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我对佛教的初步认识与理解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3日
来源:菩萨在线   作者:编辑:果信 责任编辑:李蕴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是一个进佛门才五年多的佛教徒,虽然看过一些佛教书籍;听过法师讲经;参加过寺庙法会;诵读过经、咒等,但佛教众多名相、深奥义理,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实难理解,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得到佛门善知识的引导,使我能比较系统地学习一些佛理知识。去年十月玉佛寺开办了“青年居士佛学培训班”,就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佛理知识的好机会。通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不仅使我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有了了解,而且对佛教的教理有基本认识,更使我体会到佛法“三藏十二部”的博大精深。

  佛教起源于印度,于两千多年前汉哀帝元寿元年间传入中国,且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相结合,出现了中国式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说佛法只有一味,但由于接受者根机的高低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华严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并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典籍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的不同,才出现了宗派。传到今日形成八大宗派,分别是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虽然八宗的判教有所不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断烦恼、离生死、度众生、成佛道。

  佛教不仅有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且有令人信服的真理。

  佛教是个平等的宗教。

  佛教提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陀在悟道时第一句话就是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佛教徒只要遵守佛陀的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能成佛。因为佛教相信:“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佛教是个慈悲的宗教。

  佛教的慈悲,广大无边,涵盖于一切众生及异教徒。释迦世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给予众生快乐,解除众生痛苦。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慈悲精神。

  佛教是个智慧的宗教。

  英国鲍罗登博士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亦和佛法可通。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佛教的智慧并非世俗的知识积累,而是内证的真理智慧。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知道了现在科学上的若干发现。佛陀是一位大智者。而我们众生由于无始以来因无明所染而缺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因此对宇宙人生产生了许多错误观念,并在自己观念指导下生活着,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因为我们缺少智慧,无法为我们的心找到真正归依处,所以我们会时常感到不快乐;会常常说“真无聊”、“真没劲”、“我好烦”等抱怨的话;会觉得所有围绕于我们四周的事物都不顺眼;因为我们缺少智慧,只习惯于朝外看、看表面现象,而忽略了内在的自我和事物的真实面目,所以时常感到不满;因为我们缺少智慧,所以我们会有许多烦恼并且不知如何应对。佛法可开发我们的智慧,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佛教是个伟大的宗教。

  佛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说世间一切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每一样都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异的,每一样都是刹那刹那在演化不息;变化无常,因此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不过一般人心粗,没有觉察到这种刹那的变化罢了!曾有多少诗人名士在诗句里慨叹世事无常:如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似雪。”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些都是慨叹世间是无常的。花开花落,春去春来,想想我们身边又有哪一件事物是恒常不变的?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虚幻不实!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之所以向我们揭示无常,是要破除我们对人生的妄执。

佛法说人生是痛苦缺憾的:我们在心理上,有贪、嗔、痴、疑等烦恼扰乱的痛苦;我们在身体上,有生、老、病、死相继而来的痛苦;事实上,人生是多苦的,虽然也有快乐的时候,但那些快乐都是暂时而短暂的,甚至会乐极生悲。其实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佛陀早就告诉我们,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一是苦苦,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恼;二是坏苦,因乐事将去时所生苦恼;三是行苦,由世间诸法的迁流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八苦:一是生苦,在胎如处监牢,出胎如钻穴隙,落地便哭,因风触身,犹如刀割;二是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随岁月流转,年龄渐老,鸡皮鹤发,老态龙钟,是任何人无法避免的;三是病苦,四大不调,面黄肌瘦,病魔缠绕,辗转床榻;四是死苦,疾痛丧生,水火殒全,世间万般,皆带不去,唯一业障,跟随受报;五是爱别离苦,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与自己所爱的人,生离死别;六是怨憎会苦,古人云:“不是怨家不聚头”,偏与自己怨恨、憎厌的人相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质的欠缺,精神的需要,名利爱乐,图谋不成,痛苦横生;八是五蕴炽盛苦,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后复须再生。这八苦是从果报上说的,人生不论是谁,过去造了业因,今世是谁都难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与折磨,再加上外界风灾、水灾、兵灾、火灾、瘟疫等自然界给予的痛苦,人生在世,实在是多苦多难!苦,时时控制我们,威胁我们;苦,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纠缠着我们,使我们摆脱不能,解脱不了。可悲的是我们一直在苦中讨生活而不知觉。佛陀之所以向我们揭示人生短暂而多苦,是要破除我们对世间假象的迷恋。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因,是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因缘凑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缘离散,事物便告消失,消失即是空。而佛法所说的空,乃是缘起性空,是在“有”的基础上说“空”,并非空无的“空”。也就是说,一切事物是依因托缘而生,离开了因缘就没有固定的自性,没有自性,所以说是空的。我们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从浅显的意义上说,四大离散,身体就不能存在,这就是空;若深一层说,我们四大组成的身体,即是现前存在的时候,也是空的,因为四大的本身,当体即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佛陀之所以向我们揭示万物缘起性空的道理,是要破除我们的法执。

  佛法还说人生是五蕴和合的、是无我的存在。普通人都会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可是“我”在哪里呢?有人会拍着自己的胸膛,或者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不就是我吗?”可到底胸膛是我呢?还是鼻子是我呢?其实,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五蕴组合而成的;因缘的假合,并没有自体,不能常住,所以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我!普通人之所以认为有我,是因为我们的第七识在作怪,它从无始以来,一向执着第八识为我。佛陀之所以向我们揭示着无我,是要破除我们的我执。

  佛陀证悟后之所以为我们讲授这些佛法,其目的是教导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引导我们出离生死苦海。我们应该把佛法运用于生活中,用它指导我们的人生,改进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人生。

  佛法渊深浩瀚,法门万千,我所了知也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飞沫。但我坚信只要跟着佛法的指导去实践,一定可以由缺陷达到美满,由迷梦达到觉悟,由生死达到解脱。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