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1)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9日
来源:   作者:释智诚 秋吉彭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1)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师(圆悟克勤禅师)又问:‘此可说禅乎?’公(张无尽居士)曰:‘正好说禅也。’师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公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五灯会元》

  无上瑜伽双运、降伏等禁行,是外界对密宗最感困惑之处。其实,这些法门含有十分深妙的道理,在显教中也有适当披露。像汉地天台、华严、禅宗等圆顿大法,就和无上瑜伽“转烦恼为道用”的精神有不少共通处,只不过较为简略、含蓄、偏于理论而已。

  关于禁行,海内外大德已作了不少阐释,但是,尚有众生由于福德因缘不足,难以心开意解。此外,还有些不良之徒,认准狂谤密宗是争风邀名的终南捷径,而揪住禁行大做文章又被视为攻击密宗的“撒手锏”。为了帮助广大佛教徒对金刚密乘生起正确认识,下面依据可靠教理并在不违越基本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深入浅出地就双运、降伏进行适当论述,顺便粉碎有关谬论。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

  在密乘中,双运、降伏被称作“禁行”。禁行,最直接的意义,就是须禁止的行为。那么,是对什么人禁止,又在什么情况下可略作开许呢?这就涉及到禁行的性质、条件、意义,及其与戒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冷静探讨,是正确认识密宗的重要环节。

  我们知道,无上瑜伽主要包含玛哈(生起次第)、阿讷(圆满次第)和阿底(大圆满)三个层次。玛哈瑜伽侧重观修本尊坛城,结印持咒。阿底瑜伽直截悟入离戏心性,不借重外部条件。这二者都和双身(双运)法关系不大。阿讷瑜伽分作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其中无相次第亦重在修持心性;有相次第修持风脉明点(杂龙),彼复有自身修法和他身修法之别。所谓双身法,实际仅指有相圆满次第中的他身修法。由此可见,双身法虽有其特殊价值,但只不过是无量甚深密法之一,并非一切密宗弟子唯一的选择。

  总的来说,密法可分为解脱道和方便道(这两个名词于此有特殊含义,与别处用法不同)。双身法即属于方便道,此种法门,仅对极少数具备根性和因缘的修行人(主要为在家瑜伽士)略有开许。就绝大多数密乘弟子尤其出家僧而言,双身法是禁止的。在藏地,出家僧人一般均修学解脱道,也就是谨持别解脱戒,趋入正常有序的闻思修行。无上瑜伽的方便道虽不失快捷,然其难度和危险性亦较大,对修法者的要求也相当严格,故绝非普通学人所堪行持。解脱道则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十分稳妥,可谓当今时代绝大多数修行者的最佳选择。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开示道:“子一、方便深解道。主要依靠方便的殊妙行为强制性显现出自住之本智,从而能迅速成就果,如同依靠玛吉嘎(一种点金剂)的配治一瞬间能将铁转成黄金。……子二:智慧解脱道。主要通过闻思修的殊胜智慧来抉择诸法为自然本智本来正等觉任运圆满大坛城,并加以修行。由经行道能解脱于自现身智大平等坛城中,犹如与果支巴(一种点金剂)放在一起的石头逐渐会变成金子一样。这也包括两种,其一、利根者以证悟、修习同时的方式趋入,是顿悟道;其二,首先抉择见解后依照其义修炼等持,为渐悟道。”“若以本体而分,则有方便道禁行与解脱道不放逸行两种。方便道禁戒行包括共同一般行为及特殊双运降伏行为两类。解脱道不放逸行,包括信勤行为等七种渐次行为,加上无取无舍而行之顿悟行为,共有八种。”可见,利根行人修学解脱道,同样可以极快顿悟成就,不比方便道逊色。了知此点,对出家众尤为重要。

  在历史上,尽管不少摄受空行母的大瑜伽士是公认的登地圣者,具足胜义比丘戒,但为维护僧团形象和教众信心,他们仍甘愿示现居士身份,并对出家僧礼敬有加。故此有必要提醒,若个别出家人想打着修行密法的幌子,恣纵自相的贪欲烦恼,无疑会失毁根本戒,损害自他。作为一名修行人,必须对自己的发心、能力和身份有着清醒认识,若对自己不负责任,则后果堪虞。

  当代宁玛派大法王至尊金刚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在《窍诀宝藏海》中开示道:

