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I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I

 

  1004经:世间之法究竟以之为喜还是以之为忧?对于这个问题,佛陀与天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对待世间之法,天人的观点是:“母子更相喜,牛主乐其牛;众生乐有余,无乐无余者。”世间天伦之乐也未必就是坏事,比如说对于刚做了母亲的人,怀里抱着熟睡的婴儿,那份慈爱与幸福,可以说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形容的。对于一位农场主来说,面对群群健壮成长的牛羊,那份成就与自豪的神情,肯定会时常而弥久地荡漾于他的脸上。我们常常指斥世间人贪迷于声色犬马般的享乐,却忽视了大家为什么耽于享乐。对于身处于现实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日常生活所面对的,并不是身藏于象牙塔中的纯粹哲学理念,抑或是快乐伊甸园中的美好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开门七件事”,加上工作上班以及教育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整个人整天忙得像陀螺一般不可开交,哪里有闲功夫去考虑生死大事呢?对于佛法之乐,很多人是无法有机会去体会到的;即便有机会接触佛教,也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不会去深究细参。就像一位法师对我说,你写文章不要写得太长,大家都没有耐心看长文章。想想也对,这也算是善友箴言吧。

  这位天人说“众生乐有余,无乐无余者”,从世俗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无疑具有一代的代表性。“有余”可以理解为希望有生死轮回,今年没活够,下辈子再来享受一回。普通人也讲积德行善,但是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度脱生死之流,而是希冀来生有个好去处,比如投胎生个好人家,最好有高官贵戚作为家庭背景,那将是多么风光荣耀呢!故众生以有余为乐,以生死轮回为乐,以因果相续为乐。相反他们却不喜欢“无余”,不喜欢一生族,而喜欢有受身。在他们看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可靠的(例如母亲能时常看到自己的孩子,农场主能时常面对着成群的牛羊),而虚幻的来世,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然而在佛陀看来,这些完全是颠倒之见、颠倒之想。佛陀说:“母子更相忧,牛主忧其牛;有余众生忧,无余则无忧。”从眼前之乐到长久之乐,我们信服于佛陀看得更久远、更彻底,也更直接。虽然有些残酷,然而是不争的事实。鲁迅先生曾经讲个故事:有个财主家老来得子,高兴得很!孩子满月时,抱出来给大家看,以求大家吉言。后来问了一个长工:“你瞧瞧我家儿子以后会怎么样?”一个老财主亲自向一个身份十分微贱的长工征求意见,已经很给面子了。结果这个长工很不识相,竟回答是:“你家的孩子以后肯定要死的。”老财主一听勃然大怒,而且还激起群愤,将此长工痛打一顿,当天晚上就卷铺盖走人!

  若细忖一下,此长工表达方式虽有不合时宜之处,然而却是不偏不倚,一语中的。人生下来就是朝着死亡的方向迈进,“人固有一死”,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又有几个人愿意谈及“死”,更何况一生下来就谈及死的话题呢?从现实角度讲,孩子是自家的好,这是常理;然而有孩子就有烦恼,而且是麻烦不断,弄不好竟是冤家上门催债,却也是实情;牛羊一大群,然而我们却时时为口蹄疫而担忧和揪心。只要有生命形式的流转与存在,就有麻烦的存在而永不消失,所谓“矛盾无处不在”,烦恼也如影相随,不会离去。“有余”为生灭无常、为变动不居,为“忧”的渊源。什么时候才能可以做到“无忧”?惟有“无余”。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色身,没有什么可以依著,那么就可以达到解脱,并从此可以无忧。(8月3日出差,写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