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2)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9日
来源:   作者:释智诚 秋吉彭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2)

 

  不共内前行最后一个引导是“上师瑜伽”。虔心皈敬上师善知识,是否密宗的独家提法?还是请事实说话。

  首先看《华严经》: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慧助道具。何等为十?所谓亲近多闻真善知识,恭敬供养,尊重礼拜,种种随顺,不违其教,是为一。”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受记法,菩萨以此,自知受记。何等为十?所谓以殊胜意,发菩提心,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自知受记。恒勤守护菩提本愿,自知受记。是为十。”

  “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合掌谛观目不暂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

  此外,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菩萨用了一百多个比喻,对善知识进行高度赞叹。从这些经文中不难看出,即便显宗,也要求视师如佛,修持相应瑜伽(“于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才可得到加持、成就和授记。复次,在《大鼓经》、《殊胜等持经》等教典中,佛陀还明确宣说,自己涅槃后将现为善知识形象,继续利益众生。正是本于众多经论教义,密宗才至诚赞言“奇哉佛化上师相”,大力提倡视师如佛的精神和上师瑜伽修法。这样做,不但没有违背“依法不依人”的宗旨,反而恰是依教奉行的典范。

  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颂文)云:“密意广如净虚空,光明等持如星辰,智悲无量如大海,慈心奔腾如瀑布,不外散乱如雪山,毫不动摇如山王,住有不染如莲花,等慈爱众如父母,功德无量如宝藏,引导世间如佛陀。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事业广大任无量,如众所依之大地。”“依止善友善知识,增长善资得乐果,不畏三有利乐广,成办无量众二利。上师乃是佛化身,浊世如是而显现,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一切善知识。”《心性休息大车疏》云:“如若佛陀出于世间,则令凡是见闻忆念的一切众生行持善法。同样,上师也能做到这一点。上师以相应的事业利益众生,由此也说明上师等同佛陀,上师又是佛的化身,由此也说明上师等同佛陀。”《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总的来说,要想修行一门正法,首先必须寻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上师善知识,然后依教奉行、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诚心诚意地祈祷上师,这一点十分重要。……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续部中都讲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并且指出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更为殊胜。如续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此宁提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既不是像下乘那样凭借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又不是像下续部那样依靠共同悉地而获得究竟殊胜悉地,也不是像其它上续部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而是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没有沾染破誓言的锈一样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上述教言说明,在视师如佛、与师相应这一点上,显密教法有着充分共识。唯一区别,仅在于显宗没有冠以“上师瑜伽”的称谓而已。

  如所周知,佛陀是大彻大悟的人天导师,从断证功德究竟圆满的如来妙智海中流出的金刚法语、显密圣教,是众生转迷得悟的根本所依。然众生福德因缘千差万别,许多有情无缘生值佛世,仅于佛灭之后,方有幸获得暇满人身趋入佛门。在此情况下,当然需要谨承如来密旨、代佛宣化的明眼善知识把手提携,方可深入经藏圆解如来甚深密意。故无论大小显密教典,都十分强调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

  不妨再举上一些例子。

  《华严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善财白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尔是文殊师利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复欲勤求行菩萨行,倍更为难。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善知识者,能普救护一切恶道,能普演说诸平等法,能普显示诸夷险道,能普开阐大乘奥义,能普劝发普贤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能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见三世法海,能普授与众圣道场,能普增长一切白法。善财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时,彼常随逐,觉悟菩萨。如来使天于虚空中,而告之言: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是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住菩萨摩诃萨名,欲疾证得一切智智,当勤恭敬供养诸佛,种植圆满殊胜善根,亲近供养真善知识,勿生厌倦。”《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以是故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善根者,所谓悦可诸善知识。资粮者,所谓给侍所须,恭敬供养尊重利益。方便者,所谓于善知识生世尊想。”《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善知法界,何等为十?有慧,依善知识,能勤精进,远离阴盖,清净,恭敬,多习空观,除着诸见,趣向于道,所见真宝。善男子,菩萨有慧习近善知识,见善知识爱敬喜悦,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虽满足一切善法,而勤精进不惓除灭阴盖,已无盖障故而勤修道,得身口意业清净除诸习恶。”《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来或时为一法故说无量法,如经中说一切梵行因善知识,一切梵行因虽无量,说善知识则已摄尽。”《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佛告阿难:诸善男子,坚誓师子者,今则我身释迦文是。菩萨如是亲近善友,乃至丧命终不起恶。何以故?为知恩报恩故。所以者何?菩萨得近善知识故,能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萨常勤求善知识,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三界烦恼皆悉萎悴。”《大智度论》云:“复次菩萨欲深心得无上道,深心名一心,重心深爱佛道,出于一切世间所乐,当亲近善知识。所以者何?有二因缘故得无上道:一者内,二者外。内名正忆念思惟筹量诸法,外名诸善知识。佛余处种种说善知识相。”“菩萨应供养诸佛种善根亲近善知识,何以故?如病人应求良医药草。”

