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八)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1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八)

 

  第二、示现自利利他。

  【△示现自利利他者。】

  这里“示现”是显示或展现的意思。所显示的是阿弥陀佛自他二利已经究竟圆满的境界。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以上简略地讲了阿弥陀佛的国土具足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这显示了如来自身利益的大功德力成就,理由是阿弥陀如来利他的功德已经圆满成就。

  这里想一下,假使如来自利功德没有到达最极圆满,可不可能出现这样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呢?想一想,阿弥陀佛成就的国土是这样变现自在,一切受用都称心如意,又是这样以色、声、香、味、触五尘普作佛事,以佛住持国土的无上妙力使得国土中的一切都是清净的,使得眷属恒时都受用法乐,永无间断,而且国土的境界不可思议,一多相即、广狭自在、延促平等、重重无尽,这些处处显示佛自身已经成就一切无不自在的大功德力。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

  论中“略”字显明了极乐净土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只是以上这十七种。

  可以说,这只是根据人类所能接受的程度,简略地开成十七种来演说。极乐世界到底有多少种功德庄严?这是尘说、刹说、炽燃说、无间说也说不尽的,这是以须弥为笔、以大海为墨写不完的,这是十方无数菩萨合集起来测不尽的。总之,极乐净土是一大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功德之海。

  【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崇高的须弥山能纳入在微小的芥子中,一毛孔内能包容浩瀚无边的大海”,这哪里是崇山大海的神奇、毛孔芥子的神力,而是能神通变化者使它神奇的!

  因此,这十七种国土庄严虽然是描述利他的神奇境界,但这样的利他唯一是由究竟成就自利功德而达到神奇的,因此阿弥陀佛圆满自利的这一涵义也就能从这里明明白白地知道了。

  总之,极乐国土具足功德庄严,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利他境界,这正反映出阿弥陀佛具足无比圆满的智、悲、力功德,阿弥陀佛自身利益的成就已经达到登峰造极。

  第三、一切摄入第一义谛中。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以下首先解释“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再解释“一句次第说”。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

  以上十六种国土庄严统摄而入于第一义谛中。第一义谛就是最殊胜、无有更上的义,指的是佛地因缘法。这里,谛是境的意思。所以庄严等的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

  大乘二谛有两种安立:第一是二转*轮或自空中观所说的现空二谛,一切如梦如幻的染净现相属于世俗谛,这些如梦如幻的现相本来是远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这叫胜义谛;第二是三转*轮或他空中观所说的现相实相二谛:现相和实相不同的境与有境是世俗谛,指的是迷乱境界;现相和实相相同的境与有境是胜义谛,指的是无迷乱境界。这里应当按后者来解释。最上第一的真实境界,是指二取无余消尽、现相和实相相同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是佛地的因缘法,由于这是最上真实境界,因此称为妙境界相。

  下面用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比如有翳障的眼睛看到白海螺呈现为黄色时,所现的黄色不同于真相的白色,这时候,境黄色和有境取黄色的心都属于迷乱,这比喻世俗谛是迷乱境界。经过治疗使眼翳消除后,就开始现前海螺的真相——白色,境白色和有境取白色的心就是无迷乱,现出的相就是实相,这叫现相和实相相同,比喻胜义谛是无迷乱境界。

  总之,从佛份上说,极乐国土流现的无量无数功德庄严,总摄起来,就入在第一义谛无迷乱的实相中,或者就入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中,所以是佛因缘法。以这个原因,以上庄严等十六句总的称为妙境界相。“妙”是指清净境界,无迷乱境界,从佛法身智慧流现的不可思议境界。

  【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十六句所说的极乐国土庄严都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的涵义,到讲“入一法句”的正文时再作解释。

  下面解释“一句次第说”,所谓“一句”是指“次第”这两个字。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

  “及一句次第”,就是指观察器世界清净这一总相和十六种差别相总共十七句的观行次第。

  【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观察时如何次第生起呢?首先,论主建立这部论的宗旨说:“归命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

  这里有怀疑说:生是三有的根本,是众多系缚的根源。也就是有了生,就成为现前三有因果的所依;有了生,就有病老死等种种苦的系累。现在不契会无生,反而舍弃娑婆的生,愿求极乐的生,这是舍一种生,换另一种生,这样生而又生,几时才能寂灭生而证得不生呢?

