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七十一)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3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七十一)

 

  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

  就像浓云密布之时,忽然间雷声震响,这是譬喻菩萨说法,能震动众生的无明业识,令一切无明中的众生发起觉悟。宋译说:“如雷震响,出法音故。”

  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就像大雨降下的时候,会滋润地上的草木丛林,这是指菩萨降澍甘露法雨,而滋润众生的善根。

  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如同金刚山不被八风所动,这是比喻菩萨的心不会被众多天魔、外道等动乱、破坏。

  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

  就像大梵天王是娑婆世界主,这是譬喻菩萨的上首功德。唐译说:“诸善法王,能为前导如大梵天。”在一切善法之中,能够作为前导,就像大梵天王一样。

  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

  这是指菩萨像尼拘类树一样,能普遍地给无量众生乘荫凉。

  “尼拘类树”能广大地荫蔽众生。《大智度论》里讲到,有位婆罗门说,他曾经在路上见到一棵尼拘卢陀树。树荫展开来能够覆盖商人的五百辆车,而且还有剩余。意思就是,极乐菩萨能为无量众生作依止,众生在如尼拘类树般的菩萨的荫蔽下,全都能止息热恼,获得清凉。

  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

  就像昙花盛开,非常稀有、难得,而且是一种大吉祥的象征。这是譬喻众生值遇到具足智、悲、力的安养菩萨,以及他的教法,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事。

  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

  就像金翅鸟是毒龙天敌那样,这是譬喻安养菩萨的勇猛威力,能降伏一切外道。

  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

  这是指极乐菩萨的心无有挂碍、恋著,就像空中的飞鸟那样,所谓“野鹤无粮天地宽。”菩萨在任何处都没有蓄藏的心,也没有耽著的心。宋译说:“如空中禽,无住处故。”两种译本合起来看,就是比喻极乐菩萨少欲知足,以及证得了无住涅槃。在任何处都没有贪著的心,一切处都无所住,证得了无住涅槃的境界。

  犹如牛王,无能胜故。

  就像牛王是一切牛中之王,具有大力量,胜过诸牛,这是譬喻极乐菩萨具有无能胜伏的力量。

  犹如象王,善调伏故。

  就像大象王那样,极乐菩萨有极大的调伏力量,能调伏一切。宋译说:“如龙象威,难可测故。”

  如师子王,无所畏故。

  就像狮子是兽中之王,无所畏惧,这是譬喻极乐菩萨能慑服一切,无有怖畏。

  《大智度论》说:“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好比狮子是兽中之王,无论在森林里的任何处,它都是独来独往,无所畏惧,能够威摄一切。而且狮子一吼的时候,百兽的脑袋都快崩裂了,意思是它有大的威力。佛也是这样,在九十六种外道当中,能降伏一切,无所畏惧,所以称为“人师子”。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这是指安养菩萨对一切众生有平等的大慈悲心。他的无量慈悲心,犹如虚空般广大。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

  安养菩萨摧灭了嫉妒心,不嫉妒他人的圆满、殊胜的缘故。专一好乐寻求正法,没有疲厌、满足之心。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如果心怀嫉妒,那心就不能平等,也就不能真正利他。所以首先要灭除嫉妒心。《十住毗婆沙论》说:“等心于众生,不嫉他利养。”意思是说,菩萨对待一切众生,心都是平等的,没有亲疏、厚薄等差别。也不嫉妒他人得到名闻利养。像这样,净土的大菩萨住于平等心中,所以不会对于他人的殊胜、圆满心生嫉妒,也就是摧灭了嫉妒心,不会有难以忍受他人圆满的心态。

  “专乐求法,心无厌足”,极乐菩萨们知道,自身如果不寻求正法,就没办法教化众生。所以乐于广泛地寻求无量法门,蓄积种种法财,以便利益众生。也因此,对于求法度生,心中毫无厌足。

  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

  “常欲广说,志无疲倦”,菩萨常常好乐寻求正法,得法后,为了利益无量众生而广泛地宣说,没有丝毫疲厌之心。

  就像一名医生,他想了解天下所有的治病药方,对此有很大的希求心。所以,每当碰到有效的药方时,都会谦虚地去学习。而他所作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因为自己没有病,唯一是为了救治各类病人。为了这个目的,在寻求医道上永无满足之心,永远都在学习、在积累、在观摩,在实践之中掌握、发明各种各样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医治病人。总之,他怀着救治天下一切病苦之心,在这种悲愿的驱使下,对于寻求治病的药方永无疲厌,时时都处在积极进取的状态中。

  与此相同,菩萨为了救治一切众生的心病,解除众生的心苦,而乐于寻求一切正法。无论是哪种法门,只要对众生有利,他都会虚心地去学习。当他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就会竭尽全力地为有缘众生宣说。经过无量亿劫也没有疲厌。

