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四、序文选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5日
来源:   作者:徐恒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四、序文选

 

  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

  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高僧、大德无不极力赞叹,苦心弘扬,以期一切众生背尘合觉,离苦得乐,化除烦恼,了脱生死,解决生命史上这一重大问题。

  黄念祖老居士正是这样一位大德。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名心示,生于一九一三年三月,幼年早孤,母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居士常随侍左右,听经闻法,并得净宗大德梅光羲老居士开示熏陶,尽力栽培。二十岁时,在北京工学院学习时,见到了《金刚经》,对“无住生心”妙旨深有体会,当时自觉如醍醐灌顶。从此进一步深信佛教。抗战期间,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皈依密宗红教大德诺那上师嫡传弟子莲华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噶上师。抗战胜利后,经梅老居士引荐,参谒净宗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为入室弟子。夏莲老出入儒佛,显密融通,尤其对净土能深入参研。曾居楼三年,稿经十易,集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1959年黄老居士承莲华精舍金刚阿阇梨位。

  黄老居士虽深入禅密,融会贯通,但悲心恳切,常以净土法门示导行人,认为此法善巧方便,一句弥陀能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若能从事持达理持,便可转凡心成佛心,远离众苦速登莲邦。1979年发心注解《大经》(即《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历时六载,稿经三易,以有病之身,奋力完成。我忝为校阅,觉此解引经据典,博大精深,从此常通鱼雁获益良多。1987年《大经解》印成,流通海内外,使法界有情,普沾法益。嗣后,又以通俗笔调撰述《大经白话解》,由于劳顿过度,仅述一半,老居士竟于1992年3月27日凌晨示疾往生。众生失导,同深悲仰!老人在临终时洒然一笑,了无挂碍;荼毗后获坚固子百余粒,大士现瑞,永为道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黄老居士曾应邀在北京讲授《大经》,听讲者约二百人左右。所讲有事有理,契理契机,深入浅出,法喻交显,使人闻后憬然念生死苦,发菩提心。果晨居士等几位同修,集中力量,将70盒磁带边听边写,记录成文,前后历时二年,其间斟酌推敲,煞费苦心,在三宝加持下终于完成菩提心愿,深为赞仰!为此略叙缘起,普愿法界有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莲开九品,果证无生,不负黄念祖老居士弘法利生,导归极乐的无尽悲愿!

  徐恒志

  2001年10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2、《观经白话译义》序

  释迦如来说了无量法门,以适应不同根性,其中念佛求生极乐净土,是一种特别法门。念佛法门又可分为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是佛过去在中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的王宫内,应国王夫人韦提希的要求所说。当时太子阿阇世把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牢房内,并把母后韦提希也在深宫里禁闭起来,使不能接济王的饮食。韦提希忧愁万分,无可奈何,便遥礼佛陀,哀求指示清静生处,不愿再住此五浊恶世。佛便以威神力详细开示了十六种观法,以便韦提希及后世的一切凡夫,修此净业,往生乐土。经中所说虽以观想为主,但也包含了其他三种法门:前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后三观是持名念佛;如果了知能观所观都不离自性,都不可思议,便是实相念佛了。所以此经可以说是念佛法门的综合性经典。

  十六种妙观包括观佛、菩萨的身相和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学人通过观想,一心清净,诸佛法身,便入众生心想中,含融互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不二的性体,便可彻证。但观境深细,凡夫障重,可能心力不及,佛又慈悲开示三根普被的持名念佛法门,这是转凡成圣的洪炉,畅佛本怀的大法,使下根人可以可以带业往生,中根人可以断见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无明往生。如果没有持名念佛的善行方便,一切苦恼众生,怎能出火海而登彼岸!?目前,有些学人认为经中并未提及“带业往生”,因此觉得非消尽惑业,不能往生,这是执着文字,未查经义,把横超妙法,视同竖出行门,不知他力法门的殊胜,不免辜负佛慈了。至于如何行持观想,有一定的层次和方法,最好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偏差。

