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十、十门问答结唯识义成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4日
来源:   作者:韩镜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十、十门问答结唯识义成

 

  【论文】

  七·二一八 由何教理,唯识义成?

  【疏翼】

  第二长行释中,第二问答广辨。于中有十:一、唯识所因难,二、世事乖宗难,三、圣教相违难,四、唯识成空难,五、色相非心难,六、现量为宗难,七、梦觉相违难,八、外取他心难,九、异境非唯难,十、总结。

  【述记·卷四十二】

  自下第二、有九问答,并结有十。初、唯识所因难。初问答中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结。初外人问。

  【论文】

  七·二一九 岂不已说?

  【疏翼】

  第一唯识所因难中,第二答。

  【述记·卷四十二】

  此、论主答。

  谓第一卷至第二卷初1,以为“理”。及第二卷中已引《厚严经》二颂证,故言“已说”2。

  【论文】

  七·二二○ 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教理。

  【疏翼】

  第一唯识所因难中,第三征。

  【述记·卷四十二】

  第三、外人问曰:前虽已略说,仍成“未了”。

  前虽破我义,然非由“破他”之义故,“己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唯识之“教理”。“确”者,至实也。

  【论文】

  七·二二一 如契经说:三界唯心。

  【疏翼】

  第一唯识所因难中,第四释。于中分二:一、引教成唯识,二、出理成唯识。初中分二:一、别引,二、总指。初别引中,有六:一、引《十地经》,二、引《深密经·慈氏品》等,三、引《入楞伽经》,四、引《无垢称经》,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六、引《厚严经》。此即别引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四、论主释。初、答教,后、显理。初、引3六经4,后、方总指。

  “三界唯心”,即《十地经》第八卷第六地文5、《华严》所说6。世亲《摄论》第四无解,无性第四广解《十地经》名、体7。

  言“唯”“心”者,心、识是一。“唯”言,为遣所取境义;由彼无故,能取亦无。不遮心所8,不相离故9,如说若无心所10,心未曾转。

  “三界唯心”之言,即显“三界唯识”。即与欲等爱结相应,堕在“三界”,即属三界贪等结。“此唯识言”,“无有三界11横计所缘”。不遣真如所缘12、依他所缘,谓道谛摄根本、后得二智13所缘。由彼不为爱所执故,非所治故,非迷乱故,非三界摄,亦不离识,故不待说。非无无漏及无为法。

  若尔,欲、色二界可说唯心,是则14言二界唯心;何故复言无色唯心?以小乘等15多计彼唯识故,有立已成过16。

  此不然也。非但色无,亦无贪等能取之心,17亦无余虚空等“识所取义18”。又经部执无色心等“是无色19、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为非心”等,“故说三界唯心20”。此即“唯心”义,意如是。

  又前二师21有二番22解。

  此举能起执虚妄心故,但言三界。不尔,无漏应非唯识23。

  【论文】

  七·二二二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二引《解深密经·慈氏品》等。

  【述记·卷四十二】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者,《解深密经》文。即七十七24说同此意25。汝谓识外所缘,我说即是内识上所现,无实外法。世亲26说云:谓27识所缘,唯识所现,无别境义。复28举识者,显我29所说30,定识所行,唯识所现,无别有体。乃至佛告:慈氏!无有少法能取31少法32。无作用故33。但法生时34,缘起大35,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离,诸心、心所由缘起力,其性法尔如是而生36。如质为缘等37,此中略举38。

  【论文】

  七·二二三 又说:诸法皆不离心。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三引《入楞伽经》。

  【述记·卷四十二】

  《楞伽经》文。

  此文上下非一,不能繁指39。

  【论文】

  七·二二四 又说:有情随心垢、净。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四引《无垢称经》。

  【述记·卷四十二】

  今《无垢称经》40,旧《维摩》云: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

  前第四卷41已引证第八讫。不言随色等有垢净,故是唯心42。

  【论文】

  七·二二五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五引《摄论》﹝即《阿毗达磨经》﹞。

  【述记·卷四十二】

  此43文有三:初、总举,次、别显,后、结之。此即44初也。

  若成四智45,能入唯识,现在十地。“随悟入”者,即是地前。或随经义,而入十地。

  说四智处,名“四智经”,然是《阿毗达磨经》。《摄论》46但言“如世尊言”47,不出经处48。

  【论文】

  七·二二六 一、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

  【疏翼】

  第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中,第二别显。依次分四,并总结为五:一、相违识智,二、无所缘识智,三、应自然成无颠倒智,四、随三智转智,五、结前。此即初文。

  《枢要》卷下云:

  四智中,初﹝二﹞、唯观境,次、唯观智,三、双观境心。又初﹝二﹞唯破萨婆多,次、唯破经部,后、双破。

  【述记·卷四十二】

  下、显四智。

  无性49云:更相违反,故名相违。“相违”,即境各有别故。相违之者,名“相违者”。或相违即者,人、境俱别故。相违者识,名相违识。生此识因,说名为“相”50,菩萨之智“了知此相唯内心51”,故一切法,亦唯心变:52鬼等——脓河53;鱼等——宅、路;天——宝严地;人——清冷水。空,定唯空54,非一实物,互相违反55。此虽非有,遍计所执,然业类如是各变不同。

  旧56云:一境应57四心58。今言境非定一故,应言:一处,解成差,证知唯有识59。

  【论文】

  七·二二七 二、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

  【疏翼】

  第二别显中,第二无所缘识智。

  【述记·卷四十二】

  第二、缘过未等无,同经部义。如萨婆多,前60已破讫61,故成无境。

  “智”者,即菩萨真62“无所缘识”者,无所缘之识。谓一切缘过、未63识,此唯有心。菩萨缘此识,无境得生,故名为“智”。旧64云:缘无,得起虑65。

  今言大乘相分66必有,应言境非真,虑起,证知唯有识67。

  【论文】

  七·二二八 三、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

  【疏翼】

  第二别显中,第三应自然成无颠倒智。

  【述记·卷四十二】

  若此68一切凡夫,已得实境,由境非妄故,即一切凡夫应“不由功用”,自成“解脱”!解脱不成,故唯有识。旧69云:难尘是实有70。今言境71实智不成,故72知唯有识73。

  【论文】

  七·二二九 四、随三智转智:一、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疏翼】

  第二别显中,第四随三智转智。于中分三:一、随自在者智转智,二、随观察者智转智,三、随无分别智转智。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以下、境随三慧转:

  第一、“得心自在者”,谓74得心调顺、堪有所作75。若胜者,唯第八地以去,任运实76变大地等得为金宝,令有情用。故境随智转,所欲皆成。

  或意解思惟观,虽77境亦成,然今取转变本质,不取于此。前解为是。

  又约78得十自在79,十地皆得。准此义,得定自在80,即初地亦转。或第三地得定自在。各据胜说,然一切异生能作此者,皆是境随事慧转也81。

  【论文】

  七·二三○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实,宁随心转?

  【疏翼】

  第四随三智转智中,第二随观察者智转智。

  【述记·卷四十二】

  第二、得定者。

  无性云:诸声闻、独觉等82。所言“修83”者,谓84空境相应85,或四圣谛所缘相应86。法观者,谓此后得观87契经等正法妙慧88,随观一境之上89,无常等行90众相显现。谓一极微观为无常、苦、空、无我,相皆显故91。

  非一体上有众多义,义岂非体?

