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A 一、典尊经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9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A 一、典尊经

 

  (卷第五)

  一、典尊经

  讲法地点:罗阅祇耆阇崛山;故事发生地点:忉利天。

  参加人员:千二百五十人(这是佛经常见的数字);故事中参加人员:帝释、四天王等各路诸神。

  所述事件:执乐天的般遮翼子(奏乐神)亲闻帝释天等天神的谈话内容后,就向佛禀告,故事以此为始。佛陀听完其报告后,即对般遮翼子开始说教。佛陀说:记事中之大“典尊”确为过去世的佛陀我本人。佛陀说大典尊虽有大威德,能教化诸弟子,但不及于我现在对诸弟子们的教化(因大典尊虽度很多出家的弟子,也为他们开导,惟所说之教,至高只能得生梵天,故不是究竟道)。佛陀现在是为诸弟子们说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令皈涅槃。

  般遮翼子述说之中的主要内容:

  1.述说净修梵行所得的果报:五福(天寿、天色、天名称、天乐、天威德);

  2.帝释天赞叹佛德,对诸天说如来的无等法;

  3.说亘于三世,一时只有一佛出现的思想;

  4.梵天王的化身,五角髻(头上五角髻)童子之出现于虚空,帝释天听如来八无等法(八圣道)。然后童子即说大典尊的故事来历;

  5.大典尊和梵天相见,说净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梵童子相见,而说世之不净,以及出家修道等事;

  6.说七大王、七大居士(七位富豪婆罗门)、七百梵志(七百位婆罗门)、四十夫人等,与八万四千人俱出家,而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并就大典尊即今释迦文佛等事,而请教佛陀之本生详是否为实事。

  坦率地说,我对于佛经中述说过去世或者天上地府之类的事情,并不是很感兴趣。当然,并不是佛陀在给我们讲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我相信这些都是真实的。然而天上地下之事,对于现实的人类来说,似乎显得遥不可及。从另外的角度讲,我对于禅家所主张的“地狱天堂存乎一念之间”或者“天堂地府就在我们的心中”的说法,表现出更多更浓的兴趣,因为这些与我们的现实人生或许距离更近,也更加适合于教导现实的人们去止恶扬善。但是我们从这些貌似神话或传说之中的故事中,能不能找出一点对现实人生有益的内容呢?我想还是我还是把经中的一些关键词找出来,然后再来讨论这些问题。

  在经中,我想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关于“典尊”这个名称。然后,就是围绕着“典尊”这个人,将整个故事加以层层展开。

  (一)关于典尊其人

  在经典所述说的故事中,“典尊”是一位大臣的名字(也有可能是一种荣誉称号),他是过去世一个叫地主的大王手下的一位贤臣,相当于宰相之类的领官。当这位地主大王准备入深宫游戏娱乐之前,把所有国事都托付给了典尊。这位典尊大人并没有什么主见,在处理国事之前,都要向他的儿子焰鬘讨教,看来焰鬘这个人很不简单。典尊死后,国家事务便乱了套,无人打理,这位地主大王一下子没了主意,慌了手脚。但太子(名叫慈悲)虽不谙国事,但是他很会用人,于是请把典尊大人的儿子焰鬘请出来,协助其处理政务。这位焰鬘不负众望,做起事情来有条有理,名扬四海,博得一个叫“大典尊”的称号。

  这位大典尊上台以后,随即和他的父亲一样,担任了宰相一职(吾今以汝补卿父处,授汝相印)。随着声望的提高,他开始为王室的后嗣问题作长远谋划。他的意思是,国王已是年迈老朽,还是早点退位,让太子慈悲早点就位。后来他就找六位朝廷老臣协商此事,准备劝谏老国王早点退位,好让太子及时地继承大统。六位老臣对此表示同意,大家一起到太子那里去,做太子的思想工作,太子也表示同意。

