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四)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四)

 

  己二、广说其性

  接下来的四个偈颂,圣天菩萨进一步对“身为苦源”进行了详细的引导。

  首先,圣天菩萨进一步引导说,有漏身体的自性是苦,这种性质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身虽久享乐,不能成乐体,

  谓他胜本性,此定不应理。

  难词释义

  他胜本性:“他”,自性之外的因素,此处指乐;“胜”,指胜伏、压制、压服;“本性”:此处指身体的苦器本性。“他胜本性”:本性之外的乐,胜伏了本性的苦。

  颂文直解

  凡夫的业报身体即使长久地享受饮食等安乐的来源,它的自体也不能以此而变成了安乐。说本性之外的乐,能够胜伏身之本性的苦,这必定是不合理的。

  释义

  在上一科“略明身为苦源”中,大家已经知道了业报身的自性就是众苦之器。既然是苦器,那么即使享乐很长时间,即使尝遍了各种欲乐,也不可能改变性质,变成了乐。就像金银铜铁等金属,它们在常温下是固体,只有在高温状态下,它们才会变成液体,但是不管它们变成液体的时间有多长,只要温度一降低,它们马上就又变回去了,成了固体。这说明,即使在高温下保持多长的时间,也不能改变它们在常温下固体的性质。同样,由身外的因素所带来的乐,不管持续时间有多长,仍然改变不了身体苦的自性,就算正在感受外境带来的乐的时候,身体的自性依然是苦的。《四百论广释》中说:一只杜鹃鸟被乌鸦养大,那它会不会变成乌鸦呢?当然不会的,杜鹃鸟就是杜鹃鸟,它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同样,再多的有漏享受,也不会使身体的自性变成乐的。

  现代社会,滋生出了物质至上、金钱万能等的思想,以为只要有足够的钱,就能去掉身体的苦,就能买来快乐。所以世间上的人,就以挣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挣钱多的,即使来路不正,也会被世人推崇。这其实就像是归依了钱一样,把钱当成了衡量一切的正量。

  但是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身体生老病死等苦的自性,是相伴终生的,而金钱带来的乐,只是一时的。为了获得转瞬即逝的乐,而以毕生的精力谋取财富,那最后只能落得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结局。而且在死苦降临时,金钱就不能起到一丁点的作用。在死的那一刻,这一生的名闻利养,都将彻底化为灰烬,那时候就会明白,这些钱财、名誉、地位等等都是靠不住的,并且因为浪费了积资净障,以及修习解脱道的机会,使得在今世出离轮回的希望彻底落空了。

  能衡量一切的正量,并不是有漏、无常的钱,而是智慧、慈悲和度化众生的方便力,这三者才是真正成功者的标志。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就不会去重视金钱,而会把佛法看作无比殊胜的无上如意宝,去精进地修行解脱道。所有学佛的道友,包括出家僧人在内,也都要反思,在自己的见解中,有没有把金钱当老大的这种想法,有的话必须要遣除掉,否则这对闻思修行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那么有人想,虽然这个业报身体确实是苦,但是也有人没有感受到苦啊,下面他们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设问:即使苦存在,只要幸运的话,也不会感受到。比如,有的人从生到死,生活条件一直都很优裕,他们并没有吃过苦。因此,怎么能说他们业报身的体性是苦的呢?

  答: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颂文直解

  如果善加观察,那些拥有巨大财富等的胜者,遭受的是无法随心所欲的意苦,而那些劣者,遭受的是饥渴、疲劳等的身苦。因此,这身苦与意苦二者天天都在折磨有情世间,所以乐完全不是身体的本性。

  释义

  苦有两种:身苦和意苦。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身苦者,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是为身苦。”因为这个身体是由四大所形成的业报身,所以必然会感受种种苦,除了身痛、头痛之外,还有饥渴、寒热等等的苦。现在人上下班高峰时要挤地铁、挤公交车,还有上班时过多的体力劳动,和过高的工作强度,都会造成身苦。所以很多上班的人都在喊累啊!很累啊!

  意苦也被称为心苦,《大智度论》中又说:“心苦者,忧愁嗔怖嫉妒疑,如是等,是为心苦。”《瑜伽师地论》中说,心苦是由“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造成的。我执越强,所生的怨嗟(怨气)就越大,这样就会造成忧愁、惊怖等苦,并且会带来嗔恚、嫉妒、怀疑等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因为不寂静的缘故,本身就是极大的心苦。