  若一92体者,体应非一!若异体者,体应非无常等!由境无实故,唯心所变。故随心观,众相显现。此意如是境随93理慧转也94。

  【论文】

  七·二三一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

  【疏翼】

  第四随三智转智中,第三随无分别智转智。

  【述记·卷四十二】

  第三、“谓起证实无分别智”者,即缘真如观。简后得智,故言“证实”。非境实有,可智观无,智应成倒!智既非倒,故境非真95。境随真慧转96。

  【疏翼】

  以上第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中,第二别显讫。

  【论文】

  七·二三二 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

  【疏翼】

  第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中,第三总结之。

  【述记·卷四十二】

  此、结前也97。

  【疏翼】

  以上第一别引中,第五引《摄论》﹝即《阿毗达磨经》﹞讫。

  【论文】

  七·二三三 又伽陀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非余。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六引《厚严经》。

  【述记·卷四十一】

  即《厚严经》98: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即缘识之体,或义99事性,即自心法,或理体,即义之所依本事。谓第八“心”、第七“意”、余六“识”所缘,皆自心为境。佛言:由如是理故,我说一切有为、无为,皆唯有识,无余实心外境也。

  【疏翼】

  以上第一引教成唯识中,第一别引教成讫。

  【论文】

  七·二三四 此等圣教,诚证非一。

  【疏翼】

  第一引教成唯识中,第二总指。

  【述记·卷四十二】

  第二、总指。

  显有多故,结上教也。

  【疏翼】

  以上第四释第一难中,第一引教成唯识讫。

  【论文】

  七·二三五 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

  【疏翼】

  第四释第一难中,第二出理成唯识。于中分二:一、出四比量,二、总指劝信。初中有四比量,依次分四。此即初中初量。

  【述记·卷四十二】

  自下为理,有四比量。

  第一总云。

  谓立宗云“极成眼等识”“不亲缘离自色等”。

  因云“五随一故”。

  喻云“如余”100。

  此中意说:且如五识中取一眼识,极成之眼简不共许非极成有法故。即大乘他方佛眼识,小乘佛非无漏眼识,最后身菩萨不善眼识,各有自他不极成故101。取一极成眼识,不取不极成眼识。

  “不亲缘离自”眼识之“色”。此“亲缘”言,简他身中自心外色102,及第八等所变103,为眼识本质,彼亦疏所缘缘故。此立宗讫。

  因云:五识中随一摄故。此论文略104。

  “如余”耳等四识。耳等四识,五识中随一摄,不亲缘离自色。“离自色”,是眼识境故。耳等识105唯缘不离自声等故。如是余四识展转相望四量,亦尔106。今总为言,故107“眼等识”,“如余”“离自色等”,不别指也108。

  【论文】

  七·二三六 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

  【疏翼】

  第一出四比量中,第二量。

  【述记·卷四十二】

  第二量云:余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109。是识故。如眼等识。

  “极成”言,亦流至此。第七、八识,他不成故,谓第六识、五识之余。若别言“第六”者,即恐他以七、八二识为不定过;但总言“余”。别取第六,意兼七、八亦在其中。“如眼等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故以为喻,即是缘不离自识境为境义。

  【论文】

  七·二三七 此亲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

  【疏翼】

  第一出四比量中,第三量。

  【述记·卷四十二】

  第三量云110。

  此意说言:谓前已言亲所缘,即是相分。恐他谓非识为体,故今成之。

  前二量已成唯识讫,别有六量,总为一:谓此六识亲所缘缘,定非离此六识。相、见二分中随一摄故。如彼能缘见分。见分不离识111,体即是识,故以为喻。

  【论文】

  七·二三八 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

  【疏翼】

  第一出四比量中,第四量。

  【述记·卷四十二】

  此第二112、唯识量。

  又复一切自识所缘,决定不离我之能缘心及心所。以是所缘法故。如相应法——相应法体所缘性故。

  有法同前,故此不说。谓一切有、无为,但所缘之法,定不离识。此中不言即识。以有、无为别故。此中,亦有一分相符极成过!以他心智境等,即是心故。

  此亦不然!今此所成我识之境,定不离我现在识所缘,非谓他心亦即我心,以是法113故。即有体法,非是空华,彼无法故,不可为因。

  又解:除彼,亦得114。

  “相应法”者,谓心、心所。非言与心相应,但总言“相应”,故通心也。

  【疏翼】

  以上第二出理成唯识中,第一出四比量讫。

  【论文】

  七·二三九 此等正理,诚证非一。故于唯识,应深信受。

  【疏翼】

  第二出理成唯识中,第二总指劝信。

  【述记·卷四十二】

  “此等正理”,结上所明。

  “应深信”者,劝他信义。

  上来、别以教、理成讫。

  【疏翼】

  以上第一答唯识所因难中,第四释第一难讫。

  【论文】

  七·二四○ 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疏翼】

  第一答唯识所因难中,第五总结。于中有二:一、以理结证以上所明,二、以教结证以上所明。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次下第五、总结以理教证上所明。

  谓心外所计实“我、法非有”,真如理“空”,及能缘真“识”,“非无”。或“空”即其理,“识”即俗事115。初,“离有”;后,“离无”;“故契中道”。结前所言“契会中道”也。

  以理证上所明法已。

  【论文】

  七·二四一 慈尊依此说二颂言: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疏翼】

  第五总结中,第二以教结证以上所明。于中分二:一、以慈氏二颂结,二、释二颂余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此、以教证成116。

  《辩中边论》初卷〈辨相品〉117所说弥勒本颂。“虚妄分别118有”,即有三界虚妄心也。旧译同此119。名“分别”者,即能分别。分别境故,能起执故。

  “于此二都无”者,谓能取、所取120二,或我、法二。于此妄心之上,都无。

  旧云:彼处无有二。“处”言,与“于”,大义相似。以“处”、“于”、“中”字皆第七啭,有所依故。今言“于此”,旧言“彼处”,凡言“此”者,谓此近法。

  上来始明妄有。今既于121妄心上无二,如何言“彼”?对谁此耶?既于近上有,但可言“此”。

  “此中唯有空”者,谓此妄心中,唯有真如。真如是空性122,依空123所显故124。前长行言“空识是有”,亦准此知。

  梵言但言“舜若125”,即是“空”。又有“多”126者,是“性”义。今言“舜若多127”故是“空性”,依空门所显故。梵音有“性”字,顺此方言128,颂中略故,遂除“性”字。颂言“唯有空”,“唯”与“定”有别者,梵音言“都129”。“都”者,不唯是“唯”,亦是“定”义。于此“都”字之上,加“阿缚驮剌耶”130,即是楷定义。故今应言“唯”是“定”义。以依他中,决定有空故131。

  前已言无有二,此言“唯”者,更何所简?

  不可已无更须简故,“唯”是定义,于理为胜。

  “于彼亦有此”者,“彼”者,彼空性中。“亦有此”者,谓有妄分别132。即“虚妄分别”,是俗谛。妄分别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谛,空即真谛;空中亦有妄分别,即真如133中,亦有俗谛;二谛必相有无。一无时,亦无二故,相形有也134。

  旧云“于此亦有彼”,但“彼”、“此”为异,义意大同。

  下成前义。

  “故说一切法”者,谓有为、无为。依此二无,名之为空,故此二摄法尽。有为即妄分别,无为即“空性”。谓《般若经》中说“一切法135”,此中但明三界心、心法故,唯言妄心是俗谛,非无不妄心136。旧137此颂上三句同此。

  “非空非不空”者,谓由“空性”故,及“妄分别”故。言“非空”,以二谛有故;“非不空”者,谓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二,二皆无故,非不空也138。

  “有、无,及有故”者,“有”,谓妄分别有故;“无”,谓二取我、法无故。“及有”者,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此中应言三“故”字:谓“有故”——即妄分别139;“无故”——即能、所取;“及有故”——即俗空互有140。

  梵云“萨埵141”,是有故,亦云“有情”,义含多故。“阿萨埵”142非有故,或言无故。此中文略,但言一“故”字。

  “是则契中道”者,谓非一向空,如清辨;非一向有,如小乘;故名处“中道”。谓二谛有,不同清辨;二取无,不同小部;故处“中道”。

  旧云“是名中道义143”。说此会于中道144,非谓诠于彼义145。

  以上并是《中边》第一卷长行自解146。彼云: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147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

  【论文】

  七·二四二 此颂且依染依他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

  【疏翼】

  第二以教结证以上所明中,第二释二颂余义。

  【述记·卷四十二末】

  释前二颂不遮净分,故是有也。

  今此依三界虚妄生死可断位,证涅槃故,不说清净。

  上来已引教理成讫148。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一答释唯识所因难讫。

  【论文】

  七·二四三 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二世事乖宗难。文分为二:一、牒外难,二、指喻解。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自下第二、世事乖宗难。

  即《唯识二十》外引为难。此文第二、牒外人难辞也。

  “若唯内识”,无心外境,如何现见世间“情149、非情物”,有150“处、时”二事决定,世间有情“身”及非情“用”二事不决定转?

