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启慈用慧 悲智双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启慈用慧 悲智双运

 

  大家修学佛法,都是为了要能体会佛心,入佛境界,这是我们大家的目标,但是要入佛境界,体会佛心,我们必定要先在人间中:

  于人间中

  觉有情者 成等正觉

  于众生中

  启慈用慧 悲智双运

  拔诸世间 难堪忍苦

  这就是佛心,常说发菩萨心,就是觉有情者,人间多苦难,灾难偏多,我们必定要了解,世间苦的根源在哪里?众生无明,共业所成,如何才能使这世间的苦难减少,那必定要从人心调适。

  人心若调和,天下四大就是能调和,四大调和,人间平安无灾难,人间若能到达这样,救心、救世,这就是觉有情者的工作。

  菩萨修学佛法要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了,菩萨行者,若没有到达正等正觉,世间这么多的苦难,境界那么多,自己若不先觉悟,心,就被境转去了。

  所以我们必定要立下决心,向这个觉道精进,所以要到不退转的程度。

  在我们修行中,佛教中有分成,大、小乘的行者,大乘,自利兼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但是初发心的时候,有这样的心,我用功,我了解,我把我所了解的,再转教给他人,这条康庄的大道我自己走,我还能带人一起走。

  不过众生难度,有时候众生的习气,若是无法上轨道,度人的人这念心容易失,叫做退失,就让他去,自己往前走,这就是小乘行者。

  所以我们必定修学,我们的心要坚固,所以成等正觉于众生中,必定要入人群中,不能弃厌众生,要修菩萨行,若有退失,或者是弃舍众生,这样独善其身,就无法在人群中。

  所以说,我们要于众生中,启慈用慧,我们要启发我们的慈心,菩萨的心就是在慈,期待众生人人得救,人人有福,人人平安,这就是菩萨的心,所以要启慈,我们慈悲希望他能够得度,但是他的习气,我们要用慧,所以「启慈用慧、悲智双运」。

  看众生的苦难,我们要长养慈悲,众生那种的习气杂乱,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所以「启慈用慧、悲智双运」,「拔诸世间、难堪忍苦」。

  娑婆世间是难堪忍的世界,虽然难堪忍,菩萨也要有勇猛的精神,要在这个人群中,入最苦难处,最堪忍的地方,处群入众,就是为了要救度众生,这样才叫做菩萨,有这个菩萨的心,才能体会佛的心,才能够到达佛的境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佛的功夫。

  于人间中

  觉有情者 成等正觉

  于众生中

  启慈用慧 悲智双运

  拔诸世间 难堪忍苦

  所以要有这么坚切的心,无论何时都在人群中,时时运用慈悲智慧,为苦难中的众生救拔,所以人人都认得,所以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这就是菩萨在人群中,总共有八万菩萨在这里面,所以有菩萨代表。

  其名曰

  文殊师利菩萨

  观世音菩萨

  得大势菩萨

  常精进菩萨

  不休息菩萨

  宝掌菩萨

  《法华经序品第一》

  「智慧」代表者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意译为「妙德」,那是具足深妙智德,是大智慧者,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

  译言妙德

  具足深妙之智德

  是为大智

  「慈悲」的代表者呢?应该大家也知道,大慈大悲观世音,人若是遇到苦难,有困难的境界,不由自己就赶快念,称观世音菩萨的名,因为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者。

  能观一切世界音声,他用他的耳闻,闻世界哪一个地方有苦难,循着声音去救济,其实念观世音的名,顾名思义,希望观世音这念心,是在我们的心,所以以大悲心救度众生,这叫做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名称,就是大慈悲,观听众生的心声,有困难他必定随时现身度化。

  有的人会觉得,我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来了,其实我们求观世音菩萨,让我们的心定而静下来,所以重重的难关,在定与静的心境里,容易解开困难,所以我们要心中时时有佛,时时有菩萨。

  若是事情想不通,称念「大智文殊菩萨」,环境有困难,赶快就称念「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是我们众生,时时都有那种依赖、依靠。

  观世音菩萨

  能观一切世界音声

  以大悲心救度众生

  是为大悲

  再来得大势菩萨,得大势菩萨,也是大势至菩萨,他是修净土法门,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叫做西方三圣,这位得大势菩萨,就是具足大威势力,度十方世界众生,成就大威势力,就是悲智双运。

