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五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怡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五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有个志道禅师,是广州南海人向六祖大师请法,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唐朝学习读诵涅槃经的人非常多,志道禅师学习涅槃经十多年了,不明白其中真正佛法的意思,请教六祖大师。师曰。汝何处未明。你什么地方不明白?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在这个地方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你有什么疑问呢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为色生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我们平常都是这种观念,因没有接触般若法呢,什么观念呢?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为什么我们要学佛?学佛做什么?人们经常会这样说也这样想,因为诸行无常。怎么无常呢?首先我们寿命无常,谁都害怕一个死,人避免不了的生老病死,为什么苦,就因为无常。人生下来就有死,不断地在长大衰老,要面临死亡,所以人们最大的苦是要面临死亡。因为无常,还有每个人要面对世间的事,自己有喜欢的事,再欢喜的心情也有担忧,就比如说人做了富翁有了钱,他也担忧,身体得病,担忧自己活多大岁数,怕自己寿命无常,现在自己风光了事业有成了,又有担忧,担忧好的境界不会长久,也是离不开一个无常。。所以这个无常是心里最避免不了的担忧,因为他无常。所以学佛要修行,要离开无常,离开生老病死苦,因为这去学佛去修行的。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是生生灭灭的,好的事情不会延续长久的,我们的寿命现在活得挺好,无常到来觉得很痛苦。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什么是生灭灭已呢?生生灭灭的苦乐境界。我们苦乐境界是无常的还有个长的是什么呢?就是寂灭把苦灭了,人们在修行当中找这个苦从哪来呢。他发现了我们的生来病死苦包括八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种种的苦,从哪来呢?从心里面来的。发现自己的心是无常的变幻的。遇到喜悦的事情他高兴了,可是高兴当中又担忧了,担忧保持不住,延长不久,所以想取个寂灭,把这个能知觉我们的苦乐的这个心去掉。灭掉他了我们就不担忧了,没有这个担忧就是长乐了‘寂灭为乐’,志道禅师听到这个话觉得有疑问,就问六祖大师,最后六祖大师问他你得疑惑在哪?你有什么见解呢?一切众生皆有二身。为色生法身也。他接受的思想是什么呢?有个法身是不灭的,有个色身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的身体无常,到老了衰老以后会死亡,有个法身不会灭,我要证这个法身。这是我们普遍的观念,都是这个思想,这个思想有问题没有呢?对不对呢?下面就知道了。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这个话就有问题了,如果不了解佛法真实义的人,一切的修行就遵循这个思想去做了,怎么说了,这个色身是无常的,会老的,还是有生有灭的,这个身体老了死亡了,然后又转成一个身体,又开始生,又开始灭,可是有个法身他是有常的不会灭的,他为什么不会灭呢?无知无觉这句话就有问题了,志道禅师没有把涅槃经的意思看懂,能生起这个疑虑就是他理解错了,他把法身当成无知无觉了。如果法身是无知无觉,那我们修什么呢?直接修的没有知觉了,植物人就无知无觉,还活着无知无觉,尸体呢也无知无觉。如果把这个也当成我们的法身,这句话没道理,因为什么?我们修来修去无知无觉。无知无觉那就成了涅槃了,那简单了,人打了麻药针也无知无觉,所以这句话问题就在这里,可是也不稀奇,按我们常理的修行都是这样。经常我问这些修行人,你坐禅为什么呢?我坐禅坐到无念,坐到没有妄想了我就涅槃了,涅槃是什么?不生不灭了,就解脱了,为什么?没有妄想没有妄念,他就不会起烦恼了。还有这些念佛的,念佛怎么念呢?念的没有妄想了,一心了,这样我们就不会知觉这个苦了,也不会起烦恼了,这就是解脱?如果我们不细致的去思考,不去真正的分析辩证,以为这句话是对的,人们修行就是修的无知无觉嘛。对这个事物无知无觉,清净了,其实这个思想是错误的。为什么错?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这志道禅师从没见到六祖大师之前,证明志道禅师是很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思想的人,他接受‘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有常,就不会有疑惑了,不会找六祖大师探讨这个究竟了。正因为他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如果说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有常,这个要寂灭为乐了,他就疑惑了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色身乐从哪觉受呢?