  此中言总,意显“处”、“时”、“用”三是“非情”;“身”是“有情”。

  此依《二十论》151。据理而言,四事皆通152。

  旧真谛《论》云:处、时悉无定,无相续不定;作事悉不成,若唯识无尘。

  菩提流支《论》云:若但心无尘,离外境妄见;处、时、定、不定,人及所作事。

  新翻《论》云:若识无实境153,则处时决定,相续154不决定,作用155不应成!言“相续”者,即是“身”也。

  彼长行云:若离156实有色等外法,色等识生不缘色等,何因此识有处得生,非一切处?此即第一、经部师等难“处定”也。谓外量云:如汝非缘终南山处,缘此识应生!执实山无,此心生故。如正缘彼处。此言现识157,非谓比识。若说比识者,非此处亦生。

  彼论第二难云:何故此处有时识起,非一切时?此难第二、时决定也。谓外量云:如汝非缘终南山时,缘此识应起!执实境无,此心生故,如缘终南山时。

  彼论第三难云:同一处、时、有多相续158,何不决定随一识生?如眩翳人见发、蝇等,非无眩翳,有此识生。此难第三、相续不定。谓外量云:有多相续同一时间、于一处所,应定一见,余不能见!执唯识故。如多相续同一时间、于一处所、于一空华等,有见、不见者159。

  彼论第四难,于中有三:第一160云:复有何因,诸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余发等物其用非无?谓外量云:汝之发等,应无彼用!执境非实,此心生故。如眩翳者所见发等。又眩翳者161所见发等,应有实用!执无实境,发等识生故,如余发等。

  第二162云:复有何因,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等163,无饮等用?余饮等物,其用非无?谓外量云:汝饮食等,应无实用!许体非实,此心生故。犹如梦中所见饮等。又梦中饮等,应有实用!执无实境,此识生故,如非梦中所有饮等。

  第三164云:复有何因,寻香城等无城等用?余城等物,其用非无?谓外量云:一切城等应无城用!许无实境165,生此心故。如寻香城等。又寻香城等,应有实用!许无实境,此识生故。如非寻香所有城等。

  如上皆有返覆比量,恐繁,略也166。如是,总名外人难意。

  【论文】

  七·二四四 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疏翼】

  第二世事乖宗难中,第二指喻解。

  【述记·卷四十三】

  此、指事167解也。

  真谛论云:定处等义成,如梦,如饿鬼;续不定,一切同见脓河等。如梦害、作事,复次如地狱,一切见狱卒,及共受逼害。

  菩提流支论云:处时等诸事,无色等外法;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如梦中无女,动身失不净;狱中种种主,为彼所逼恼。

  新翻论云: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此之一颂,以三事喻释前四难。

  彼论云:谓如梦中虽无实境,或有处见168村169、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此答处定难。立量质云:汝梦于是处见有村园等,应非处定。汝许梦境非实有故。如余梦中所不见处。余不见处例所见处比量,亦尔170。

  此中虽有世间、自宗,二相违过,置“汝”言故,以简之也。

  正解171量云:其非梦时,境虽无实,而所见事其处亦定。许如是境皆无实故。如梦所见。以因言“许”,无随一失。言“如是”故,无以真如亦不实过。

  彼论云:即于是处,或时见有彼村园等,非一切时。此答时定难,立量准前172,此以一喻释处及时二种定难173。

  彼论云:谓如饿鬼同业异熟多身共集,皆见脓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见。此诸饿鬼174或见粪175等,及见有情执持刀、杖,遮捍守护,不令得食。

  此答相续不决定难。立量解云:同于一时、同于一处,相续不定其理得成。许境无实故。犹如饿鬼见脓河等176。经部等小乘及外道等,皆信鬼见脓河177等非实,仍身不定,故以为喻178。

  彼论云:又如梦中境虽无实,而有损失精血等179用。此答作用不决定难。立量解云:有翳、无翳所见发等,有用、无用,其理亦成。许无实境故。如梦失精等180。

  上来、一颂以三种喻释四难讫。

  彼论次有一颂,以一种喻合释四难,颂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彼长行云:181谓地狱中虽无真实有情数摄狱卒等事;而彼有情同业异熟增上力故,同处、同时、众多相续,皆共见有狱卒、狗、乌、铁山等物,来至其所为逼害事。

  立量解云:余位处定等,非不得成。许无实境,此识生故。如地狱人等182。此四事得成。外许非有情故,得以为喻。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定等四义皆成。广如《唯识二十》中说。今举一梦境,等余别二喻183及一种喻184,应释汝疑。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二答释第二世事乖宗难讫。

  今取《成唯识宝生论》卷二补明“梦中失精喻”云:

  “如梦有损用”:虽无外境,理亦得成。由于梦内男女两交,各以自根更互相触,虽无外境触,而有作用成,现流不净。但是识相自与合会,为其动作。此既如是,于余亦然;恶毒、刀兵、霜、雹份害,虽无外境,但依其识有毒、刀等,何理不成?此作用事既无外境,成共许故,宁容得有宗之过耶?彼定不能成作用者,此亦于其相离之处,差别之触,于识分上现斯相状;便于自宗有不定过!然唯于识,精流事成。

  复有说云:忆如斯位诸有生类,于一切时不见有故!然此所述,不能成因,有不定过。觉情于事,作用亦成。流泄之因,于识转故。

  又复彼定不成作用之因,为当但据总相之识言不能成?为识差别?此之初见,即无同喻。由此所云,识能为用,其增上识亦能生故。若第二计,其识能为所有作用,便与不能成事之因为不定过。

  若尔,何处得有如斯定事同无有境,或时有缘能为事用,非一切耶?功能别故。由彼诸缘功能各异,随其功能,而为作用。又复与汝执外境师,其理相似。境既同有,何不诸事一切时成?是故应许于别别事,各有功能,作用之时,呈其异相。此即便同唯识者见。

  有余复言:理实不由触著女形,能生不净,觉时亦尔。然由极重染爱现前,便致如斯流溢之相。由于梦有等无间缘差别力故,遂便引起非理作意,以此为因,便见流溢。如于梦中,虽无实境能流不净,服毒、啖食、触女形等、身体烦疼、根充足力、生男女等,于其梦中事应成有!是故定知如于梦泄无境有用,觉之如是虽用无境,非为应理!

  ﹝答云:﹞虽无实境识用成者,若于觉时纵境非﹝实﹞有,许是唯识,作用得成;此即岂非善符唯识?无境爱者,有何不爱?

  若言别有如斯意趣:诸有触等,咸仗外事方成作用,但唯有识理不能成!如旃檀木磨作香泥,用涂身体,能除热恼,使得清凉。然此流泄但依识生,此还于理未为的当!

  ﹝答云:﹞依触等境而有作用,非所许故,由非不许有外触者而欲令他依斯﹝香泥涂身等﹞触事作用起故,由此不应与他“作用便成非有”之过也。由其成立唯有识者,但是事物所有作用差别,皆从识处生故。

  于此,乍可作如斯难:既无外境,如何离识,能有作用而成事耶?

  ﹝答云:﹞既有此征,便申雅喻:由如梦内损害事成。此于唯识能有作用,并已如前颇具申述。

  若尔,梦食毒等,应成身病!

  ﹝答云:﹞此亦由其唯识有用,而有定属。还将后答,用杜先疑:或复有时见其毒等,虽无实境,而有作用。由见不被蛇之所螫,然有疑毒能令闷绝流汗,心迷若遭蛇螫。亦于梦中由咒,天等增上力故,遂令饱食,气力充强。又复闻乎为求子息,事隐床人,梦见有人共交集,便得其子。如何得知于彼梦内被毒等伤,是为非有?

