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大德专集>> 圣严法师>>正文内容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30日
来源:知乎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接下来就进一步介绍修行信、精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的方法:

  信根增长

  信根是笃信正法的三宝、四谛等,能生一切无漏禅定而得解脱;信力是因信根增长,对三宝虔诚,能破一切疑惑,不受邪信所迷。

  信心是不容易建立的,建立了之后也很不容易坚固,有的人今天相信了,明天又会改变,而这裡的「信根」是指信了之后不再改变,称之为信根增长。

  信根增长意思是说「信」是个基础,然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增上信心的力量。在此举出信因果、信因缘、信佛法僧等三个项目:

  一、信因果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灾祸与幸运,必有其原因,不用害怕逃躲,不宜得意骄傲。

  因果简单的说就是,曾经有过的行为,必定有它的结果,现在所得到的、面临到的种种幸或不幸,乐或不乐,这都是果。而果是从哪裡来的?一定有它的因,有的在这一生中知道或不知道做了些什么,有的则是在过去无量的生死之间,曾经造过种种的因,而到这一生来接受果报,因此,讲因果必须要追溯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能够这样,才能将因果讲得比较公平,也就不会对自己的遭遇怨天尤人,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否则,因果是无法讲清楚的。

  自从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后,美国仍然处在恐慌、紧张的状况下,大家都没有安全感。当时我正要从台湾到美国,在台湾的许多朋友都希望我不要去美国了,他们说:「美国现在好危险啊!特别是纽约刚刚发生九一一事件,还有,美国正在流行炭疽热病毒,处处都在恐慌中,希望师父不要再去美国了。」我说:「我的想法跟你们刚好相反,哪裡有危险,我就要跟那个地方觉得不安全的人在一起,或许能为正处在恐慌中的人们,带来一些安全感吧!」

  事实上,不论是在东方、西方,或者是过去、今天以及未来,地球这个环境是从来没有安全过的,有的是人为的灾难,有的是天然的祸害,但是,现在世界的人口数,却比过去增加许多,可见得死去的人还是要比活著的人少了许多。

  我是相信因果的,所以我又跟台湾的朋友们说:「如果我现在应该在意外中死亡,那么也不一定要到美国才有危险,留在台湾也是一样的,我可能会在洗澡时发生意外,也可能在上、下楼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而亡。如果从因果上来讲,我现在还不应该走的话,那么到任何地方,意外都不会降临到我身上的。」

  就像东初禅寺的几位信众一样,他们都在纽约世贸大楼工作,可是就在恐怖事件发生时,他们刚好都去渡假了;相反的,有的人不在那裡工作,本来不应该去的,偏偏阴错阳差在最危险的时刻赶上了。因此,应该安全的人,即使遇到危险也能逢凶化吉;假如应该在此时往生,即使不该去的,因缘也会将他推到那个地方去。

  二、信因缘

  诸法因缘生,自性即是空。若遇灾祸,当以智慧来预防,也以智慧来处理,就可避免灾祸,或减少灾祸造成的损失及悲苦。若遇幸运,当以努力来增加它、持续它,并以慈悲心与他人分享。如此一来,就可既不畏惧灾祸,也不奢望幸运,便是「空」的体验。

  任何事情的发生,不论危险或安全、痛苦或快乐,都是不同的因素相加所得的结果,但是从因至果之间并不是单纯的一直线,因为其中加上了不同的缘。也就是说,以因果而言,可能会遇到危险,然而如果能多做一些预防的准备工作,危险的程度可能就会减轻;譬如现在多做一些护持三宝的功德,多做一些有利于众生的好事,观念、想法就会转变,命运自然也就会改变了,即使有危险,结果也不会那么严重了,这就是因缘。

  信因缘就不会对自己当前的命运哀怨和失望,不会对自己当前的成就自满和骄傲,因为只要因和缘一有变动,目前所遇到的状况就会改变,好的可能变成坏,坏的可能会变好。所以相信因缘的人,必定会面对现实,并且运用智慧来妥善处理种种状况。