  《万善同归集》云:“问:灵知不昧,妙性常圆,何假参寻,遍求知识?答:一切众生悟里生迷,真中起妄,只为不觉,须假发扬。法华经云: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又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又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惟愿乐闻一句未闻佛法。又云:虽知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诸善知识。起信论云: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人,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法句经云:如裹香之纸系鱼之索。佛语诸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暗则殃祸集,譬如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臭,渐染玩习各不自觉。颂曰: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芳洁。”《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云:“可见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并赖善知识缘也。从初发心,即赖此缘增行入道,乃至成佛,亦赖此缘增行入道。可见若欲增行入道,并赖善知识缘也。”

  《法句经•亲近善知识品第五》云:“善男子,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增壹阿含经》云:“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令)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云:“(颂曰)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获三菩提由师生,获得世间增上乐,亦源依止诸上师,故当谨依善知识。(疏曰)……《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如是应知,若能视师如佛、与师相应,即可获得无边功德利益;反之,如若轻毁上师善知识,则解脱无望。

  不像数理化等世间知识,修行佛法是凡夫学人无始以来从未真实通达的陌生学问和浩大工程。经中佛语,虽至善圆满,但若无明眼善知识指点,学人对其中微密关要,很难凭自力通达。《华严经》所言“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即是此意。善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人少走弯路,速生定解,故此即便世间文化颇高者,欲深入经藏,亦离不开善知识引导。强调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正是因其所宣法要妙契佛心,具有高度可靠性,而非谓善知识比佛高明,能像“萧导师”那样信口开河离经叛道。

  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宣讲《心性休息大车疏》时开示道:“上师”一词的含义,实际很广,不必定为现世活人。倘若通过拜读古德教言,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实相智慧等功德,或者通过虔心祈祷而获意传加持、智慧身摄受,这些都可算作自己的大恩上师。

  基于对上师善知识特殊作用的充分肯定,密宗将之尊称为“第四宝”。《佛双合续》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大圆满心性休息》云:“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这与汉地“八十八佛忏悔文”将“皈依金刚上师”置于三宝之前不矛盾。

  有必要指出,一切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均是以如来出世转轮为前提的。没有世尊创教传法的大悲示现,后代善知识们的持教度生便无从谈起。所以师德和佛德、师恩和佛恩,不能简单分离。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迦佛修法仪轨•加持宝藏》中讲到这种统一性:“无有怙主我等浊世众,蒙以悲心摄受之恩德,此刹此时一切三宝相,均是佛陀您之事业也。故于无等唯一胜依怙,虔诚信仰诚心而祈祷,莫忘昔日所发大誓愿,乃至菩提前以大悲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亦云:“为自己开演密宗教理之上师,实际上正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涅槃经》中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修持依释迦牟尼佛之慈悲力而得以显现的显密教法之诸上师,实际上正是释尊之语生子;实修实证之上师,已获释尊智慧相续中之胜义与世俗菩提心之加持,他们即为佛陀之意生子。故而无论修持哪一个上师瑜伽,我们都应明了:释迦牟尼佛实与上师无任何本质差异。”

  正是在视师恩为佛恩之有机延展的前提下,藏传佛教将依止上师放到了重要位置上。

  在现实中,藏传佛教对上师资格的认定,亦十分慎重。名僧大德往往均有殊胜的授记、传承、印证、功德、事业、瑞相或论著,要得到佛教界的公认和崇仰,并非易事。从表面看,活佛转世制度似乎为投机活动开了条门缝,但是,严肃而复杂的认定程序、严格而长期的培养教育,依然为转世灵童成长为一名合格上师提供了充分保障。假如长大后不能表现出一位佛教大师应具的品质,那么仅靠一个“活佛”名头(藏语音译“哲格”或“珠古”,原意为“化身”,具多种含义,在用作对人尊称时,一般指转世再来的有修之士。俗称“活佛”,有失原意。),亦难博得教众的广泛敬重和长期信赖。整体上的良好氛围和群众基础,可以有效地制约个别的不良现象。当今社会,的确有些假冒的活佛、上师,在汉地胡乱欺骗信众,但他们若回藏区,却几乎可以肯定是吃不开的!