  ﹝外云:﹞睡觉之后,不睹见故。

  ﹝答云:﹞今此所论,还同彼类:于现觉时将为实事,见毒药等执为非谬,真智觉时,便不见故,同彼梦中体非是实。若于梦中,许实色者,彼亦获斯非所爱事,毒等果用便成非有!若言无者,但有毒相,毒等用无;此云毒状,便成违害!许毒相等,固成无益。于其识上,药体无故。是故定知实无外境,但于觉心生其作用。犹如于梦,觉亦同然。斯乃真成称契道理。

  【论文】

  七·二四五 何缘世尊说十二处?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辨中,第三圣教相违难。于中有二:一、外人疑问,二、论主释疑。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文第三、圣教相违难。185

  外问:若唯有识186,无心外实眼色等,“何缘世尊”于契经中“说十二处”187?但应说有意、法处故。

  旧《唯识》云:有阿含为至教, 故引经为难188。

  【论文】

  六·二四六 依识所变,非别实有。

  【疏翼】

  第二答释圣教相违难中,第二论主释疑。于中分二:一、正释外疑,二、释经说密意。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释外疑。中有二意:

  一者、依识所变眼等色等,故经说有十二种处,非说离识、心外别有眼等色等,为十二处,故不违经。

  《二十唯识》说颂答言: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189似色现识190,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如是乃至似触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佛依彼种及所现触,如次说为身处触处。依斯密意,说色等十191。非离识外,有眼色处。释此,如前第四卷内192。

  二者、以未建立第八识故,隐五色根不说,说种为根。恐离识故。余如前说193。

  今此约本识等申正义,不同彼194亦得。并识变故。

  【疏翼】

  《成唯识宝生论》卷三云:

  离心无境,有其四意。何谓为四?一者、密意,二者、境界,三者、显果,四者、密意义。分别所缚如是因缘,说十二处。

  此之一切当应建立,次第发起如理问答“云何密意说十二处”,而有众生?如心相续、相续不断,说有情能诠、所诠,于心安立执形像事。

  此中如是色等声、境当应分别“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者,从彼眼等处,生彼色等处。如理应知于彼二处,说斯种子根﹝原作“相”﹞及彼识。如世尊说:为成处等,说共许声、眼等差别。

  此欲成立说其青等分明显现彼同类色,从彼出生,“未离欲者识之种子殊胜安立,故得彼生”。彼等种子,虽且安立,果未现受,乃至未得相应缘力,无间生灭刹那刹那相续等中,获得微细体性巧妙差别转变得殊胜者,如谷麦等、地等为缘,和合增长,体性不同转,安立芽等出现。如斯法性外之种子,内亦如是。此之内心相续现前,相对无间刹那之顷,能生青等体性差别。

  “然此种子说为眼界,如次现为彼彼果性心及心所。安立此色为其眼处,彼亦如是”。若如是﹝清净﹞色差别显现识体,和合警觉青等种子,在阿赖耶识由未显现识能警觉影像变异,自体差别,如颇胝迦﹝梵文作“sphatika”﹞、琉璃、云母等,以薄物裹,随其本色影现识生。此乃世尊如理分析,说为色处。然自教中,说彼意识形状不同住利益﹝即说“如薄物裹”与相分有隔﹞故,所以此色说为色处。如是乃至坚、显、暖等识之影像,所依、所缘,力用最胜。是异识识之所生﹝自体分﹞事种子相状出生影现,声及名等变异差别之所取故,如是应成色﹝识相﹞之分段。功能不同之所安立阿赖耶识,诸有智者分分觉了而分别之,说内外处安布差别,是密意也。

  【论文】

  七·二四七 为入我空,说六二法。

  【疏翼】

  第二论立释疑中,第二释经说密意。于中分三:一、密意说处胜利,二、显喻,三、再释外疑。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中第二、释密意说色等十处所有胜利。

  《唯识二十》复说颂言: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195依此所说十二处教,受化者能入数取趣无我。谓若了知从六二法有六识转,都无见者,乃至知者,应受有情无我教者,便悟入有情无我。由破一合实我想故,令入我空,说色等十。非说实有眼等、色等,离于识也。

  【疏翼】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二云:

  若知六识从根,及境六二法生,了知自身唯眼能见,都无见者,乃至了知唯意知法,都无知者。此中见者等,外道等执实我能故。了知根境,除我执也。

  《成唯识宝生论》卷三末云:

  有余复言:说十二处。为欲成熟一类有情,此说无力,亦无义故。﹝答云:﹞人无性理妙、甚深、难解、难入,亦令悟入,由是佛说立唯识义。复令如是无力之人亦令易入于其色处无量过失。是故此门,执我之者,令舍离故。如说“苦谛”,身之苦故。如是,说“处”、色等狂乱增上爱著所住种子之密意者,因立果名。识从自种生者,以因性同故。非有质碍所依所缘五识身境。识之相故,犹如意识。或不离心、心所体性。彼眼等识同共作业能生因故,犹如意处法处。

  【论文】

  七·二四八 如遮断见,说续有情。

  【疏翼】

  第二释经说密意中,第二显喻。

  【述记·卷四十三】

  问:据实而言,唯有其识,何须别说有十二处?

  此、显说彼十二处喻。

  《二十唯识》复说颂言: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196。彼自释言197:如佛说有化生有情。彼但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密意趣说,不说实有他生有情。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198故。说色等处契经,亦尔,依所化生宜受彼教,密意趣说,非别实有。

  如有外道计我实有,佛说无我。外道谓佛说死以后,断灭无余,便来问佛。死后既无我,宁非断灭?

  佛答彼曰199:有他生有情,续于死后,非谓断灭。无实200有情,但有如幻化生有情。佛观彼意,恐谓断灭,依心相续201,说有中有化生有情,非许实有化生有情。但随所宜,佛便为说。故说诸处,其义亦尔202。法体离言,幻化法故,非十二处。故今引此,以为同喻。

  【疏翼】

  律天《唯识二十论解》说云:

  密意乃依种子及显现﹝藏文作“snav ba/”﹞说有色等处,而非彼等除识以外,说之为有。

  《成唯识宝生论》卷三云: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者,如佛世尊说有化生有情,但唯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是其密意,不说实有化生有情”。

  此言密意,欲调伏一类有情,是故佛言有化生有情,是密意说也。谓彼断见所害有情随自乐为者,无后世者,无善恶因果者,为欲洗除此之恶见,是故说心相续不断。“心相续”言,显当生故。此死彼生,犹斯理故,相续不断。说有化生﹝即中有阿赖耶识﹞,是其密意。离识之外,更无别我。云何知然?“如契经说:无我、无众生。但有法因故”。﹝若﹞契经不尔,彼经不说有情亦无。是故契经不相违故。“心相续”言,显其不断能往后世。

  【论文】

  七·二四九 为入法空,复说唯识,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疏翼】

  第二释经说密意中,第三再释外疑。

  【述记·卷四十三】

  问:众生执有我,为破实我,说诸203处;众生执有法,为破彼法,应别说!

  此、释外疑。

  《二十唯识》复说颂言: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彼长行云:复依此余说唯识教,受化者能入所执法无我。谓若了知唯识现似色等法起,此中都无色等相法,应受诸法无我教者,便能悟入诸法无我。以说唯识,除其法见204。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辨中,第三答释圣教相违难讫。

  《成唯识宝生论》卷四云:

  然佛所说但有如斯所应作事,谓欲令入我无自性,何烦更别说有唯心?此既非有,如何得云说十二处是密意耶?

  此亦非理。“由其更说法无自性是极重事,欲令悟入”,世尊遂说色等诸法而无自性,欲使诸余诸大菩萨得彼如来殊胜妙位,周遍生界为大胜益。此如何作?谓色等诸法相似现前,但唯是心。除识以外,曾无片物为色等性,是可见事,由是故知色等诸法无有自性。斯言意识诸识自性由自识力变现生起,理成决定。随其所知所有诸事,并皆离识无别可取,但唯是此而现相状。是以故知实无自性,便能悟入法无性理。

  有说:若为悟入法无性者,此据能胜﹝其法﹞,作如是说耶?所见之境,唯是错乱。据胜义理,本性空无。作此宣扬,善符中观。所见境无,识非有故。

  斯固未闲作何意趣!且说如是心、心所法所见之境,不称其事,妄为领纳,取不实相,名为错乱。岂非但说,而唯有识?