  就像二○○二年九月在台湾发生了水灾,不少人因此而往生。当时在花莲有两个村落分别遭遇土石流的侵袭,一个村在大水灾时,房子倒了,人也都往生了,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没有警觉。而另一个村同样遇到大水,房子也都倒了,房子裡不仅进了水,而且堆满了两尺高的石头,但是却无人死亡,这是由于他们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发生大水时,整个村民都能顺利逃了出去。

  在台湾南投也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先生每天都在念佛、诵经,他的家裡共有十几个人,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他很久没去台北了,就在发生水灾的那天晚上前往台北,结果就在一夜之间,他在南投的家整个不见了,不但房子不见了,人也都不见了。在一九九九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台湾发生了大地震,在震央范围之内的寺庙几乎全倒,但是寺庙内却无人伤亡,当我问他们怎么可能倖存呢?他们说:「当时我们并不觉得害怕,房子倒下时,我们很镇定的找到出路。」我并不是说信佛诵经的人就不会遇到灾难,而是说可能有改善或避免的机会。

  因此,我相信类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炸毁的事件,不会再次在美国发生,因为大家已有了警觉心及预防心。像生化武器的炭疽热病毒,如果具备防御的措施,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小心谨慎即可。

  如果有坚固的信心相信因果、相信因缘,便没有理由会恐慌、害怕,但是仍然应该做好安全措施,使得危险性减至最低。当然,该走的时候还是会走的,可是不须要恐惧,如果经常神经兮兮的觉得处处都在危险之中,本来没事的,结果可能因此反而将自己吓出病来了。因此,请诸位还是好好的照样过日子,只需稍微小心一些即可。

  三、信佛法僧

  佛教是由「佛法僧」三宝组成,佛所说的话是法,我们信佛,所以相信佛说的法是很有用的;以法来修行,就需要有传承,需要有老师,需要有团体共同的勉励和规范,这就是僧。因此,需要用佛法的时候,就不能够不信三宝。当我们用佛法来帮助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必须相信佛法是正确的,佛法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只要有佛法,什么困苦危难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因果和因缘,以及三十七道品所有的道品次第的修行方法,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而道品次第的方法就是法,法是要由老师来教的。所以对佛法僧三宝要有坚固的信心,而三宝中主要信的是「法」,用佛法来帮助我们调心,改变自己的行为,多与人结善缘,对人多说好话、做好事,能够如此,心裡就会平安,命运自然也会改变。

  精进根增长

  精进根是于正法,修四正勤,无有间杂;精进力是因精进根增长,能除身心懈怠,断诸恶行。

  精进事实上就是四正勤,再予以加强就称之为增长。四正勤有四个项目:「已生的恶不善法令断除,未生的恶不善法令不起,已生的善法令住不忘,未生的善法令之生起。」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人说他自己在一生中没有杀过人,没有做过强盗,或未曾被法院判刑坐牢,所以这四个项目皆已具备了。其实,坐牢的人并不一定是坏人,没坐牢的也不一定是好人。有的人很明显伤害了人,却还不承认,也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经常跟自己过不去,还老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算是善还是不善呢?

  有一次在禅七期间,我在禅堂裡看到有一个人在打坐时老是在赶苍蝇,苍蝇一飞过来,他就拍赶一下,我问他在做什么?他说:「苍蝇可恶、讨厌。」我说:「是你自己心生可恶、讨厌。你引诱苍蝇来对你发生兴趣,牠是没有烦恼的,牠只知道你的头上有好东西吃,有好东西闻,现在你赶快到洗手间去,把头跟脸洗乾淨,苍蝇就对你没兴趣了,否则,牠还是会不断盯著你绕。」