我们平常高兴不高兴,苦乐是由我们身体去觉受的,别人赞美我们,耳朵听到了,所以高兴,别人毁谤我们对我们不恭敬眼睛看到了不高兴了,都是身体在起反应,他就琢磨了,色身能受乐,感觉到寂灭是乐,可是临终的时候死亡的时候四大分裂,那个是痛苦呀,那怎么叫乐呢?他就怀疑了,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他以前接受的思想是什么呢?法身是不觉不知,就没痛苦了,他说不觉不知就像草木瓦石,怎么能知道乐呢?这个寂灭为乐究竟在哪呢?涅槃经上提到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究竟是谁在受乐?谁在高兴?这就提出疑问来了。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这是他的逻辑思维,这是他接受的那种思想。说什么呢,说法性是生灭的体,为什么这样说?你生生灭灭哪去感受呢?从法性去感受了,所以从感受而来,他是体,感受是用。五蕴是生灭之用,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成为五蕴。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境界都是五蕴。为什么呢?色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形态物体,受是我们的感受,想是我们的思想意识,行是我们心里面的行为造作,识是我们的分别意识。所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境界。这个思想境界从哪来呢?就是从五蕴色受想行识,每个人由于我执我见,所以每个人蕴体不一样,色受想行识不一样,包括动物,我们看到猫和狗,他有他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体,有他的境界,我们有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境界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都一样呢?是共业!这个共业指的是什么呢?同样的受想行识,同样用我执我见看到的事物,物体形态和感受物体形态对于我们的刺激,还有思想意识想到的,去分别去造作去体会感受所有的外界与形态。这五蕴一样了属于共业。我们是人,我们是共业,我们受想行识都很相像,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环境和我们生活环境才能达到共识。共同的认识。比喻,我们寺院的狗和我们也生活在一起,它所感受的色受想行识和我们不一样,你看狗他吃大便,我们人就不会,看到这个脏,它对事物的认识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比它高级先进,所以我们取向文明卫生,我们的感知和狗不一样,它不懂卫生不讲卫生,所以看到的五蕴世界也不一样,理解不了我们的五蕴。三字经上,以前也讲过,这个法界怎么形成的,我们的五蕴世界怎么形成的?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

  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我们的思想从哪来呢?没有始没有终,没有时间纵横的时差,也没有个头没有个尾。免强立名为法界,他用什么为代表呢?用法界,你所接触的一切实物形态和你思想行为的一切造作,形成了法界,法界的本性就是法身。法身是什么呢?是我们的知觉,我们所看到的所见到的一切,从哪来呢?从我们的知觉而来,所以说法界的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法界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知觉。我们做梦在梦境当中有一个五蕴世界,色受想行识,看见东西了,和人说话了,感受了,感受好坏,感受时间长短,他有一个知觉。和我们在梦里醒来的知觉是一样的。因不觉号无明,为什么不觉呢?因为我们的知觉,时时刻刻没有离开色受想行识,知觉本身是有感受的,可是加了一层每个人的感受,每个人自己的思想意识,就形成每个人的五蕴世界了。每个人感受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绿色衣服,有喜欢穿黑色的,你要给他别的颜色他就不喜欢,由于喜欢不喜欢,自己的嗜好不同,所以形成了自己的偏执的五蕴世界,对自己的思想认识,思想意识,和外面所接触到的形态,自己有一个我执的思维境界。认为我喜欢的这个行为动态,我喜欢的一切事物,这是我的。不喜欢的我尽量排斥。所以就因为这个独立性,自我的独立性,就形成了独立的五蕴受想行识,这就产生了无明了。无明从哪来?我执!我执一旦产生,你对事物的观测力就不敏锐了,加上我执了嘛。同样的事情,你看一件衣服,由于颜色不同,所以你喜欢的你认为是好衣服,不喜欢的认为它没用,不是好衣服,可是给了正好喜欢的人,他就有用,他就觉得好,那又形成他的思想。所以这个不同造成了我执的境界。偏执了,把真正的能观能觉的法体本觉的清净,很圆满的觉知,被我执所迷了,所以成为无明。空色现,情器分,因不觉,号无明,三世间,从此生。空和色,佛法处处讲了空和色,什么是色什么是空呢?色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境界,空是什么呢?生灭变幻的,无常。三世间,从此生。三世间是什么呢?