  若言诸法一亦无者,尔复如何有所宣说?境既是无,识非有故。

  ﹝答云:﹞将梦等喻善为晓之。如上所陈,无劳致惑,不待外境,但唯识现。

  此复云何“识”义,非理?

  ﹝答云:﹞若是其义,由于业边亲益果故,即以此言便成答难。亦复不由体有别故,能成方异。

  有说:能持自体,此中复云是“自性”义!

  ﹝答云:﹞此亦同前已分析讫,此义不然。离其作具,要有别事方为作用。犹如自己还持自身,故不应也﹝《瑜伽》卷一百末云“又一切法一一自性,无有第二自性可得。又定无有同类二法,一时相应,即由第二自性无故。又非一法有乖异相二种作用。又一切行依于他转,而不自依。又非自性与自性俱,亦不随转。又非即此一刹那心与此刹那心为所缘。又非即此刹那自性与此刹那自性为因,亦非同类为异类因。如不善望善,善望不善,而作无记异熟果因(藏文缺此大段文)”﹞。为欲令生悟法无性,说唯有识将为契当。

  【论文】

  七·二五○ 此唯识性,岂不亦空?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四唯识成空难。文分为七:一、外人又问,二、论主总非答,三、外人征,四、论主释,五、广非执道理,六、广无俗亦无真理,七、拨无二谛陷恶取空。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文第四、唯识成空难。

  外人又问:为除法执,既说唯识,此唯识性,岂不亦空?

  今问依他名“唯识性”,即相之性,不问真理205。

  《唯识二十》云:若知诸法一切种无,入法无我;是则唯识亦毕竟无,何所安立206?

  【论文】

  七·二五一 不尔。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二论主总非。

  【述记·卷四十三】

  此答唯识,其性不空207。

  【论文】

  七·二五二 如何?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三外人征。

  【述记·卷四十三】

  此既不空,其如何等208?

  【论文】

  七·二五三 非所执故。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四论主释。

  【述记·卷四十三】

  有为209、无为210,名为有;我及我所211,名为无,既“非所执”,故是有也212。

  【论文】

  七·二五四 谓依识变,妄执实法,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无离言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说为法空。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五广非执道理。

  【述记·卷四十三】

  此、广非执213。

  谓依识所变见相分上妄执有实法,此即法我。“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无离”遍计所执实有214为无漏正体,后得二“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说为法空”。无计所执名法空故215。

  设“依他”言,法体亦离,即是说有依他名唯识性。后得智所缘,知唯识故,证其“离言”。其正体智自证分,亦证依他。缘见分故。故今总言。

  【疏翼】

  《成唯识宝生论》卷四云:

  若言总无,一切诸法皆无有我,由此名为我无自性,斯即共许我之自性悉皆非有,如是便成法无自性、诸法非有。由是故知,识亦同尔!“性既非有,如何于此,欲为安立?”

  ﹝答:﹞为彼诸法并非有者,犹如假我,更连趣性﹝即补特伽罗意译﹞无自体者,此是所许更连趣体全无性也。此则便成法无性者,谓一切法皆无性故。是故应知识亦同尔。

  此既非有,如何依此欲使迷人入法无性?

  ﹝答:﹞由无有我,遂令证入诸法无性,共许如斯为善方便。

  尔者,如何欲为建立成彼方便,说十二处证人无性?

  ﹝答:﹞实非全无一切诸法,方始名为法无自性。是故应知“法无性”声,非诠诸法皆无自体。“更连趣”言,亦同于此,不欲总诠一切非有。然而意说诸缘生法无有我性,彼即是有。

  此我无性,其相云何?

  谓唤“我”作无自性故。是故名为人无自性,非是全无诸法自性。色等诸法,随据一分说无自性,非谓全无。是故应知言“法无性”,非全无体。若言诸法事皆无者,即不应名“法无自性”,理应说云诸法总无!

  “尔者,但由所执法无自性。缘有功能,获得差别离他自性,简别彼之实我自体,恒时不有所诠之相。此谓诸法无自性义,非是豁脱总拨为空。”然“所执”者,是何言耶?

  所谓无明倒见迷执。从其自心种子成熟,由他而转现相不同,执于外境有别自性。由如倒见作外相解,于自所见生定执时,此则名为“所执”之事。

  此复云何?谓无一物。

  如无物,名“所执”耶?

  由此故然。若于此执有片实物体不虚者,即不应名是情所执。然由于此,义有相应。由其计执实事自体,不相忤故。若有实物,不名计执。由此﹝执情﹞分齐近见之境,此则悉皆说名“所执”。“假使用识以为斯境作所量时,此亦还成所执之义,是故应知所执之识亦是无性。即唯识性是能悟入所有诸法皆无自体微妙方便。”但是本识随处现相,然无外境。从色至识悉皆如是,非是能现相分﹝依他起性﹞之识体亦无也。

  “若言异此,但遣遮色说此‘唯’声,‘唯识’之言,便不成就。缘识之识有其境故。”复更便成缘色之识,是为有境。

  何者是其体,离于彼不可说事?

  诸佛世尊方能了察。云何了察此义,后时我当宣释。此即是其心、心生法有真实事。越言诠道,是有性故。亦不便成一切诸法悉皆非有,同豁脱空。是故应知证悟真理善入方便,说唯识教,斯为称理。由其次第渐能鑯裂诸分别网,所有正缘为其生因性故。

  尔者,若许安立离言诠处是实有事;此即还成于彼色等,亦同荷负有真自性犹如于识!

  ﹝答:﹞若尔,还应问彼何处得有如斯道理见他许有非所诠识,亦令色等同遣如斯﹝言诠﹞。未曾见有如是之事以由爱蜜,酪亦令贪!

  若复转计:言彼有斯不相离性,事同芽者能有随生果之因用。彼若言有不相离性,幸示方隅!以理推征,定无共计!

  若言如识将为境时,由所执体名为所执,实事相貌作彼生因;色亦同斯是执性故,亦应合有缘生之事与作因缘,犹如识者,此乃便成无片非爱。于彼五聚皆依他起,是所许故。遍计、分别、法性之义,可由于此理同于彼,现有如斯正教言故。

  若言其色亦有离识实依他起,犹如受等,如斯意趣,有不定愆!所执之分,亦有识故。即此受等缘生之分,斯则是为四聚﹝依他起﹞体性。然此现其影相之分,即是依于心心生聚而施设故。由斯道理,其喻必成,而于所立无随合义。

  亦复更有立已成过:缘起之色,亦是受等自性﹝自体分﹞性故。因此遂令而于因处置差别言,冀蠲其过,而立于识现所执相差别生故,此即除其不定之过,仍在相中。然共所许受等自体,是自证性,境无有故。既有斯理,实可依凭。然色别有,无别因由,以义推寻,因非齐致。

  若尔,一切诸识皆悉无有所知境者,此如何知?又云:若有余识得与余识而为境耶?亦如有云:诸佛境界其法是有,并余识境。若于佛境,不以自心取为境者,斯即无容能有宣说!

  ﹝答云:﹞如此说者,并成妄设。如有思度发言诠故。由其言、义所表之相,即是唯识现多种相。虽无外境,似触其事而识得生;此即是为言论因也。如云“生已即灭”之声,假令息教,博士绝声,应听其响!固非于彼而有所得,然即于中,共申言论。但可许业能为造作、领纳是受,彼即便成许有“实我”;岂复当﹝问对﹞时别有我而可得耶?

