特点分析,马面、敌台、角楼、瓮城和羊马城等的设置不会早于唐代,具有唐代中原和回鹘时期的风格外,还有内外两重城,城外四面环水的布局,在新疆古城建造史上非常独特的。

  西大寺整体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南北残长70.50米,东西宽约43.80。地面以下是夯土台基,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整个遗址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面是庭院、配殿、曾房、库房等建筑群。北部是正殿,正殿之北、东、西三面外侧各有上下三层洞窟,其中一、二层洞窟大部分保存完好,第三层洞窟已全部坍毁,主要有经变画、供养画、供养菩萨和比丘、供养人等;还有护法擎龙幅图、婆罗门击鼓图、宝藏宝幅图、马头观音像、千佛像及各种供养人物等。北庭故城西大寺的塑像和壁画从题材上看,弥勒菩萨及弥上生经变和下生经变内容占很大比例。

  由于这使夯土和土坯为主的古城及佛寺遗址,在自然气候(降雨量、温度、湿度、风蚀和地下水侵袭)的影响受损严重,如,土体坍塌、墙壁出现裂缝,壁画酥碱、空臌脱落,塑像坍毁等。除此之外人为破坏(人群的攀顶、呼吸、刻划触摸等)也对洞窟外表和室内塑像壁画造成破坏。

  北庭故城遗址西大寺,无论在题材、构图和人物形象上都很有个性,自称一体。保护好北庭西大寺,展示其艺术风采,对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的古代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佛教文化宝库中一枝难得的奇芭。在新疆天山以北唯一仅存的一座早期佛教遗址,是丝绸之路北道上一棵不可再造的明珠。

  大河古城及白杨沟佛寺遗址

  大河古城呈长方形,建有主、附两城,东西并列,相互间仅一墙之隔。城墙中有门道相同,系夯土筑,土质为黄土。夯层厚10-15厘米。主城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80米。东墙即附城西墙,除在中部开有一门道可进出主城外,在附城内置马面三个,现仅西北角和西南角保存较好。城内建筑遗址均已不存。城内采集文物有陶器,石器,建筑材料及少量钱币,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在国家发改委的资金支持下,对其实施了保护设施项目,主要有3000米的遗址保护围栏、修建看护房、1000米的展示设施等。

  白杨沟佛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当地维吾尔族人称为“台藏”。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寺院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距主体建筑北部亦有一组石窟,其中在一单窟的甬道中,发现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壁画。

标签:遗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