  “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任何密宗方面的证悟境界,只是依止一个空行母,根本不会得到暂时与究竟的解脱。因为如果贪心不能束缚我们,那在轮回中受束缚这回事就根本不会存在。总之,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从来没有依靠自相烦恼而得解脱的佛陀圣者,这只能是在原有烦恼之上更加增上烦恼。自己以为是密宗师,可以随心所欲,就象印度外道大自在派中的性力派行持贪欲,如果依止这些所谓的‘佛法’行为能得到解脱,那为什么小虫得不到解脱呢?因此在密宗里仅依靠一个空行母,根本不能成就密法。现在世间人以密宗为籍口,或妄称自己是伏藏师,以贪欲来修持无上密法,这种做法实在是自欺欺人,只能是毁坏自他的心相续。”

  “总之,不论是降伏还是双运,如果没有密法的修行要诀,自己是绝然不能享用空行母或直接行持密法中的甚深行为,否则那就和外道大自在派的行为无二无别了。

  在大幻化网续部中讲,解脱道犹如果支巴之宝,其与铁物并置能使渐次变成黄金,而方便道就犹如玛吉嘎之力,能于一瞬间将千斤钢铁变成黄金,因此依空行母的方便法能迅速地成就。方便道与解脱道有如此缓慢与快速、渐悟与顿悟之间的差别,这一点在竹钦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中讲得比较详尽细致。因此一方面依靠方便道的行为应该值得我们赞叹颂扬,但另一方面我们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也应该谨小慎微,否则很容易将自己束缚在轮回当中。如果不具有任何解脱的教言,那么天边无际的小昆虫也都在作不净行,它们也应该得到解脱,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大幻化网中,有解脱道和方便道,作为无上大圆满的修行人,不依靠空行母也能成就,因为这是究竟解脱的大圆满宗派。”

  至尊上师益西彭措堪布在《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中讲道:

  “大圆满宣说的不是修道中的瑜伽士或菩萨的境界,而是无学道的佛果中基道果不分的究竟本体,在修大圆满正行时不藉任何功用,从开始便以智慧去感受无生法界,在已经任运地安住在法界中时,若还有为地去修生、圆次第,则同样成为障碍,也不需借助空行母。这时只需修上师瑜伽,使相续中产生清净、稳定、不退转的信心即可。相比于大圆满,生、圆次第还是属于不了义的法门。只有理解了大圆满的特点,才会对法圆满产生不共同的信心,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听别人赞叹大圆满殊胜而随声附和,则不可能深入堂奥,理解甚至证悟大圆满心性。”

  远离一切相执、勤作,不借重外部条件,直观心性顿悟成佛,乃大圆满法不共殊胜处。因此,宁玛派祖师历来强调,顶乘大圆满的加持力和成佛速度,较之下乘共同续部的任何修法更为迅猛,于双身法亦不例外。无上密乘灌顶中,依靠水晶直指心性的第四级灌顶(大圆满句义灌顶)位居秘密灌顶、智慧灌顶之上,就证明了这一点。

  密宗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迅速寂灭迷乱分别念证悟心性本面。若能直截悟入离戏实相,则生起次第的本尊坛城和圆满次第的风脉瑜伽,亦可自然成就,因为了义的本尊和了义的中脉即是离戏大法界。抓住这个根本点,就会明白,密宗其实并不怪异。《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云:“如此具有智慧者通过闻思对大净等之义如理生起殊胜定解,以此为前提,依靠与之相应而趋入的道修炼等持的入定后得瑜伽,使所有平庸迷乱分别念自解脱,倘若分别心解脱了,那与其无别而入的风、明点之迁移也就解脱于智慧界中,这是自然规律。因此,所取能取迷乱相的分别念连同外缘自寂灭自解脱后现前实相真谛,获得无学果位。”了知此点甚为关键。

  尽管具体的窍诀和方便上有所差别,但在大等净见和转烦恼为道用的根本精神上,玛哈、阿讷和阿底无有不同。如能具备大乘正见和良好心态,远离不必要的误区,对无上瑜伽生起如实信解,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

  机械思维模式的缺陷,不仅体现在割裂上,也体现在单向上。此二者相互关联。

  意识永远是意识,烦恼永远是烦恼,不善法永远是不善法,而胜义实相,则永远是孤立僵化的他体实法,此种机械论调显然有欠考虑。线性单向运行是最为低级和死板的一种运动方式,因而它并不总是正确的。在探索玄妙难测的终极真理时,尤其如此。经验告诉我们,前进途中,适时地转转身,换换角度,真理或许就停在眼前。