五蕴世界,国土世界,还有一个众生世界。国土世界是我们这个土地上,山河大地上;众生世间是我们看到的有情众生,动物人,还有自己我执的思维境界色受想行识;这形成了我们的五蕴体,形成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了。返回来: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这是志道禅师说了,他把五蕴看成是生灭的用,他说的是法性,也是说我们的觉知,有了自己的觉知成为色受想行识,自己的思维境界了。是由觉知产生五蕴,一体五蕴。是把色受想行识当成五蕴,我们看到的物是物体形态,受是我们的感受,想是我们的思想意识,行是我们的行为造作,识是第六分别意识。这都是觉知而产生的,本来是一个觉知,而产生的这么多,他又归纳成五蕴了。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他把生灭当成常的了,怎么常的了,生是从体产生用了,就像我们本来心里面清净的,生出一念来,我想做什么,就开始行动了,这是用;你把这念头灭了,他又归到本体了,他这个说话似乎很相近,跟我们正确的逻辑思维很接近,可是呢,有差别。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听是什么意思呢?听是任性的意思,任由的意思,更生是复生的意思。他说如果确立了复生之说,生生灭灭的复生之说,就有了有情之类它不会断灭了。因为我们的觉知是我们的本体,生死是我们的用,那把生死归到本体上,他就不会断灭了吧。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如果没有这个复生之说,生还,灭还归生或者是死在归生,则永远会寂灭了。这有点绕,说的是什么了?按照他的思想,被绕进去了,听不明白,我们知道一下就行了,本来他这个说法就不通。同于无情之物。,都是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他这个意思说什么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一切的无常从哪来呢?从我们心生起来的,如果把我们的心灭掉以后,都不是归了寂灭了,他就想一切寂灭都是涅槃了,不生不灭了?他把这个不生不灭当成灭了,不去生起妄想妄念了,你看了下文就知道他说的有道理没道理了。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六祖大师没给他解释,他的问题提的挺复杂,所以真正的解释在哪呢?你按照他的思维解释永远解释不清楚。他把一切事物的形态觉知归纳成2种了,一种常一种无常。他认为法身是有常的,所有看到的一切行为动态是无常的,他用常见和断见去概括了,就像前面讲的取两头了,两头是什么?不是有就是无,不是常就是断。所以他这个思想境界就不对,六祖大师呵斥他了,何习外道断常邪见。你用邪见常和断去衡量这个最上乘法是不对的。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按他的意识怎么说呢?你色身以外还有个法身在呢,不知大家听得懂听不懂,有点绕!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外还有个寂灭。这事刚刚志道禅师他的见解。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他认为是什么呢?离色身外还有个法身,离生灭外还有个寂灭,又说了涅槃长乐,言有身受用,说涅槃常乐有身体去受用这个常乐,这是什么呢?斯乃执吝生死。这是执着生死的,还有住到世乐上,他把生死和常乐执着到自己的感受上。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六祖大师没有用他的思想见解去解释,翻过来去引导他另外一个注意力去开阔他这个思想。怎么说呢?汝今当知。你现在应当知道,佛是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相体。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佛为迷人说法呢,所以我们要理解经书上的意思,好多人看了佛经,按照佛经的原本去思想去修行了,他就错了,错在哪?佛是给迷人说法呢,他没说佛法。怎么给迷人说法呢?你执着个念,执着个求所以经书上说了,你好好念,念的一心了,好好求求佛菩萨加持,加持脱掉我们的贪嗔痴,是用这么个引导的。你直接说求也没用,念也没用,他就不会更进步了,你喜欢念还念,让你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就没这个念了嘛,只要起一个念就不会一心了;他要求了,求加持,就有个加持,当他求到无求的时候,他的加持舍掉自己的贪嗔痴了,先是求的为自己,慢慢求着求着为了众生了,为了有情众生,这个求的过程就舍掉我执的贪嗔痴,舍掉自私了。有一个小本的金刚经上,六祖大师做的续:经是径也,径是什么?是道路,通向觉悟和智慧,每个人都有我执贪嗔痴,所以他就有痛苦就有烦恼,如果你给他讲明白了,他就没有贪嗔痴烦恼。所以经书上处处讲的道理,你看前面讲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个引导,怎么引导?一般人怕苦,怕苦你就要取向寂灭嘛。你把你的烦恼灭掉了,灭掉你就乐了,是个比喻。可是不明白的人呢,做成追求了,把乐做成追求了,他又求乐去了,是比喻不是真正的乐。你没有苦了,比喻就是乐,是比喻,人们不明白就贪求了。照着经书上所说的道理去执着,反而更迷了。所以六祖大师就为他解说了。佛为一切迷人说法呢,五蕴和合为自体相。我们每个人迷在哪了?