  像这样的例子,究竟是苍蝇做了坏事还是他做了坏事呢?这位先生坐了两炷香之后就请求小参,他说:「师父,我是心生烦恼做了坏事,可是您也做了坏事呀,在禅堂裡是不应该有苍蝇的,你将牠放进来,所以我就受到干扰了。」我跟他说:「现在大家都很有福报,有纱窗可以防止苍蝇、蚊子,释迦牟尼佛在树下修行六年,那时候也没有纱窗,甚至还有鸟在佛的头上做了一个鸟窝,但是释迦牟尼佛如如不动,根本不受影响,仍然在那裡打坐修行。」

  善与恶,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分别,一般人讲的是相对性的,比较好或比较坏。而绝对性的善与恶又是什么呢?绝对的善,是心不受任何的境界状况所动、所影响,其禅定和智慧皆已成就;绝对的恶,则是极罪恶之行为,如杀人、放火、抢劫、强暴等。若以精进修行的角度来说,应该朝绝对的善去努力,相对的善还是不够好也不够正确。

  有一次我在公园的树下坐著,来了一位不认识的年轻人,他突然在我的背后叫我不要动,我还以为他要抢劫,接著听到他在我头上拍了一下,说:「啊!好大的一隻蚊子呀,牠正要咬你,我把牠打死了。」请问诸位,这位年轻人究竟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对我而言,他帮了我的忙,似乎是做好事、存好心,但是蚊子只是要吸我一口血,而他却要了牠的命,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

  以众生平等的立场而言,这位先生的心是不善的,他对众生是以差别心来看,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最尊贵、最重要的。其实,对蚊子来说,人类只是牠的食物之一。

  很奇怪的是,当我与许多人在一起时,蚊子多半只叮其他的人,叮我的机会不多,只有当我一个人时,牠因为没有选择才会来叮我。有人说师父的血比较冷,所以引不起蚊子的兴趣。我想应该并非如此,或许是因为我把所有的小动物都当成众生来看,没有想要伤害牠们,或与牠们对立,特别是在我打坐状况很好的时候,这些小动物可能把我当成是一棵树、一根木头、一根草,不会来打扰我。

  我们的心之所以经常随著境转的原因,主要就是会被环境所诱惑、所刺激,在这种状况下,心是随著环境在动,这叫「心随境转」,这个心就不是善心,不是好心了。如果心能够非常的安定、清楚、清明,连环境也会受心的影响而改变,用心来改变环境,这叫「境随心转」。因此,当心受到环境影响时,要告诉自己,自己的心已经跟不善相应了,必须调整自己,知道环境是环境,自己是自己,不要受其影响、刺激而产生心理的活动,或行为上的偏差,否则,自己的心就已经是不善心了。

  因此,凡是让自己痛苦、烦恼、情绪波动,或者影响他人也陷入痛苦不安的种种行为,在不利于己也不利于人的情况下,不论是用语言的行为、身体的行为以及心理的念头,都叫做不善。凡是对自己的情绪及生活有安定感、安全感,同时将健康的念头以及语言等行为,分享给生活环境内经常在一起的人,这叫做善。

  进一步,我们要能够做到,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在一起,而是间接接触的人,也要有利益他们的想法、语言以及行为。也就是说,自己已从烦恼得到解脱,解脱就是智慧,就要把自己从佛法获得的智慧分享给他们,那便是以慈悲心帮助他人,使他们从痛苦烦恼中得到解脱,那就是最好的善了。经常过著生善而止恶的生活,便是精进根的增长。

  曾有一位女士跟我说:「师父,请您把我的先生也找来一起修行,好好用佛法管一管他!」我问她自己是否需要佛法呢?她说:「我没有问题呀!是我的先生经常使我烦恼,家裡所有的问题全在我先生一个人的身上。」在台湾我也遇到过这么一位先生,因为他的太太常常在法鼓山做义工,那位先生对我说:「我的太太什么都好,就是学了佛不好,现在回来老是教训我,不准我打牌、钓鱼、喝酒,不可以的事太多了。未学佛前,她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学了佛之后,每次回来都告诉我说:这是师父讲的,要怎么、怎么……。」

