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学佛人的一天(之三十四)──行舍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智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佛过程中,我们常会听到「放下」丶「不要执着」的开示,能放下丶不执着就表示能
「舍」,而「舍」正是百法中十一条善法之一,也是帮助吾人在佛门中修持戒定慧的一种重
要的心理活动。
  或问:「既云舍,为何要加个行字?」此乃因以修行比喻行路,行路必须舍弃当下之一
步,才能再向前进一步,随行随舍,才能到达目的地(圆满佛果),故曰「行舍」。释迦佛
当初於菩提道场初成正觉时,观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
若要成就佛道,必得破除执着,而「行舍」确为此中不可或缺之法。

  去绳捆索绑

  众生深陷六道轮回生死中不得出离,关键在於随着境界而起惑造业,以致召感苦果。境
界不论顺逆,总是「入戏太深」丶无法自拔,到头来,假戏真做,就被如梦的人生际遇所捆
缚了。因此,吾人今既学佛,就得常常练习「看破」丶「放下」(即「能舍」),唯有放下
内心对尘境的贪执,方能获得自在,安住於寂静解脱中。
  雪公曾说:「世间一切物,皆是累赘,皆是绳捆索绑,无一物真实宝贵。凡夫看不开,
舍不得,放不下,因此身心受累,不得解脱。行菩萨道,度化众生,布施第一,无论何物,
一概舍得布施。即是去累赘,去绳捆索绑,去尘沙惑,才无牵挂,临终心无挂牵,才能解脱
。」(〈师训集锦〉,《明伦》一七三期)因为了知世间一切皆是因缘和合所生,因缘离散
即灭,所以难舍能舍丶难行能行;在舍的过程中,烦恼执着的心被洗涤了,而学佛人也才更
靠近佛的大自在丶大解脱一步。

  舍得娑婆才能往生极乐

  「舍」之一字,对於学佛人去烦恼执着如此要紧,对於尽此一报身欲生弥陀净土的净业
行人,更是至关紧要。试问:若对娑婆的一切眷恋不舍,就算弥陀亲来接引,如何往生极乐
?因此,不能等到临终前才意会到应舍,而是日用平常间,就应时时观想丶练习。且看道源
老法师在为人助念时的一段开示:
  「大德,你就赶紧放下一切来念佛吧!你想想看,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就多受一天苦
,还有什麽可贪婪的?而且一个人到了临命终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保不住了,还有什麽
可贪婪呢?到这个时候你的眷属丶有情有爱的人,不得不与你离别,再加上害病的难受丶临
死的恐惧,倘若放不下,那真是苦上加苦罗!你再想想看,你命终时候,你那可爱的人能跟
你去吗?这不是一切皆空吗?还有什麽放不下呢?大德,不但身外之物要放下,连你自己的
身体也要放下,你要知道身体是众苦的根本,一切痛苦皆由身体生出来的,你想想看,假如
没有身体还会害病吗?假如没有身体还会死吗?所以说这个身体实在是罪恶之物,应该赶快
把它舍掉,这个臭皮囊不久就要烂坏的,还有什麽值得挂念的呢?」(〈上道下源老法师助
念开示〉,《明伦》三四五期)这段恳切的开示,吾人於平时就应拿来时时提撕,这样在临
终时才真能舍得自在,若以为舍得是将死之人才该有的心态,那在轮回的险路上就太没有警
觉心了。
  雪公曾说:「佛就在眼前,你舍得这世界吗?佛在跟前,舍不得走,怨谁?佛没有工夫
等你,你得先舍得,好!我就走!放下一切。今天来这里念佛,佛就来接你,我就跟着佛走
,什麽也不恋,你得有这一种决心,有这决心就容易接到阿弥陀佛那儿去了。若不这样,你
的心就有二个心丶三个心,就坏了。要晓得阿弥陀佛在眼前,你肯舍就能走,当下就是西方
极乐世界,只要一迟延不肯走,後边就是三途。」(〈辛亥年灵山寺佛七讲话〉,《明伦》
三二二期)净业行人朝朝暮暮欲生极乐,於此能不生怵惕之心吗?

  舍得就是获得

  去年荣登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的台东菜贩陈树菊,相信大家仍然
印象深刻。她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市井小人物,但二十年来以菜摊所攒来的蝇头小利,捐钱帮
助小学丶育幼院及贫童,总额却超过新台币一千万元。《读者文摘》将「二○一○年亚洲英
雄奖」颁给了这位「卖菜阿嬷」,并称她为「极致奉献的传奇」,认为「她的动人之处,在
於她的平凡;为了助人,她刻苦丶淡泊丶忘我,臻於极致」。
  面对突然聚焦的镁光灯,陈树菊仍不改初衷,依旧守着她的菜摊,以「一把三十丶三把
五十」的点滴金额,累积她的行善资本。她对记者说,自己没有那麽伟大,她的事迹不值得
一提,因为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做得到。她又说:「钱,要给需要的人用才有用」丶「舍得
就是获得,捐钱不算伟大」。陈树菊的宗教信仰为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她舍己为人的义
行,我们却看到了菩萨慈悲的光辉。
  为了助人,对於钱财这身外之物能舍到极致,丝毫不为自己的安逸考量,这不正是放下
我执的一种洒脱与自在吗?对於「我」的贪着淡泊到了极处,面对个人的生死大事,想必亦
无所畏惧吧!学佛人修菩萨道,追求佛果的圆满,第一课就得学习舍得丶放下。唯有舍得,
才能真正「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唯有放下,才能不被虚浮的名利与纠结的
私情束缚,来去自在。陈树菊或许不能与佛门的出世圣贤同列,但她「能舍」的精神与情操
,绝对是学佛人效法的典范。

第412期 公元2011年2丶3月发行

标签:学佛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