认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是正确的。所以学佛法也是这么学的,把佛法的意思用自己的思维意识套用了。所以他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佛法是引导你离开你的我执五蕴,离开你的我执境界,这个引导你得明白了,你去一套用,把经书正好套在你对我执境界上,我执我见上了,所以那就变了味了。反而更执着更迷了。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所以认为自己的五蕴想法,自己的思想行为意识是正确的,把一切所分别的法,法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一切境界,想到的一切境界,认为是外面的尘相,分个里外了,所以好生恶死。念念迁流。所以要离开自己讨厌的,所认为的外面这个外相,要远离这个外相,远离这个苦,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的境相,取于自己内心的一种寂灭,境界;所以在这个当中就贪生怕死了,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人们都修行为什么呢?离苦得乐。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好好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世界太苦了,等去了极乐世界就享乐了没苦了,因为什么呢?去了极乐世界不用生老病死了,不用受苦了,也不会衰老了,也没有这些怨憎会了。怨憎会是什么?和自己有怨恨的人仇人会聚在一起了,也没有求不得苦了,想什么来什么,现在人们的思想不就是这样?认为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是苦的,极乐世界是乐的,所以我们要离苦得乐。变成念念迁流,念念都想着去,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不知道你现在见的这个世界是梦幻虚假,你往生的那个极乐世界也在梦幻虚假。因为什么呢?心识所现!所以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他认为离开这个境界去另外一个好境界去受乐,就会常了,这儿是无常。其实他不知道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都是你心的作用。所以维摩诘经上说了,心净则佛土净。你心不贪不嗔不痴了,你看到的世界就不会起嗔脑、贪着这些苦乐觉受了。我喜欢的高兴,不喜欢的憎恨。你心平了,心静了,没有贪嗔痴了,内在没有贪嗔痴的素质了,他看到什么都生欢喜了。又提到冤亲债主了,你把人看成冤亲憎爱了,对我好的是他应该的,他前辈子欠我的,这是还我来的;对我不好的,是我上辈子欠他的我还他呢,是来讨债了,你要这样想他始终不会平静,他有一个高兴和不高兴的,在刺激着他。所以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高兴的不高兴的态度去对待了,他就不会平静,就不会没有贪嗔痴,总会有贪嗔痴的。反过来我们要看每一个人,当亲属一样看,当父母一样看,当姊妹一样看,他就不会起那种憎爱之心了,不会那么嗔脑了,再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有觉悟呀!未来都要圆满的,都要成佛的,我们要生起恭敬心,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出现了,不会那么多冤亲憎爱出现了。所以说净土在哪呢?你在这里心不净,去那还不净,这个五蕴世界显现的还是痛苦,还是生老病死。所以解决这个痛苦在哪呢?还是在我们的心呢。不知道的人却要驰求,终日驰求念念潜流,他是以常乐涅槃为苦相了,怎么呢?他认为不断地求,他最终有个乐呢,有个涅槃,就像现在观念中,念佛,不断地念,念了以后我会去极乐世界享乐了,这个无始终无内外,你用这种心求乐,他永远没有终止的时候,永远在你苦苦的追求当中。所以把即生即灭的涅槃不生不灭的当成一个苦相了。因为什么?因为你追求了,追求就是苦呀,他不会得到真正的乐。因为它不是求来的,是因为你要真正转识成智。他没有尘劳妄想了,没有那种烦恼了,他就变得乐,变得没有痛苦了,这就是乐。乐就是一种比喻。佛愍此故。佛为了怜悯众生,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六祖大师到这就给他解释明白了,他为什么不明白寂灭为乐呢?实际寂灭为乐是佛怜悯众生,做的比喻。他没有个乐可受,如果有个乐可受他就苦了,所以寂灭为乐是比喻。他把比喻当长久去追求了,所以他不明白,作为苦相了。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你感觉这个乐是你心的感受,真正你不去追求我执,这一刹那,他没有生没有灭的,只要有生有灭就离开这个刹那了。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你说你烦恼了,你在灭这个烦恼,没有个烦恼可灭,你不烦恼就行了,烦恼也是你的心,快乐也是你的心,你不去烦恼也不去快乐,不去烦恼就灭了烦恼,不去快乐你也不追求乐了,所以有求皆苦嘛。他把修行当成次第了。这个心修行在哪?就是心,心本来是清净的,如果把修行当成次第,他首先找烦恼,找到烦恼然后灭烦恼,灭了烦恼还要追求乐,追求涅槃之乐。所以他绕进去了,本来这个心回归到不去烦恼那个时候了,那一刹那,把这一刹那保持住了,没有生起烦恼念的时候,那你这心是清净的,没有趣向苦也没有趣向乐,这是真涅槃,不生不灭的。