  正确认识密宗禁行,必须深达如上要点。而灵活剖析善不善的本性,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较之小乘教法,大乘佛法更加注重根据内心状态而非外在行为来判断戒律、善恶的得失。因此十种善业或不善业里面,最要紧的是三种意业。当然,这并非说身三语四毫无意义,而是说在业的定性和定量上,内在心意起主导作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为善”(龙树菩萨《中观宝鬘论》)……,大乘佛法中的许多教言对此作了说明。(其实,即使在小乘中,也有相近内容,如《佛光大词典》云:“【四种善】 俱舍论卷十三谓,诸法之善与不善可由胜义、自性、相应、等起四种因素决定。其中之四种善,即:(一)胜义善,又作真实善。谓真解脱,即涅槃。涅槃为最极安稳,众苦永灭。(二)自性善,谓不藉余缘,其体性自善;指惭、愧,与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此五法不待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三)相应善,又作相属善、相杂善。指其他信勤等善法,因其须与上述五法相应始为善,故称相应善。(四)等起善,又作发起善。谓身、语二业,因其乃由前述之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称等起善。[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在【四种不善】条中,《佛光大词典》又云:“……(四)等起不善,为自性不善与相应不善所引起之身、语二业与不相应行法。盖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与所起同等,故称等起不善,如饮毒药汁而生之乳。”)

  是故,在对因果不虚深怀敬畏的同时,本着大乘精神,尤为注重观察和端正内在的发心,遂成为藏传佛教因果观的一大特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因果不虚”中讲道:

  “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还是要看人的心起心动念。举个例子来说:一棵大树,如果它的根是药性,那么它的树干和树叶肯定是药;如果它的根是毒,那么树叶和树干也必然是毒性,毒性十足的树根绝不可能生长出灵丹妙药的枝叶。同样,如果带着贪嗔的动机,居心不良,意乐不净,即使表面上所作所为是善业,但实际上只会变成不善业,假设内心清清净净,纯正无瑕,那么纵然从外观看起来好象是在造恶业,但事实上已经成了善举。《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则)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因此,对于没有丝毫自私自利、内心无比清净的菩萨来说,身语七种不善业才有直接开许的时候。就像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以及星宿婆罗门子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之类的情况。

  下面简明扼要地讲述这两则公案。

  从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大悲商主的时候,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名叫短矛黑人心狠手辣的强盗企图杀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知道后心里想:这五百名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这个人残杀了他们,后果必将身陷地狱住无量劫,实在可怜;如果我杀了这个人,就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是自己下堕地狱我也心甘情愿。这样三思之后,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这一公案,表面上来看是造了恶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菩萨的他亲手杀了一个人,但实际上完全是善业,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念,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

  再有,星宿婆罗门长年累月在林间持梵净行。一次他到城中去化缘时,一位婆罗门女对他一见钟情,生起贪爱,欲绝身亡。星宿婆罗门不由得对她生起悲悯之心,于是和她结成夫妻,以此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诸如此类的杀生及破梵净行才有开许。而对于为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而行,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由于贪、嗔、邪见三种意罪业,不可能有转变成善妙动机的情况,只要一生起恶分别念,就必然是不善业,因此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

  所有善不善业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尽管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心的分别念也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与严重的恶果。所以,我们每个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态……”

  上文提到的星宿婆罗门子事,在汉译《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中也有述及,除了名字稍有不同,主要情节基本一致:“尔时世尊赞众尊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萨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重罪,离于诸罪及远一切堕恶道业。善男子,我念过去阿僧祇劫,复过是数,时有梵志名曰树提,于四十二亿岁在空林中常修梵行。彼时梵志,过是岁已,从林中出入极乐城。入彼城已,见有一女,彼时女人见此梵志仪容端严,即起欲心,寻趣梵志,以手执足,实时躄地。善男子,尔时梵志告女人曰:‘姊何所求?’女曰:‘我求梵志。’梵志言:‘妹,我不行欲。’女曰:‘若不从我,我今当死。’善男子,尔时树提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亦非我时,我于四十二亿岁修净梵行,云何于今而当毁坏?彼时梵志强自顿抴,得离七步,离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虽犯戒堕于恶道,我能堪忍地狱之苦,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不令是人以我致死。善男子,尔时梵志又如是思惟已,还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善男子,尔时梵志于十二年中共为家室,过十二年已寻复出家,实时还具四无量心,具已命终生梵天中。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善男子,汝如是观:若余众生由爱欲故堕于地狱,行方便菩萨生梵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这段经文的缘起,是阿难示现对众尊王菩萨的行为不“检点”进行“揭发”,佛陀的裁决是:大菩萨以清净悲心接触女众,无有过失。为证明此点,遂举往昔树提梵志事。最后,佛陀总结强调了大乘方便的殊胜作用,明确开示内在的善巧方便可将表相罪行转成功德。懂得这一大乘不共精神,对于正确理解密宗意义重大。

