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2 基本的准备说明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来源:   作者:苏济瓦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2 基本的准备说明

 

   佛教徒禅修的主要目的是使心淨化,透过心的修练,去除贪、瞋、痴等负面意念。当负面的思考被除去,心就不受苦。真实目的非常崇高,因为它致力全面性的根除苦。这个淨化过程,不仅发生在一期生命,它跨越了无量期的生命。

  ▓ 寂止禅和观禅

  一般而言,禅修可分两大类,即寂止禅和观禅。不管你修行哪一种禅法,在心灵发展过程的主要原素都是正念。

  寂止禅是专注、宁静平和的心。修行时,心要控制地很好,或者说用正念把心安住在目标上,不允许心飘移。心要全然静止,像静止的烛火一样,既不摇曳,也不飘动。这是止禅的特性。当这起作用时,心变得非常平和、强而有力,因为它是一种清淨心集中(定力)的状态。

  内观智慧禅(毗婆舍那)则不然。它不只是把心安住在一种平静的状态。观禅要有穿透性的观照。这种观照,不假藉思考、不概念化,让心能够达到事物的真实状态。然后淨化心。在这个过程中,心超越的所有的一切事物,它超越了概念性的真实,这些事物现象法,像是我们身心过程的性质、人的性质、器世间的特性。证达存在现象法的自性,心就不再与它的本质冲突,两者合一,心就领悟到事物的究竟真实、本体。

  接着,心会变得纯淨。在过程中,它超越一切,它超越了概念性的真实,它超越了因缘条件性的真实,最后它会进入究竟真实,那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恆常状态。这样修行之后,这个才是心所要经验到的。

  在我们禅修开始时,我们必需认识正念的性质,这个是只要我们有一口气在,就必需要培育的。有正念,才能了知什麽是真正的快乐幸福?什麽是虚妄的幸福?它也可以区辨生跟死。

  ▓ 真的快乐幸福和虚妄的幸福

  真的快乐幸福是当我们心中有真正的宁静。虚妄的幸福是当贪欲和激动在心中主导,心是躁动的。这个可能攸关生死,因为当我们没有正念,可能会招致意外。正念也可以显示天界、地狱的差别,因为佛陀的教法中,业果是善、恶行而异熟。这个业果,会带领我们到天界、人间或地狱。最后,正念可以显示涅槃及轮廻的差异,这是永远的幸福?!或永远的苦?!因此,不论我们过的如何?住在哪裡?是什麽样子的人?当我们修行正念禅,会有出很明显的差异。因为我们要努力培育正念,所以要对正念的特性有清楚的理解。

  ▓ 正念的特性

  正念有很多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心要清楚。心清明纯淨,没有贪婪、忿怒、不呆滞、不迷惑、打妄想。当心有种种烦恼,它就不会清明。譬如当一个人沉溺于酒精,你能说他的心清明吗?他的心不清楚,浑浑然。他所想要的只是多喝点酒,借酒浇愁。另外一个例子,当一个人生气、勃然大怒,这是很悲哀、沮丧的。你想他的心会清明吗?不会的!他的心沉重、黯澹、迟钝、愚蠢。因此,正念是心的一种状态,当你很警醒,心就清明、不乱。这就是清明的心,清澈如水、如碧空。

  第二个要素,是要稳定、镇定而平静。让我们看个反例,当一个人的心正忿忿不平,它是激动、不沉着、不稳定。心乱的像激流、正煮滚的开水。当心正在起贪念,它就激动、溷乱,不平静、不平稳,就显得乱七八糟,变钝了。当心沉着、平静、稳定,它就好像我们刚坐了一支好香、或睡得舒服刚起身,没有丝毫挂碍。彷彿我们在沙滩上漫步,或悠然坐在家裡看本好书。虽然它和我们禅修时的宁静,并不在同一层次,我们的心是平静、稳定。就算有人骂我们,我们也能保持镇静,不困扰。如果是这样,具正念的状态,就是平静、安乐、没压力。这个是正念的特性,当心清明、稳定、平静、详和,第三个要素就上场了。

  第三个要素,是警醒、机敏。当心变的敏感,不是那种负面的过敏,而是正向的。负面的过敏,指的是当某人讲些刺耳的话,我们就坐立难安。正面的敏感,当某人很平静、机敏、稳定,很敏锐的觉知当下进行的种种。他知道所有的细节,明明了了的知道当下正在进行什麽。请记住这个正念的特质!想想看,当你有正念时是怎麽个状况?!当我们能够了知自己心中有这种特质,我们就可以有把握的说,我们是有正念。