如果把修行当成次第了,他就去找了,找见烦恼,灭掉烦恼,再找涅槃的乐,就离开你的真正的不生不灭了。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是指的这个乐是比喻!寂灭现前了,你把烦恼灭了,你寂灭现前了,没有个现前,灭了就是现前,本来是不生不灭,生起一个烦恼念来,我生气了,别人对我不恭敬我生气了,我然后在想,他是我的过去父母未来佛,我不要生气了,他说的话就像我母亲说的话,我不应该生气,他又不生气了。怎么归到寂灭呢?他在找个寂灭,不生气的寂灭,然后取向一个涅槃,这就是人们印象当中的修行,平常人们思维当中的修行,这个修行是错误的,这样的修到了最上乘法是错误的,没有次第。你心不去妄念不去贪嗔,就是你的涅槃真乐,也不要取向乐,也不要取向灭烦恼,保持你的原样,不动!不动还要有觉知,没觉知又变成草木瓦石了,无觉无知了。他前面把这个不动看成不觉不知了,我不觉不知烦恼了,他就不烦恼了。所以他没有把涅槃经的真正道理领会明白。涅槃指的是什么?不是死亡,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在哪?就在我们的知觉当中。知觉不去贪嗔,不去起妄想妄念,这就是涅槃,不生不灭。怎么说不生不灭呢?因为我们的知觉常在呀,睡着了也在,醒来的时候也在,高兴的时候也在,清净的时候也在,就看我们怎么用我们的灵敏觉知了,运用好了是不生不灭,运用不好就迷到贪嗔上了,迷到我执我见上了。(上)

  上节课讲的是志道禅师看涅槃经,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问题,上不明白,六祖大师不用他的思维道理去解释,另外给他讲述了什么是生灭什么是寂灭。现在我们接着讲,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如果真要把法色身作为生灭无常的,另外要追求个法身去修行的,六祖大师定论了,确定了叫什么?谤佛毁法!一般每个人修行取向都是有一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种思想。怎么去体现呢?他认为我们生死无常,这个世界也是苦的,另外去找个极乐不灭的法身,要成佛,说起来都是这种思想啊,都是这样做这样修的啊,其实是不对的,那是谤佛毁法。因为什么呢?

  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六祖大师一语道破。人们对佛法的疑问,对自己的思想执着,起了疑惑不明白,用自己的我执境界去把佛法的经文教理拿来说个想象的思维辩证,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明白佛法。六祖大师直接说: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什么是无上大涅槃呢?什么是圆明常寂照?不是和我们无关的,每一个人每一天时时刻刻都在用的,有的人就不承认,有的人就认为涅槃离我们很远,我现在念佛呢,什么时候念的了生死了,了生死了,一想后面还有声闻圆觉乘呢,还有菩萨乘呢,还要成佛,很远很远。。实际不是!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时时刻刻都在寂照着,因为每个人都有知觉呀,不是死人呀,你就死了知觉也在呀,换了个身体去知觉而已。所以无上大涅槃时时刻刻在我们灵敏觉知当中,就是你的觉知呀。你只不过觉知让我执我见俘虏了,所以有你的你知你见了,也有你的烦恼了,你的知觉就是你的涅槃。为什么呢?圆明常寂照。本来清净的,你的清净本体,你的聪明才智,你要不加我执第七末那识,还有第六我执的分别意识,每个人觉知觉悟都是清净圆明的。就因为你不明白不知道,也不会运用,所以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凡夫就是不明,不明佛法的凡夫,以为是死,怎么死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把烦恼灭了,把我们的身体死了,色身死了以后,我有个常乐呢,我去净土了,享乐去了。我的烦恼灭掉了,我就了生死了。所以凡夫愚昧的人认为是死亡,色身死了,再把我们的烦恼死了,这不是涅槃了?这句话人们认为还挺对。外道执为断。外道执着断灭见的,怎么断呢?我们认为烦恼是无常的,把它断掉了,断掉了还有个有常的,诸求二乘人。说的是声闻圆觉乘的人,目以为无作。以为入了定无所作为了,生了涅槃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在定中有什么作为呢!什么是定?就是让我们的思想不去行为举动了,不去想了,定里面不去想了,也不去造作了,这就入了定了嘛。二乘人以为这是涅槃。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这都是什么呢?这是自己的凡情所执,我执我见所执的。他认为这是涅槃经上说的。涅槃经,声闻圆觉以为什么呢,灭了烦恼入了定,这就是涅槃。这都是什么呢?六十二见本。六十二见是什么呢?就是所有归纳的外道见解,就是不圆满偏执的见解。要讲起来也很多,这六十二哪来的?还是色受想行识那来,色受想行识对常和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每一个对起来,加一块一共六十二。这都是每个人对事物的思想行为不正确的一种判断,所以是外道邪见,归纳起来要细分很多,有六十二见。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把这个当成妄立的虚假名,不是真实义。