  就像医生的事业是开方治病,他生命的所有力量都体现在救度病苦上,同样,菩萨就是以宣扬正法为事业,他的智慧、慈悲的力量,就体现在对于各类众生观机逗教、设立法门、破迷开悟、引度迷津等上面。也就是他负有以正法的妙药解除众生轮回苦的责任,也因此,菩萨就是在利益众生中体现他的力量。

  “击法鼓”是指,菩萨宣说的契合时代病苦的法音,能够宣扬到很广阔的范围里,人们听到这种法音后,都能从迷梦中惊醒。

  “建法幢”,菩萨是在契时、契机地宣说正法,摧灭一切邪说,因此,他于所到之处都高建法幢,标示着正法的胜利。

  “曜慧日,除痴暗”,菩萨犹如日轮一般,无论到何处,都能消除有情内心的愚痴黑暗,给一代迷茫的众生指示安乐正道。

  “修六和敬”,指菩萨没有嫉妒心,所以常常自处谦卑,修六和敬。这也是菩萨所发的大愿,无论在哪里,身、口、意三业都与同行道友身和、语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等等。《法界次第初门》说:“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这六种都叫做“和敬”的原因是,外在与他人同行善法、善道,就叫“和”,即不违逆;内在自己住于谦卑中,这叫“敬”。

  “常行法施”,极乐菩萨无论在哪里,都昼夜不断地行持法布施。

  “志勇精进,心不退弱”,是说菩萨们心志勇悍,具足精进,丝毫没有退怯的心。这主要来自于普贤大愿的力量,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由于心里有了这种精进的大愿,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退失,也不会认为已经足够了。而且不会有任何心力怯弱、萎缩,或者意志消沉等的相。在他身上,永远都是精力充沛,充满了热情,找不到半点灰溜溜、消极、厌世等的不良心态。就像日轮住在虚空之中不断地运转,没有丝毫止息一样。

  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胜,莫不尊敬。

  “为世灯明”,这是赞叹极乐菩萨具世间解的德相。意思是说,菩萨的智慧光明能够照破有情心中的愚痴黑暗。就像日轮自身能发出光明照破世间的黑暗,让人们也见到事物的真相,同样,极乐菩萨自己具有智慧,证得了本体,所以能够为它人照见实相、照见正道。也就是由于自心具智慧的缘故,也能够启发他人,让众生也生起同样的慧解。以此而成为世间的明灯。就像借助灯的光明能够见到各种色法那样,借助菩萨的智慧,依靠他所宣说的法语,众生也能见到诸法的真相,所以叫做“为世灯明”。

  “最胜福田”,是赞叹大应供的德相。指菩萨自身具足功德,能够作为众生的依止处,堪受别人的恭敬、礼拜、承事、供养等,使得众生依靠他而生起殊胜的善根。也就是说,菩萨就像一块极肥沃的良田,众生在这里稍微种下一点善根,将来就会出生极大的福德,所以叫做最胜福田。

  “常为师导”到“无余欣戚”,是赞叹菩萨具足大导师的德相。“常为师导”是说,菩萨恒时作为一切众生的导师,为失道者指示正路,引导他们趣入安乐之道,这就叫导师之行。《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径,使得无为,常得安乐。”所谓“大导师”,就是给众生指示得到究竟安乐的路,或者说指示涅槃正路,由此寂灭一切苦和苦因,使他达到无为的境地,得到永恒不变的安乐。世间的乐都是有为法,因缘一散就归于一空,但无为常乐永远不会随因缘而失坏。

  “等无憎爱”,是说极乐菩萨大悲心平等的德相。世间人只能对亲人生悲,对怨敌不起悲心,或者只对苦苦有情起悲,对于坏苦、行苦的有情不起悲等等。圣者菩萨的悲是对于一切苦恼有情,平等地发起拔除其苦的心。没有对一者好,对一者不好的偏私之心。也就是离开了爱憎的心。比如,身体左边被人用斧头砍伤,右边被人用檀香恭敬供养。那么,对于为怨、为恩的这两个人,圣者菩萨没有一点点偏向的心。不会因为右边的人用檀香供养我,所以就对他好;因为左边这个伤害过我,所以就不理睬他。就像世尊对待提婆达多和自己的身子——罗睺罗的心没有两样,极乐菩萨具足这种平等的悲心。

  “唯乐正道,无余欣戚”,菩萨一心乐求佛的正道,而没有别的欲望。对于其他的道,根本没有欣戚之心,不会因为得而感到欣喜,因为不得而感到忧戚。意思是菩萨没有世间庸俗的心态,一心依止于法,安贫乐道,此外没有什么别的所求,也就是以法为乐。由于正法远离人、我、是、非等,所以菩萨的心唯一是清净的。不像世间,以得名利等为乐的缘故,所以会得之而喜、失之而戚。

