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一七第六天(2009年)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0日
来源:   作者:昌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一七第六天

 

  诸位善知识:

  每天一句佛号,大家念的精神十足。我们要真正明白这个世间一切皆是虚幻不实,痛念生死苦,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一旦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凡夫界来说,真正是大富大贵,用一句佛法来说,那就是大自在。

  这几天给大家连续讲的都是这一句佛号不可思议的功德。佛陀在一些佛经,特别是大乘经典里,包括一切诸祖,都赞叹这一句佛号是善中善、福中福。昨天给大家讲了,这个善并不是做一件小小的好事情,或者某一件大大的好事情。真正的善要发菩提心:自己了生脱死,再发大愿心让一切众生明了修行的道路,以这样的菩提心来念佛,这一句佛号的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议。

  古德说这一句佛号,具足了《大智度论》上所说的五种菩提:一、发心菩提;二、伏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无论哪一种菩提,只要你能具足,都是了生死。比如发心菩提,发心是最为重要。我们每天说一句佛号的功德如何大,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样好,佛号的功德再大、极乐世界再好,愚昧之人他障蔽心源,也不懂得发心;还有一种愚昧的世间人,不认得什么是好地方,善缘没有开,认世间一切虚幻为实,就是说认假为真。我们要发心了掉生死,就是在这茫茫苦海之中,发心出离,为出离苦海而念佛。为什么说我们凡夫在茫茫生死的大海之中呢?大家都知道海水是苦的,如果海水是甜的,我们就不能说在苦海里边;我们的生活环境比作大海,六道里边,生也罢,死也罢,都是在茫茫的苦海之中,所以叫生死海中。在生死苦海中,发出来这种了生死的道心,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之后,再到苦的地方去教化众生,这就叫发心菩提。

  在这个苦海之中,心非常难发。我们每一天这一句佛号很容易就念出来了。大家可能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即使知道有的也没有亲自地看到过,有的人在病苦交加的时候,他连一句佛号也提不起来;还有一些人自己提不起佛号,别人替他助念,他嫌烦,只要有人念佛,他就很烦躁、很烦恼,不愿意听到佛号——这就是极重的业障蔽住了真正的善根。那么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在平时他的道心不十足,对佛法没有真正地踏踏实实地去信仰、去了解,对了生死、去西方这一法,更是没有具足三资粮,没有去深信、发愿,平时念两句佛号也是悠悠散散,所以他到了生死的关头,拿不出来真正的功夫。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原因何在呢?最重要的就是缺乏真诚心和恭敬心。

  所谓“发心”,发的是菩提心,不是一般的心,菩提心它具足了一切善法,至诚、恳切、恭敬都具足。对一切众生带着很大的一种愿望:我一定要度你们,这就叫菩提心。不是说看到顺眼的人就很高兴,和自己不顺眼的就厌烦,如果是这样,说明你每天念佛没念好,功夫没有下到。要看谁都是很顺眼、很舒服,听到任何的声音,心也不起波浪,都是很平淡,感觉到都很好。

  菩提心里包括得太多,包括的是什么呢?都是好的东西。而在我们凡夫的烦恼心中,都是一些什么呢?垃圾。我们凡夫逢缘起障——遇到一种缘,障碍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发心消业障,发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出离苦海,发大慈悲心。首先入门的功夫要以至诚、恳切、恭敬心来信仰佛法——佛陀所教化的一切解脱之法,以真诚恭敬的心供养三宝,对待一切人则是存善念、行善法。

  暂不说我们修行的人要对一切人、一切众生,给予慈悲的施舍,是很难做到,首先一条,我们对三宝的恭敬都是做得太差。人人都知道佛陀是一位至高无上的圣人,对于他我们却没有发出最上的恭敬心。再讲佛经,这是法宝。我们现在凡是信佛的人,都很喜欢经,知道佛经是好宝贝,哪一家的经书都超过一般的小庙,到底恭敬的程度能到什么位次?这就很难说了。过去的人,因为经典太少——纸张少、印刷困难,想求一部佛经看,那真正是比登天都难。在《印光法师文钞》有一段公案。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练行的比丘尼,她喜欢读《法华经》,也就是《大乘妙法莲华经》,可是没有经典。过去像这种大部经更是缺,那真是得一部经啊,很难!可能一锭金子能得到,这一部经你也得不到。所以她就出高价钱,找最善于书法的人来抄经。但是抄经她有条件,就是说每天早晨醒来,必须得洗完澡才行,一天一洗澡;而且不能对抄的经呼吸,要用一个竹筒子通到墙外去。因为她总认为凡夫吃些五谷杂粮,出来的污浊的气息对经书是不恭敬的,所以要通到墙外去,不对经呼吸。这一部经抄了多少时间呢?抄了八年。她请人抄经,抄一段还要上香礼拜,拜完了再抄。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发心要抄经,抄出来的经,自己过时了就认不得了,为什么呢?太糊涂。抄经要有恭敬心,你抄出来的经,别人才喜欢去看,你自己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你抄出来的经,字体也不好,也不恭敬,那就不行,所以大家想一想她的恭敬心有多高!由于这一个恭敬心,就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有一个寺院的住持,叫法端。法端法师,给人讲经却没有经本,知道这位比丘尼有这么一部《法华经》,就跟她请这部经,暂借用一下。这位比丘尼就不肯给他,大家想一想,费这么大的功夫也难怪,心里有一种贪爱啊!结果法端师父就批评她,批评之后,比丘尼师父就把这部经给他送去了。法端法师打开经典一看,却看不到字,全是白纸张,当时心生惭愧:人家抄经有多么大的功德,我肯定是功德不够,不够资格来看这部经,所以翻开来没有字,哪一页都是白纸。法端师父就把这部经送还了练行尼。比丘尼师父知道这部经典已经没有字了,心里也是很害怕、很难过,痛哭啊!她就把这部经典顶在了头上,行走七日。大家想一想,她多么爱护、尊重这部经!结果经典上的字都出现了,这一份恭敬心的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对我们现在所看的法宝一定要珍惜,要以最真诚的心来珍惜法宝,你有这样一念的恭敬心,你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什么叫修行呢?真正的法又在哪里呢?就是一个“诚”,一个“敬”。要有一个诚心,要有一个恭敬心,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你没有诚心,没有恭敬心,能不能往生呢?那是不能往生的!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功德不到。所以发心这是非常重要!我们每一天谁都知道“发心”这两个字,谁也听的很多,谁也说的不少,究竟发心从哪里发?怎么样去发?要长期观察自己,降伏自己。今天没有时间了,明天给大家讲一讲伏心菩提,就是降伏其心。所以观察自己,这是最为重要。

