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三论宗>>正文内容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甲一总叙造论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5日
来源:   作者:刘常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甲一总叙造论的意义

 

  正释论文

  释此论文,分作三大段,第一,总叙造论的意义。第二,释“十二门”以为正宗。第三,总结一论旨归无生毕竟空。

  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

  乙一 标明造论的宗旨

  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

  此论偈颂和长行都是龙树所作,如果长行是别人所作,不应当用“说曰”这种口气,今言“说曰”是龙树造论直叙造论的宗旨,所以说“说曰”。下文又云,“虽寻经文不能通达,我悯此等欲令开悟”,也是此意,都是论主造论直叙的口气。交言为论,直言名说。所以直说者,因为大乘教理深广,当时无人能问,无问自说所以名“说曰”。所言“略解”者,有数意:一者对佛广说《华严》、《般若》等无量百千万偈,此论只有一卷,所以称为略。二者对《智论》、《中观》之广,所以说此论名为略解。三者佛说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今于五乘中但解佛乘,所以说“略解”。四者就大乘中有空有二分,今但解于空,不释于有,也是“略解”。五者佛说大乘有深广二门,就广门说,则有八万四千法门,今但解释甚深法性,又是“略解”。六者为末世众生薄福钝根不堪多闻,因此略说。

  “摩诃衍”译为大乘,大乘就是佛乘,亦为最上乘。今论所说教理简非余乘,只说大乘义理,所以说“略解摩诃衍义”。为什么但解说大乘呢?因为十方三世诸佛本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者即是般若。所以《摩诃般若经·问相品》说:“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为不可思议事故起,为不可称事故起,为无量事故起,为无等等事故起。须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须菩提!诸佛大事者,所谓救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须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罗蜜为不可思议事故起?须菩提!不可思议事者,所谓诸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此四法即是《法华经》中四智——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即是佛之知见。只因众生的根机不同,根机浅的人接受不了大乘教义,且说声闻小乘法,为大根机的人才为说菩萨大乘法。今论欲申明三世诸佛的本怀,所以为大根机者说大法。又大乘是究竟,小乘是方便,大乘是根本,小乘是枝末,既学得根本究竟法,即便通达一切方便法门。又为已学得方便法,今欲令进学究竟大乘,所以但解释摩诃衍文。

  乙二 略明大乘利益

  问曰:解摩诃衍者,有何义利?答曰: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末世众生簿福钝根,虽寻经文不能通达,我悯此等欲令开悟。又欲光阐如来无上大法,是故略解摩诃衍义。

  此论有问有答,问是提出问题,答是解答疑难。答意有二:前明利益众生,后明弘扬佛道。就利益众生而言,先叙佛经甚深,识别根机,度脱众生,莫过于佛,佛为当时有大功德利根者说,后世众生薄福钝根,虽读经文,不能理解,因此龙树菩萨悲悯此等众生,欲令通达大法,所以造论解释经中甚深义趣,这就是为利益众生故解释大乘。此中“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者,说十方诸佛,简异小乘教,小乘经中只说三世佛,不说十方佛,今是大乘教,所以具足说十方三世佛。“甚深法藏”是佛说的大乘深奥教法,大乘法对小乘法说,称之为深,就大乘中有性相二门,诸法实相,体绝百非,理超四句,称为甚深。又九道众生不能测知,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名甚深。即是真如法性,涅槃法身义,这对佛来说并非甚深,约诸众生不能得知,所以名甚深。“藏”谓库藏,藏一切宝物名为宝藏,般若一法摄一切法,一切法皆摄入般若中,如《般若经·往生品》说:“若有实语,能摄一切善法者,般若波罗蜜是。”因此般若名为“法藏”。又诸大乘经互通互摄,都可名为“甚深法藏”。久修前五度的人名“大功德”,久修般若的人名为“利根”。又多习前三度名“大功德”,多修后三度名为“利根”。甚深法藏是说大法,此大功德利根者是说明大人,所谓大乘,总不出人法二义,所以说“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又欲光显如来无上大法”者,上句明利益众生,此句辨弘扬佛道。利益众生就是破除众生的迷情,令悟大道,今光显如来大法,是上报佛恩,令正法久住。又上明利益众生是答“利”,今言光显如来大法,是答“义”。前文问道:“解摩诃衍者有何义利?”所以今答言:有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义利“是故略解摩诃衍义。”此句结成造论的意义。

  乙三 释“略解”义

  问曰:摩诃衍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直是佛语尚不可尽,况复解释演散其义?答曰:以是义故,我初言略解。

  先问后答,问意:佛经无量无边,不可称不可数,就是佛语也没有把佛法说完,如佛经说:我已说之法如指甲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上土。《大般若经》六百卷,二十万偈,百千万言,又如《华严》大本,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部经文尚不可称数;何况所有的大乘经,而欲解释以演散其文,这怎么能做得到呢?答意是说:正因为这个原故,我开始就说只是“略解”。略解者,不随所有的佛经一一广解,只就佛经中选其甚深极要者,略以十二门解释其义。又佛经无量,意在说明菩提大道,我今但解释空义,是说菩提要道,此义如果明了,诸经要义自然可通,所以“我初言略解”。