护国仁王经上说了,人起一个念有九十个刹那,一个刹那有九百个生灭,你想你的思想境界,你的偏执境界有多少呢?一个念千千万万个,千千万万个我执我见。所以都是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不是真实的义啊,都是你心里面妄动的。妄起妄想的。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只有真正能超越了这些凡情俗念的人,量就是你的执着,你超越了你的执着量度了,这就是过量人了,这就是觉悟的人。通达无取舍。真正通达了,没有什么可灭的,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无取无舍。这就是一句话:烦恼对我们人而言,每一件高兴的事不高兴的事对我们而言,这个事情没好坏呀,是我们的心有好坏,心在起作用。你像有的人挺讲究,以前我从小有个练武的师傅,他们家有个大柜,从祖上一直,祖祖辈辈谁都不能坐,你要坐到他柜子上,那就是欺负他祖宗了,他那柜子还很矮,矮柜子,人们不知道进他房间一坐柜子,他马上就生气了。人挺好,什么都能容忍,这个容忍不了,他讲就嘛,祖宗留下的,你要坐我柜子等于在我祖宗头上拉屎,所以非常气愤。所以这就是人们的执着,换一个人不讲究,把柜子当凳子随便坐,他又一个心念。事态物体对我们人而言,对我喜怒哀乐而言,没作用;是你的喜怒哀乐起作用。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无取无舍。没有什么取舍的,这不对,去掉,那个对,增加,他没有这样。因为物不碍人呀,物体对我们人对我们心没有什么好坏。是你感觉得他好坏。他看开车的人,开惯宝马奔驰了,给他个夏利他就不喜欢,那是他的作用,车有什么反应呢。所以真正通达明了了,对事物的取舍没有自己的分别造作,事物对他也没有什么障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这就说了,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我们要知道五蕴法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谁用了?有个‘我’在用,人们做梦没有说别人梦到什么,老是我在梦到。。。和‘我’有关系。梦中是一个五蕴世界。我有一次做梦让狗咬了,咬住不放揪都揪不开,最后揪开了,想起来还痛呢,第二天还痛呢。。梦中很真实呀,那个境界到醒来还痛呢,肉皮也没变色,也没有破,但他还痛。你说痛在哪?痛的是‘我’,因为有这个‘我’在执着这个五蕴呢。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要明白!‘我’在这个五蕴当中起作用了,如果五蕴当中没有‘我’,那狗咬我也不痛了,对吧?我如果再做梦,随便咬。。。在现实当中也一样,别人骂我,骂谁了?那和我也没关系,我不执着我,骂就骂了,骂这个身体随便,他也不会把我这个身体灭掉了,还活得挺好。所以说种种的苦乐觉受还有个‘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我们修行怎么修呢?要知道五蕴当中有个‘我’呢,不要执着。有个‘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你在梦中和醒来一样,梦中听音乐,有个‘我’在感受呢,一天两天时间长短也在感受呢。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我们要知道这个梦幻是谁造成的?梦幻是‘我’在感受呢,造成一个乌云的感想感受。在这个中间如果不起凡圣见,也不要做涅槃解。不要‘我’要追求个涅槃,也不要说看这个凡那个圣,这个法高,那个法低,二边三际断。修行干什么?就是断二边三际。什么是二边三际呢?二边不是有就是无,人不执着有就是执着无,执着有,我这个色身,我所追求的涅槃是个常乐我净的,我要追求我要成佛,最后要有个境界而成的,这都是边见;无有涅槃可成,不可能吧,人死如灯灭,三际是过去未来现在,也指的内外中间,三维嘛,我们就在三维当中呢,前后左右上下,内和外中间,在这个空间当中执着我去行去做。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这不是六祖大师说顺口溜,修行就是这样,要是说的太明白了,人们对修行没有信心了,说的不明白人们就迷到相上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是佛法?修行在哪呢?怎么修行?怎么去成佛?怎么去觉悟?每个人应当面对的问题,什么是真修行?这总体的一切应该每个人时时刻刻每天早晨起来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呢?活着我在做什么?你说光为了吃喝拉撒睡?谁也在做的,我怎么能想办法生活的好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最起码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业因现在的业果所造成的,都不一样,可是每个人都想着发展了呀,在我们原有的生活上要发展,要往大了做事业,要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的要好,有的人用这种思想就进入宗教了,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念佛我拜佛,我烧香求佛,民间的信仰是信大仙,大仙和人一样,脑子不清楚有时候说的颠三倒四的,他不值得相信,再说他也掌控不了这个世界掌控不了因果。