  【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

  为了解释这一疑惑,因此观察极乐净土的庄严功德成就。这样观察是为了了达极乐净土是以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为缘,在无生法性中现前的生,不同于三有由虚妄分别而现的迷乱的生。

  “虚妄”,就是不如实。实际没有反而显现为有,实际有的误认为没有,就是“虚妄”。三界中的一切,都是众生不明无我而执我,这样由不如实的分别而起烦恼造业,就出生虚妄的果报。所以,整个三界从因到果都是虚妄的。就像人在昏暗中误以为花绳是毒蛇,然后生起执蛇的心、生起恐惧、生起种种妄想,统统是分别、执著,虚妄不实。

  【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䤄

  miǎn

  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招耻。】

  为什么这么说呢?法性清净,毕竟无有生相可得,所谓的“生”只是得生者的虚妄分别而已。也就是,原本没有生,但得生者误认为有个生。实际上,生当体就是无生,要灭尽什么生而得无生呢?生原本就是无生,不是灭尽生去找无生!如果灭尽了生,那在上就失坏了无为能为之身,在下就沉醉在三空不空的病中。

  意思是,本来生和无生是不二的,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生,所以空本来和妙有不二。如果像二乘那样以灰身泯智来得涅槃,那在上就失去了无所造作而能普作的法身与色身不二的身!因为成佛就是现前法身和色身不二的妙果,如果一定要灭尽生才证得涅槃,那就成了堕在偏空当中;往下就沉醉在三空不空的病中。“三空”,指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三空不空”,指小乘人修三解脱时执著成了单空,不是和妙有不二的真空,这样就落在空病当中。

  “根败永亡,号振三千”。就是那些证小乘果的决定种性失坏了成佛的善根,尽管他的声名振动三千世界,但“无反无复,于斯招耻”,就是决定种性的声闻不能回归到真如实相中,因此被呵斥为焦芽败种。

  【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体悟这生的妙理,就称它为净土!而这个净土栖心之处,就是上面所说的这十七句。

  这就指出了大乘妙谛不是偏空,而是真空妙有不二。也就是说,这是“空而有”,因此是妙有,而不是实有;这是“有而空”,因此是真空,而不是偏空。总之,空有原本不是两个,这是从无生法性中现起无量的庄严、无边的妙用,哪里是偏在空一边呢?由见到国土普现无量庄严、无边妙用,而体会生的妙理,这就叫做“净土”。

  常见有人把《金刚经》谈空和《阿弥陀经》说有看成水火不容。其实,《金刚经》和《阿弥陀经》本是一部经,只不过宣说时侧重点不同而已。《金刚经》宣说离一切相,是在开示空性的妙体;《阿弥陀经》宣说万德庄严,是明示从妙体所起的妙用。但这两者本来不二,正是从离一切相的空性中现起无量庄严,所现的无量庄严相并没有自体,而是以空性为体。

  总之,上面十七句表示极乐净土妙境界相,道出了求生净土的原因。通过认识极乐净土的妙境界相,就能引发信心和愿心。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十七句当中,分总相、别相两种。第一句是说国土总相,所谓“这清净佛土超过三界道”。那么,极乐国土超过三界有哪些具体的相状呢?接下来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就是国土具体超出三界的相状。

  这里要知道,本论在阐明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时,首先标出国土庄严的总相,再分门别类显示种种差别相。总相用两个字表达,就是“清净”,而清净就是超过三界的杂染因果。其次要知道,总相就是这一切差别相共同的特征,别相就是从这共同特征上分出的种种差别。所以之后的十六种庄严,就是从十六个方面显示国土超过三界的清净相。按这样,不论是总相还是差别相,都一一地按照经教文字来观察,就会认识到自己求生的极乐世界是无数倍超胜三界的净土,就会有真实的信心和愿力。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首先,极乐国土的量毕竟如虚空,开阔广大,无有边际,因此超过三界中的国土有边际的量。

  【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已经知道国土的量无边广大,又要知道这无边广大的量以什么为根本?或者源于什么而出生?因此观察国土的本性。“性”是根本或本源的意思。就是观察这清净国土是从阿弥陀佛平等正道、无缘大悲出世间的善根所生。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

  已经说到这清净国土是由出世间的善根所生,又要了解由这善根所生的国土是怎样的形相?因此紧接着观察国土的庄严形相。也就是观察整个国土遍满了清净光明。

  【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

  已经知道国土遍满清净光明,又要知道这样的形相是怎样的体性?因此紧接着观察国土中的种种事物。也就是观察这个光明充满的形相是以珍宝为体性,在七宝庄严的万物上具足无量无边的庄严。

  这里讲到了珍宝体性,要知道本来这是无法言说的,但为了表示一下,就权且用世间珍宝来表达它的稀有、贵重、妙好、具足功德等等。实际上,这是从如来妙心中自然显现的妙相,没办法言说、思维。