  我说:「你太太真的坏吗?假如她回来陪你打牌、钓鱼、喝酒,是不是就好了呢?」事实上,只要对身心的健康、人格的成长是正面的,才是好的。而且这位先生不但有高血压,还有糖尿病,由于经常打牌打到夜不归宿,又常到海边钓鱼,他的太太非常担心他的安危。于是我又对他说:「你太太存心是好的,只不过讲出来的话可能使你烦恼,希望你从这方面去包容她。」那位先生后来也参加了三天的禅修营,同时向我保证从此以后再也不打牌、不钓鱼、不喝酒了。我告诉他说:「你要好好谢谢你的太太,因为她骂了你,对你来说当初她是做了坏事,结果却是好事。」同样一件事,一个是主观的,一个则是客观的,善与恶的标准就不一样了。

  念根增长

  念根是于正法记忆不忘,时时处处修四念处;念力是因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念念修习四念处法:观身、观身受、观心念住、观法念住,于四圣谛法,记忆不忘。

  修四念处法门可使得善根增长,即为念根增长。四念处「身、受、心、法」的基础是依据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之道」而来。四念处有分析及理解两种功能,可以从四念处的观想转变成为自己的观念,从而体验到「身、受、心、法」经常都是在变化的,是无常的,是空的,是无我的。

  一般人将「身、受、心、法」当成是我,于是产生了种种执著,因此有苦与苦集。如果有了观念上的转变,顺著修行离苦的方法,就可以断苦集,而证苦灭,寂灭为乐,便是彻底离苦得乐,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许多人明知道佛法的观念很好,道理很对,然而有痛苦、烦恼时,还是放不下、摆脱不了。因此,修四念处之后必须要修四正勤。

  四念处的四种功能:

  一、观身不淨

  不淨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如果身体不洗澡、不漱口、害了病,就会产生污垢油腻,或是将现在这个大殿的门窗全部关紧,几个小时之后,就会闻到异味。观身不淨,可以对治身体的执著,因为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身体,多数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最好的、最可爱的,只有少数人偶尔会讨厌自己的身体。

  另一层身体的不淨,是指因为有身体,就有了自然的生理反应,如饮食、衣著,以及性等的需求,所谓的「饮食男女」,就是食欲和性欲,这些行为为身体带来了不清淨的业。因为身体是由物质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构成,由物质的五根产生了五欲,五欲的需求,便会造成种种的不善业,因此称它为不淨。

  凡夫众生的身体通常被称为臭皮囊,因为在皮肤下包著的是血液、肌肉、骨骼、内脏等,在活著健康的时候,这些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一旦不健康或死亡时,皮肤下所包著的东西全部都成了废物,甚至是有毒的东西。因此,观身不淨有两类,一类是肉体的本身就是不淨的;另一类则是因为有肉体,其五根会製造一些不淨的业。所以从众生的角度来看,没有害病时身体是清淨的,害了病之后的身体则是不清淨的。

  可是从佛或解脱者的立场来看,身体是不垢不淨的,没有什么清淨、不清淨的问题,因为身体只是一个工具,用身体来修四念处法、修四正勤,修四如意足,这不是很好吗?只是以众生的立场来讲,因为不知道它是不淨的,结果把它变成了一个製造恶业的机器,所以佛法要用观的方法,教我们如何观照身体是不淨的。

  观身体的方式有两种:

  1.在打坐时观:打坐时观身,就是体验身体的感觉、感受。刚打坐时,也许会觉得身体好自在、好舒服,等时间稍久,身体就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譬如痛、痒、酸、麻、冷、热等,这便是不淨。

  2.在日常生活中观: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观自己的身体,例如最近我们有一位义工老菩萨,在关门时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指压断了;还有一次我看到有个人站起来匆匆忙忙走出去时,把头撞到门框上去了。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身体是不可靠的,事故的无常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使身体受到伤害,这也叫做不淨。

