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J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J

 

  1005经:本经是佛陀回答天人的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是:“何等人之物?何名第一伴?以何而活命?众生何处依?”用白话表述,这位天人是在问:什么是世间之人的富有之物,什么是人生的第一伴侣?人类以什么来延续生命,我们又是以什么为依靠?

  佛陀对此回答说:“田宅众生有,贤妻第一伴;饮食而活命,业为众生依。”佛陀的回答的对象,显然不是出家的比丘或比丘尼,而是生活于尘世的衣食男女。对一般人而言,佛陀是完美的,其修行的境界乃是不可思议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总觉得佛陀十分神秘,他所说的经文是那样的高深莫测,故而心中充满着敬畏。相反,观音菩萨的慈悲相竟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喜欢亲近菩萨,却不大乐意去亲近佛陀。事实上这是对佛陀的极大误解。事实上佛陀不仅慈悲,且十分人性化。他能一眼看穿我们心中的各种诉求,对于善意的诉求,佛陀会及时予以满足;对于恶意的心念,佛陀也会委婉地提出忠告。佛陀说法从来都是因机施教——他能根据对象根性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教法。比如说对于比丘,佛陀会教导他们将心中的贪婪、嗔恚和愚痴悉数灭除,最终走上涅槃的光明大道;对于居家信佛人士,佛陀希望居士们多行善多布施,奉行五戒十善,既可以选择灭后的最高解脱,也可以选择命终之后上生善趣,以便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再进一步修行。而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佛陀则会教导他们如何奉行与处理世间的伦常,比如说孝敬父母,礼敬师长,夫妻和睦,诚信待友,交易公平等等。在《佛说善生经》中,这些观点都能得到有力的体现。

  1、田宅——对于古时候世俗人而言,田宅、牛羊等物,都是财富的象征。原始人以贝壳为财富,谁拥有的贝壳多,谁就是富翁;后来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多,若有人往往拥有很多的田宅与家畜,这便是富人;后来随着流通货币的发行与增多,田宅与牛羊便退居其次。对于时下来说,衡量一个人是否富有的标准很多,诸如房产、汽车、银行存款、各种有价证券、专利发明,甚至包含一个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等等,都可以将其视为财富。但不可否认,如今房地产行业相当繁荣,一个人拥有多处房产,我们都会称之为“富人”。

  2、贤妻——家有贤妻,胜过金银珠宝。贤惠的妻子会给丈夫带来好运,我们有时会迷信地称之为“旺夫相”。从现实而言,贤妻的确十分难得,可以使家庭祥和美满,可以相夫教子,可以助益于男人事业的成功与恒久。贤妻也是男人生命中首要伴侣——我们有时将妻子称为“老伴”,可以风雨同舟,可以相到扶携。

  3、饮食——所谓“民以食为天”,即是注意到饮食吃饭的重要性。肚皮温饱之后,才能懂得并遵守礼义廉耻。倘若我们穷得连稀粥都喝不上,却要求我们去讲求仁义道德,那是将是十分不“仁义道德”的。一个人首先得生存活命,然后才有气力和心情去勤于事业。就连出家修行者也首先要滋养色身,若色身不存,我们将赖何以修行?

  4、业力——业力既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主题。什么叫业?通俗地讲,业就是由于我们的身心活动所遗留下来的轨迹而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好像如影随形,却永远不会消失。业分为身口意三种,每一种均可以分为三种,即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三业之中,意业为首,故而佛教十分注重“心识”的作用。正因为业无形无色,然而却始终不离众生左右半步,故而佛陀说“业为众生依”。(八月五日晚于厦门南普陀寺上客堂)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