  所以这位菩萨,他的心力,为救度众生也是有威德,所以称为大势至菩萨。

  得大势菩萨

  具足大威势力

  救度十方世界众生

  成就大威势力

  是为悲智双运

  再来常精进菩萨,常精进,我们行菩萨道,必定时时,分秒向前精进,救度众生绝对不停歇,自己用功,绝对没有停息的时刻,所以他就是内发三心,三心就是戒、定、慧,修戒、修定、修慧,这是内心。

  戒、定、慧,就是这尊菩萨内修持的力量,外修万行,同样在人群中,以人群的习气,他去应众生机,所以众生有千万的习气,他就要发挥无量数的智慧,去应众生机,所以应机逗教,这也是一种修行,所以:

  常精进菩萨

  内发三心

  外修万行

  于己不足

  于物不倦

  勤求佛智

  自利利他

  名常精进

  自己常常感觉,我这样还做得不够,我这样修行还不够,所以常常鞭策自己,还是没有停息,所以我们要不断不断勤求佛智,佛陀的智慧,和我们的距离还有多长,我们必定要往前前进,要很勤,不只是顾自己,我们还要顾及他人,这样我们才能精进,我们才不会懈怠掉。

  再来是不休息菩萨,真的不要休息,时间不够用,我们时时都要想到来不及,来不及,不要常常想到要休息。

  不休息菩萨

  在因不自为圆

  在果不自为满

  唯精进不息

  勤求佛智

  自利利他

  无有疲倦

  为不休息

  这和前面说,常精进菩萨的意思一样,一直觉得,自己的人格尚未圆满,我所修的还不是很具足,自己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在因地修行,我一定要让它很圆满,在果地,已经所现前出来的,还觉得尚未圆满,所以生生世世,每世为因,每世为果。

  因果,所以不休息菩萨在生生世世,都是「因」要很谨慎,所以常常跟大家说,我们要种福因、结善缘,福因做得完吗?做不完,因为世间世界无尽,众生无量,发菩萨心要度众生,所以时时因地,时时未完,那就是不休息。

  所看到的境界,众生还有很多要教育,要度化,所以在果不自为满,就像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芸芸众生还那么多,在「果」上尚未圆满。

  所以说起来,生生世世,不断为「因」,不断为「果」,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在因果中,所以我们必定,在因不自圆,在果不自为满,不能自满,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因果观,不断要精进。

  在因要精进,在果还要不休息,所以这是菩萨的德,我们是学佛者,真的要向每一尊菩萨看齐。

  再来宝掌菩萨,宝掌菩萨就是掌握化机,他这样把握住,要度化众生的机会,再来是接物利生,不断地要付出,众生苦难偏多。

  有的在芸芸众生中,有的人是受灾、受难、受贫、受困,这样的人需要要及时济度,及时拯济,看这个根机,现在所需要的有形的物质,或者是无形精神的引导,对众生所需要的根机,他掌握得很准确。

  所以把握机会随机逗教,接物利生,就是利用世间的物,在人事中他不断地付出,不断地布施,什么样的众生,什么样的根机,什么样的需要,在他的掌握中随机付出,这就是布施。

  布施要双手付出,所以叫做宝掌菩萨,他可以普济众生,从掌中出宝,就是他所付出,全都是宝,不管是财施、法施、无畏施,都是普济众生,能与众生身心安乐,他就让众生身与心能能够安乐,身体需要物质,赶快给他物质。

  宝掌菩萨

  谓掌握化机

  接物利生故

  又掌中出宝

  普济众生

  能与众生身心安乐

  这就是菩萨应众生所需要,应环境所需要,他不断去肤慰,不断去帮助,众生有了菩萨在身边,或者是现前,他的身和心就能安稳快乐。

  各位同修,也是菩萨,我们学佛必定要,将佛的境界为我们的目标,我们不可以在这中间休息,不要在这个中间存有自满,我们要知道,菩萨是为了众生而倒驾慈航,目标就是要和众生,和我们一起到佛的境界,所以在人间中觉有情,我们要觉悟之后,要度化众生,叫觉有情。

  必定要向前前进,才能成等正觉处群入众,我们必定要,「启慈用慧、悲智双运」,才能在人间中,拔诸世间难堪忍的苦。

  所以现在的世间,很需要菩萨在人间,人人发大心要修大行,才能称为大士,各位,我们要时时多用心啊。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