有的说信上帝,他想了想上帝也在三界之内,没有佛大,他就想到佛了,佛是出三界的,佛最大了,求佛最管用,把未来的生活和希望和以后的发展寄托到佛的身上了,这是人们进入佛门的普遍思想。这个应该研究研究,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实现呢?佛能给予吗?在佛教的正确思想里面是没有!不可能!你看我们佛像里面装藏的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偈。什么是法身?法身就代表我们的真理,一切的事物运行的规律,是由因缘儿定的。因是什么?我们起因就像种一棵种子一样,种玉米你得施肥浇水,然后开花结果,长出玉米,磨成玉米面,能吃窝头。这个过程是因缘,施肥浇水是条件关系,这就是因果,这个是因缘的过程,万事万物,我们我执的五蕴,都是这样造作出来的,也是这样体现的,所以说这谁都改变不了,不昧因果。还有人说为什么有加持呢?加持有没有?有!灵感有没有?有!从哪来?我们要找到根源,不是从外面来,都是从我们心来。金刚经上说: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那佛怎么护念我们呢?用心在护念我们,我们的心和佛的心一样吧?和佛本体一样,之所以我们有心,和佛一样,所以就有善护念,所以就有加持。可是我们知道加持了,也看到加持了,我们想用这个改变我们的五蕴,也就是改变我们的现实,也就不去种种子我们就想结果,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现实因果,我们学佛干什么?从哪去学呢?看到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系南传佛教,那是原本的佛教修行,还有藏语系,再有就是我们汉语系,种种的修行都不一样啊,去哪都不一样,去了日本是日本的佛教,去了韩国就是韩国的佛教。那佛法究竟在哪呢?那什么是修行呢?你念咒是修行?还是那观心是修行,还是这念阿弥陀佛是修行?是我们要值得考虑的问题。所以不用盲修瞎链,真正找到原本,原本的佛法在哪呢?原本的佛法就不在我们每一种形式当中,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修行呢?那都是人们的习惯。在西藏是西藏本土那种习惯。我们可以看到,从礼拜,转经筒到持诵,还有我们中国,中国的法器更多了:木鱼、鼓、引擎,这都是中国的道教的。可是在原始佛教里面没有这些,那是不是佛教?都是佛教!那什么是佛教呢?所以佛没有教给我们方法,从来没有教给什么是佛的修行方法,你从三藏十二部能找到吗?没有,八万四千法门,你自己的方法认为就是佛法,实际都是自己方法,你喜欢持诵还是持诵,还要解脱还要证悟,他喜欢礼拜还要礼拜还要证悟,看你用意在哪!什么是佛的方法呢?无相无住无念!为什么让大家看《血脉论》呢,那是释迦牟尼佛一直传承到现在的血脉传承的思想。就那个方法,那个方法里面没有方法。金刚经上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佛说了什么法呢?金刚经还说了,若说佛有法可说,是为谤佛’,佛无法可说!佛说的法都是对众生根基说的。刚刚前段文还说过,佛愍此故。佛怜悯我们众生,乃示涅槃真乐。为了怜悯众生所以按照你的方法去讲了,指示呢!那佛传了什么法呢?你看了血脉论就知道了,一开始就讲了: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千佛后佛,只言传心,不立文字。这才是真传呢!所以人们追求的那种“我有个大法,可以成佛”,你要真正明白了,那个成不了佛,绝对成不了!佛没有告给我们哪个法,可是处处教给我们修行方法,这个法在哪?在我们领会呢!领会了你就觉悟了,不领会迷到你的我执相上,永远没个法。所以每个人的法都是每个人的我执我相,我执我相你怎么破除你的烦恼习气呢?有位居士说了,能破除你的习气是真功夫,你在我执我相上去修行正好增长你的烦恼呢。所以说什么是佛法呢?什么是修行呢?实际坛经里面时时刻刻都提到了,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我们的本觉常在呢,你不要迷。怎么不迷呢?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就在这个梦幻凡圣这种境界当中,不起凡圣,不做涅槃解,这才能二边三际断呢。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时时刻刻在用呢,怎么用呢?眼睛看到这了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六根在用呢,而不起用想。我们听到了看到了,琢磨到想,那就是多余的妄想,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时时刻刻这样用。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那外道是什么呢,前面志道禅师说了:若言法身无知无觉。他就错误了,怎么错呢?坛经原文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他是不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那就不知不觉了吧!呆若木石了,把我们的心性泯灭了。要分别一切法,不是我执分别,前面坛经讲过,善能分别诸法相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的自性本来有分别的,可是我们又加上了我执的分别,不要加我执分别,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不要分别想了,那是多余的,加上我执的。