  ﹝若﹞不许同时二识生者,余识无间体是灭坏,﹝且﹞如斯切难,亦不相应!余识领此,不相应故。亦以此言兼遮后难:如彼说云如知境有,何以得知。此亦于其共相之境,而为构画,说之为知。复亦与彼同招诘责:如彼所说诠表如来有诸胜德,汝亦应成证知胜德!由此便非是佛之境,固亦不同如食米枸,此之共相是实有物,是故定知不由外境现前力故,方能了察。此中但由心聚构画而便生起。既有斯理,于佛境界,为难不成。此则因论生论,傍义且周。

  然密意果,其因应说:此之密意,有其二因:一、谓余教相违,二、于正理有害。说唯识教,即是相违。此阿笈摩不言成故。又复于彼《幻网经》中,如佛于色等境处生分别者作如是说:“即此眼识所知之色,不见实有及以定住。但于妄情起邪分别,作决定解而生言论:唯斯是实,余义皆非。”如是广陈,乃至于法次第说云:“多闻圣弟子应如是学:我观过去未来现在眼识,观彼所有诸色,然于彼处无有常定、无妄、无异实事可得。或如所有,或无倒性,悉皆非有。唯除圣者出过世间,斯成真实。”世尊说此皆虚妄等,违阿笈摩。

  正理相违,宜且为说,方兴问绪,发起疑情:“如何复知如是说者,此非是实,犹如说识是如言义,说十二处?曰其一性,及非一性,思察之时将以为境,无堪能故。”是故定知不如所说,即是其义。故于今者,试作商量:此色声等所应生处,各随自体由于其识作生相貌色等事相,是识之境。色识名色,声识名声,余皆准此。

  “此色声等,应无支分,体是其一,如有分色”。由此便于自所依处无支分性故。然此色等,是有事物,体是质碍,有所断割。于其同类多处性故。能生识等不同处故。

  《对法》卷十二云:

  复次,如方广分﹝藏文作“win tu rgyas pa/”﹞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此言依何密意说?谓无自然性﹝藏文作“bdag-bid kyis mi 'byuv ba/”﹞故,无自体性﹝藏文作“rav gi bdag bid med pa/”﹞故,无住自体﹝藏文作“rav gi vo bo bid la mi gnas pa/”﹞故,无如愚夫所取相﹝藏文作“gzuv ba'i mtshan bid/”﹞性故。

  “无自然性”者,由无自然性,故说无自性。不遮待缘性,故说无自性。“无自体性”者,由此自体曾所经有,即此自体,不可复有故,说为无性﹝即《瑜伽》卷一百所说“无有第二自性可得”﹞。“无住自体”者,体虽现在,未至坏相,次必当灭,体无住义,故说无性﹝藏文此段缺﹞。“无如愚夫所取相性”者,如诸愚夫未见谛者,依止名言戏论熏习门,妄取诸法性相。远离如是所取自性,故说无性。

  《瑜伽》卷九十中云:

  复次由四因缘,于法无我能到究竟:谓一切法皆无我者,除识自性、识诸因缘、识诸助伴,其余所有,不可得故。又识自性是无常故,又此因缘是无常故,又此助伴是无常故。

  【论文】

  七·二五五 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六广无俗亦无真理。

  【述记·卷四十三】

  若唯识无,便是“无俗谛”。俗谛,即依他故。俗谛若无,亦无真谛,以“真俗相依”建立故。依识俗事,有真识216理。此二相依,互相待故,缺一不可。

  四重俗谛中,前三是俗谛,俗谛中第四俗谛,是俗中真谛,故俗中定真俗亦是相依。四重真谛中,前三是俗谛,第四是真谛;即真中真俗亦是相依。若总四,俗真相望,皆真皆俗,亦是相依。若无一俗,真对何立?无真,亦尔。故二谛须有。

  【论文】

  七·二五六 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应知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说前二颂。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七拨无二谛陷恶取空。

  【述记·卷四十三】

  若拨无识及性,即“拨无二谛”,“佛说为不可治者”。沉沦生死,病根深故。即清辨等。

  “应知诸法”遍计所执无故,“有空”;依他、圆成有故,“有不空”也。故弥勒“说前二颂”,即前《中边颂》、《二十唯识》,义与此同。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讫。

  【论文】

  七·二五七 若诸色处,亦识为体,何缘乃似色相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五色相非心难。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下文第五、色相非心难。

  外人问曰217。《摄论》218第四,亦有此难。无性云:若诸色处219亦体是识等者,此问色识坚住相续转之所以220。“似色相”者,有形碍故。“一类”者,是相似义。前后一类、无有变异,亦无间断,故名“坚住221”。天亲云:多时住故,即此说名,相续而转222。“一类坚住”者,即是相续而转,是此中问意。

  【论文】

  七·二五八 名言熏习,势力起故。

  【疏翼】

  第五答释色相非心难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分二:一、第一解,二、第二解。此即初解。

  【述记·卷四十三】

  此、论主答。

  妄习色相一类等故,有此相223现,非真实有。无性、天亲皆无此解224。谓由无始名言熏习住在此身中,由彼势力此色等起,相续而转225。

  【论文】

  七·二五九 与染、净法为依处故。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解。又分为二:一、为染净法依,二、广为依意。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第二解。

  【论文】

  七·二六○ 谓此若无,应无颠倒,便无杂染,亦无净法。是故诸识,亦似色现。

  【疏翼】

  第二解中,第二广为依意。又分为二:一、引《摄论》义,二、引《摄论》颂。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如何为依?

  此、广前依。

  由元226迷执色等境故、生颠倒等。色等“若无,应无颠倒”。颠倒,即诸识等缘此境色而起妄执,名为“颠倒”227。此识等颠倒无故,“便无杂染”。“杂染”即是烦恼、业、生。或颠倒体即是烦恼、业、生。此等无故,便无二障、杂染。二障、杂染无故,无漏净亦无。无所断故,何有清净?

  【论文】

  七·二六一 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疏翼】

  第二广为依意中,第二引《摄论》颂。

  【述记·卷四十三】

  《摄论》228第四无著论本。“乱相229”者,“相”者,因也230;“乱”,谓心等妄倒;以色识为因,起妄心故,说“色识”为“乱相”。“乱体”即诸识231。“顺结颂法,故文隔越”232,“应许为色识”,即“乱相”;“及与非色识”,即是“乱体”。

  谓彼难云:若不许有外色,云何似色现?今答:由“乱相”、“乱体”故,汝应许有“色识”及“非色识”。若无所变似色乱因,能变乱体,亦不得有。境因,能生心之果故233。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五答释色相非心难讫。

  【论文】

  七·二六二 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六现量违宗难。文分为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文第六、现量违234宗难。

  外人问曰:色等五外境,分明五识现证,是现量得,大小极成,宁拨为无?

  《唯识二十》云: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论文】

  七·二六三 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

  【疏翼】

  第六答释现量违宗难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分三:一、现量不执外,二、四分中自相分,三、如梦所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下、论主依自宗答。

  五识及同时意识现量得“时,不执为外”。现量得自相,法体非外,不言外法。无内外故,无计度故。

  顺他宗解:五识缘境现量得时,不执为外,五识等后,意妄生心外境想235,实无外境。

  【疏翼】

  《成唯识宝生论》卷四除以上色等诸境已灭现量不成外,更云:

  除复如前善开释已,仍为于斯甚深法义不能窥测,更设难言:由量力故断为有者,或复此由违比量故,于色等处,遮使成无。纵实由量,刊定有无,然由于彼,别根比知,及正教等,诸量之中,别根最胜!由亲证境,是果性故。要于此处,无违害已,方于余量而成立之。此既别根于色等处,既亲证会,岂能令彼比量相违,辄欲遮其色等有性?