  【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

  已经知道国土中的种种事,又要了解这种种事呈现的妙色如何?因此接着观察万物呈现的妙色。也就是观察国土中万物呈现的是无垢、炽盛的光焰。

  【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

  已经知道极乐万物的妙色,又要了解这种妙色和身根和合时所生的触如何?因此紧接着观察妙色和身根和合而生的触。也就是要观察在极乐世界中,当身根和柔软宝物接触时,唯一生起殊胜法喜乐,超过接触迦旃邻陀所生的乐受。

  【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

  已经知道身根触到万物时得到妙乐,又要了解眼根所触如何?因此紧接着观察眼根所触的水、地、虚空这样三种庄严事。

  也就是住在极乐世界,眼根所对,不论是水、是地或者虚空,都具足无量庄严。比如,水中如何布满莲花,莲花怎么随风旋转,光色又怎么散布在水面;大地上有怎样的宫殿楼阁,里面怎么像明镜一样,呈现十方无数净秽国土;虚空当中又怎么布满罗网,罗网又怎么悬挂宝铃,风吹宝铃如何作响,如何传出微妙法音等等。这样眼根所触的境,整个是功德庄严!

  【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

  已经知道眼根所触是如此庄严,又要了解鼻根所触的情况如何?因此接着观察从虚空中降下衣服雨、花雨等,而且一切处妙香普熏,当鼻根嗅到妙香时,心就获得安乐,如同比丘得灭尽定的乐。

  【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

  已经知道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触清净的五尘,都获得妙乐,又为了区别一般所说的得妙乐时就生起染著,须要了解在极乐国土身心获得妙乐的当下,远离一切染著,因此紧接着观察佛慧明照。也就是,从佛法身智慧现起的这种光明,在明朗照耀时,能遣除众生内心的愚暗!由于这个原因,眼耳等五根虽然恒时受用殊胜的妙乐,但在受用时远离一切染著。

  【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

  已经知道从佛智慧中现起的光明具有清净的加持力,又要了解这个国土的名声传播有多广远,因此接着观察“梵声远闻”。就是观察极乐国土的名声远远地传遍了十方世界。

  【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

  已经知道国土的名声远远地传遍十方,又要知道这名闻十方的国土以谁为增上缘,因此紧接着观察极乐国土的主尊。也就是观察整个国土得到正觉阿弥陀大威神力的住持而具足庄严。

  这里要想到:极乐国土既然被十方诸佛共同赞叹,名声传遍了无数国土,由此就能推断这个国土一定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那么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是以哪位主尊为增上缘而成就的呢?那就是住持极乐国土的无上导师——阿弥陀佛。

  【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

  已经知道整个国土是由主尊阿弥陀佛的智悲力所住持,又要了解主尊座下的眷属如何?因此紧接着观察国土中的眷属,都是从如来清净正觉莲花中化生。

  【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

  已经了知极乐国土的一切眷属都同等是莲花化生,又要了解这些眷属的受用状况如何。因此紧接着观察国土中眷属的受用。也就是观察所谓的受用不是像人类以五谷为食,而是“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是以佛法妙味、以禅定三昧作为受用。

  【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

  已经知道眷属都是受用法喜、以禅三昧为食,又要了解这样的受用是否有障难,因此紧接着观察国土中无有障难。也就是观察在国土中恒时远离身心恼乱,受用安乐,一刹那不会被违品间断。

  这是有这样的疑惑:在极乐世界里受用法乐,会不会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烦恼或者外魔恼乱而被间断呢?决定不会!只要往生在极乐国土中,就在成佛之间,永远不间断地受用无漏安乐,不会被任何障难间断,因此国土具足无有障难的庄严。

  【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

  已经了知在国土中受用妙乐无有障难,又要知道这是以什么原因而没有障难的。因此接着观察国土已经成就了大义门。

  所谓“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整个极乐国土纯一是大乘善根界,无因缘产生烦恼或遭来外魔扰乱,因此受用法乐永无间断。

  【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已经知道国土成就了大义门,又要了解这样的大义门圆不圆满?或者,入到极乐国土后,是只能部分地成就大义,还是能圆满地成就大义?因此接着观察国土一切所求都能实现。就是心中的任何愿望都能实现。所以成就的国土大义门功德,是指一入到国土中,就能使一切所求大义都得以实现。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其次,由这十七句,不但能解开上面说的这些疑惑,而且由观察这十七种庄严成就,能引生真实清净的信心,必定往生安乐国土。

