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三)~A 一、阿摩昼经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9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三)~A 一、阿摩昼经

 

  (卷十三)

  一、阿摩昼经

  说法地点:乔萨罗国伊车能伽罗俱萨罗婆罗门村的伊车林中

  参加人物:众比丘、阿摩昼、沸伽罗娑罗婆罗门及五百摩纳

  主要内容:此经是佛陀在俱萨罗国的伊车林时,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曾遣其大弟子阿摩昼至佛所,以探佛陀三十二相具足的真实性是否属实。此时佛陀即针对阿摩昼轻慢释种的心理,而说种姓的因缘。佛陀强调剎帝利第一主义,并说十善戒,举出婆罗门之破戒渡世的实例;叙述圣戒受持者的净行相;又说明四禅定,以及其果德的神通力,乃至明行具足等事。阿摩昼即因看见佛陀的三十二相而入信。因此,回归后,即被其师蹵倒在地。后来其师亲至佛所,观看佛陀的三十二相,而设斋供佛,而皈依佛陀,终于证到三果罗汉。

  本经所讲的落脚点在于佛是否具有三十二相的问题,但是细看经文,佛陀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释或者展现三十二相的问题,而是放在了解释释种的起源以及佛教的一些教法上面。对于三十二相,佛陀只谈到了两相,一是广长舌相,二是阴马藏。对于此二相,我将在后面的叙述中会有所涉及,如果方便的话,我想把这二相会多谈几句,这对于我们了解三十二大人相,以及我们的修持,或许有些帮助。下面我将从五个部分,来谈谈这部《阿摩昼经》。

  (一)本经说法缘起

  我们知道,波斯匿王是乔萨罗国的国王,这个乔萨罗国,正是释迦族的宗主国。关于这个波斯匿王,其实有关他的故事很多,但这里不是谈有关他的话题的地方,因此还是选择在别的文章里谈比较妥贴。波斯匿王是虔诚的佛教徒,但是他对婆门教以及别的外道都没有什么恶感,从这点上看,他似乎是位主张各宗教平等发展、和睦相处的普世主义君主。他经常把一些土地或者园林供养给佛陀,同时也会把一些村落分封给一些婆罗门,比如说这个郁伽罗村,就被分封给了一个名叫沸伽罗娑罗(华译莲花茎)的婆罗门。而且这块封地还有个特点,就是完全免除向国家上交的各项税赋,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荣耀的大事情。那么这个婆罗门为什么可以享受到这么高的待遇呢?原因是这个婆罗门在当地很有威望,“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三部旧典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又能善解大人相法、祭祀仪礼”,就是说这个老婆罗门七世以来的父母的血统纯净,七世以来任何人从他们身上找出任何毛病;他对于梨俱、沙摩、夜柔等三部吠陀圣典,不但能够倒背如流,而且对经典的义理都能深刻体察。不仅如此,他还会替人看相,主持祭祀仪礼等事更是不在话下。拥有这样的背景,难怪波斯匿王对他要另眼相看了。

  这个老婆罗门手下共有五百位弟子,首座弟子叫阿摩昼(华译爱敬母,大约是孝顺母亲的缘故吧)。这个阿摩昼也很了得,他的出身及学识与他的老师几乎不相上下,因此他的手下也有五百位弟子跟随他学习。

  这位沸伽罗娑罗婆罗门听说佛陀出家修行了,并且就在不远处的伊车林,就萌生了去探视的念头。但是身为师付的一开始就亲自去拜会,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他就想到了他的首座弟子阿摩昼,让弟子代他去一趟,先探探佛陀的口风,那不是一举两得吗?于是,他就命弟子阿摩昼去拜会佛陀。

  那么这个老婆罗门委派弟子去拜会佛陀的真正用意何在呢?其实很简单,他就是想亲眼看一看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三大人之相。如果见着了,那么佛陀就名不虚传,是真的;否则见不着三十二相,就是徒有虚名,不足为信。

  但是弟子阿摩昼在临行之前,就对他的老师说:“您现在让我去拜会佛陀,看看他是否具备了三十二相。那么,我去了后怎样才能知道是真是假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证明三十二相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

