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转识成智成就慧命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转识成智成就慧命

 

  心能造一切法,成就一切相,这就是我们常常说,[一切唯心造]。心与力量在世间,器世间相,我们都可以有心如何来造作。就像我们现在的空间,想到我们每天早上在讲话,都需要依止在这种道场,就感恩啊!稳定的道场,周围让我们的身心安定,这我们就要很感恩,感恩来创造道场、建设道场,很多很多无量数的菩萨,成就这个庄严道场,所以我们要时时心存感恩。

  《无量义经》也是要我们[众]要很成就,尤其是很多的人众合一心,用虔诚的心。我们信佛所说法,我们以诚恳的心依教奉行,所以我们现在就来说《无量义经》。

  昨天我们就说到,大家很欢喜,看到佛就起了欢喜心。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让人人欢喜,所以人人很虔诚殷勤敬礼。因为我们每天每天都向佛膜拜,向法学习,所以我们的贡高、骄傲的心、自大的心念,自然就去除了,用谦卑、温顺的心来信佛、学法,这就可以成就三十二相。佛陀也是这样修来的,我们现在学佛,也是同样要这样修。

  佛陀教我们,如何修行就能够如何与人结好缘;如何结好缘,就可以让人如何欢喜。学佛,完全要依顺佛陀所教法。

  此时,大庄严菩萨,在《无量义经》开始,他代表大家来说话。[我等八万之等众,俱共稽首咸归命。]这是《无量义经》里的大庄严菩萨代表来说话了。

  ⊙[我等八万之等众,俱共稽首咸归命。]《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

  [我等],我们大家,共有八万之等众。光是菩萨就八万人,他是代表菩萨,所以菩萨八万等众,[俱共稽首咸归命]。这八万多位菩萨很欢喜,大家已经在道场里,这么整齐,很恭敬。[稽首]就是顶礼,五体投地,就是将他的头磕在地上,这样五体投地。这种[俱共],全部大家同样那么地整齐,稽首、叩头顶礼,这么的恭敬,这是皈依、归命,就是身心依靠。依靠佛陀的智慧,来指引着正确的方向。

  ⊙[善灭思想心意识,象马调御无着圣。]《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

  [善灭思想心意识,象马调御无着圣。]大家来求法,请佛来指导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方向,那就是要众生[善灭]。

  [善灭],意思就是说,我们人人,凡夫,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心念、思想、意识都已经受到无明染着了。现在知道了,知道佛陀所说,人人本具佛性。要如何才能再回归这个本性呢?已经心、意识、思想都已经散漫在外面了,要如何才能收回这些散漫在外面的思想、心、意识呢?这就要有方法了。所以常常跟大家说,[转识成智]。

  这种思想、心、意识,都散开在所有欲的境界,贪、瞋、痴、慢、疑,散播在周围的境界,在造烦恼业。所以,这些若不赶快好好修,要如何将这些东西转过来,否则世间会很乱。

  世间,因为人心混乱,所以世间乱,才需要佛菩萨来人间,用心来度众。我们算是很有幸、有福,能够在诸佛菩萨发心来人间度化的其中一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用很虔诚敬重的心,相信佛所教法。我们从意识、思想、心念,要赶快将它转过来。既然日常都在外面缘尘境、起心念,现在我们要将尘境、心念,要赶快转过来,叫做[转识成智]。

  知识,光是知道、认识而已。知道与认识,不知道它里面的道理是无常变化,是不真,是幻化。世间很多都是幻化。有的人坐下来的时候,眼睛闭上想要专心,但是,我们的心与我们的脑,心脑之间,我们还有很多幻化的景象。不知道大家想到哪里去了?明明想让心专,明明我们坐下来默想,[静寂清澄,志玄虚漠]的境界,这种心灵清净、无相、无所著,我们明明就想要这样,不过,哪一个人的心没有思想、心念的幻化呢?