  而此事正在加紧谋划阶段,说来也巧,老国王没多久,就“忽然而崩”。在这里我要插一句闲话——当然我们不能以凡夫之心度古贤之心,也仅是闲话而已。我在想,无论是大典尊,还是六位老臣,以及太子本人,他们都一致想让老国王早点逊位,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经中所记述的“年已朽迈”;而另一种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位老国王长期不问朝政,入深宫吃喝玩乐,从而导致国力衰退,人民生活一天不如一天。这有点像明朝中期以下的几个国王,数十年不理朝政,有的大臣连皇帝长啥模样都搞不清,连那些朝中一品大员都难得见皇帝一面,你说这国家能好得了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假如这位先王没有驾崩,而且身体还挺好,如果他不听大臣们劝谏,不愿主动逊位,怎么办?就好像唐初的唐高祖李渊,起初也是不愿下台的,后来李世民发动兵变,不得已才宣告退休,去当太上皇。大约做皇帝的滋味很不错,赖在上面,吆五喝六,美女相拥,反正世间有的东西,他都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弄到手。皇帝当久了,就会动歪心思,各种邪门外道也就出现了,比如像服用丹药去求长生不老,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觉得自己辛苦一辈子,该好好享受一下了,于是放下朝政专营娱乐……汉武帝、唐太宗等皆算是一代明君,可他们的晚年都不太理想。经中的这位名叫地主的老国王倒也聪明,一是选了一名得力的辅臣,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一是他去世的也很适时宜,要不然的话,像兵谏之类的事情,也将会在这个远古的国度里上演。

  佛陀在这个故事里,说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让我始终琢磨不透。故事接下去的情节是,这位慈悲大王即位以后,把国事也托付给了这位叫焰鬘的宰相,而自己对国家大家并不是很关心,经常“隐处深宫,五欲自娱”。老国王是这样,新登位的新国王也是这样,这是什么原因呢?令人这在搞不明白。而且,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化了,就是新国王登基以后,这位宰相大人就跑到六位老臣那里——佛经中称之为六刹利大臣,对他们说:“你们还记得我们先前所说的话吗?”

  这个“先前”,就是新国王登基之前;那么先前他们有什么约定呢?就是他们曾对当时作为太子的慈悲说:“尊设登位,当与我封”——假如我们辅佐你登上国王的宝座,前提条件是你要分封我们。如何分封呢?就是把国家一分为七,慈悲国王一份,其余六位刹利大臣各一份,也就是把一个国家分成七个小国,这是一种典型的分裂国土的行为。而分裂国土行为的首倡者是谁呢?正是这位叫焰鬘的宰相。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我想自然不会是白干的,他当然有好处可拿了,那就是兼任其余六国的宰相,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当了七个国家的宰相。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国土分好后,这七个国王都毫无例外地“入宫游观娱乐,时皆以国事付大典尊”。这就等于说,这七个国家的军政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大典尊一个人的手中。

  这个故事不由得我联想起我国战国时代的苏秦。苏秦这个小伙子很有抱负,一心想干点事业出来。这个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谁不想出点名生活得更好一点呢?可是第一次出山并不顺利,到最后弄得穷困潦倒,不得已只好回家。回家后被父母臭骂,妻子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嫂子就更不用说了。这使他的精神很受刺激,结果“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发愤读书,钻研“周书阴符”,结果大有所成,腰悬六国相印,成为一代著名的纵横家。

  对于一国分七国,这位慈悲大王的态度是什么呢?当宰相与六位耆宿大臣一同去同他谈起些事时,他很爽快,二话没说,便同意了。那么,诺大的国土一下子分成七份,这就等于现代的行政区域或国家疆界再重定分勘,任务相当艰巨。谁能堪当此任呢?商量的结果,这项工作,还是由焰鬘来主持。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位焰鬘宰相,无论从谋略上还是从胆识上,都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

  这位焰鬘大人的智慧还相当了得。他处理七国大事,简直是游刃有余,他还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替七大居士们“处分家事”,还能“教授七百梵志讽诵经典”,到最后,七位国王都视他“犹若神明”,他简直成了七个国家的王中之王!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