  乙四 释大乘名义

  问曰:何故名为摩诃衍?答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

  释成大义,就是解释摩诃衍义。先问后答。今问为什么名为大乘,即总问大乘的名义。答文为二:先以六义解释大乘,后一文指经广说,合为七义。七义者,第一对小名大,发大乘心的人,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以四弘誓愿为实践,所以名大乘。“二乘”是声闻和缘觉乘,有时合称小乘。他们以自利为主,志愿狭小,所以名小乘。发菩提心的菩萨超越二乘以上,所以说“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第二明成就处大,修习此乘能得到无上佛果,所以说“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第三大人所乘,约极果大人释大,是诸佛大人所乘之法,如《法华经》说“佛自住大乘”,《涅槃经》说“乘涅槃船”,前文是因乘,从果立名,今是果乘,当体为名,也是以人大故所以法大。第四作用大,作用有二:一能灭众生大苦,谓能灭二种生死及五住烦恼的大苦;二能与大乐,谓能与无上菩提和究竟涅槃的大乐,就是能灭大苦及得利益乐事,所以名为大。五者从因地大人所乘释大,观音弥勒等都是补处菩萨,因位最大,也就是十方三世诸大菩萨所乘,所以名为大。此中举四位菩萨,前二位是他方菩萨,后二位是此土菩萨,以此四位总摄一切菩萨。第六功用大,谓般若正智能于三乘究其根源,于诸法能尽其理体,累无不尽,照无不圆,所以称“能尽一切诸法边底”。又诸法有深广二义,尽诸法边是广大义,如言,广大无边;尽诸法底是甚深义,如言,甚深无底。古人云:“无明无始,般若无底。”以是甚深无底,所以般若能破无始无明。第七约教释大,《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与虚空等。前六义是龙树自释大,最后第七引佛经释大。会有人问:诸方等经都是大乘,此论为什么偏引《般若》?回答是:随宜所引,何必问其所以。也有原因,《大智度论》释《般若经·问乘品》举十种大经,所谓《本起经》、《断一切众生疑经》、《华严经》、《法华经》、《云经》、《大云经》、《法云经》、《弥勒问经》、《六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是等无量无边阿僧祗经,此诸经中,般若波罗蜜最大故,所以偏引。又《般若经》正明诸法实相,此论也是正明诸法实相,义既相应是故偏引。

  乙五 结出造论的义趣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是故我今但解释空,解释空者,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大乘教义总说有八万四千法门,今所释者,只是略解其深义,“深义”是什么?“所谓空也。”这个空就是真如法性,是宇宙万有的真理实相,一切世间有情不能得知。所以说“深义”。又是般若正智所照的理境,实相理境既离四句绝百非,能照的般若亦无能照所照,不可思议所以名为空。也叫实智。古德云:“然检众经之极,以实相为宗,统群圣之心,以妙慧为王。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是以圣人以无心之妙慧,契彼无相之虚宗,内外并冥,缘观俱寂,岂容名数于其间哉!”又大乘法门有真俗二谛,所以教有二分,今天这里的空义,即是第一义谛。二谛相比,俗谛是名相事数,世俗人的常识也能有所知故浅,第一义谛的无相真空,是出世圣人的真实见解,凡夫不知故深,所以说“大分深义所谓空也”。又此空义,是诸大乘经共同宣说,《摩诃般若经·深奥品》须菩提问佛,何等是深奥处?佛答言:“深奥处者,空是其义。”《华严经》说:“观身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文繁不可备引,由此可知空义甚深无量,为一切大乘经的根本教义。“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

  一般不学般若三论的人,一听到佛法谈空,便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了,或叫作抹杀现实。这如果不是故意的歪曲,至少也是不懂得佛法说空的意义,而是以庸俗的见解妄测佛法的高深。就此文所讲,即充分说明,佛法谈空并不排有,也不碍有,不但不是抹杀现实,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反更能深入地认识和建立染净缘起的事物。诸法如果是定性不空,有是定有,无是常无,事物永无变化,这不成了死的世界!哪里还有什么新陈代谢,发生发展呢!正因为事物没有常恒不变的自性,就是没有不变的固定性,所以事物才可以根据条件发生发展,生灭无常,变化不居。这就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犹如过河,从此岸度到彼岸,依此六波罗蜜法门修持能令行者从生死此岸到达菩提彼岸,也叫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大都是属于有的范畴,世间事法千差万别,修行法门说有八万四千,要想学得周全,学得究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能够通达空义即通达一切,在一切法上见到它的空性,都是如幻如化而有,这样便能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切,无事不办。这是多么的善巧,多么大的妙用!怎能认为空义是什么都不存在,是抹杀现实呢!

  《大品般若经·善根品》说:“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此文是空有双用,前句谈空,次句说有,空有二义,相辅相成。同经《必定品》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是十方如恒沙等国土皆空,是国土中诸佛亦性空,但假名字故。诸佛现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国土及诸佛性不空者,空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罗蜜,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宿命智,知众生生死。若菩萨远离神通波罗蜜,不能得饶益众生……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能生如是天眼,用是天眼观一切法空,见是法空,不取相、不作业,亦为人说是法,亦不得众生相,不得众生名,是菩萨摩诃萨用无所得法故,起神通波罗蜜。”修空而后观如幻有,能起各种神通无事不办,即是空有无碍。这些经文都在说明空的积极意义,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空是消极的,是抹杀现实的。正如《中观论》所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是故我今但解释空”。这是在说“但解释空义”,空义如此甚深重要,所以我龙树于此“但解释空”。“解释空者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此句是说明解释的方法。什么方法?就是以十二章论文,以十二个门类来说明空的意义。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