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进退之间的人生智慧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4日
来源:禅•觉微信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进退之间的人生智慧

  宽运法师

  面对社会近日种种乱象与纷争,不禁令人想起《菜根谭》中的几句说话: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意思就是说:立身于世,要不随俗浮沉,就应该高人一着。如不先树立一个崇高的目标,说要不随世俗而浮沉,就好比在尘中抖衣,污泥中洗脚;衣服愈抖尘愈多,脚愈洗愈脏,如何会有成就呢?

  在世待人接物,能让步处且让步,否则便如飞蛾之投身烛火,终致死亡,羝羊之触藩,角被缠住,如何能平静安宁地渡日呢?

  这段古语,意味深长,确实令人深思;由此可见,我们为人处事,并不一定要随波逐流,或一意的猛冲,直奔往前;我们必须要审时度世,要明辨是非,要懂得选择、要知道进退;这个「进退之间」,是人生重要的修养哲学。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向前,可是原来的方向就不对,到最后碰钉、碰壁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错,那该怎么办呢?相反地,一个人只知道退后,后面有个悬崖、陷坑,不小心的话,将失去立足点,乃至无法自拔,那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做人首先要认清楚方向,不要随波逐流,然后对于正确的事情,「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退如仪,才是合理的人生、智慧的人生。

  就好像下面的故事一样: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正思考着如何寻找适合的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唤到跟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抬头一看,崖壁极其险峻陡峭,确实是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虽然这一次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滚落到原地。他稍事休息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也绝不放弃……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在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

  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之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转身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吗?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多大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责备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的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所进退,要懂得伸缩退变的道理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间有志之士,乃至热血青年,执着于勇气和顽强者不在少数,但是往往却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样,并不能达到心中向往的境地或目标,只是摔得鼻青脸肿,最终一无所获。在己之所欲面前,我们缺少的是一份低头看、认清楚自己、别人与客观环境的镇定与从容。低头看,并不意味着信念的不坚定和放弃,只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所以,以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鼓励一个人,要凭自己的努力勇猛向前,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人生的前面只有半个世界,若回过头来,后面还有半个世界,所以不必认为前进一定是好的、成功的,也不要认为后退就一定是不好的、失败的。

  可惜,世间上大部份人,往往认为唯有向前争取与吶喊,才能获得胜利;事实上,能作冷静思考,作退一步想,许多时候反而会获得更大的转机;古语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实有其深刻的道理。

  儒家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又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佛教则说:「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所以,人不能只看自己,要看别人,要看社会,要看大局;不能向前的时候,你硬是向前,则前途多乖,处处危险;应该后退的时候你却不后退,结果弄致焦头烂额,而且更祸及别人、伤及无辜,那么这些责任又应该谁来负呢?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向前进,是我们的责任;往后退,也是我们的责任。所谓「进退之间」,就是要我们在社会上,不管任何时候,都要进退有度,能进能退。我们在功名富贵场中,要「能进则进,能退则退」;我们在朋友、感情、金钱之中,也要「当进则进,当退则退」;甚至在亲族、父母、朋友、人事之中,也要能「应进则进,应退则退」。

  是故,人生在世,应该要明辨是非,要能进能退,进退自如。其实,进退之间,有得有失,见仁见智,各有所见。身心灵平衡健康,守住心性,凡事恪守本份,动静合宜,进退有据,尽心尽力而为,「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固然都可以作为自我严格要求的标竿。但是,决不可一味的强求;试想一部机器性能好的时候,就能进退自如;一个人能够通情达理,自然也会进退有序。进退之间,我们是否能把握得宜呢?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做人贵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放宽心胸,放空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退一步反而是往前更迈进了一大步。只要把握好人生的正确方向,看得透「不失不得」之理,积极乐观去做而无所求,知止知足,随境自适,顺其自然地,我们获得的会比失去的更多,而且更为可贵。

禅•觉微信公众号: fjdhchan 

禅里禅外、觉悟人生。每日一杯沁心茗茶。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