  前天早晨我刚下殿,我们庙里的隆宽师父到我那儿去,跪下来磕头、痛哭。“哎?”我说:“这是干什么呢?”“师父,我爸爸死了,昨天晚上打来的电话。”我一听这也是个机会啊,你看念佛七他爸爸死了,要按世间的人情来说,我也没有任何条件不让他回家,去参加他父亲的这种丧礼。后来我别的话也没有说,因为他家里还有很多人,不然的话让家人也感觉到这出家人太不近人情。我说:“这样吧,那你就回去,把事情办完了,火速回来,世俗上的事情不能贪恋,不能久留,留多了都是烦恼。”我给他拿了两千块钱的路费,他说:“师父我有钱。”我说:“我知道你没有钱。”为什么呢?咱们这寺院里,每一个师父都没有钱,因为一方面我们这个寺院在搞建设阶段,经济条件不行;再一方面,他们的道心都很好。我也曾经想这个问题,就是开单资的事情,现在全国各大丛林开单资都是正常的事情,从古至今也是这样,都有单资,有多无少反正都有一点。结果大家一致都是这样告诉我:“我们现在以建寺庙为主,师父,用不着这样。”本身人不多嘛,就十几个人,所以就没有开单资,我说他没有钱,原因就是这样。

  每一年到过春节时随世缘,一人包点红纸包。前几年一人包五十元,晚上包的,早晨来拜年又都送给我了。这两年包得多一点,一百两百的包,可是仍然都不要。我感到这样也很好,这也就是一种道心——不贪财。我经常开会给他们开玩笑说:“你们都比我强,我贪得无厌,谁给我,多也是要,少也是要,多少不限,所以我说你们大家修得都是很好。”隆宽他不愿意要钱,我给他两千块钱,我说:“你不拿不行,你没有钱你拿着。”把棉大衣、棉鞋,我给他都准备好了,准备叫居士给他送到车上去。结果转了一圈回来了,“师父,我想通了。”我说:“你想通什么了?”“我不回去了,回去也是烦恼,他们杀生、唱戏,搞这些事情。”世俗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他说:“这个念佛七我不如好好发心念佛,为自己消业障,给我父亲也超度了。”我说:“这一句是最好的,你这一句最通达了,作为出家人就是这样。”

  什么叫“孝”?孝要孝到实处。什么叫“孝”?孝也在我们成佛做祖的文章里,你成佛你没有孝心也是行不通啊!世俗人把摆在面前一些好看的花样叫孝,那就叫不实在。我们佛法中讲,孝要彻底地解决问题。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供养父母吃得好、穿得暖,另外要教会他们怎么样修行;人死了,不要铺张浪费,如果杀猪宰羊,就有好多生灵跟着遭殃,罪过也会加在死人身上了,活人自然也要分一份。

  讲隆宽师的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他是怎样发心的。我经常跟居士们说,出家人,你别看他有本事也罢,无本事也罢,你都要以认真的态度、真诚的心来恭敬他。不管哪一位师父,他出家的这个念头,可以说是很了不起。放下了世俗上的一切荣华富贵,放下了世俗上的一切享乐,辞亲割爱到佛门里来,干什么呢?自己修行再为众生服务。佛、法、僧三宝,古德说:并行于世,无有高下。为什么说无有高下呢?佛祖,为世之尊。佛祖已经涅槃,留下了法宝,这个法宝要靠谁来传承呢?就是要靠僧宝。所以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在心目当中,恭敬僧要像恭敬佛一样,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做的。

  恭敬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像有一些人一样,他们说的一些话,简直令人害怕,“我们懂得念阿弥陀佛,我们不到庙上去。”他们认为到庙上去跟在家里一样。你家里由烦恼的一切事情组成,庙里是什么组成的呢,对不对?你家是一个小范围,是以“我”字当先的一个生活环境;寺庙里面,它是一个大法船、大宝藏,无论是什么人到寺庙里来,只要你有一分真诚、恭敬的心,你的业障会消掉,你会取走无量之法宝。所以我今天说,我们作为在家的居士,一定要依照佛法去修行,不能依照某一个人说不能到寺院去。

  从前我在天津就遇到一帮居士,他们不仅要说出这种口号,而且看到出家人就生气。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嗔恨心而发。你说出家人到底怎么得罪你了?你学佛又学到哪里去了呢?所以这是一个错路修行。不生恭敬也就算了,你不能去生气,更不能看某一个人,你就是认为他犯错误也罢,那只是他犯错误他受报,你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那种犯错误的人,不是这样的。

  所以要转念头,转念头这才是光明,我们修行这才是正道;要发菩提心,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才能真正地收到效益。你不能边犯错误边去做好事,那么人家也不会认可你这个好事。我们要以真诚、清净的心来念佛。好了,念佛吧!

返回目录

-------------------------------------------------------

更多昌义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