  “拔诸欲刺,以安群生”,这是宣说菩萨大法将的德相。世间的大将军,拔除了军兵身上的毒剑,而使他得以安稳,就像这样,大菩萨们拔济一切众生身上的三毒、五欲的刺,使得他们离开苦恼,而得到安稳。

  《华严经》中说:“众生无智慧,爱刺所伤毒。”《清凉疏》对此解释说:“无明造业,爱能润业,故生死无穷,如泥中刺不觉其伤。”意思是说,因无明而造作各种行业,由于爱能滋润这个业种,所以不断地成熟现行,感召后有,导致生死连绵不绝。就好像人陷在淤泥中时,虽然被刺所伤,但自己毫不感觉。同样,众生沉溺在无明的淤泥当中,虽然被爱欲所伤,但丝毫不觉,这就叫“欲刺”。那么,菩萨要拔除众生心中的三毒或者贪爱。心中再没有爱染时,也就真正平安了,再没有病了。意思就是,心中有欲刺就会时时受伤,把欲刺拔掉后,就再没有后顾之忧了,以后一切都平安。这就叫做“以安群生”,也就是把众生从生死的病中解救出来,到达了真正的涅槃寂静之地。

  “功慧殊胜,莫不尊敬”,这是总结赞叹极乐大菩萨们具有如此殊胜的功德,所以无论到何处,无不被人天众生尊敬、爱戴。

  灭三垢障,游诸神通。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这是讲安养菩萨灭除了三种垢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游戏神通,具足因力、缘力等一切诸力。

  对于这些力,以下分为七门来做解释:

  第一门:“因力、缘力”,这是发起修行的所依,包括因和缘两方面。“因力”,指过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够出生现在的善行。也就是过去种植的善根力量,成为发起现在善行的内因。“缘力”,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指内在的善根力,加上外在助缘开发的力量,由此就能发起一切修行。

  第二门:“意力、愿力”,这是起修的方便。“意力”,指作意的力量,意思是依循次第而如理作意。“愿力”,指发菩提心、希求佛果。以这两种力量,而成为起修的方便。

  第三门:“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其中方便力是总说,其他二力是别说。以无间修的缘故,具足“常力”;以不被恶法间断的缘故,具足“善力”。以这两种力而进入善法的加行,就叫“方便之力”。也就是说,恒时不断地修持,有一种坚毅、恒心的力量,所以叫“常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会被其他身、语、意的恶法间断,能保持纯善的力量,就是“善力”。有了这两个力,就能运转起善法的加行,所以叫“方便力”。

  第四门:“定力、慧力”。修心成就了,心能够如欲地随顺而转,寂止于善所缘中,这就是“定力”;修观成就了,能够了了地明观诸法,这叫做“慧力”。

  第五门:“多闻之力”,指能够广大闻法的能力。也就是受持各种法门时,都能够无误无失地明了、听受。

  第六门:“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指能够发起六度万行的力量。也就是无论修哪一种度,都具有力量,而不被违品所障碍。“施力”,修布施时,无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等,菩萨都具有力量,能够无碍地运行。“戒力”,无论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还是饶益有情戒,菩萨都能清净守持,如律而行。“忍辱力”,无论是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还是谛察法忍,菩萨的心都能安住不动摇,具足忍力。在任何境缘中,都能慈心不动。“精进力”,指对于一切善所缘都能勇悍而行,不会被懈怠的违品所间断。“禅定力”,“定”即心一境性,指菩萨能系心于善所缘,无乱无散。无论修什么,都具足百千三昧,一切时住在正法之中,不会乱动。“智慧力”,指菩萨具足各种智慧,包括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所摄的无量智慧门。“智慧”指观的力量,即无论对于什么法义,菩萨都能明了地简择,无有错谬。像这样,极乐菩萨行持六度时,全都具力堪能,这就叫有力量,堪能发起修行。

  第七门:“正念、正观、诸通明力”。“正念”,由于修行已经成就功德,舍开妄相,契入真实,所以能念念不迷真如本性,也就是常常正念现前而不致迷失,这就叫念力。“正观”指离开了愚痴之心,而能见到真实法。依于正念、正观,就会成就六通、三明,这就是获得了“通明力”。也就是常行般若,消除一切妄念杂乱,由此而开发神通。

  “如法调伏诸众生力”,这是指菩萨利他的能力。也就是能施展各种方便来调伏众生的心,具有能调众生的力量。

  对于这些力,嘉祥大师在注疏里,特别地就利他方面来解释。

  大师说:“恒照大乘之因,以化物故,云‘因力’。照众生所藉之缘,名‘缘力’。”