  有另一种正念,也具有类似观禅的特质。这个就好像是光,像是一种觉知,它是凝聚在我们自身,进入我们的身心过程。内观智慧禅主要目的是观照、去发现我们本具的自性。因为我们不知道那是什麽,烦恼如贪、瞋、痴,诸苦生起。

  有些特定的内涵跟内观智慧禅的正念有关。第一,它不是构思出来的。我们不用思考,我们只是观照。这并不是说禅修营期间,我们事事不假思索。我们仍需用头脑,但是要带正念。儘管如此,在真正禅修行香时,必需要把思绪放一边去,专心观照、觉知而不思考。第二,我们不用思维,心要放在当下、当前所发生的现象。不可忆往过去,或计划未来。要把心繫在所谓的「当下」,清清楚楚了知当前的禅修目标。当我们可以做到这样,那我们的正念,精准的专注在禅修目标的变化上。简而言之,正念就是:心清明,无贪、瞋、痴。心要清淨,了无溷乱、躁动。

  心要稳定、平静、不乱、安详。

  当我们有清明、平静、稳定、不烦躁的心,觉知就能变得敏锐、敏感。接着,就能精准的把它引导在禅修目标上。当我们能够反複地将觉知导向目标,禅修时就只知道当下的变动,那麽内观智慧的培育就开始了。如果我们有正念的话,我们是怎麽来推动这个世界?我们快乐、平静、有效益地运转。在此,我们不只培育运转这个世界的正念。我们正在开发比那个更殊胜的,终究也将会为世界带来这样的状态。

  ▓ 禅修营

  在真正的禅修中,当我们所有的精力及目标,都导向了当下所发生的种种身心过程,那就是最得力的时候了。在禅修营,我们的生活简化到最低限的活动。这些可分为三类:行禅、坐禅及日常生活。不管是哪一种,修行的目标都是:

    心安住在当下。

    保持正念,清明、平静,安住于当下。

    观照禅修目标的变化。

  经行时,正念目标于行走的过程。坐禅时,主要目标是腹部的起伏、移动过程。日用则是要了知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 行禅的过程

  走禅的过程,可分三种:

   快步经行

   中速经行

   慢步经行

   快步经行

  快步经行,步伐比我们一般走路要快些。可以把它扩展到几近于(小)跑步。当我们快步经行时,我们只要把心繫于脚步(脚板)上。为了使心牢牢的放在步伐上,我们可以心裡默念「左」、「右」,或者「跨步」、「跨步」。通常我们走一直线,涵概一段不太长的距离。在经行路径尽头,我们得转身。在长期的禅修营,因为坐禅的时间太久了,快步经行有时候是用来当作运动。有时候,如果觉得想睡,快步经行也很好用。走五到十分钟后,就要改中速经行。

   中速经行

  在短期禅修营,行禅大多是以中等速度的步伐来进行。首先要观站立的姿势。立姿是个很好的基础训练,将正念导向脚。当我们站的时候,做一次深呼吸、并放鬆。放鬆是唤醒正念的首要步骤之一。当我们绷紧紧的,我们就不能放鬆、不会有正念。当我们知道身体放鬆了,让我们的心清明,不打妄想。只是让心保持平静、清明、缓和。

  在走禅时,我们双目微微下垂,但并不是往下看什麽。当我们放鬆,我们的眼皮是半闭。只有当我们想看东西,我们才平头正视。否则当我们放鬆时,眼睛是下垂的。

  当眼睛下垂的时候,双眼并不是看地板上有什麽东西。我们并不专注地看任何东西,因为我们的觉照是带到脚板,知道自己的身体是直挺挺、不动摇的。心裡要默唸「站」、「站」、「站」,同时也要觉知整个身体。我们必须确认,自己真正有觉照,先前已经说过,要清明、稳定、平静、机敏、敏锐,感受身体的站立。接着,我们将观照带到脚板。这个觉照像是聚光灯,精准的打在聚光点上。心要非常平静、敏锐、清明、警醒,然后引导觉知对准目标。