  佛经文字很深,义理深奥、微妙,不易被人们所理解,故“佛经白话化”已成为越来越多学人的需要,也是时代文化所提出的要求。但佛经译白,要做到在义理上不增减,不失真;在文字修养和表达能力上,也能达到高水平,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林凡音居士有鉴于此,在编写《佛陀的遗教》以后,又以语体编译了此经,使之通俗易懂。为了理顺前后文句,根据经义采取了“译义”的方法——适当地作了一些演绎和补充,这是一种介乎“白化佛经”和“白化解释”二者之间的另一种类型,也是一种合乎当前需要的尝试,希望大家阅读后不吝指教。因此,略序缘起,普愿读到此书的善信,同修净业,共出苦海。同时,也希望把通俗化的弘法工作,不断地推向前进,为完成续佛慧命的历史使命而努力!

  徐恒志

  1987年4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3、《明理念佛论》序

  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世出世间大无不包,细无不举;在修行法门上,也是禅、净、律、密教,各宗具备;尤以净土持名法门,被普遍受持,使业海众生,得以出水火而登衽席,功德巍巍。所以释迦如来无问自说,十方诸佛同声赞叹,真是不可思议的大事因缘!

  佛法以般若为先导,以般若为佛母,若不以般若观照,明悟理体,难免着相粘境,心外取法,这样舍本逐末,岂不成为外道?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教内别传,下手易而成功高,三根普被:上根人破无明,见法性,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理上念到一心不乱的,生实报庄严土;中根人断见思惑,出三界狱,念到事一心不乱的,生方便有余土。下根人虽惑业未断,但至诚恳切,十念一念,即生成就,也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若无净土法门,广大罪苦众生实无从出离生死大海,登菩提彼岸。虽然如此,但从佛法的根本上说,明理体,悟实相,实为修证的要领,成道的关键,净土法门并不例外,念佛而明理,明理而念佛,成就自不一样。

  满树声居士,攻《易经》、习科学、学中医、修密法,融会贯通,终于领悟“明理念佛”的重要性,常悯知识分子中,“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圆觉经》)。甚为可惜!于是广引博征,采撷古今大德著述,附以己意,编写成文,不仅冥符佛旨,且以善巧方便,应机施教,功德不可思议!

  此书的出版,实有助于加强净业修持,提高修持层次;有助于知识分子破除我见法执,涵泳真理,庆快平生!因此,略序缘起,深愿见者闻者,同发菩提心,共成无上道,庶不辜负满居士的一番苦心。

  徐恒志

  2000年12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4、《净宗心要》序

  释迦世尊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以无量法门,对治众生种种烦恼,善巧方便地引导众生息妄显真,背尘合觉,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易学易修的殊胜法门;同时也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难信之法。一句弥陀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能使因心,顿同果觉,只要蓦直念去,便可由生灭入于不生灭,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佛曾指出:“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进一步说,一句弥陀正是自心实相,正是法界全体,“一声弥陀一声心”,所以古德偈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近世修净土法门的人,非常普遍,但大都着眼于下品带业往生,对念佛明心这一要领,很少注意。实际上,一切佛法都要求息妄显真,明悟自心,净土念佛虽是特别法门,也并不例外,离开心地法门,往往着相粘境,心外取法,难免成为外道。总之,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逐步能所双忘,根尘脱落,自能证入念佛三昩,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元音老人,根据切身体会,曾对净宗有关义理,进行阐释,道前人所未道,释前人所未释,可谓慧眼独具,妙契心宗,有助于净业学人的加深理解,各如法修持。老人于2000年2月5日圆寂后,由其门人金慨夫居士发心根据遗着,加以编集,方便学人,并志纪念,功德不可思议!其中除《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曾刋载于1993年《法音》月刋、《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曾刋于《广化文选》、《净土宗之证成》曾刋载于1991年《禅》刋外,《净宗修证语录》则摘自老人所著的《心经抉隐》、《中有成就秘籍》、《恒河大手印.安心法要》、《佛法修证心要》等,《净土修证要义》也为老人悲愿之体现。敬祈净业同修,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莲开九品,果证无生,愿与天下道侣共勉之。

  徐恒志

  2000年8月25日

  (原载于《书简吟草》)

返回目录

-----------------------------------------------------------------------------------------------------------------

更多徐恒志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