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二·十七、明熏习(注解)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来源:   作者:韩镜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二·十七、明熏习(注解)

 

  注解

  1 谓新熏种子。

  2 《摄论·无性释》卷第二原文:

  如从其炭、牛粪、毛等,随其次第生彼苣胜、青莲华根、及以蒲等。非苣胜等与彼炭等俱生俱灭,互相熏习,而从彼生。如是外种或无熏习,如苣胜与华鬘等俱生俱灭,由熏习故,生香气等﹝藏文无“如苣胜等”十九字﹞,如是外种或有熏习。

  3 谓《摄论·无性释》卷二,如云:

  由稻榖等外法种子,皆是众生感受用业熏习种子,依阿赖耶力所变现,是故外种离内,无别。

  4 灵泰《抄》云:

  即起能熏识之由也,由能熏击本识,能熏发种致之本识之中。

  5 应谓初中初也。

  6 指《摄论》两《释》之第二卷。

  7 仍指《摄论》两《释》之第二卷。

  8 《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坚”者,坚住,方可受熏﹝《摄论·无性释》卷二云“若法相续随转坚住,如苣胜等,乃是所熏。非不坚住,犹如声等”﹞,非如动风 。所以者何?风性流动,不能任持所有熏气;一逾膳那,彼诸香气亦不随转。占博迦﹝梵文为“campaka”;藏文为“tsam pa ka”﹞油能持香气百逾膳那,彼诸香气亦能随转。

  9 “末那”,梵文为“manas”。

  10 “间”字,《续藏》注一作“间”,余作“简”。

  11 苣胜、华香等,只作熏习譬喻,非彼等不变迁、动摇、间断故。

  12 谓天亲、无性两《释》。

  13 “此”等四字,《续藏》注引古本无。

  14 《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藏文作“生”﹞于后念。

  本论卷三云:

  又六识身若事、若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能熏、所熏,必俱时故。

  即破譬喻师﹝经部异师﹞前后念识体相熏。

  《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只说前后相生,而未及相熏。如云:

  谓或有执:心、心所法前后而生,非一时起。如譬喻者彼作是说:心、心所法依诸因缘前后而生。

  即不同一刹那生起。

  15 “此简”等十二字,金陵本误置于“许亦可熏”之下。

  16 即大圆镜智。

  17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如平等香﹝《摄论·世亲释》卷二云“非极香臭所记”﹞乃受熏习,非极香物如沉麝等,非极臭物如蒜薤等。

  18 灵泰《抄》云:

  若中容之人,名舍。

  19 谓本论卷三中,论述第八识是无覆无记中释。

  20 本论卷三:

  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21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无始,法尔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姓。发心以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所成种姓。初地以上,随其所应乃得现起,数复熏习,转增转胜,乃至证得金刚喻定,从此以后,虽数现行,不复熏习更令增长,功德圆满不可增故;持种净识既非无记,不可熏故;前佛后佛功德多少,成过失故。

  22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若物可熏,或能受熏﹝藏文作“bsgo bar nus pa”﹞,分分展转更相和糅﹝藏文作“'dre ba”﹞,乃名可熏。非金石等,能受熏习,不可分分相和糅故。

  23 心、心所法,俱是依他起性法,而心所法又依心王同起。

  24 谓《摄论》两《释》中无。

  25 见本论卷三。

  26 谓“不如是说者”。

  27 此句谓:若言非择灭等假法,同生等假法,故而不论。

  28 智周《演秘》云:

  古师诸德多为此计﹝即以无为法为生起因,万物由道生﹞。此论明简,故知古非。马鸣菩萨亦言真如受熏持种,恐译者误。﹝《大乘成业论》存马鸣两颂可证真如受熏持种非马鸣菩萨说,是别有用意者伪托。如云“心与无边种,俱相续恒流。遇各别熏缘,心种便增盛。种力渐次熟,缘合时与果。如染枸橼花,果时、瓤色赤。”指出二颂作者为苏玛提室腊(梵文为“sumati-wila”)《论释》﹞。

  29 如《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且有尔所熏习异计:或说六识展转相熏,或说前念熏于后念,或说熏识刹那种类﹝藏文作“识种类相熏”﹞。如是一切,皆不应理。