  ﹝若问:﹞如何外色,成别根境?由若无境,不能于此生如是觉,此事是我别根知也。此言意道:各别自证领受相生,重起心缘而宣说故。犹如曾领苦、乐、染等。

  ﹝答云:﹞此固不然!于余,亦尔。别根如梦等见有,如斯,前已俱说。于梦等位,亦有现见色等诸境,即如所言“覆察之心是有故”者,显此立因,有不定过。然由梦、翳及罪逆心之所损故,如似别根,现前明见。虽无实境,而有见事。复亦不越识之体性。于所领事,现前领纳,为断割故。由斯道理,意欲成立色等实境是离识者,有相违过,徒事慢心。此复更有因不成过。

  此觉后缘时,所见境已亡,如何许现量?眼等诸识见色等时,彼实不能生斯断割。此但由其各别内证相分性故。由此为先,意识随后取其定相,总集思构,方能决断。

  又复当时识不俱起。设尔有其色等诸境,眼等识灭,后何能见?能见非有,所鉴岂成?正于此时,何所希望?从其灭识,宁能有见?况于色等,共识同亡,是故应知此不能见色等诸境。藉彼见力重审之心,观于色等,如何许成别根量性?复于彼时意识断割,不共许为现量性故。由无能见及俱谢故。

  有余师云:于此最初领受其境,非分别垢之所染故,彼定缘于外色实境。此亦非理,是不成故。由非他许离于言诠,色等外境是识所知。然由内有自证之事,当尔之时不起思构,便缘诸境相貌差别,彼但许有如斯内缘。此亦随其相貌现时,但依于识。犹如共成苦、乐、染等。然由将彼色等外境为别根量,此但是为虚妄情执,犹如彼此数量、业等。

  还将此难用拓余疑:于梦见事从梦觉已,后覆缘想虽复当时无境,然有上心之知;现量亦尔。由因此故,后时意识决了非无。

  ﹝解云:﹞彼亦尤无拨别根量、于自内证心心所生。不离自证而有现量,是所许故。然于外境将为现量,斯妄增益,即是所遮。如前为出不成之过,未见解词,但事空言,实无的当。彼全不许有外色等,更欲仗之明有现量,然所成立不能远离所斥之过故。

  《枢要》卷下云:

  现量乖宗难中,应叙萨婆多、正量部、大众部及取他大乘心为难,解中应亦《疏》牒。﹝本论《述记》已一一牒破讫。﹞

  【论文】

  七·二六四 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有故,说彼为无。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四分中自相分。

  【述记·卷四十三】

  现量照自体故,是五识等四分之中“自相分”故236。“识所变故,亦237说为有”。亦能变识238。

  后时意识所执外为实色等境、妄计情有故,说彼为非有。此明内心变似色等现239,是心之相分。此但非外,妄计所执心外之法是无,说彼非有,不称境故。

  五识中嗔等,亦亲不顺本质境!但称亲所变相分,故非遍计所执。《唯识二十》说此颂言: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亦已无,宁许有现量?

  正量部等240,各别破之:正量部师许境相续,诸识刹那。今破之言:五识后意缘色等时,五识现量能见者已灭非有。此五识后意分别故,谓为外也,故非现证。

  萨婆多等色等亦念念灭。后意缘时,见及境亦已无。五识及所缘,皆已灭故,如何有现觉?此中文总,意含二种。以彼二宗六识不俱故。

  若大众部等及大乘,诸识虽俱,然五识俱现量意识同于五识,此二现量不分别241执——后时意识方分别执——谓为外境现量得时242,不作外解。

  然今此中据自多分243,及就他宗说现量时,不执为外。然实五俱,亦有意识妄执者也。五识相续缘色等,意与五同缘;若不执者,若闻声等,应不执实。若五识灭,方起执者,后五识生,何故执断?然但坚深,可说有异,非五识俱无有执也。诸处但说五识俱意识是现量,不言定尔,故不相违244。由此亦无有多过失。如别抄245中,叙诸师说246。

  此依道理以答外人。

  【论文】

  七·二六五 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梦所缘,不可执为是实外色。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三如梦所缘。

  【述记·卷四十三】

  下、依法体性非内外,遮外横执,妄言为外。

  依他色等诸境,体非遍计色,似遍计所执色。遍计所执色虽无,似彼情计,“非外似外”。如似梦中所缘诸法,不可执为是实,亦不可247执为心外之色。

  若尔248,小乘等难:不说意识现量执为实249外色,但说五识分明250现证外境有耶?

  今以此251理答:前解五识不执为外,意识执外。今说五识所缘相似外,而体非外。但显正义,不是破他。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六答释现量违宗难讫。

  【论文】

  七·二六六 若觉时,色皆如梦境、不离识者,如从梦觉,知彼唯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七梦觉相违难。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文当第七、梦觉相违难。

  外人问曰:若一切觉时之色,皆如梦中之境,不离于识者,此即牒定他宗。

  自下为难:初、先举喻,下、方起难。

  “如从梦觉,知彼唯心”,即举喻也。现觉了时,所取之境,既如梦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如梦觉时,知彼唯心也?

  此同《摄论》252第四中难253。

  【论文】

  七·二六七 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觉。觉时境色,应知亦尔,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至真觉时,亦能追觉。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疏翼】

  第七答释梦觉相违难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三】

  下、论主答中,先举极成为喻,“谓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忆前梦之境而体不实,方觉知254梦。后释先难:觉时境色,当知亦尔。

  《唯识二十颂》云: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谓未真觉,恒不能自知。至得无漏真觉之时,亦能追忆生死之梦境,觉知是梦,境皆非有。

  如何生死,说为梦耶?

  未得真255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惛如梦故。由斯道理,“未了色”等,境色“唯识”256。

  上来依教设难讫。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七答释梦觉相违难讫。

  《成唯识宝生论》卷五云:

  由有睡眠相似法故,虽于觉住,亦曰睡也。为此熏习恒随逐故。世间睡眠,犹如余睡,但有妄情,离识别见色声等境,而被缠缚;极受艰辛,漂泊生津,沦回欲海,由未正得熏习断故。犹如梦中,不能觉了色等境无。未能称事,于非起故,不了是无,为境所诳。纵有闻思所生之智,为由分别熏习随故,未能证真,不能正起,亦名诳妄。当尔之时,名为不觉。及由于彼,熏习种子对治已生,毕竟拨除,深有力用。于创起时,非世先有,由此名为出世间智。正断一切分别性故,无分别智获得现行。能除熏习无知睡故,证悟真觉。于时藉此无分别智以为因故,由此之力方便起故,决能截除色等诸义固执熏习,名为“清净”。由涉计度诸境相故,号曰“世间”。彼智现已,但唯是识随其色类缘会力故,生起之时,唯于自识现其相分,妄执诸境而作生因。然非离识有自性故,色声等境而生了知。

  【论文】

  七·二六八 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八外取他心难。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自下第八、外取他心难。此外人问。

  此先成立五257色境是无,已极成讫,故为此难: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此意令自心亲缘他心著258,此中若缘著,即唯识义不成259,心取外境故260;若不缘著,何故有,而不缘著,何名他心智?

  《二十唯识》亦有此难。彼云: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若能知者,唯识应不成!

  【论文】

  七·二六九 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

  【疏翼】

  第八答释外取他心难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分四:一、非亲缘他心,二、识无实缘用,三、引经证似现,四、例显他心相分。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论主答。

  “谁说他心,非自识境”?许有他心等261,亦为我境,所以有他心智。但不说他心是自心亲所缘,故成唯识。

  【疏翼】

  《成唯识宝生论》卷五末云:

  虽于他心不缘为境,似彼相状识上现也﹝原作“耶”﹞。是故离心,无境可得,生似彼相,然不如境。斯成本意,立作他心。此中但是领彼似相,由此名为不如实性。虽不同彼,似彼相生。离心无境,已共成故。能知之者,随境相生。

  【论文】

  七·二七○ 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识无实缘用。

  【述记·卷四十三】

  “无实作用”,诸法皆尔,无有作用及作者故262。

  心缘于境,非如手、钳,亲执离身之外物263;亦非如日、月、火光,舒光亲照体外之物264。心等缘时,但如汝宗265——镜等照物,似外境现,名了他心。他心之影,于自心上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他心也。亲能了者,谓自所变之相分。以无作用,及实不能取外境故。

  【疏翼】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四云:

  然此不能了知他心能缘心等,亦不了知彼所缘境。若许知者,便有自心知自心过。自心有缘彼,彼有缘自心!故若许知,便有此失。若别时缘,即无此过。自心前后许相缘故。

  即尔,大乘许一刹那自心,返缘彼能缘,彼能缘等,何不许缘?