  但是,请诸位不要误会身体不淨是负面的,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观身不淨是一种智慧,是正面的,是让我们少一些执著,少一些心理的不平衡。因为凡夫根本不知道身体是不淨的,在遇到不淨的状况时,无法平衡地接受这个事实;如果已经知道身体本来就是有问题的,当出现状况时,也就不致有烦恼了。

  二、观受是苦

  受是从身体著力的,没有身体就没有了著力点,所以不要以为身体不淨是不好,观身不淨绝对是正确的。用身体来体验身体的觉受,受是通过身体而得的心理的反应,因为身体有了状况,才有受的反应,那便是眼晴接触形、色,耳朵接触声音,鼻子接触嗅觉,舌头接触味觉,身体接触粗、细、滑、湿、冷、暖等;也就是当五根接触到五尘时,产生心理的直接反应,就叫做「受」。既然受的反应,是从身体的触感而产生,所以身体是个修行的工具,如果没有了身体,五根五力就无从修起。

  受又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

  1.苦受:佛法将苦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一般人所谓的苦受是痛苦、沮丧、难过,此是「苦苦」。

  2.乐受:又称为「坏苦」。有人认为只要是喜欢的事,或对身体有快感,心裡舒畅、舒服的,都是乐受。但诸位一定听过「乐极生悲」、「春宵苦短」,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不可能永远保持快乐。

  3.不苦不乐受:又称为「行苦」,「行苦」的行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行蕴」,这是一种微细的心理现象。必须要在达到相当深的禅定之后才能体验到,因为定力是不可能持久的,再深的禅定也会退失,所以叫做行苦。

  有人认为入了深定之后,好像很安全、很快乐,可是出定之后烦恼照样现前,清淨、安定的心不可能持久。另外有一种深的不苦不乐受,那是在定中,当禅定到了无念,捨去任何妄念时,只有在一片明和淨的状况下,没有什么苦与乐,甚至将定中的快乐也捨去,这种不苦不乐在如此深的禅定状况下,也叫行苦,因为即使达到最高境界的禅定,还是会退失。所以观受是苦,是要放下所有一切的受,出离这三种苦,才能够出离苦海而得解脱。

  三、观心无常

  心的念头,就像瀑布一样,水幕不断往下奔流,看起来似乎有个瀑布,其实是一个幻象,那只是一串串的水,一直地往下流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瀑布挂在那裡。心念就像瀑布的水,前一秒钟的瀑布成份和后一秒钟的瀑布成份,早已不是同样的东西。心念持续不断地在转动,看来是连贯的,其实是不同的,这便是无常。

  许多人一听到无常,就悲观的认为一切都完了。反正是无常的,管它做什么;反正是无常的,还需要这么认真吗?这些都是负面的看法,这是不懂得佛法。无常的意思是要我们在成功、快乐时,不要太得意、太兴奋,快乐的成果或许还能够持续久一些;在痛苦、悲伤时,也要帮助自己让痛苦的时间以及程度减轻或缩短,因为痛苦也是无常的,它是会变的,这样就不会绝望,而能够平稳地往前走。苦也好,乐也好,以平常心来生活,生活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种善根,使五根成长。

  四、观法无我

  通常,身心都是在三种「受」与三种「苦」之中打转,一般人将三种受当成我,也把三种苦当成我,如果能看到身心的种种现象,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其中,一切的身心现象的我是假的,这就是无我了。没有那个痛苦、烦恼虚妄的我之后,只有智慧与慈悲,那就是解脱的人了。

  定根增长

  定根是摄心不散乱,制心于一境,寂静不动;定力是因定根增长,能破一切烦恼乱想,发起诸种禅定解脱。不为色、声、香、味、触等五种贪欲恶不善法所诱惑困扰,不为昏沉掉举乱心所障碍,使心住于一境。于定不起执著,自在游戏于诸种禅定。