  30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非唯可熏,要复与彼能熏相应﹝藏文作“'brel ba”﹞。

  《摄论·世亲释》云:

  当知即无间﹝藏文作“bar chad med pa”,“生义”﹞,乃名所熏。非别异住。同时、同处﹝藏文无此四字﹞、不即、不离﹝藏文作“非不相应”﹞,名曰相应。

  31 其七转识已如第三种子义“恒随转”,及第一所熏义“坚住性”等处简别,但《摄论》两《释》卷二又依此和合相应第四所熏义再遮遣之。

  虽或俱时,而不相应。

  如《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又诸转识定非所熏,以彼六识无定相应。何以故?以三差别互相违故,若六转识定俱有者,不应所依、所缘、作意,三种各别;以各别故,六种转识不定俱生;不俱生故,无定相应,无相应故;何有所熏能熏之性?

  《摄论·世亲释》卷二又云:

  复有余义:别别行相一一转故。

  32 谓前念之识熏后念之识。

  《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藏文作“生”﹞于后念。为遮彼故,说言“二念不得﹝颂文无“得”字﹞俱有”:无二刹那一时而有,俱生俱灭熏习住故。若谓此识种类如是,虽不相应,然同识类亦得相熏。如是例余,应成过失!谓余种类,例示应尔。以眼等根同净色类,亦应展转更互相熏!此意说言:眼、耳两根同有净法,二净展转应互相熏。余亦如是,然汝不许。虽同净法,异相续故,不得相熏。识亦应尔,虽同识法,何得相熏!

  33 “此”,谓即所熏四义。

  34 染即有覆。

  35 道邑《义蕴》云:

  若﹝色、心﹞二俱持,即有二种,应云多种生一芽过!《疏》意以两处所持俱心种,故云一种生芽,色、心各异,故云“二芽”。

  36 本论卷三云:

  又若触等亦能受熏,应一有情有六种体!若尔,果起从何种生?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芽故。

  37 “不含容”,谓性违拒故。

  38 谓如显色,及坚、暖等。

  39 此句意谓以别色法坚以成总假﹝瓶﹞,而说瓶﹝总假﹞能持。故瓶体是实别色坚等。

  40 见本论卷三。

  41 谓《摄论》两《释》卷二。

  42 即“刹那灭”义。

  43 灵泰《抄》云:

  此执望二乘名异熟生,是无覆无记性故,不障彼起故。若望菩萨,即有覆无记性。能障彼起故。

  本论《述记》卷四十四云:

  有漏中除极劣无记,此即四无记中除异熟生。异熟生中有余三不摄无记,名异熟生无记,如法执等类,此皆能熏。唯除六识中业所招者,望余无记,是极劣故;亦除第八识——但业所招,亦非能熏。

  44 “二种”,谓名言及业。

  45 《摄论》卷一云: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即“多次”﹞修作,得相应故。又此正闻熏习种子,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相违”藏文作“对治”﹞,非阿赖耶识所摄﹝藏文作“自性”﹞。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

  46 并和合相应。

  47 即所熏四义中第四“与能熏共和合”。

  48 即指上座部中经量部。

  49 道邑《义蕴》云:

  如断善邪见,虽在当地言唯一品,复见断,于中亦有品类粗细差别。又设当地唯一品者,九地之中粗细异故,虽同第九,亦有增减。

  实即如《疏》,邪见亦转暗、转坚也,下解始及粗细不同。

  50 “入见”,谓入见道。

  51 即只能愈演愈烈。

  52 本论卷五云:

  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

  53 如理《义演》云:

  第十地以前得顿断当地修道烦恼不?此质外人。今虽未解,理准菩萨有力能断。由具﹝烦恼不障、唯障无学、作意留﹞三义,所以不断,必至金刚满心而断修惑。

  54 道邑《义蕴》云:

  如一地中所断之障,尚通三界,何妨顿断第七,通三界耶?