  尤需指出的是,在传统上,没有一位藏地活佛是自我认定的,而且一般来说,他们也不主动承认自己是圣者、大师。就连威徳盖世的五世达赖都谦虚地讲:“我不是什么转世圣人,只是个智商一般的普通孩子,是转世制度把我推上了达赖喇嘛的宝座。”藏地公认文殊三大化身之一宗喀巴大师,则说自己是普普通通的一介“比丘”。至尊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也常言,自己只是个资粮道的修行人,唯对佛法信心较大而已。如此虚怀若谷的高僧大德,怎能不英名远播众所钦仰!

  要获得堪布、格西等学位,则必须通过硬性考评,其艰苦闻思和渊博学识,有目共睹。事实上,大多数转世活佛同时又是高级学位持有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藏地师资的可靠性。

  众多经论对上师法相的提示,也是一名藏传佛教徒与某位大德正式建立师徒关系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云:

  “丁一、善知识之总法相:

  善知识法相中,首先宣说总的法相或者依照外显宗而言:

  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

  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华严经》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共;所作所为具义故成办无量利益。’

  丁二、善知识之功德:

  若问:善知识有何功德?

  威仪寂静身无过,善巧遣疑语无垢,

  遍知慧藏意调柔,广闻大悲德无边,

  大智意行如虚空,事业无量利缘众,

  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

  善知识以其身语意众多功德利益有情,智慧密意深广如虚空;以广大的事业令凡是与之结缘者均播下解脱种子;以大悲心恒时如独子之母般观照众生;因为富有圆满通达圣教的功德而应机广转各乘法轮。《经庄严论》云:‘当依调柔极寂静,具德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善知识。’

  丁三、殊胜法相:

  在总的法相基础上,具足其他功德之内密宗上师的法相:

  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

  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

  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

  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

  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大阿阇黎布玛莫札于其所著的《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之灌顶,戒律誓言清净,精通续部各自之义,依修及(息增怀诛)事业等义皆运用自如,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已获修行之纯熟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联,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我的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云:“总诸至言(佛经)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两位大德宣说上师应具法相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经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的一个颂词(第十九品),其汉译为:“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无著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可见藏传佛教完全是依据大乘清净教义来认定善知识法相,无有不妥之处。

  当代宁玛派大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中,相应末世学人根性,将大乘上师必具条件归摄为三个要点:不造作的菩提心、戒律清净、一定的智慧(“此处的智慧是指:如果是修净土宗,他就能够为我们指示一条修习净土法门的完整道路;如果要修禅宗或密宗,他也一定要能够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一整套的修禅之法或修密之方,这样的人才能够依止。”)。

  弟子在依止过程中供养承侍、依教奉行、令师生喜,也有着教法的依据。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第十九》中云:“敬养及给侍,身心亦相应,愿乐及以时,下心为缘起。”无著释曰:“此偈上半显示物亲近,下半显示缘起亲近。物亲近有三:一者财,谓恭敬供养。二者身,谓随顺给侍。三者心,谓给侍时身心相应。缘起亲近亦有三种:一者愿乐,二者知时,三者除慢。”弥勒菩萨接着说:“为离于贪著,为求随顺行,随顺如所教,以此令彼喜。”无著释曰:“此偈上半显示回向亲近,下半显示因亲近。回向亲近者:不为贪著利养故,但为随顺修行故。因亲近者:菩萨如所教授随顺修行,为亲近善知识因。何以故?菩萨以此随顺令彼善知识心生欢喜故。”