  我们感觉,脚板站立在地面上,当下的感受,它可能是轻重、(地面或鞋袜)纹理(粗糙平滑)、冷热或者只是单纯的觉知(经行最好是打赤脚)。

  我们会发现,可以观到很多觉受,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要把觉知专注在觉受上。所有的觉受都是基本的经验,我们身边开始发生了什麽?当我们察觉到这些感受,去思考它们,心依这些来造作。因此,觉受是经验、或者存在初步的形式,其生起于所有其他複杂现象之前。

  当我们可以清楚观到觉受,就可以开始走,右步、左步、右步、左步、右步、左步,心中默念、标号「右步、左步」,帮助我们让心紧跟着目标;否则我们会开始打妄想。

  走的时候,通常两手交叉,平放在腰前,或者叠挂在背后。脚不要提太高,双脚间距不要打太开,否则你会站不稳、走不稳。步伐应该中速地慢,你只需要观,好像双脚平行滑落在地面上。不要故意的把脚拉高。当身体前移,脚跟自然会跟着拉起,你不要把脚跟拉到最高点,稍稍拉上就可以。

  然后推移向前,接着踩下。踩下要一级级平稳下降,好像自然慢步走。你要确认自己有正念,有清明、稳定、详和、机敏的心,标的正确,观照你移步时所发生的现象。这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可是心是很难驾驭的。可能没办法专注地走很久,心就跑掉了,打妄想,或者变钝了,不再有正念。

   经行时打妄念(的对治方法)

  有两种妄念:

  1 我们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一旦觉知自己的妄念,念头就散了。这种状况,就不需要停下来。

  2 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但是念头停不下来。这样的话,就要停下、站在原地,并标号「念头、念头、念头」。当我们觉知到妄想,它就散了。当念头散了,再开始观照。把心放到脚板,重新开始走禅。

  有时走一趟经行,念头会生起很多次,那你就要停下来好几次。另一件可能发生的事,就是心厌倦、觉得无聊了。走的时候,可能开始左顾右盼。这个时候就要标号「看见、看见、看见」。当我们发现自己并没在做应该做的事,就停下来观「站立、站立、站立」,再重新开始。当心不再有正念,它就好像机车打翻倒下;或者像正在冲浪,浪板在水中翻了,就必需重新带回到平衡点。这是「冲浪行禅」,海浪是我们週遭的所有现象。只要发现正念不在,就停下观站立,让我们回到正念的平衡点,然后再重新出发。

  某些时候,心可能很烦躁。甚至于我们停下来观念头,默念「念头、念头、念头」,妄念依然纷飞。这时候,就要求助于快步经行,观「左步、右步,左步、右步,左步、右步…」,脚步保持连续不断。

   经行的观照

  当我们学会去感觉,就不会有念头,心跟上某种节奏移动。当心跟随着这种节奏、步伐,它就很容易上轨道。就好像是跳舞,我们融入舞蹈的节奏。心会以某种步伐,某种特定的韵律,很舒适的走,如果我们跟上了,就能增进觉照和定力。因此,这裡有三种进程:

  1 唤醒觉知:告诉自己要放鬆,并清理我们的心;当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无论心是不是钝了,或是散到哪裡去了,对当下现象要有正念。否则就意味着我们失去正念,所以我们要把觉知带回来,把自己稳定下来。

  2 当激起了正念,要以觉照力,紧跟着目标,脚步「左、右;左、右…」,这不像射击一个固定靶,这比较像是射击一个会移动的标的物,像是录影机的镜头,要跟着目标来移动。

  3 当我们紧跟着目标一阵子,就达到禅修的第三阶段,观禅真正的阶段—观照。如果不能正确地紧跟着目标,那就没办法观的很好。

  在禅修的第三阶段,行禅中的观照必需在相当慢的速度下完成。在此我们观觉受,譬如,当我们提后脚,会觉得有个拉力在。如何能够去体验呢?这就依禅修者在走禅时,心力清明程度、对目标的敏锐度而定。在这个时候,当我们的脚开始提起,你觉知到什麽?举例子来说,如果我们提起袋子,会感受到什麽?当肌肉牵动,可以感觉到拉高时的绷紧。如果袋子不太重,就不太觉得这个紧,只感受到提起这个移动。我们并不去选择要体验什麽。只是去引导心,把心放在目标上,让心自己去拾取经验。