  也就是,以上这十七种庄严都是如实宣说的。因此按照经教文字而观察,就是如实地观察。换句话说,不是把本不庄严的国土观成庄严,而是国土本具庄严,也如实观察庄严,因此能引生真实清净的信心。所谓清净,就是远离无知、邪解和疑惑的垢染。像这样,真实信解了极乐国土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就能引生渴望生到这一国土的愿望!再以真实的信心和愿心,勤修净业,就一定能往生到安乐国土中。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有人问:上面说的了知“生即无生”,应当是上品往生的人,如果下下品人乘着十念而往生,不是取实有的生吗?只要取实有的生,就堕在生和无生相对的二边执著中(也就是,如果了达生和无生原本不二,就既不偏在生这一边,也不偏在无生这一边。但如果执著有实有的生,那就有和它相对的无生,生和无生成了像牛的左右两角那样对立,这就是堕在了二边执著中。)。这样,一来恐怕以著相的修行不能往生,二来恐怕往生后还会生起认为实有“生”的迷惑。

  下面用三个比喻进行答复: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第一、比如把清净的如意珠放在浊水里,以如意珠的妙力,就能使原本浑浊的水转成清净。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以如意宝珠的加持使水无自在地转成清净。

  众生的心就如同水,心中具有的无量生死罪业就如同水里的污垢,虽然心里有污染,但已经闻到或者信受了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当称念时,宝珠名号就投在了污浊的心中,念念之中除灭罪垢,而得以往生。

  这里说到“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至极无生清净”是指相对于凡夫、声缘和一到十地菩萨,如来是至极无生清净,也就是现证无生、远离二障垢染、到达最极清净的地位,没有任何二取迷乱垢染,就像乌云散尽、青天彻露一样!在这样至极无生清净当中成就的名号,就像如意珠,投在众生浊乱的心水中,能起净化的作用,念念之中罪灭心净。所谓“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以名号的加持使心无自在地转成清净,而得以往生。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生见”就是见到实有“生”的虚妄情见。“无生智”就是见法性无生法的智慧。)。】

  第二、比如摩尼珠用黄布包裹之后,投在水中,水就变得玄黄,一如黄布的颜色。水本身是白色,没有玄黄的色,但用黄布裹着宝珠投在水中,水就变成跟黄布同类的黄色。同样的道理,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用无量功德成就的黄布包裹着,投在往生者心水中,怎么不能转生的虚妄见为无生智呢!这是说,以国土无量功德庄严能加持往生者生起无生的智慧。比如花开见佛悟无生,水中闻法悟无生,见菩提树悟无生等等。

  道绰大师的《安乐集》里,在“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之后,加了“名号”二字。这样相应名号来作解释也可以。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要成就名号来普度众生,发愿之后,经过长劫修行,把无量功德用在庄严一句名号上,这就是名号用无量功德包裹的意思。像这样,以法性、缘起、发愿、三摩地、善根等不可思议的力量所成就的名号,就像用黄布包裹的如意珠,因此名号中含摄有无量无数的功德。现在把这个无量功德包裹着的名号宝珠投在往生者心里,就在他心中呈现跟名号内摄功德相应的相。也就是,名号具有什么功能,就在持名者的心中相应显现。这样持佛名号达到相应时,现前、究竟的利益都会出现,智慧、福德、三摩地、陀罗尼等的种种功德都能现前。

  阿弥陀佛在发四十八愿时承诺:在我成佛时,我所成就的名号,能使菩萨由闻名而获得无生法忍,由闻名而得不退转,由闻名而得三种忍,由闻名而证得种种三昧等,像这样,这些功德都能在持名者的心中出现,这就像黄布投在水里,水就呈现为黄色一样,怎么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呢?

  【又加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第三,就像冬天结了很厚的冰,在冰上烧起火来。当火烧得很猛时,冰就开始融解,冰融化了,火也当即熄灭。

  下品往生的人不知道法性无生,执著万法实有的心像冰层一样坚固。在这样的实执心上持念佛名号,就像在冰上烧起了火。也就是从他心里发出了念佛的心,发起了我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这就像在冰上出了火。“火越烧越猛”,就是念佛号、作往生想的这种修行越来越勇猛。“由于火猛,就使得冰层融化”,这是说以实执的心精进地念佛,当念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三界的坚冰就被化解,而入在净土无生界中。“冰一化成水,火就熄灭”,就是一现前净土的无生界,见到有生的心也就寂灭了。

  总之,这是用比喻表达以取相的修行也能往生净土,而且由往生就会证得无生。

  以上观察门中观察国土庄严这部分内容讲解完毕。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