  阿摩昼的老师就回答阿摩昼说,如果有人具足三十二大人相的话,就会趣向两种地方:如果在俗世,就会成为转轮圣王,具足七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如果出家的话,就会不喜乐世间之事,会成就如来正觉,具足佛的十号(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了)。从这两个标准,就可以判别虚实。

  接下来,这个阿摩昼就在第二天一大早,启程前往佛陀所居的伊车林。

  在这里我顺便插一句,我发觉古印度社会的传统在某此方面,与中国有着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说去拜会一位有名望的大善知识或长辈,最好选择在早晨或者上午,下午和晚上一般不去人家拜会。这点我们在前面的经典中可以多次看到,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古印度社会的风俗习惯。第二,我们从这部经中,首次看到了“梵分”这个名词。这个名词需要我们留意,因为它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出古印度社会的税制状况。像这种“梵分”是属于免税范畴,就是说被封之地的任何收入,除了支付一部分给农奴用于维持生活以外,其余部分均由封主支配,不用向政府部分上交税费。这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性质有所不同,与奴隶社会时代的井田制也不相同。由梵分这个词,使我联想到了佛教中的“净资”一词,这二者之间有无必然联系,我还不能妄下断语。

  (二)关于声王姓氏的由来

  这位阿摩昼先生也很是有趣,他喜欢讲排场,喜欢出风头。他的老师让他去拜会佛陀,如果当时是我去拜会佛陀的话,带几个贴身弟子,捎带几件拿得出手的礼物,轻车简从,就可以出发了嘛。可是这位阿摩昼倒好,“严驾宝车,将五百摩纳(年轻)弟子”,浩浩荡荡、轰轰烈烈地直奔伊车林而去。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他就有种自命不凡、自我显示的心理在作怪。

  阿摩昼到了佛陀那里,好像也没有行礼,也就是说连起码的礼节都不讲,就大踏步地走到佛陀的跟前。但是这个阿摩昼的举止非常奇怪。我们时常在佛经中,就会见到哪位梵志想听佛陀讲法,或者诚心请教佛陀一些问题,就自己搬个小板凳,贴近佛陀身边,侧耳聆听,丝毫不敢大意怠慢。而这位阿摩昼倒好,佛陀坐着,他就站着;佛陀站着,他就坐着。反正绝不与佛陀齐起齐坐。佛陀见了后也很纳闷啊,心想这是哪门子规矩呢?于是佛陀就问:

  “年轻人,你在你老师那个地方,就这么与你老师谈论教法的?”

  这个阿摩昼听了佛陀的问话后,还有些摸不着头脑:“此话怎讲?”

  佛陀就对阿摩昼说:“年轻人,我们俩一起谈论义理的时候,我坐下来你就站起来,我站起来你就坐下来。是不是你平时与你师父论法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这回阿摩昼听明白了,他连连摇头:“我们才不这样呢!我们婆罗门论法时,坐时就大家一起坐,站立时大家一起站立,从来不会这样的。”

  佛陀听后就继续问:“那今天你怎么就很特别呢?”

  这个阿摩昼此时说话就不知天高地厚了,他说了如下的话:

  “今诸沙门毁形鳏独,卑陋下劣,习黑冥法,我与此辈共论义时,坐起无在。”

  这个阿摩昼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你们出家人啊,把头发剃光,这就是等于在“毁形”;你们不近女人,一辈子打光棍不讨老婆,这叫“鳏独”。像你们这种毁形鳏独的人,都是一些卑陋下劣的人,你们所修习的都是一些见不得人的“黑冥”之法。我阿摩昼身为血统高贵的堂堂婆罗门,与你们这些下劣之辈在一起谈论义理,我当然不与你们共坐共立啦!这个阿摩昼的潜台词是:我与你们这些人,根本没有什么礼仪可讲的,纯粹是浪费时间。

  当我们看到上述的一段文字时,即使对佛教无任何信仰的人,假如那时我们处在佛陀的位置,我们会怎么看,怎么想?假如换作是我,肯定要上前送给阿摩昼几个耳光,然后赶他立马混蛋。但是我们的佛陀没这么做。那么佛陀将会如何做呢?