  当抬脚时,心裡要默念、标记「提起、提起」,那我们就观这个提起的感受。

  当脚移前,我们心中默唸、标记「移前、移前」,同时我们观照移前的感受。推前的感觉,有点像我们在超市推购物车。这个推动的感受又像什麽?当然,饭后走起来,会觉得有点重;但是如果移动的快,我们的心会觉得轻,而且我们只会察觉到「移前」这个感受。

  当我们脚踩下时,心中要默唸、标记「踩下、踩下」,并且去感受踩下这动作。它像是重新放下袋子。觉得怎麽样?有一种轻鬆的感觉。因此,当我们放下我们的脚,触及地板,我们可以再一次感觉到脚板。我们紧跟着每一个脚步的顺序,或者说是一连串觉知过程,从小腿到脚板正在进行的现象。在此,我们在概念化发生之前,就要去发觉什麽正在进行。它是发生在我们心中的真实法。

  ▓ 坐禅

  经行结束后,继续进行坐禅。如同行禅,我们首先要放鬆。先做个深呼吸来放鬆自己。放鬆是让正念生起的条件之一。放鬆自己,使心清明,接着引导我们的观照到腹部。当吸进呼出时,腹部就会移动,这跟呼吸是一起的。我们称吸气时,腹部往外或往上移动为「上升(胀)」。我们称呼气时,腹部往内或往下移动为「下降(瘪)」。初学者可能没办法观到这个觉受,那我们建议你,把一隻手或双手叠放在腹部上。要更清楚的体验这个移动,可以做几个深呼吸。当腹部往上胀,心裡要默念标记「上」;往下瘪,心裡要默念标记「下」。当我们的心打妄想,昏沉想睡或钝了,那就没办法体验上、下,因为你的觉知并不在那裡,这通常意味着没有正念。

  跟经行一样,首先要有正念,接着紧跟着目标。当我们可以有正念,跟着腹部的上、下,定力就会增长。当定力被培养起来,禅修者就可以紧跟着每一个上、下,从它们的开始到结束,可以观感受。有点像海浪上、下波动。依因缘条件,腹部上、下地移动。当我们跟着更紧、更精准,我们的心跟波动就更贴近了,上上、下下的移动。然后我们观它如何一点点、一点点往上,直到它停;接着以同样的方式一点、一点,一刹那、一刹那的移下。要有正念,要跟紧,过程要观的清清楚楚。

  当然,我们可能没办法紧跟着目标(是要跟紧目标,不是「靠近、再靠近一点」,远近是概念法),驾驭的很麽顺。会发生的事就是,过一阵子,因我们的正念还不稳,基础不够,它就「跳掉」了。也就是说,思绪的狂潮会来把我们打翻,那我们又迷失在念头裡。当我们觉知到自己在打妄想念时,「噢!我打妄想了。我的心散掉了。」那我们就要标记「念头、念头…觉知、觉知」。当我们察觉时,杂念就没有了。如果我们被念头压制住,那就没完没了,可能整支香都沦陷在妄想裡。当念头消失了,我们要让正念重新稳定下来,再寻求目标—腹部是怎麽个上?怎麽下?

  除了打妄想,还有一个可能,我们掉下水,被淹死了;那就是睡死过去,不知发生了什麽事。当我们察觉时,「噢!我睏了。醒醒!」张开眼睛,把自己弄清醒,再重新来。

  图表1. 各种禅坐姿势

  双腿平放在地板上。

  腿盘上另一脚的大腿骨。

  一脚放在另一脚的小腿上。

  一脚平放在前,另一脚弯向后。

  双腿弯向后。(有无浦团皆可。)

  刚开始学的时候,会有无数次打妄想或瞌睡的状况。每一次,在我们察觉妄念或昏沉时,儘快唤醒我们的觉知,回到腹部上、下。多加练习,紧跟并更清楚、精确的观照上、下波动,我们将会有正念。