  定根是从信、精进、念,然后再修定,主要修的是四神足,四神足是修四种定的力量之后而产生的功能。「定」原则上是心止于一处,没有妄想、杂念而进入禅定,称之为「心一境性」。定是有层次的,世间的定是从身心轻安、未到地定、色界的定、无色界的定;可是要求解脱的定,则必须从世间定一步一步往上走,此为出世间定,也称为解脱定。

  五根裡的定根,其目的是在解脱,而解脱定又称为灭受想定、灭尽定。那是从定境出离,不以定境为解脱,放下对定的执著,此时,不执著欲界的五欲,也不执著色界、无色界的定乐或定境,到这个层次时,就是出世间的解脱定了。

  在印度,不论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或之后,各哲学、宗教的派别,都有一个目标,就是解脱。而每一派对解脱都有不同的解释及定义,也以不同的方式来达成解脱的目的。释迦牟尼佛对解脱的定义、方法以及步骤,是综合了各派的方法和观念,再经过自己的经验,得到一个有系统的次第,称之为四禅八定,最后是九次第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的定,九次第定则是八定之后的出世间定。「定根」所指的其实是九次第定,不过从轻安开始,就可以算是定的善根出现了。

  也许对诸位而言,根本没有想要入定,听到这个「定」,不知道对自己究竟有什么用呢?打个比喻来说,这就好比银行裡有许多的存款,每个人都有份,都可以去提款,但是要怎么去提、怎么去用,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定」是要从方法的练习,才能尝到其中的滋味;其实不要说入定,即使是得到轻安,已经是很有意思的事了。

  在某一次禅七期间发生了几个有趣的故事:有位菩萨在前几天打坐时的心是散乱的,方法也用不上,但是在回家前的两个小时,她认为反正只剩下一点点时间,就马马虎虎吧,结果反而那两个小时内,方法用得最得力。

  另一位菩萨在此次禅七中是最忙的一位,不但要擦一百多个窗户,还要监香以及照顾小参的人,但是工作多并不影响他的修行,只要开始打坐就可以连坐两个小时,而且坐得很好。

  还有一位菩萨在打坐到第四天时,居然连续坐了五个小时,对禅堂裡的状况似乎是知道,晓得人家去吃午饭后又回来打坐,也听到木鱼声以及引罄声,一直等到他要方便时才起座,否则还可以继续坐下去。在那段时间裡,身体的感觉是有的,但他觉得跟自己没有关係。

  因此,修定并不一定要入定才有用,在修定的过程中就已经在种善根了。入定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普通人是办不到的。从经典裡得知,在练习著修定的方法时,会发现自己的心非常混乱、不平衡,不容易接受自己的指挥;瞭解这一点之后,更应该用禅修的方法,帮助自己性格的稳定和人格的成长,减少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矛盾衝突。

  打坐时能够入定,当然很好,不能入定,也没有关係,但是修定的方法还是要用。其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得情绪平和、稳定,不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不安,这就是修定的功能。二○○一年九月十一日在纽约发生的攻击事件中,我有位学生亲眼目睹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大楼,当时她还觉得很奇怪,飞机好像是在开玩笑似的,对著大楼直撞过去,事件发生之后,她有很长一段时间心裡无法安定,后来她来参加禅七,禅七后我问她的状况如何?她说:「虽然心裡的影子还在,不过用方法调心之后,已经好多了!」

  修定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安心,在遇到任何状况时,心不会乱,而且会恰到好处地来处理、应变。譬如纽约世贸大楼在面前倒下时,能逃的尽快逃,能救人的想办法救,但是心不能慌张,否则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会非常危险。因此,修定的工夫能让我们临危不乱,也就能够逢凶化吉,危险的程度就会减轻许多。