  世尊听了以后,就对阿摩昼说:“卿摩纳未被调伏。”

  我们要注意,佛陀此处用的是“卿”。什么叫“卿”?卿就是过去帝王对于手下大臣的称呼,或者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我们时常在电影或电视剧里见到皇上称大臣叫“爱卿”。佛陀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年轻人,看来你来未被调伏,还缺少教养啊”。这个阿摩昼一听到佛陀称他为“卿”,又说他未被调伏,就顿时火冒三丈,他张口就开始辱骂佛陀:“此释种子,好怀嫉恶,无有仪法。”——这个阿摩昼,自己毁谤佛陀谩骂比丘他都觉得理所当然,可是一见佛陀说他一句,他马上就受不了了,开始现原形了。看来徒弟毕竟是徒弟,他的境界与他老师相比,还差得很远。他竟然把打击目标无限扩大化了,扩大到了整个“释种”看来问题有些严重了。

  佛陀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缘由,于是他就问阿摩昼:“年轻人,你为什么要说整个释迦族的人都不讲礼法呢?”

  接着阿摩昼就忆述了一件往事:

  在较久远的以前,阿摩昼受到老师的指派,前往迦毗罗卫国去办件事。当时释迦族的人见到阿摩昼来了,就戏弄他、轻慢他,对他很是不恭敬。

  世尊听后说:“释迦国的人们又不认识你的,他们在自己的国土里戏闹玩耍,显得自由自在。你凭什么让他们对你恭恭敬敬呢?”

  阿摩昼听后很是不服气,说:“我们这个社会里共有四种姓,分别是婆罗门(神职人物)、剎帝利(王族、武士阶级)、居士(庶民)以及首陀罗(奴隶阶层)。这四个种姓,对于我们婆罗门种姓都是很恭敬的。可是那些释迦族的人,却没有照规矩办事。因此这些释迦族的人,都是为非作歹的捣乱份子,都是卑陋下劣份子!”

  世尊此时暗中思索:这个年轻人真是狂妄自大啊,他的骄慢之心已经到了危害的地步。怎样才能使他去除这种自大的心理呢?于是世尊就向阿摩昼提出一个问题:

  “年轻人,你能说说你姓什么啊?”

  这个阿摩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姓‘声王’啊!”

  ——这个‘声王’之姓,一般认为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原住民的姓氏。

  “如果你姓‘声王’的话,那实在不好意思,因为你的种姓早先曾是释迦族奴隶的后代呢!”世尊听后就对阿摩昼说。

  这些随阿摩昼一起来的五百个年轻弟子一听佛陀这么说,他们可都不愿意了,于是都大声抗议:“佛陀!你不可以这样说的。因为我们的老师的血统是有来历的,他是高贵的贵族的后裔;他的先祖容貌端正,辩才无碍,而且博学多闻,满腹经纶。我们老师的先祖经常与释迦族的先祖一起礼尚往来,平起平坐,往返谈论。如今你有何证据,说我们老师的先祖曾为奴隶出身?”

  佛陀听后就对这五百个年轻人说:“你们也不要急着争辩,等我和你们的老师把话说完,你们再发表意见不迟。”

  于是佛陀就开始讲起了阿摩昼的先祖的一些情况……

  佛陀述说了这段因缘之后,就问阿摩昼:“你跟我说句实话,你是否从你的老师那里听过有关‘声王’种姓的来由了吗?”

  到此时,这个阿摩昼就装聋作哑,默不作声。

  后来在佛陀的再三追问下,阿摩昼终于承认了事实。而他那些五百弟了们,也都开始为刚才各自的失言而后悔不迭。

  但是世尊不愧为世尊啊,他处处替人着想。在述说了阿摩昼的先祖因缘后,他立刻想到,此时这位年轻人肯定会觉得颜面尽失,而他的那些弟子们今后也肯定会在私下里议论他们老师的低贱出身问题。因此世尊为了帮助阿摩昼重新树立威信,于是就对阿摩昼的五百弟子们说:

  “诸位年轻人,你们万万不可以称呼你们的老师为奴种。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祖先婆罗门曾是一位大仙人,他很有本领。他的祖先去征伐声摩王,而求娶了声摩王的女儿。”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