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4 身念处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来源:   作者:苏济瓦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4 身念处

 

  坐禅时,我们观腹部的「上」、「下」。初学可能会觉得,把心安住在观腹部的「上」、「下」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不习惯观察。所以,如果你把手放在小腹上,去感觉它「上」、「下」的移动,这会有帮助的。阻碍较少,你就可以跟的好一点。

  要记住,不要以为「上」、「下」是经常在那裡的。它们不是经常性的目标。不是那麽容易观的目标。它经常是很狡猾、难以掌握的。来了又去。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在,有时又不然。

  你的工作不是去控制腹部的「上」、「下」。你的工作是去观照、去跟腹部的「上」、「下」的现象变化过程。我们通常称腹部的「上」、「下」为风大要素(vayo dhatu)。在此,风大是四大—地、水、火、风,中较突显的要素。风大的特性是紧绷、颤动及移动。

  ▓ 觉知真实法

  主要的是让正念去感受、经验自性法。或许这会有帮助,你紧握双手,製造一些紧绷。把对手的想法放一边,你观这个紧的感受是如何。接着你鬆开手,去感受这个放鬆的感觉。

  同理,把对手的想法、概念放下,你把手上、下快速摆动,接着去观手移动的感受。那个是(四大中)风大要素—移动的元素。它没有颜色或形状,只是一种感官觉受罢了。

  那你就有个清楚的着力点去感受它。当你跟着那样做的过程中,其它要素也明显。有时热也明显,冷有时也明显—这个是火大的要素。还有,你也感受到硬跟软—这个是地大的要素;它们是以凝聚及黏稠来连结—水大的要素。

  当你可以觉知这些,下一件事就是要去观上、下,从它开始往上升到顶端。你会发现那些要素只是过程:它们连贯着,正念也跟着它们流动。你愈有正念,过程中你就会感受愈多。

  如同我们讲的,它们时时刻刻、刹那刹那地的生起。儘管如此,它们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被体验到的。起先,我们体验到概念性的形状。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习于执取概念法。换句话说,我们习于身体的形态,胃的形状,我们是某某人,我们是做什麽、什麽的…等等。

  为了正念观照真实法,你必须放下所有概念,包括对「我」、「我的」、身体、身体的形状…诸如此类概念法。只要跟紧着感官觉受变动过程。这个就是毗婆舍那禅修的菁华,去训练你的心,直到你可以做到。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身体的形状,以及腹部上升、下降的形状。这是没办法的,因为它是从思考过程出来的。不过,如果你能够挑出移动的自相(特性),就可以开展较深层,对真实法、自然现象法、三共相的觉知。

  这跟你观照经行、日常生活和其他所有目标的过程一样。另一件事各位必须牢记在心,腹部上、下并不是老是在的。儘管如此,四大要素都会有的。它们刹那、刹那地生起灭去。因此,当你观腹部上、下,有时它会停掉。

  ▓ 运用坐、触

  如果你观腹部的感觉,感官觉知作用会在那裡。你可以观这些感受。然而,它们有时候会变的很微弱,你会觉得观不到任何东西。为了维持觉知的持续性,你就必须观「坐」、「触」。 可是,「坐」、「触」经常没有被解释清楚。因此,我会多讲一些。

  通常当我们讲「坐」、「触」,指的是一连串身心过程,它们维持了禅坐的姿势。我认为,「坐」指的是较偏体内驱力,包含肌肉及骨骼。「触」指的是较偏身体表面的现象。

  对初学,当然,你无法马上看懂所有的事。你从观最明显的入手。保持简单,你只要观一个「坐」和一个「触」。那样,你就能觉知到整体的「坐」,最明显的是嵴椎週围,和腰间的坚硬。在「触」点中,最明显的是臀部与坐垫的接触位置点。

  再说一次,主要的理论,并不只是做「坐」、「触」,而是以一种规律,不太快、不太慢的速度,去感觉与「坐」、「触」有关的感官觉受或现象。过一阵子,上、下会停久一点。当这个现象出现,你就必须增加触点,在手、脚等处,有系统地顺序观照。

  当你这麽做,上、下通常会回来。这样的做,是要保持觉知及观照的持续性。「坐」、「触」本身就是一种禅修。

  然而,它有某些缺点,用「坐」、「触」较分散、会扩散,因此定力的获得比较慢。可是,它也有一个优点,它较经常性、比较稳定,因此它是上、下的一个好的后援。

  当然,当定力终于增强稳固了,你只须要观「坐」或「触」,这个也是四大生灭过程。因此,如果你这样可以做的好,你将不会缺乏适当的禅修目标来观照。

  ▓ 行禅 (慢步)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经行。有关快步、中速经行来增强走步时的正念,已经讲过了。