  55 如理《义演》云:

  此外人释菩萨断惑所由。意云:如菩萨生上,不断下惑者,为不障彼果。后入地时,于地地中断惑许有多品者,论主难云“此例应然”。既第七识中烦恼亦不障有学,虽离此地,故不能断。要至金刚道,方却断下欲界第七惑等。何以故?唯障无学果故。与汝所释,其义相似,故第七有增减。烦恼类故,成能熏,理无妨也。

  56 道邑《义蕴》云:

  成前两解,非唯第一。说有九品﹝粗细不同﹞,成第二解。“今日为增”,成第一解。

  57 此句意:若以无姓有情第七识是有姓有情种类,故有增减。

  58 谓本论卷五。

  59 “知”字,金陵本误作“细”。《续藏》疑“故知”二字为衍文。

  60 “约”字,合灵泰《抄》牒文,金陵本误作“初”。

  61 “前”,指能熏。

  62 “芽”字,金陵本误作“可”。

  63 见《摄论》卷一、《摄论·无性释》卷二。

  64 《摄论》云:

  熏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苣胜中有华熏习,苣胜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胜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摄论·无性释》云:

  举他共成,喻自宗义。由自所见苣胜,与华,俱心变故﹝藏文无“由自所见”等十二字﹞。如彼苣胜与诸香华俱生俱灭,由是为因,随顺能生后后无间带华香气苣胜刹那。此亦如是。

  65 《枢要》卷中云:

  “三法展转因果同时”中,难云:旧种生新现,为因,果种生;新种现熏成,为因,果现起!若使新种无生力,唯从现所生,亦应新现力犹微,如何起新种?答:新现缘皆具,新种故从生;新种未逢缘,故不能生现。

  问:现行新所起,即言缘已具,新种亦新生,何不称缘具?答:新现能熏四义皆具足,故说现逢缘;新种未逢加行迁,故不得称缘具。要由前加行势力牵引故,种子方生现。

  问:能熏四义具,即说现生种,种子六义成,应说能生现!答:逢缘、不逢缘,二有别故。如前已解。

  66 灵泰《抄》云:

  谓从种子生现行,即现行依种子,即二法相依。又从现行,熏成种子时,即新熏种而依现行,即亦二法相依。

  67 谓现行之时。

  68 士用果有四,已如前引《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文。

  69 《续藏》注云:一有“此”字,余无。

  70 《显扬》卷十一〈摄胜决择品〉云:

  有一异计立六种因:谓同类因、遍行因、俱有因、相应因、异熟因、能作因。如是六种除异熟因,余五因性不应道理。由有三种过失故。何等为三?且如同类因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有已成过。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体性先已成就,彼何用因!若言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是即无果,有不定过。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谁因耶?又非决定因体同类,不相似法亦为因故。若言非同类即因,亦非同类之因,是即言名有虚设过!“同类因”言,无有所主,浪施设故。如是于余四因,三种过失,亦应如理广说。

  71 谓《摄论·无性释》。

  72 “二”字,《述记》误作“三”,今改。

  73 《摄论》卷二云:

  俱有因义,即阿赖耶与诸转识。若离如是俱有因摄内外种子阿赖耶识,所余因缘定不可得。

  74 《大毗婆沙论》卷十六,辨相应因与俱有因不同云:

  平等义是相应因义。心王是胜,与心所法等义不显,故﹝相应因中﹞不说“心”。办一事义是俱有因义,心、心所法办事义同,故今说“心”。此中心者,即一切心。心所法者,亦一切心所法。如其所应,展转为俱有因。

  灵泰《抄》云:

  大乘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彼似小乘俱有因。即与彼俱有义相似,为因缘,即别说大乘种生现等俱有因,是因缘也。汝小乘俱有因,即现行望现行成俱,既现行望现行,即不是因缘也。“亦有现行不能熏故”者,即如异熟心、心所现行,及佛果位心、心所现行,皆不能熏。

  道邑《义蕴》云:

  言“不熏”者,释所以也,便以自义而显他非。

  75 本论卷七论述四缘中云:

  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熏故。极微、圆故,不熏成种。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76 “彼”,指小乘。

  77 见《摄论·无性释》卷三,如云:

  是故色心前后相生,但应容有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无有因缘。

  78 《对法》卷四云:

  且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为因缘。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