  心如何能够不受环境影响?一方面要靠观念的调整,另一方面则要透过方法的练习。观念是指经常要有无常及应变的心理准备。「小心」这句话是人人都会说的,但是小心往往是担心而不等于会照顾自己,真正的照顾不是担心,而是随时留心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动作,准备著遇到危险发生时该如何应对,这是心理上、观念上的准备。此外,在危险状况发生时要如何用方法?中国的佛教徒们都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将危险交给佛菩萨,心中就不会那么恐惧了;还有,注意自己的动作,注意呼吸、体验呼吸以及数呼吸,用这种方法来调整心情,当危机出现时,便能从容去处理而不会慌乱。

  慧根增长

  慧根是于四谛法观照明了,是由定中观智所起,了知如实的真理;慧力是因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一切烦恼,可达解脱。五根之中,以慧根为首,皆为慧根所摄。知苦谛,知苦集谛,知苦灭谛,知苦灭之道谛。三十七道品次第,全属慧根所摄。

  慧根是说领悟力很高,一听到佛法就很容易接受,并且愿意照著去做。在未开悟之前,慧根是从听闻佛法开始,而佛法的基本道理就是四圣谛。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位比丘弟子,讲的就是四圣谛;以四圣谛证得解脱道的阿罗汉果,这就是慧根的力量。也就是说,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产生了四圣谛的佛法,再用四圣谛的佛法来开发众生心中的智慧而使众生得解脱,此为慧根与慧力的关係。

  四圣谛「苦、集、灭、道」可分为三个层次:苦、苦集、苦灭、灭苦的道。已知苦的事实,也知道苦是因何而产生,这是集;而苦则是要从修道来断除的。苦已灭、集已断、灭已证,能够亲自实证四谛,实证灭苦,灭苦就得解脱,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应该要做的修行已全部做完,从此以后受苦的事实已经不存在,这就是阿罗汉了。

  普通人是要从第一个层次学习起的,先要认定、瞭解到苦的事实,然后才会希望离苦,离苦就是要修道。前面所讲的四如意足,其修行过程是在加行位的阶段,而十迴向、十行、十住等三贤是资粮位,这都只是贤人的地位,尚未到达圣人的地位,修五根之中的慧根时,才是进入圣位的阶段。

  声闻僧是修小乘的佛法,从五停心至三十七道品,看似需要长时间的修行,相当麻烦。可是善根深厚的人,听到四圣谛法就能从初果、二果、三果,而至四果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度五比丘时,一开始就跟他们讲四圣谛法:「生、老、病、死是苦的事实,苦是有原因的,那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如何来解除这个苦的事实,那就是要修行八正道。」就这样,他们先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中国的禅宗被称为顿悟法门,佛在度五比丘时,当第一遍讲完,即刻有人证到阿罗汉果,就是彻悟了,这是因为他们的慧根深厚。而今天所说的内容,诸位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虽然尚未开悟,但都是有慧根的人了。慧根的深与浅是很难评断、衡量的,不要认为听不太懂,就以为自己没有慧根,说不定一下子茅塞顿开,突然间就开悟了。

  苦谛,苦是由集而来的,前面已说过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它是有次第的。苦苦,是最容易发现、理解的;坏苦,是可以经过回忆、思考,从逻辑推理上得到的;行苦,只有在进入深的禅定之后,才可知道。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是苦的,所以不想学佛,因为根本没想到有苦可离。就像苍蝇、蚂蚁、蚊子,牠们过得很快乐,不知道离苦。因此,只有从佛的智慧才能使我们看到、相信到、体验到苦的事实,愿意用佛法来离苦。

  知苦集谛,苦集实际上就是造业,是苦的原因,造什么样的业就得到什么样的果。一般人只知道不喜欢痛苦的苦,但是在造业时往往觉得是快乐、随性、自在的。譬如像阿富汗凯达组织的领袖宾拉登,他策画炸毁了纽约世贸大楼,由于这样一个造恶业的行为,美国以及阿富汗都死了好几千人,而他自己也一直在逃亡。所谓造业的业,就是身体、语言、心理的三种行为,决定了造的是恶业或善业,形成业的性质。