  全身心地敬奉上师,也是《华严经》的观点。彼经云:“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

  此外,《圆觉经》云:“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灵峰宗论》云:“倘遇明师良友,不问圣凡,但具正见知如来秘密藏者,即可依之人,放下身心,不惜体面,不辞劳苦,不畏饥寒,乃至不吝身命,毕生服役,咨禀法要,自然福至心灵,感应交彻。如螟蛉克肖,时雨化生。以得亲近善知识故,则能亲近最上妙乘,以得习学上乘法故,则能出生广大圆满智慧。”《善恭敬经》云:“阿难,凡有师者,随在谁边学四句偈,或听或读或问或咨一四句等,是即为师。时彼学者于其师所,常起恭敬尊重之心。若不如是名不敬者,亦不名住正行之者。若于他边说师过者,彼人不得取我为师,何以故?阿难,彼无敬心不爱佛故。彼无行人况爱法者,彼无敬人当不爱法。彼大恶人亦不爱僧,不入僧数。何以故?彼愚痴人不行正行……阿难,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阿难,若有人等,于教授师所,施自在师所,教法行师所,教真行师所,起不恭敬,受是重殃!阿难,彼痴人辈,自余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阿难,若从他闻一四句偈,或抄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上阿阇梨等荷檐肩上,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阿难,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亦复不名深敬于师。”

  上述教言,与藏传佛教的观念完全一致。真是奇怪,同样的教义,同为佛菩萨所宣讲,为何在显教中就畅通无阻,而一旦为密宗学人顶戴奉行,便左右不是备受刁难呢?难道说,同一真理在不同地方,竟会出现本质区别吗?

  《华严经》还提醒学人,即使见到善知识示现不如法行为,也须谨慎:“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藏译)同样教诲道:“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亦复如是。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比丘,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沉没法故。”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亦云:“信师恭敬谘受者: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能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答曰: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著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崄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有人既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雠隙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汝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师之过失不著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师若实有罪,尚不应离,何况此中魔作因缘,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著法,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方便者,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亦为同事摄众生故。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无所障碍无有过罪,虽作过罪亦无所妨,如人年壮力盛腹中大热,虽食不适饮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药,虽被恶毒不能为害。如是等因缘故,汝于师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

  藏传佛教十分强调在正式建立师徒关系(尤其密法关系)前,要长期慎重地进行观察、抉择,以确保日后全身心的依止不出问题。依止前认真观察,依止后净心承事不寻师过,乃藏传佛教一大特色。可现在别处有些学人,却恰恰相反: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依止,得受灌顶、传法后,又妄加观察,滋生邪见。此种现象,应当引起注意。

  通过如上分析,依止上师的意义和方法,一目了然。萧张师徒却说:“但是西藏密宗诸多上师却始终一再地强调要‘依止上师的言教’,认为上师的言教即是究竟归依处,认为上师的言教比 佛的言教更高、更正确;既不管  佛说‘依法不依人’的宗旨,也不顾自己所教导的法义是否有错谬之处;如此的教义,正显示出密宗是真正不重视经教的宗派。也由于不重视经教的缘故,虽然  佛与诸菩萨在众多的佛教大小乘经典中,一再的宣说‘第六意识乃是生灭法,不是不生不灭的实相真心;意识乃是妄心,是因缘所生法、是有为法’,然而密宗诸祖师及现代的法王、上师们,可怜见,残缺慧,又无力研读经典、正解经典,所以千年来,一错再错,从头错,错到如今,无一人能够发现其教派法义错谬之处,因此误导了无数的密宗‘佛教’学人,个个错入邪见谤法的火坑。这些事、这些帐、这些人,怎消受得了如此多的业报?”(《真假邪说》P46)

  究竟是谁“真正不重视经教”?究竟是谁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始终和“意识境界”共舞?究竟是谁拿着外道邪执和小人意志肆意诋毁大藏经和传统圣教?究竟是谁完全背离了如来二、三转法轮精义和双运离戏实相,谬误百出硬伤累累?答案明摆着,无需多言。

  究实而论,无论外在的佛陀、教法还是上师,皆是我们无始以来的“内在上师”——佛性如来藏——的投影和幻现。如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所言:“一直跟我们在一起的内在老师,以‘外在老师’的形式显现,几乎是奇迹似的,我们与这位‘外在老师’会面。这个会面是任何一世最重要的事。……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所敬爱的上师,他的模样、声音和智慧,无非是我们神秘的内在真理的外在显现。此外,还有什么可以说明我们和他的缘这样深呢?”