  大悲商主的公案也出自《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佛复告智胜菩萨:善男子,乃往过去世遇然灯佛,时有五百贾人,为求珍宝入于大海。善男子,时贾人中有一恶人多怀奸伪,常行恶业初无悔心,善知兵法恒为寇贼,夺他财物以为产业,状如贾人,共诸贾人同载一船。时彼恶人如是思惟:此诸贾人大得珍宝,我今当杀此诸贾人,取其珍宝还阎浮提。如是思惟已,欲杀诸人。善男子,尔时有人名曰大悲,于彼众中作大导师。时彼导师于夜梦中见海鬼神来作是言:汝此众中有一恶人,如是相貌,恒为寇贼劫他财物,彼人今生如是恶心:我当杀此五百人已,取其财物还阎浮提。若此恶人得遂本心杀五百人者,作大恶逆业。何以故?此五百人皆是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菩萨,若此恶人杀诸菩萨,以此业缘障碍罪故,一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恶人于其中间常在地狱。汝为导师可作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彼五百菩萨亦复可得全其身命。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如是思惟:作何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五百菩萨全其身命?作如是思惟已,乃不向一人说是事也。尔时待风,余有七日当还阎浮提。七日过已如是思惟:更无方便,唯有除此一恶人者,尔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复作是念:若我向余人说,此五百人当生恶心,生恶心已杀此恶人,彼诸人等当堕恶道。善男子,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生哀愍心作是方便:吾护五百人故,害此恶人!是时导师,即以短矛刺杀恶人,令诸贾人安隐得还至阎浮提。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导师则我身是也,五百贾人此贤劫中五百菩萨是也,当于此劫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于尔时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时彼恶人命终之后,生善道天上。善男子,汝今当知,勿谓菩萨有如是障碍业报而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实时是菩萨方便力也。”

  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经律异相》等佛典中,也讲到上述两则公案。对于正确理解善、恶业和双运、降伏等禁行,这两个公案有很大启发意义。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的内容十分殊胜,广大开显了大乘佛法不思议处。不妨再引述一段供读者参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诸菩萨摩诃萨所行方便,声闻缘觉之所无有。……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亦复如是。为化众生,处于五欲,见法无常不以常想而起于爱,又不自害亦不害他。善男子,如小种子虽生于芽,然其本色无所亏损,不生异物。善男子,如是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种子,菩萨虽有烦恼于五欲娱乐,不生三恶道芽,不损善根之色,亦不退转。善男子,譬如鱼师,以食涂网投之深渊,既满所求,即寻牵出。善男子,行方便菩萨亦复如是,以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熏修其心,结以为纲,一切智心以为涂食,虽投五欲污泥之中,如其所愿,牵出欲界,命终之后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咒术,为官所执初五系缚,此人自以咒术力故即断五缚,随愿而去。善男子,如是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虽处五欲共相娱乐,为化众生如其所求,以一切智咒断五欲缚,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士夫,善知战法,藏一利刀卫送行人,而彼众中无有一人能知此人密怀奇谋,而反轻之,更生怜愍无敬重心,各相谓言:‘彼人既无器仗,亦无伴党,此非健士,复无势力,自身不救,何能济人?此若坏贼,无有是处,彼人必当受诸困厄。’时彼士夫遂至空泽,群贼俱发,尔时士夫牢自庄严,寻时即出所藏之刀,始一掷刀群贼丧命,诸贼既坏复还藏刀。善男子,行方便菩萨善藏智刀,而以方便处于五欲,共相娱乐,为化众生。声闻见此方便菩萨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不知方便故生浊心,或复怜愍谓为放逸,如是之人尚不自度,何况能救一切众生?若能坏魔,无有是处。尔时菩萨善用方便智慧之刀,如其所求断诸烦恼尽令摧灭。”