  此亦不尔。但许一念自心自缘,谓自证心缘见分等。犹尚不许一念见分还缘自证,岂许见分一念自缘?唯见分能缘他心故。

  若尔,他心缘自身自证,亦应得说一念他心智得缘彼境?

  此亦不尔。前已说故。谓前已说一念见分不许能缘自证分,证自证分类此亦尔。故他心智但知他身心、心所法,不缘彼境及彼能缘、自证分,不名他心智故。此说因位,非佛等心,“虽知他心,然不如实”。由知他心,名他心智。不如实故,可说唯识。

  论主且约菩萨以下他心智答。所以者何?此等他心智,虽缘他心,不能如实称知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是同,不亲缘著,与彼少异,名“不如实”。

  《成唯识宝生论》卷五末云:

  “如知自心境”者,二心同时不共聚故,因非现在,决定应许已灭、未生。但可得一而为其境,体复是无。但唯自识还缘过现诸心聚法。为彰显相,领纳自心。于此事中,世咸共许,了他心事,理亦应知。

  《枢要》卷下云:

  他心智中,应叙安慧师解《二十唯识》文﹝《唯识二十论述记》卷四云“安慧等云:诸有漏心,唯有自体,无相、见分。如此卷初(中)唯识中说(“谓唯有识,依他起性一自证分,似外遍计所执见、相二取境现。所执虽无,妄情谓有。似妄情故,名似所取”)。所说见、相,皆是所执。谓此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质心,实不缘著。亦自心内,不变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执故,自证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计所执,体性非有。其自体分,依他起摄,即说此为他心智也”﹞。

  《枢要》卷下又云:

  灯光舒光至彼,违《对法》第二。彼云:如灯光顿发,声亦尔﹝原文作“然譬于灯,置在自处,能于一时,随其势力,遍发光明,声顿遍发,理亦如是”﹞。

  勘《抄》﹝《杂集论述记》卷十一初云“五十四、第三〈本地分〉等,皆说声顿遍,发如灯光(《瑜伽》卷五十四云“又此音声依质生时,质处及外,俱顿可得。随所闻处,于此处所,遍满顿起,如焰光明。非渐渐生,展转往趣”。卷三云“声至能闻”)。《佛地论》(卷三)云“非如灯(等),舒光至彼(原作“照物”)”。何以相违?今且解:此真实理,彼随顺理。又少分喻,速疾状如顿发。真实灯光,渐次而往。《佛地》为正。不尔,如何灯无光灭,质坏声在?不可难云:日虽没,光犹在。非击放光,质犹在故。声必击起,质灭声在(应说速疾如顿)”﹞,“舒光”者,随顺理门。“顿发”,大乘义。﹝应从小乘。﹞

  【论文】

  七·二七一 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三引经证似现。

  【述记·卷四十三】

  《解深密》266言:无有少法267——无少实法——能取余法268。言“余法”269者,心外实法也。非自实心能取他实心,但识生时,心似彼他心现,名取他心也270。

  【论文】

  七·二七二 如缘他心,色等亦尔。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四例显他心相分。

  【述记·卷四十三】

  缘他相分色,自身别识所变色等,亦尔271。无性272第四云:无作用故273。如是心生时,缘起法威力大274故,即一法体之上有二影生。相、见275更互相望,不即不离。诸心、心法,由缘起力,其性法尔如是而生。如质为缘,还见本质,以心为缘,还见自心276,无别见外心等。

  《唯识二十》颂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广说如彼抄解277。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八答释外取他心难讫。

  《成唯识宝生论》卷五末云:

  “不知如佛境”者,此他心智,他缘青等了彼所缘,即是称实。何以便将佛知心体自性清净,而云不知?

  ﹝答云:﹞凡云了他心,以他心为缘,了自心相,假说知也。即彼他心自性真体是何境界,此亦不知﹝原作“然”﹞。

  不尔!云何佛知他心?

  自性,即是离心知有。设有离心之色,佛了何伤?此即心是实有,两共许成,离心实色,与理违背;故不同也。

  若尔,佛了他心,应不成境!由境妄故。

  佛依妄知,亦复何损?如人观幻,岂不知虚?佛同虚知,何过之有?

  若尔,诸佛境界,有何相状?

  诸佛境界,非余所知。

  若佛不知心,何名一切智?

  即彼无倒所有自性无知睡尽,而得明觉正晓了时。“诸有觉了自他心者,彼之真性不能了故,言彼智不称境知”。

  复云何通睡尽之智,能正了斯?

  由此觉知无言境性,超过语路,但自证知,是故不能以言诠及。然于此识所有自性,非是余识之所能知。既非所知,非言能及,彼但总相为其境故。“然斯唯有妄构画性。即此构画,于自证性识之实相极辽还故,唯于识处了不实性,此二皆成不称实境”。所以者何?于非实事,作实事解,而为决断。由于彼识,现虚妄相故。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四解云:

  “虚”者,不实;“妄”者,颠倒。

  【论文】

  七·二七三 既有异境,何名唯识?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九异境非唯难。于中有四:一、外人问,二、论主答,三、外人再问,四、论主再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下、异境非唯难。

  此下第九、外人问曰:唯识之义但心之外无更有物,既有他心异自心之境,何名唯识?许有他色等故。

  【论文】

  七·二七四 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

  【疏翼】

  第九答释异境非唯难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三】

  此、论主答。

  即毁多疑。岂唯识教,但说唯我一人之识,更无余法也?

  【论文】

  七·二七五 不尔,如何?

  【疏翼】

  第九答释异境非唯难中,第三外人再问。

  【述记·卷四十三】

  此、外人问。

  【论文】

  七·二七六 汝应谛听!若唯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

  【疏翼】

  第九答释异境非唯难中,第四论主再答。于中有四:一、先返难,二、释深意,三、释五法不离识,四、“唯”言遮所执。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论主解。

  且初返难:若唯有我一人之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等”者,“等”取色、心等别别法。无佛故,谁为我说?无众生故,佛为谁说?无涅槃、菩提果故,有何法?无法故,我何所求?或无行,修何法?无涅槃等,何所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

  【论文】

  七·二七七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

  【疏翼】

  第四论主再答中,第二释深意。

  【述记·卷四十三】

  此、释深意。

  一切有情,各“各有八识”、遍行等“六位心所”、各各自体分,及此“所变相、见”二分,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应等,及彼二无我“空理所显真如”——以空理为门,显真如也;空性即是二无我理,由此理故,便显真如。

  【论文】

  七·二七八 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疏翼】

  第四论主再答中,第三释五法不离识。

  【述记·卷四十三】

  所以许有识自278体者,“识自相故”;许心所者,“识相应”法故;许见、相分者,即心及心所二体“所变故”;许不相应者,即前三种“分位故”;许真如者,即前四种“实性”故。如是五“法,皆不离识,总”名为识。非无心所等,此即“识”言所表。

  【论文】

  七·二七九 “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疏翼】

  第四论主再答中,第四“唯”言遮所执。

  【述记·卷四十三】

  下、显“唯”言所遮。

  此显但遮一切愚夫——通二乘等——“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为, 不实故,妄颠倒故。

  此且举“色”,等取一切,其实亦遮如上所说,离识五法,皆是有也。即答理难讫。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释第十七颂中,前九问答广辩讫。亦即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九释异境非唯难讫。

  【论文】

  七·二八○ 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十总结劝信。

  【述记·卷四十三】

  自下第十、总结劝信。

  若知存、遣,名“备资粮”。善资粮者,即福、智二严。非清辨等恶取空者能成是事,得菩提也。

  此上279颂,总明一切唯识,广前280“彼依识所变”讫。

  【疏翼】

  以上第二以二十二颂半﹝从第二颂后半至第二十四颂]广明识相中,第二以一颂﹝第十七颂]正辨唯识广前第一颂中,第三句“彼依识所变”讫。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