  意思是安养菩萨能够恒时照见大乘的因来教化众生,这就叫“因力”。也就是,他知道怎么来发起众生的大乘善根。并且有非常大的力量,能够引发、长养、成熟众生的大乘善根。并且,能够照见众生所需要借助的助缘,这叫“缘力”。这两种力都是从度脱众生的智慧观力来说的。也就是菩萨有观机施教的能力,能够见到应以什么方法、手段来引发众生的善根,再通过什么样的助缘、设施配合起来,能够激发出众生的大乘善根。这些就叫因缘的力量。

  “愿力者,内有重愿度一切也。方便力者,有巧度之解也。常不舍此愿。欲利安物,明善力也。”

  “愿力”,指安养菩萨内在有度生的愿力,发了深重的大愿,誓愿度脱一切。所谓“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不但有愿力,还有方便的力量。也就是能够“巧把尘劳作佛事”,应众生的机,非常巧妙地作度化,这就叫“方便力”。“常力”,指菩萨恒时不舍利他的大愿。“善力”是说,菩萨恒时都起心要利益、安乐众生,这就是大乘贤善之心的力量。

  “在境不乱,明定力。鉴而不暗,名慧力。能随万种为说名多闻力。”

  极乐菩萨在度生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顺、逆境缘,都能内心不乱,这就叫“定力”。而且,他像明镜一样,能够照见一切众生的根性,以及照见各种法门等。也就是时时如明镜照物一般了了明知,这就叫“慧力”。他会随着各类众生的根性、意乐,而宣说各种各样的教法,这就叫“多闻力”。也就是他的见识非常广博,对于世间、出世间的任何法都有过了解,以这种多闻的力量,在世间说法毫无障碍,能够随着各类的人而宣说各类的法。

  “施、戒、忍等力者,以六度化物也。”

  六度等力,指菩萨通过布施乃至般若化导众生的力量。分别来说,他在一切处都能行持布施度,布施众生所需的财物、正法和无畏。他也在度生的过程中,自身守持律仪戒,并且摄集无量善法,饶益无量有情。不仅如此,在度生的过程中,菩萨能忍受一切艰辛、困苦,对于众生的各种邪行、干扰等,内心毫不动摇。以及能忍受说法的劳累等等。像这样,以坚毅之心,永不停息地、忍苦地行持各种利生的事。并且对于无生法能够深深忍可于心,知道一切法本自无生。另外,菩萨在利生的过程中,具足恒常精进和恭敬精进,也就是没有任何的懈怠、疲厌、怯弱等的心理。“禅定力”,是说在度生的过程中,菩萨一心安住,没有任何散乱。而且,他的智慧如日轮般恒时现前。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菩萨都能了知他的根性、意乐等,然后顺着这个缘,直接从妙心之中起般若妙用。像这样,极乐菩萨具足以六度化导众生的力量。

  “诸通明力者,以神通、三明化之力也。”

  诸通明力,指菩萨有神通,有照见过去、现在、未来无边显现的智慧力(即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有完全契机而教化、非常自在的利他力量。

  “如法调伏诸众生力者,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

  菩萨能够现寂静、忿怒等各种的姿态、形相。对于有些人,菩萨以低眉来作调化;有的是以金刚怒目来作折服。像这样,菩萨能善巧地运用折、摄等的方便,如法地调伏众生,不会有错乱。对于粗暴的众生,就要用威猛法;对于调柔的众生,需要用柔和法等等。总之,千变万化,神鬼莫测,全都是应机施用,通身手眼。这就是菩萨具有善巧度化众生的力量。

  以上是就化导众生来做的解释。

  “如是等力,一切具足”,以上列举的各种修道的力量,极乐菩萨们都具足不缺。这是总结安养菩萨具足一切功德妙力。“力”以妙用为体,以能摧破一切障垢为用。意思是说,菩萨具足了一切道力,能够破除自、他心中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三垢染,在任何处都游戏神通,自在无碍。

  思考题:

  1、重云、大雨、金刚山、梵天王、尼拘类树、优昙钵华、金翅鸟、游禽、牛王、象王、狮子王的譬喻,分别说明了极乐菩萨的什么功德?

  2、“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

  (1)为什么极乐菩萨“常欲广说,志无疲倦”?请以医生的比喻说明。

  (2)“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说明了极乐菩萨的哪些功德?

  (3)什么是“六和敬”?为什么极乐菩萨常修六和敬?

  (4)极乐菩萨为什么能够“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

  3、“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

  (1)极乐菩萨具有怎样的世间解的德相?

  (2)极乐菩萨具有怎样的大应供的德相?

  (3)极乐菩萨具有怎样的大导师的德相?

  (4)极乐菩萨具有怎样的大法将的德相?

  4、“灭三垢障,游诸神通。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1)请把这些“力”分为七门,并分别解释。

  (2)分别解释这些“力”在他利方面的作用。

  5、学了本节课讲的往生后的利益,你心里有什么启发?至少举三例谈谈。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