  在这个世界,生活水平低下的家庭里,住房、家具、穿着、饮食等等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很差。比如,住的房子经常漏雨、漏风,吃的上顿不接下顿等等,所以需要承受很多身苦。而富足的人拥有了各种优裕的条件,所以遭受的饥渴、寒热等身苦相对较少。但是他们越富足,贪欲就越大,当那些贪欲无法实现时,就会生起难以抵御的心苦。这种心苦,对他们的煎熬程度,并不比劳苦大众的饥渴、寒热等苦要轻。还有,当看到比他们更富足的人时,他们心里产生的嫉妒、嗔恚,也会让他们度日如年。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种嫉妒、嗔恚的苦,也是不容小看的。这样不管生活条件好,还是生活条件差的人,谁又能够找到自在享乐的机会呢?所以,意苦和身苦天天都在折磨着这个世界的人们。可见,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安乐的。所以说啊,这个乐绝对不是有漏身体的自性。

  在中国,曾经把佛法及儒家等的传统教育全部都丢失了,于是人们就拼命去追求物质生活,想去发财,想从物质上让自己得到彻底的满足与安乐。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是变好了,但是心里面始终还是不踏实,没有安全感,没有真正的快乐,再加上那种贪婪的充满欲望的心越来越增强的缘故,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内心里面特别苦恼。现在人的心太复杂,追求的太多,生活要求太高,什么都要更新,要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步伐,追求这个追求那个。但是吃的东西多了,就怕身体会胖,所以又不敢多吃;穿的呢,想多穿一点,但是太热了,也穿不了多少;住的方面呢,一个人的身体不能分成三份或四份,同时住到三、四个房间里去。

  追求再多,就算都追求到了又怎么样呢。比如说你赚的钱多了,存到银行,存折上原先的数字是30,现在到了60,但是数字多了,到了临死的那一天也不会起作用的啊!只是银行存折上的数字变了一下而已,然而你身上真正的感受仍然是苦啊!

  感受的乐多了,能自在享受了,就能摆脱生老病死轮回的大事情了吗?这样就能显现修行的智慧了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越有钱,贪欲越是膨胀,有钱人或者是明星,赚到有几亿的,甚至十几亿的,最后跳楼自杀,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心苦太严重了。

  所以人们的生活目标偏了。如果就像乞丐一样,没有吃的穿的用的,当然要去打工上班赚钱等等,否则会饿死、冻死,但是有些人,这一辈子吃穿住的基本的生活条件差不多都有了,然后心里还是天天为了赚钱这样的一个目标,放下闻思修,放下积资净障,放下调心等等,这就得不偿失了。

  追求外面的物质生活是不能彻底解决心里的问题的。比如西方有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发展了,但是现在他们发现了,很多的真正的真实的安乐,是不能够从外在的物质上得到的,所以他们就要刹车了,否则他这辈子会没完没了的赚钱在物质生活上努力。

  如果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拼命地上班工作赚钱上,不肯闻思修,没有时间积资净障,但是到了年龄大了,病也多了,寿命也短了,以及真正要离开人间的时候,房子多又能怎么样呢?临终时候衣服多又能怎么样呢?那个时候钱多了对自己的往生有帮助吗?是不是往生的时候给阿弥陀佛带去一点人民币,阿弥陀佛就会特别高兴呢?或者搞个小聪明,走个后门,送个红包给阎罗王就能解决问题呢?或者说真正自己到了断命根的时候,自己的所有恐惧、痛苦是不是有了钱就可以被免除了呢?或者是不是真正有了钱,就不必下三恶趣地狱恶鬼旁生了呢?什么都不是!所以说人们已经搞错了,什么都搞错了。有经验、有智慧的人,生活条件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些够了,再多也不起什么作用,不如从内心上寻找真正的让心里快乐的修法。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用一位驯象师的经历,来形象地显示了胜者和劣者遭受的这两种苦。

  国王命令一个不会调教大象的人,去骑上一头很难被驯服的大象,但这个人却让大象规规矩矩地听他的指挥走路了。国王因此很高兴,奖励了他。大象原本的驯象师看到后,担心自己驯象师的位置不保,因此心里很忧愁。后来,国王又命令这个人再去骑这头大象的时候,他失败了,因此受到了责打。这就让那位驯象师很开心。在这个公案中,那个驯象师遭受了意苦,而那位不会驯象的人遭受了身苦。

  在现在的五浊恶世中,劫浊使得灾难频生,烦恼浊使得烦恼炽盛,众生浊使得众生苦多乐少,见浊使得邪见盛行,不信三宝、因果、极乐净土等,命浊使得寿命短促。劫浊、众生浊、命浊已经使众生遭受了各种痛苦,同时烦恼浊和见浊又使得众生在已有的痛苦之上,更增加了新的痛苦因素。大家可以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有的人身体一直病殃殃的,或者生活条件比较差,干的活比较累,当然心情也就不会很快乐;有的人身体一直不错,生活条件也挺好,但是邪见多,我执与烦恼很重,所以生活一直是灰暗的,很苦闷。大部分人呢,是既遭受着很重的身苦,又遭受着很深的心苦。大家平时多观察观察,既观察自己,也观察别人,这样就能深入理解到佛法中所说的有漏皆苦的真相,从而能放下对轮回不切实际的希望,全心全意修行解脱道。

  那么,这样的苦,是否可以避免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解决这个疑问。

  设问:即使存在着这两种苦,因为强力的大乐能压制它们,所以它们是否可以不被感受到?