  这一要领,在藏传佛教中受到高度重视,具体就体现在对上师善知识的无比敬重上。许多感人至深的依师事迹和教言,之所以让后学者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和宗教感悟,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每位学人心中都安住一位神秘的“内在上师”,他无时不停地发出亲切的召唤,而这些事迹和教言,则无形中调谐了我们的身心,使之能更加清晰地接收召唤信号。奇迹于是不再遥远。

  既然在根本上,上师和佛陀、正法、心性为有机的统一,既然显密教法均一致强调敬重上师善知识乃修道关要,那么,执意将上师和佛法、上师和弟子强行割裂开来,显然不妥。

  有何理由断定,具德上师的言教,一定和如来教法存在根本矛盾呢?既然上师为佛陀的任运化现,上师的言行是佛陀智慧和事业的有机延展,如来正法也由上师而得到有效播扬和住持,同时,视师如佛、与师相应还为佛经论典反复强调的要点,那么从任何角度,都不可能找到敬重具德上师和“依法不依人”的矛盾处。否则,《华严经》便不会说:“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如果一定要把正法和无倒宣扬正法的具德上师视作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于教于理皆定成相违。

  越是高妙的法门,越对师徒间的关系要求严格,这是可以理解的。学开飞机,和学开汽车,对教练员的依赖程度,显然不一样。同理,像禅宗、密宗这样至圆至顿的大乘妙法,当然会对明眼善知识的重要性做出不一般的强调。倘若众人都像萧平实一样,单凭私下读过几本书,记得几个词,就自命不凡翻云覆雨,这天下岂不乱套了!无有师承、无视传承、肆意批判传统的所谓“佛教徒”,这些年来闹下的笑话和惹下的乱子,我们还见少了吗?

  故此“依法”,不是教人闭门造车师心自用,也不是鼓励对经论妄加曲解和误读。要如实通达如来正法并依止修学,最离不开的,恰恰是拥有清净传承的上师善知识指点、加持!若能了悟,具相上师乃是清净正法的人格化,活生生的法较之死板教条更为要紧,这人可算是开窍了。

  “不依人”的“人”,又是指谁呢?这一点,想必用不着我们饶舌。既没智慧,又好为人师,当然是佛教徒所应远离的对象。认为历代大藏经都不足信,认为“萧导师”的话“比佛的言教更高、更正确”,认为“纵使未来有人可以自参自悟,那也是在  导师的著作出版之后,私下读了  导师的著作而调整(通过大藏经而得的)知见以后,才能自参自悟”,认为“但能详阅余诸著作,信受思维,反复研究,知见即可导正……参究过程中,宜以余著公案拈提诸书为参考书,庶有入处”……,如此明目张胆的依人不依法,明显不太雅观!

  天平一端是堂堂释迦圣教,另一端搁上个挤眉弄眼的萧平实,结果可想而知!

  大概只有对事实彻底丧失感知力的人,才好意思说“密宗是真正不重视经教的宗派”。深广无涯的密续且不论,单是对五部大论、龙树六论、慈氏五论等浩如烟海的显宗教典的精研苦学,早就名闻遐迩。在藏传佛教道场,一位修行人一生花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时光,专攻经教、辩论,是很常见的事。海内外有不少文章,对藏传佛教学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作了翔实介绍和高度赞叹。以格鲁派为代表的僧伽教育体制,更以系统、严格誉满全球。又如宁玛圣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包括数百位堪布、活佛在内的如海僧众,亦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修学如来圣法,讲、辩、著之智者事业兴旺发达。这些实情,非是一两句谎言便可抹杀。

  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于《窍诀宝藏海》中,如是强调闻思经教的重要性:

  “大圆满中的八大金刚大笑、无道无果等等说法,与如今众多狂人所讲的大话、假话、空话,比如胡说没有善恶、轮回、涅槃,这两者有极大差别。现在末法时代有些人,说是你们不要学经论,学经论没有什么意义,要实际修行。但如果没有闻思,怎么能修持呢?这真是着魔!”

  “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要求先闻后思,遣除修道前的一切障碍之后再修持,如果从来没有闻思过,哪里会有修行?萨迦班智达也说过:‘没有闻思而作修持,那就象是断了手的人去攀登悬崖一样。没有闻思智慧的这种愚痴人修大手印,只能来世变成旁生,或者是生于无想处。’所以这种没有闻思的修行真是一种大空话,真是一种邪道!

