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方便善巧而教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方便善巧而教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大家还记得,在〈方便品〉里这段文,一直出现在经文中。确实,想一想,人间就是一个五趣杂居地。五趣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我们世间,地球上,虽然人类是一种,却是非常杂居,因为人人的心很复杂,五个人差不多有六种心。所以,我们这么复杂的人间观念,这全都是充满了无明烦恼。佛陀要来指导我们的方向,很单纯,就只是一项——回归心灵清净本性。所以说,『五个人六个心』,其实五个人是共一心,那就是佛心。

  我们往往都将佛心——佛的心意、趣向,我们都将它忘失。各人回归各人的『五趣杂居』在这人群中,所以复杂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佛的意趣。不过,意趣难解,这是我们昨天说过的。所以在佛陀还未答应要讲说之前,就是一直赞叹,赞叹一乘微妙的真实法。

  一乘微妙真实法,是诸佛的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智慧门就是佛的意趣,他的心意的趣向。所以我们的趣向若不准,要如何入此门呢?我们要入一个门,我们的方向也要对。

  记得昨天我们也说过,佛陀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所说言教不虚,无论是用圆教、顿教、渐教等等,无非是要随顺众生,引导众生能够『开解』——心门能够打得开,意趣能够了解。这是佛陀的心意。但是偏偏我们众生,无明覆蔽了我们的心,一直无法去体会。所以『或圆,或顿,或渐』。

  有四教:『偏、圆、顿、渐』,或者是『藏、通、别、圆』,这全都是佛陀对机说法的教义。在这当中,就是『圆教』最圆融,佛陀『时乃说之』,常常就是要告诉大家,这种圆融的教育。

  ⊙圆教,以不偏为义。

  这『圆』,圆就是不偏,就是他的教义非常圆满。如月,农历十五、十六日的圆月一样,就是这么圆。所以这『圆教』,就是要表明不思议的因缘。

  ⊙圆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别,适宜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也。

  佛陀在说教中,不离『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等等,这是佛陀说法的基础,也是真理。所以常常告诉大家,哪怕是要说话,也要选择时机,选择地点,选择人与人,众生会合的时候,这也就是有因有缘。所以,佛陀面对着众生说法,没有离开『因缘』。

  还有『二谛』,是『真谛』、『假谛』,或者是『空谛』、『有谛』。无论是真假二谛,空有二谛,都是不离『中道』。这『中道』说的是真空吗?恐怕有人将它偏解了,变成了『偏空』。那说『有』呢?恐怕有人执着,迷着于『有』而执不舍。所以,佛陀在讲法时,说二谛也不离开中道;真假会合,就是『中道』。或者是事,对人讲事,其实是在说理,所以事理具足。

  这就是佛陀一代说教的方法,所以这叫做『圆教』。无论何时,佛陀都是在说法,都不离这种不可思议的因缘、二谛、中谛、事理,全都很具足。

  但是,众生的根机能够如何适合?实在是有比较困难。但是能够全都具足,因缘、二谛、中谛、事理,若能够了解透彻佛陀的意趣,所说的法,能够全都圆融接受,这种人叫做上根利智的人。其实,道理都没有分别,只是众生的取着。若能完全具体接受,这就是叫做圆教。

  所以接下来这段(经)文,也是昨天有说过了。我们再来看。『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这段(经)文与前面所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诸佛,不只是释迦佛,还有过去、未来的诸佛。『随宜说法』,同样要适应众生的根机来逗教,无非就是要使令众生能够理解。但是众生还是意趣难解,无论佛如何随宜,适应根机来说话,无论怎么说,大家总是取着于部份。所以,到了佛陀要讲《法华经》这个时间,佛陀还说『意趣难解』。

  我们《法华经》再接下来,佛陀要将此大法付托于弟子,这个娑婆世界的弟子,还是无人敢接受,向佛说:『佛陀啊!我知道佛陀的期待,不过,我们不敢。为什么不敢?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你们若常常读《法华经》,甚至礼拜《法华经》,这段(经)文你们应该都有读过了。

  想想看,佛陀一代时教,一辈子在人间殷殷勤勤说法,教化众生,希望人人能够这么简单就接受佛陀的心怀,佛陀的意趣。但是,四十多年过去了,开始决定要讲《法华经》,还有这么多人,『未得谓得』的增上慢。一直到佛陀开始正式宣布:你已经三请,我岂得不说,大家谛听,善思念之。这时候,五千人退席而去。

  你看,这是佛陀,他在人间四十多年的施教,却是所得来的是那样的境界,五千人退席了。留下来的这些人,佛开始赞叹:『无复枝叶,纯有贞实』。佛陀开始说,到将要结束之前,『大家了解吗?教菩萨法,就是要承担天下众生的责任,大家了解吗?』这个法将要付托给大家,那个场面,还是大家很冷漠,无人愿意说:『我了解,我承担。』还是没有。

  这段(经)文,我也是这样常常回旋于我的脑海中——是啊!确实如此,到底真正是谁愿意全部来承担呢?因为人人根机,心量还无法打开,无法将自己净空。所以,这就是还有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这种怯弱的心,所以都是各执一端。

  ⊙无数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有情,或于圣教有未入者,引之令入。

  『无数方便』,也就是说,佛陀用种种的方法要来教化,无不都是教人人要行菩萨道。有人愿意发心,将佛陀的典范,佛陀教育,以身作则,这个教法了解了,开始在修菩萨行。

  这种菩萨行者,『于诸有情』,就是入人群中。入人群去,或用佛陀的圣教,用佛陀的教法这样去施教。

  『或于圣教有未入者,引之令入』。虽然同样用佛的教法,于众生群中去施教,但是有的人还无法入,无法去了解。不只是佛用种种的方法,佛陀教育的菩萨,开始要施教,同样入人群中,用种种方法来引导令入。

  ⊙种种因缘: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入道法。

  这种种方法就是种种因缘,向大家说种种的因缘。但是有的人『未成熟者』,就设法如何『令其成熟』;若已经成熟者,还是锲而不舍,不断牵引他入于道法。

  所以,我们人间五趣杂居,人人都想要入佛的知见,但是各人根机不同。有的人根机比较利,就是已成熟,但是尚未决心真正入佛的知见,所以也是要用心引导。

  ⊙乃至诸戒律仪受持,防非止恶,种种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利益,是为方便善巧。

  『乃至』用种种『诸戒律仪』,要如何让他能顺利进来,用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戒、定、慧;戒是最基本。所以『诸戒律仪受持』,要让大家受持,『防非止恶,种种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利益』,这全都是方便法。

  就如我们慈济,虽然人人都是以善门入,我们还要引他入佛门。我们『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但是智慧一定不离这个法脉。所以,『慈济宗门』就是要入人群去,去行『四无量心』;『静思法脉』,人人就要开始发心『四弘誓愿』,要从我们的内心诚、正、信、实。

  修行的理念,这种的『诸戒律仪』才能开阔,用种种方便,使一切有情皆得利益,去为善付出,结好缘。无论什么时间,什么空间,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在这有情世间,就是要去付出,去利益,这叫做方便善巧。

  各位菩萨,学佛实在也是深,但是我们若用心,这是在平时的教法,佛陀虽然说圆教、顿教、渐教、偏教,或者是藏、通、别、圆等等,无不都是一理包含所有圆满的法。看我们用什么心来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时时就要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