  答:

  乐由分别生,分别随苦转,

  是故除苦外,更无大力者。

  颂文直解

  因此,将苦的本性认为是乐,这仅仅是由虚妄分别产生的。而且虚妄分别所产生的乐,也会在之后的某时,随苦而转,被苦所控制的。譬如在有资具的时候,会觉得很乐,但是当资具失去后,则又陷入到苦中。因此在一切世间之中,只有力量强大的苦,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乐的力量。

  释义

  世间人在想到自己帮助了别人,或者管理着一大群下属,或者得到了称心如意的东西等等的时候,或者受到赞叹而得到一些名声的时候,心里就会因虚妄分别,而产生乐的感觉。但是他们又担心这些产生乐的因素会失去,这种担心,就又破坏了他们的乐。正因为乐是依靠虚妄的分别才生起和消失的,所以说乐是随苦而转的。但是苦却与此不同,当苦生起时,分别心是无法通过作意,来减少或中止苦的。相反地,生起的苦不但能破坏享受悦意境的乐,而且也能破坏分别出来的乐。在我们享受悦意境的时候,这种快乐可以被任何苦所破坏掉。这样,剩下的就只有苦了,乐已经荡然无存。所以,因为乐的分别也受苦的控制的缘故,所以苦就具有控制一切的力量。

  《四百论广释》中说:有一个人有两位妻子。大房生了个儿子,但是夭折了,二房的儿子则活得很好。大房看到二房精心照料儿子的样子,心里很不舒服,经常流泪。有人问她:“你是在为死去的儿子流泪吗?”她回答说:“我哭不是为了我那死去的儿子,而是因为她的儿子还活着。”后来,二房的儿子生病了,大房这时到另一个村里去了,等她几天后回来的时候,看到了从村里抬出来一具尸体。她以为是二房的儿子死了,因此特别开心。这时她的腿上被一只蝎子叮了一下,这种疼痛把她分别出来的那种乐又给消除掉了。因此无论何时何地,真正存在的,只有力量强大的苦,而没有乐。

  设问:即使安乐很难得到,但是它并不损害身体,所以是身体所拥有的。痛苦虽然多,但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它并不是身体所有的。

  答:

  如如时渐进,如是苦渐增,

  故乐于此身,现见属客性。

  难词释义

  如如:这是藏文的表达方法,表示如同、随着的意思。

  颂文直解

  就像从幼儿到青年,再到老年,时间依次推进那样,老年的苦也会逐渐增加,乐将会减少。因此对于这个业报身来说,可以现见乐并不是它的本性,而属于客性。如果乐是业报身的本性,则身体增长多少,乐也应该随之增加,而不应该减少。因此,应当思维乐并非业报身的本性,并断除对它的执著。

  释义

  身体的自性,不是由是否会对身体伤害来决定的。决定身体自性是苦还是乐的真正根据,除了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1、苦的来源;2、易受伤害;3、难以照顾)之外,本颂又提供了一个观察方法,那就是从人的整个一生来观察。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苦,尤其在进入老年之后,苦更加地多,更加地明显。由此足可以看出,身体的自性即是苦,而不是乐。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次长途旅行。旅行的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感觉疲惫,而且看着身上带着的物质越来越少,心里的焦虑也会与日俱增。对于愚痴众生来说,“生活”的时间越长,老苦就越多,离死也就越来越接近了。

  也就是说,身体里的主性,是生老病死等的八苦,而人们希望的青春、健康、富足等等,都是客性。所以去美容、化妆、健身等等的努力,就相当于是在努力挽留客人,而想让客人反客为主,长期住下来,但这又怎么可能呢?客人终归是客人,住上一段时间,必定要离开的。认识到在身体上,谁是主,谁是客之后,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认真对待。因为青春、健康等快乐的因素是客,所以不要去寄予希望,不要去花费精力,否则等客人一走,这些希望和精力全都泡汤了;而苦是身体的主人,所以要彻底认识到身体是伤害自己的一个敌人,应该要厌离,不能去贪执,不能为它天天去造业过日子,否则就是认贼为父、助纣为虐了。

  从身体的主性是苦这一点,可以看出人的命运,其实都是悲剧,都是被苦所包围、所操控的。那么人们到底该怎么办,才能找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呢?对于中下根机的人来说,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放弃这个业报身,截断结蕴相续,出离轮回,这样就永远不会再被身体伤害了。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