  大悲心和空性慧,无疑是大乘方便的核心。许多经论都讲道,怀着空性大悲藏的大乘行人,通过内在不共的善巧方便,将表相的身语不善行转成善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完全可能的。具有胜妙大等净见和甚深窍诀的金刚密乘,自在驾驭表相行为的能力,更不在话下。既然在传统上,都认为汉地是大乘化域,那么,老以声闻甚或外道的浅狭眼光审视一切,应非正常现象!

  窥基法师《大般若经理趣分述赞》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经曰:又以贪等调伏世间,普遍恒时乃至诸有,皆令清净自然调伏。

  赞曰:自下第二重解贪等所得果利。于中有二:初明利他,后明自利,此利他也。谓以贪等调伏世间等者,谓佛菩萨观诸有情多悭所蔽,虽有珍财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萨知其因悭所蔽增长恶业,当堕恶趣无有出期,遂起大贪集其财宝,令舍悭吝不起恶业。菩萨实是后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贪等,不为己身名利诸众眷属恭敬,故起一贪增百千善。由是善财求善知识,遇见一王杀缚鞭杖无量众生,善财心悔,王语之言:‘此诸众生愚钝恨悷,若不苦楚终不调伏,故我苦之。’善财方解。如仙豫国王杀五百波罗门更增功德,此亦如是。一切十恶所有业道,皆准此知。故起贪时菩萨大利。”

  从“一切十恶所有业道”等语可看出,窥基法师在善恶问题上所持的态度,与《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完全一致。这里虽然借用“贪欲”之词,但内涵早已换成大乘智悲双运妙境(“后得智中大悲之心”),故与无有方便摄持的自相烦恼截然不同。

  《大般若经》对法涌(藏译为法胜)菩萨自在示现的评述,揭示了不可以相取人的原则:“时道理空中声复语常啼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当于空无相无愿甚深之法应生信解,汝应以离一切相心求深般若波罗蜜多。……汝于此中莫生秽相,应作是念:我未能知说法菩萨方便善巧,此说法师善知方便,为欲调伏刚强有情,欲令有情植众德本,俯同世事现受诸欲,然此菩萨不取法相,无著无碍曾无毁犯。汝善男子,当于尔时,应观诸法真实理趣。云何诸法真实理趣?谓一切法无染无净。何以故?善男子,以一切法自性皆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阳焰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汝善男子,若能如是观察诸法真实理趣随逐法师,不久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涌菩萨摩诃萨住此宫中,常与六万八千侍女游诸苑池,以妙五欲共相娱乐,妙香城中男女大小为欲瞻仰法涌菩萨及听法故,有时得入常喜等苑贤善等池,亦以五欲共相娱乐。又善男子,法涌菩萨摩诃萨,与诸侍女受妙乐已,昼夜三时为说般若波罗蜜多。妙香城内有诸士女,于其城中七宝台上,为法涌菩萨摩诃萨敷师子座众宝庄饰。……”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亦云:“佛告:‘善男子,于波罗奈大城有一法师,而常作意受持、课诵六字大明陀罗尼。’(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我今欲往波罗奈大城,见彼法师礼拜供养。’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彼法师者难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见彼法师同见如来无异,如见功德圣地,又如见福德之聚、如见珍宝之积、如见施愿如意摩尼珠、如见法藏、如见救世者。善男子,汝若见彼法师,不得生其轻慢疑虑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萨之地,反受沉沦。彼之法师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触污袈裟,无有威仪。’”

  《圆觉经》也讲道:“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宗密大师《圆觉经疏注》释曰:“现染之中而不染也,如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等。华严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如净名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亦同华严善财善友婆须蜜女等。”“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睹逆行便生憍慢。”

  可见大乘善巧方便菩萨外在示现的行为,极为空灵难测,若唯以表相行迹判分,难免有误。

  在取缔一切实有自性的大乘妙境中,同样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内涵,产生不同的后果,是十分正常的事。内在的见解和证境,较之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加值得关注。若达此理,便会明白,无论顺行还是逆行、禁行,皆可成为大乘菩萨行持二利的殊胜方便。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