   禅坐时无法专心

  在坐禅时,有事会发生,也可能很複杂。坐的时候,许许多多令人分心的事等着我们。其中之一就是痛。试着不要被到处生起的小痛所困扰。我们持续观腹部上、下。偶而,痛会来得很剧烈,如果我们不习惯盘腿在地板上久坐,或者被蚊子叮处起痒了。如果痛觉很强烈,那就放掉上、下这个主要目标。转移注意力去观痛或痒,以唤醒觉照力。大原则不变,要确定心清明、警醒、稳定、有正念,再来观痛。把正念导向痛并观照。我们观它、感受它,看它怎麽变化,它是哪一种痛?它们怎麽出现的?怎麽结束?但是,心不要被它影响。如果我们观痛,观的够久,它可能就消失了。我们接着又回来观腹部的上、下。如果痛久久不散,我们忍不住了,那就带着正念来调整姿势。有正念的伸展一下脚,再重新盘好腿。那心就会再度平静下来,再将它导向腹部的上、下。

  简单地说,要确定心不可以打妄想,也不要打瞌睡。如果心裡有念头或昏沉,那就要回来观照,回来观禅修目标。如果上下还在,就跟着它。如果(酸麻)痛(痒)较清楚、较强烈,我们就要观到消失,或者直到不能再忍为止,那再回来观照上、下。主要的是需保持清明觉知,正念在当下的感受。

  有时腹部上、下并不清楚。上、下并不一定永远会在,也不见得会相同。它会变,有时快、有时慢、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像波浪般,有时会紧。它就好像波涛,不会老是一样。有时浪头高,有时低,有时波滔汹涌,有时平顺。不管感受如何,我们只要努力去跟(着目标),如实了知当下,那就是正念的开展。

   坐触观法

  当上、下不清楚,就去观「坐」、「触」。要清楚了知臀骨和坐垫,或地板接触的位置,去感受到那个接触点。当我们观照时,心中要标记「触、触」。起先我们可能什麽也不觉得,当如果真的很专注地观,把心放在触点上够久,一连串波动的感受,会接二连三的出现,这成为了我们观照的目标。起先我们可能不需观很多坐、触,因为上、下一直都会在。如果腹部上、下没有了,我们就观「坐」、「触」来代替。

  「坐」指的是嵴椎的张力(绷紧)。观的时候默念标记「触」、「触」、「坐」、「坐」、「触」、「触」。通常我们不需要观「坐」、「触」观很久。当上、下停久一点,就观「触」,之后再回到上、下。当上、下停久一点,就观臀部跟脚部位的各个触点,「触」、「触」,接着观嵴椎的张力—「坐」、「坐」,再回去观上、下。

  为什麽要这样做?这是为了要保持正念、平静及清明的觉知的绵密,这对我们是很受用的。通常一个人的觉知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它缺乏连续性,而且正念也不会深厚。没办法带来内心持久的详和,以及深厚的智慧。如果训练有素,这种清明的觉知能持续,那内心的智慧可以持久、深厚。这样地持续用功,这种深奥的领悟力,可以转变为内观智慧,淨化我们的心,带来充分的幸福。

  ▓ 其他日常生活

  当我们知道了怎麽进行坐禅及经行,我们可以把方法运用到其他的日常生活,那也是我们生活上不可或缺的部份。譬如说上厕所,回应自然的召唤。我们必须有正念去跟、去观照所有的目标,就是那些动作,发生在从我们(想上厕所,)走到厕所,直到我们上完。当我们吃东西或喝水,也要练习观照。譬如,喝水时我们必须觉知水、觉知杯。我们的手如何地移动?手如何捧杯送入口?怎麽喝水?水又怎麽下去到喉咙?体验到水的冷。体验这些感受。这些感受如何来?如何消失?

  除了这些日常生活的活动,也要试着去观动机或者(自动生起的一种)冲动。在每个动作间,坐跟走,走跟站…等等,有个动机或者冲动。譬如说:在久坐之后,比如说半个小时,可能就想站起来。我不想要再坐下去。心会告诉自己:「我不想再坐下去。我要站起来。」它来的急,是动机。有时候,它有它来的的理由。当这个动机生起,我们就要观它。其他例子:想要起身,想要站起来走动,要坐下。我们必须一一观照这些动机,因为它们也是身心过程的一部份,如果我们想要正念持续不断,就必须观动机。

  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觉知所有的活动。当我们觉知到这些,心就变得非常详和、平静及愉快。当我们更有进步,理解了这些都是自然的现象。以更进一步的修行观点而论,当正念得以持续,心可以正确地专注、清淨,接着心会沉下、融入每个来来去去的目标。那我们就能理解目标的真实性,它的究竟真实,就是诚如所描述的无常、苦、无我。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