  我将在此仔细分析讲解慢步经行,观照会触及较深的程度。我有注意到,经行常被忽视,或者不拿它当一回事。禅修者把经行当成禅坐前的准备练习,或者是增长坐禅。并不是这样的。你要同等的重视坐禅跟行禅的技巧。

  经典记载些故事,比丘们如何在走禅的过程中开悟。因此,我们要用功来改善行禅,导引较深层的定力,那通常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要怎麽做这种慢步经行呢?有些简单的指导方针可以入手。首先,身体要放轻鬆。不要紧绷。如果身体紧绷,你无法真的有正念,你就无法正确的跟上所有的目标。

  第二,要有正念的慢慢走,走步要稳。如果你摇晃,因为你的心不平静,就没办法恰到好处的专心。因此,走小步、脚低些会有帮助,你就不用担心走的蹒跚或跌倒。

  第三,心要非常放鬆,但仍然要能集中注意力。要这样子做,就必须学会建立定力。一种做法就是把心带到步伐,尽可能跟着目标。那就意味着,你要尽可能的走慢,来激起深厚的定力;但也不能过慢,慢到没办法觉知任何移动的感受。经行速度应该要让我们能够探触感受。

  再者,要确定感官觉知在,不是你认为它应该是怎样,「它可能在,但是我不太确定。」,或者「嗯!现在它在,现在它没了。」如果你不确定感官觉知,那目标的持续性、连贯将会中断。因此,定力无法增强。但是,如果你能够抓紧,并扣住它,那正念会跟着目标与感受而连续,你的心就紧扣着那个层次的定力。

  在那种状况下,好像脚它自己会移动,你没办法走快些,就算你想走快一点也不行。当你能达到那种程度,跟上脚步移动的目标就不成问题了。只要用心,慢慢地练习、拾取感官觉受的连贯。在某种程度的定力,只能获某种程度的觉受。因此,走一会儿后,你会走的更加慢了。你还是要更放鬆、更安详,让心有足够的敏锐力,获得更细微、连贯感官觉受。

  如果你能扣紧那种专注,经行就不是个问题,因为你在定中。你会很安详、静谧,时间消逝如飞。当你走完经行,你可以继续禅坐,只要继续保持觉知。通常,坐禅跟走禅是各一个小时,轮替进行。(译者: 有位长老说,从经行得到的定力能持久,而且很稳固,不容易摧毁。)

  我注意到,程度较好的禅修者,可以从事久一点的走禅及坐禅。条件是,第一,定力要够。第二,身体健康,够强壮的话。若身体不好,那他们当然没办法这麽做。若禅修者可以这样的话,那五力可以增加到很强,当他们坐下时,五力会沉下渗透,紧跟着连续的目标。

  ▓ 认真做行禅及其他日常生活

  我想讲的主要是关于经行,一定要认真地来。如果你认真地走,在坐禅、走禅的每支香,你就容易得定。

  其他的活动也是一样的。我在缅甸时,曾陷入窘境,我用餐时很认真观照,因为我跟长老抱怨,寺院裡的人吃的太快了。僧团的比丘人数众多,我们这些年青的出家新众,还在养成阶段,过堂都是排班在最后面。当我们抵达斋堂时,那些戒长比丘们已用完餐,纷纷退席了。

  因为我抱怨这件事,我被安排了张特别席,坐在众人面前吃。我别无选择,只好吃地很有正念。不过我也上了很受用的一课,通常我用完餐都很睏、昏沉、想睡。因为我用餐全程都很有正念,午餐后的坐禅反倒是最好的。儘管胃胀满满,我能够观它,它成了很好的禅修目标。我就不再觉得餐后睏了。因此,当你每堂走禅、坐禅都有正念,你就能得定,或者专心一意。禅修时正念绵密不断。

  (译者: 修习毗婆舍那,过堂用餐是禅修很複杂的一环。用餐要修戒、定、慧三善业。吃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律仪方面:用餐前要忆念-「我摄取食物,是为维持色身,止息不适,修习四念处,成就道业。」

  在修定方面:用餐时要行慈心禅,祝福提供食物资具的十方信施,香积、行堂工作人员、同参道友、十方众生,祝福他们健康、快乐、安详。这些布施带给他们无量功德。

  在修慧(毗婆舍那)方面:

   看到桌上食物,观「看见、看见」。

   伸手取用食物,观「伸手、伸手」。

   夹取食物要观「夹取、夹取(arranging food)」。

   送食物入口,观「送、送」。

   张开嘴,观「张嘴、张嘴」。

   把食物放进口中,观「放、放」。

   食物接触到嘴唇,那就观「触」。

   咀嚼食物,观「嚼、嚼」。

   感觉到食物的味道,观「知道、知道」。

   吞食物,观「吞、吞」。

  咀嚼时,有部份食物,会不自主的滑进食道,不必标号,只要觉知它们。)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