  一般人很难发觉心理上的造业,但是从生理的肢体造业以及语言上的造业得知,其原动力是来自头脑裡的,因此「意业」是最根本的。即使只是在想,没有讲也没有做,同样也造了业。

  意业又分为两类:「思业」,是思惟上的一种意业;「思已业」,是思惟之后所产生的语言等行为。例如:如果仅仅头脑在思考著:「我没有钱,想去抢银行。」但是接著又有了第二个念头:「乱来!怎么可以去抢银行,这是不得了的事。」念头一转就不会去做了,所以思业之后有个思已业来补充,就不一定会成为事实。又例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女孩,心想她很漂亮,是思业,之后就一路跟到女孩的家,还继续不断地用语言等行动去追求她,这就是思已业了。

  又譬如诸位知道我正在讲「五根、五力」,于是动了去听听看的这个念头,这是思业;接著就想尽办法问路,并且来听了佛法,就是思已业。

  因此,从所造的业来讲,又可分为善业与恶业,或称为白业与黑业。白业,又可分为两类:「无漏业」,是指修行佛法以离苦得乐,也就是依照三十七道品,次第修习,而能断除烦恼,得究竟解脱。「有漏业」,因为做好事而结了人缘,能得好的果报,在人间、天上享受快乐,但不一定修持得解脱的法门。

  无漏业与有漏业,都有共业与不共业两种:

  1.无漏业:共业──基本修行的方法和观念完全相同,譬如:信因果、信因缘,要持戒、修定、修智慧。不共业──有的是修声闻道,有的修菩萨道。修菩萨道之中,有的偏重于辩论,有的偏重于布施,有的偏重于神通,这是由于不同的个性,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造了不同的无漏业。

  2.有漏业:共业──是指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环境中的人,可能造了同样的业、共同的业,因为过同样的生活,受了大家共同的影响,而有了同样的思想,于是朝著同样的方向在思考、运作,将来的果报,可能就是生于同一个环境中,受同样的苦与乐。不共业──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嗜好、习气,即使生在同一个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就像双胞胎长大之后,慢慢地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就不会完全相同了,他们即使是在造共业的同时,也造了不共业,将来受报时,也就会有差异了。

  从共业与不共业的造作,就能理解到为什么在同一环境、同一时代裡生活的人,会有不同的遭遇及待遇。有的人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丰富,朋友很多,做任何事都非常顺利;有的人物质贫乏,社会关係很孤独,做任何事都不顺利;有的人身体健康,有的人不健康,原因就是过去所造的业裡有共业与不共业。如果不从这个观点和信仰去思考,就会抱怨说:「父母真是不公平呀,为什么把我的兄弟姐妹生得这么聪明漂亮,却把我生得笨笨丑丑的!」也有人在遇到灾难或不幸事件时,就会骂天骂地:「老天对我这么不公平,真是瞎了眼了!」如果相信有共业、有不共业,相信因为自己曾经造了种种和他人的共业及不共业,如今才会有这样在同中有异的结果,也就不致于再骂天骂地了。

  前面说过,思业、思已业是有好有坏的,好的思业、思已业就是要发愿,发悲愿、发弘愿,发度众生的愿。发愿不是只发一次,要继续不断地发,然后照著去做,这一生没有做完的,发愿下一生继续再做。因此,在这一生中,如果发生了不如意或不幸的事,可能是因为善根、慧根形成,在过去世发了愿要帮助人,而在此生现身说法,来奉献、救人、救世界,结果自己受苦受难了,从思已业的观点来说,造的便是善业。以此角度来看,九一一事件的罹难者,也可以说都是过去发了愿的;我们要相信是由于他们的思已业,使得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和平相处,同时提高警觉,不再有恐怖的事件发生。

  摘自:圣严法师《五根五力讲记》

    (来源: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3286485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圣严法师十篇开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