  佛陀就向我们解释,不用想那么多,我们要面对现实。虽然我们面对的现实,种种的形象还是无常,我们若能全都去了解,不只不执着内心的幻化形象,也不去执着现实摆在眼前的东西是好、是坏,起心动念也不需要去为了外面境界所执着,这就是要让我们身心能够通达道理。

  所以[善灭],[善灭]就是我们内心、外面,思想。思想就是在脑海中,可以说是心、脑、意识,我们可以转变过来成[智]。智是分别世间,是[是],是[非],是非清楚,这叫做[分别智]。人人本具[平等慧],众生只要有生命,全都是平等。生命是平等的,哪怕是蠢动含灵都是生命。所以慧就会启动,悲智双运,我们若有智慧,就有爱心,无量无边无所执的大爱,自然就会启动起来,悲智双运,行在菩萨道中。

  这就是[善灭思想心意识]。我们若是内外执着去除了,就能够智慧成长了。所以说,将这个思想、心、意识,转成为清净无染的智慧。《无量义经》每一句的含意都很深。

  ⊙善灭:思想、心、意识,转成清净无染的智慧。

  再说,皈依佛的法身。前面说[稽首归命],其实就是皈依。我们身心所要依靠的,我们要修的方法,我们皈依的是佛的法身,就是皈依佛的法,就是道理,佛陀所说的真理。

  我们既然皈依,就要有方法修行,那就是[戒定慧解知见聚]。戒、定、慧就三项了,再来就是要[解脱]、[解脱知见]。

  ⊙[稽首归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见聚。]《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

  就是说,我们从前面所说的思想、心、意识,我们将它转过来为[解脱知见],是智慧的见解,可以看一切事物与一般凡夫所见的不同。

  佛菩萨所看的,一切见解都是真实。人要如何教育,能够[格]圆满,就是[德]。像佛一样来修行,经过菩萨道,智慧、德行圆满,这就是所见的世间一切相与佛菩萨同等,自然我们就走这样的路。

  我们现在明明是凡夫,要如何与佛菩萨同等呢?佛怎么教我们,我们就跟着菩萨怎么走,菩萨能够到达佛的境界。我们现在也是在学菩萨,只要你能跟得上菩萨,佛的境界就能够到达。

  所以,佛的法身,就是引导我们第一步要持[戒];心要决[定],不要受外面的境界影响;我们的智[慧]、慧命要成长,自然就心无挂碍,就能够[解脱],成为与佛菩萨同等的[(解脱)知见],这叫做[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五分法身。

  这就是我们归命佛菩萨所要进行的,人人要经过的,要修这[五分法身],就是这五项的真实道理,我们必定要依教奉行。

  下面说[象马调御无着圣],这就是赞佛功德圆满。佛陀既然成佛了,还要再来人间调伏刚强的众生。

  ⊙[象马调御无着圣],赞佛功德圆满。

  任何众生不管如何刚强,诸佛菩萨都是秉慈运悲。这就是秉着他的慈,要如何让众生平安、幸福,要如何弘法来救济众生,从众生心灵无穷尽的苦,一直到身外环境,一切无常变化人间的苦。这就是佛陀的慈悲,运悲启智,运着他的慈悲,启发这个智慧,来救度众生。这是《无量义经》再次启发人人用心去了解。

  下面《法华经》这段(经)文还是一样,诸菩萨的尊重、敬爱,诸天龙神就已经起欢喜,[供养人中尊],这种环境中,世尊开始在大众中[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法华经序品第一》

  [法义]——法者,教法;义者,就是隐藏着它的义理。

  ⊙法者,教法;义者,蕴藏之义理也。

  法就是道理,如何来教导众生的方法。道理是无形、无相,就要施法,用这个方法将这道理显现出来,所以叫做教法。义者,就是隐藏着它的义理,每一项事情它都含藏着道理,物有物理,人有生理,还有心理,所以一切万物不离开隐含藏着里面的道理,所以这就是[义]。

  所以,[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如来大慈悲,要说的就是很多的微妙法。

  ⊙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

  这微妙法就是在《无量义经》,法华的精髓里面所说的,含藏着无量的义理在。现在又从《法华经》全部很开阔的道理,要将它收摄过来,很深,让大家能更了解。

  所以,各位,《无量义经》、《法华经》,还有《观普贤经》,三经合一叫做[法华三部经]。

  《观普贤经》就是忏悔,引导我们要如何忏悔。法要入心,要先忏悔一切,心要常常保持得那么干净。我们心的道场,若不将那些无明污染清掉,无法容纳进来庄严、充满了微妙真实的道理,这些就无法入心了。所以我们平时要时时用心,不要让烦恼来困扰、污染了我们清净的心。所以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