  ……既然从没有闻思过佛法经论,那你是怎样摄受弟子的呢?如果连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名词术语都不知道,然后告诉别人不要看经论,说是我们这里以修行为主,理论方面不重要,说是需要修持。这种说法真是愚痴又荒谬,无垢光尊者指出:‘在我之后,只有闻思究竟的人才能证悟无上的大圆满。’因此一定要有广大的闻思。

  我希望大家要闻思修行,不需要闻思的这种修行,我是不会认可的。这种没有因的果,怎么会产生呢?释迦牟尼佛教法的特点就是有如何的因才能结如何的果,这也是佛教缘起性的特点。古德说,没有学习而得到智慧,这在佛教的论典中找不到任何论证和根据。

  不需要任何闻思的修行是一种愚笨的盲修瞎炼,在这种人的心中所能生起的可能仅是一种暂时的寂止,就象是旱獭的境界(冬眠)而已。除此之外,我保证他的相续中肯定不会生起与佛法相应的深刻正确的见解。所以闻思对我们极为重要。

  一切轮回的根本就是我执,而要断除我执必须具足无二的智慧,生起无二的智慧之前提,就必须要具广大的听闻和思维,所以有些人仅仅住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大家可能也会深有同感,一个人在寂静的地方枯坐了二、三年或五、六年,修行上没有任何进展。现在许多所谓的‘修行人’,他自己没有闻思,摄受别人时也就只能是这样以盲引盲。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认为在佛教里,再也没有比闻思更重要的事情。以前的喇拉曲智仁波切,是继麦彭仁波切之后又一位非凡的大德,他说:‘对讲闻佛法不满或是不愿意闻思的这种人,即生得不到解脱;而对闻思作诽谤的人,要想得到暂时和究竟的解脱,这犹如石女希望得到儿子一样,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一开始就住在山洞等无人寂静的地方,首先应该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认真听闻佛法,最好不要离开闻思修。我这里的意思并非让大家闻思一生而不修行,但一辈子都在盲修瞎炼而不闻思,实在是一种邪道。”

  喇拉曲智仁波切于《极乐愿文大疏》中,亦高度赞叹讲闻佛法的功德:“如理闻法之功德,佛在经中说:‘阿难,二人可积大福德。为何?即一者以恭敬心讲法,一者以恭敬心听闻。’讲法之功德,如经中说:‘如是一切布施中,法施最胜我宣说。’‘何者无财以净心,行持法施佛极赞。’‘大千世界充满金,以此布施于某人,宣说一偈四句法,其利前者不可比。’仅仅听到传法前的螺、鼓声也已在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如《犍椎经》(《声鸣经》)中说:‘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此外,如颂云:‘以闻可入法,闻法能除罪,三门得清净,故闻为最胜。’《宝鬘论》云:‘闻可增智慧,若具有闻思,从中定生修,获无上成就。’不仅如此,想去闻法而向彼处迈出一步也可产生等同梵天的福德。如果某人听闻佛法,他起码也知道要生起一点信心,因此定会获得极大功德。”

  如果这样的态度还“正显示出密宗是真正不重视经教的宗派”,那么,是否只有像萧平实一样,将个人言论凌驾于大藏经上、恣意贬毁传统经论宝典,才算是“真正重视经教”呢!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还讲到,博朵瓦尊者曾请问大善知识仲敦巴:“法与非法之界限是什么?”上师精辟答言:“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不随世间则为法,随顺世间为非法;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把经教奉为判分法与非法的标准,这到底是轻视呢,还是重视?

  本书第三章曾引赵朴老评述:“自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中叶五百年间,西藏译出的三藏经籍就已收入甘珠、丹珠两藏计算,部数五千九百余种,分量约合三百万颂,约当汉译一万卷。在藏译藏经中重译甚少,故实际内容大大超过汉译藏经。”试问:若不重经教,千辛万苦地译过来那么多圣典做什么?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生动描绘了一号人的嘴脸:“劣者自己之过失,总是染推于他人;乌鸦自食不净嘴,使劲擦于干净处。”

  萧张先生其宜戒之!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