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H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H

 

  1171经:本经以六种众生来众生六根对六境的攀缘。

  我们常用“人心齐、泰山移”来形容团结和凝聚的力量。小时候曾经看到过一张漫画,大意是天鹅、乌龟和马三种动物一起拉车。大伙拉了半天,只见那辆车半天也没挪半步。不能说大伙没使劲,问题是大伙没把劲往一处使:天鹅拼命朝天上飞,乌龟奋力直往水里钻,而那匹马呢,则是大踏步向前。从这里可以看出,有时候虽然将目标确立了,但是如果大家的着力点与着力方向不对,则同样于事无补,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

  上面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即目标管理)来讲如何实现目标。而本经是用六种众生,来譬喻我们的六根对六境的缘取。经中说:“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这六种众生分别是狗、鸟、毒蛇、野干、失收摩罗(鳄鱼)以及猕猴。我们知道,狗喜欢往村子里跑,鸟肯定要往空中飞,蛇喜欢钻洞,野干喜欢往荒野坟堆里躲藏,鳄鱼肯定是一头潜入水中,而猕猴则必定会往山林中逃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六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一样嘛!狗属于一种家畜,当然喜欢与主人亲近;你让它往山林里跑,那岂不是成了丧家之犬了?鳄鱼虽然是两栖动物,但是大多数时间它们还是喜欢呆在水中。所以佛陀说,“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即便是将它们强行系缚一处,然而它们心里还是时刻不停地向往着它们习性之处,一有机会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于六根而言,它们如同六种动物一般,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乐。眼根对色境,“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对声境,“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如是鼻根对香境,舌根对味境,身根对触境,意根对法境。这里的“法境”,是思惟境界,即无法用眼耳等五根可以感触之境。六根缘六境,便会产生种种喜厌,这便是众生的劣根性,即总是喜欢看自己喜欢的,听自己喜欢的,所谓“秀色可餐”、“一饱耳福”或“三月不知肉味”,都是自己所乐意享受的界境。正因为我们的六根到处去缘取去执著,结果弄得我们身心疲惫,一个劲地叫苦不迭。我们常常在自我叹息或者跟别人倾诉:“最近心很乱,很烦,总是静不下来。”什么原因呢?问题的关键还是我们自己六根没有管束好,让它们太自由、太散慢、太放纵了。我们大多时候把责任归属搞混淆,却一个劲地埋怨这个世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佛陀教导我们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渠道很多,最直接的法门便是修习“身念处”,收拾身心,将所有心念归于一处。眼见色、耳闻声等皆无有喜厌的分别,更谈不上缘取,将六根牢牢地拴在树桩上面,使它们不会再四处逃遁。“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如此时间久了,必能练就一身真功夫。

  文末说几句闲话:傍晚与人聊天,调侃说现在大多数人身份都很高,都达到了“两院院士”的级别。哪两院呢?一个是医院,身体上老是出毛病,不是这病就是那个病;一个是寺院,是指精神依托上出了毛病,心里老是慌慌的。我窃自鉴定后,以为自己在寺院呆了二十来年,最终却也无意中摘了顶“两院院士”的桂冠。幸运哉?悲乎哉?(12.15.)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