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什么是涅槃呢?涅槃经讲的是什么呢?六祖大师用偈颂简单的一说都概括了,画龙点睛指的明了。即使劫火烧了海底,就像风和山拍击的响声那样,翻江倒海一样,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涅槃在哪呢?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这就是涅槃!善能分别诸法相,又不迷于外相执着,不谜于贪嗔痴,也不迷于色声香味触法。修行在哪?修行就在这每一念就这样用呢。我们是活人,眼耳鼻舌身意时时刻刻在用呢。你看你怎么用了。外道是停下来,把身体往那一放,双腿一盘,山洞里一关,他认为眼耳鼻色身不用去找色声香味触法,不让他去造业了嘛!人们的概念,不要去分别了,他这么灌输,可是你五蕴还在想了呀,脑子里面还在想呢。从山洞出来,腿一伸直又进入这个境界了,还是应付不了。所以修行就在每一刹那,每一念,看你怎么去用,又要起分别,又不做分别想,这么去用。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六祖大师说:吾今强言说。我现在是勉强跟你说了令汝舍邪见。实际这佛法用不着说,用不着解,为什么呢?把你的偏执偏见讲没了,你真领会了,他就是本觉,每个人本有的。就像听课不明白,每天不明白,一听明白了,明白也是你得心,不明白还是你的心,只不过中间多了一层解释,解释怎么解释呢?绕着你解释就不对了,先指正你,所以六祖大师对志道禅师,没有跟着他的想法去解,直接把他的偏执偏见指出来邪见指出来,他一下明白了。所以勉强给你说了,实际用不着解说,你应该明白。就是你本来明白加了邪见,把邪见去掉你就明白了。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所以说不立文字,六祖大师说不要根据我的言语去另外找出个解释来,那你就能知道少分了,那你算明白了。真正的明白那就是彻悟了,圆满。所以说跟着言语跟着自己的见解,把这个邪见又拉回来了,还是不明白。不立文字是什么?是不要照着文字去延续,到自己的正觉上去掉邪见,真正去感悟,这才是明白经书上说的道理呢,明白才是你的心呢,这才是佛法。不明白邪知邪见,那就把佛法错认了,那就谤经谤佛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说到这志道禅师马上明白了,机缘品说了很多禅师也是后来的祖师,他们的感悟过程。我们回想一下总结一下,这个佛法究竟在哪呢?我们修行从哪修起呢?所有来问六祖大师的禅师们,都是精通教理的呀,并且多年深造学修的,那禅定功夫也很深的。为什么来这几句话得到佛法了呢?关键在哪呢?会修行了!有的直接开悟了。我们回想一下,人们把祖师的修行,把禅宗的修行当传奇一样,可是修行就这么简单,我修了一辈子,你一下就明白了?我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一下就成佛了!怎么想不通,人们概念当中总得有个累积了,过度了。好比盖房子,总得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怎么也的垒起2米多高啊,垒1米高那成狗窝了,在人们的概念当中要有过程。为什么能生起这种观念?为什么要这样执着,就因为他没有确立成佛的标准在哪!我们运用的智慧是什么样的。前面说了: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佛法不讲事相,因为事相都是我执我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相,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这都是从你的我执邪见当中分别出来的东西,如果在这上面取个究竟,那永远没个究竟,也没有彼岸。前佛后佛只言传心,就是这心,我们成佛也是这心,烦恼也是心,当众生迷了还是心,把这个位置找准。刚刚说了他得有个过程,就像垒砖垒瓦,我得建起个形象,你得有个过程,成佛你得有步骤。他忘了这个心不是相。心是什么?能包容一切,可是心只能一用。为什么?你烦恼时,你就高兴不起来;高兴时候你就忘掉烦恼了。关键你把这个心,它是什么作用,把这个明确了,你在确立你的修行。所以这些祖师们2句话明白了。那他习气哪去了?人们说明白了习气好解决了。真正明白了就没有习气了。为什么?你知道你的心一用了,你的心哪都不用无住了,我们一个妄念都不让他生起来去邪见,还不让本觉泯灭到我执空境当中。所以一句话:一念不生全体现。你一念不生,那个妄想怎么找你呢?那个烦恼怎么去攻击你呢?攻击不了。所以这个修行,找不对位置你觉得很累,也很复杂,到处去持求,到处辛苦的去做,做一个过程,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往起垒。他不是盖房子,就是这用,这个心往哪用!常应诸根用。就在你的六根门头里,怎么用呢?眼耳鼻舍身意,怎么用呢?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就这么用!你的心即能分别又没有我执的分别想法,运用你的本觉的分别。这就无住了嘛!不去找你的色声香味触法,去攀缘,这就回归到你的本觉上了。那这个修行在哪呢?修行如果在盖房子上,和你的心性没关系,在你的心,在转识成智上呢,也没有什么可转的,心不去妄了,它就变得静了,变得圆满了。他就是智,转识成智。所以你要是转越转越远。所以佛法讲的是不立文字。在哪呢?不在文字上,在你的心当中,领会当中。修行在哪?在你的作为当中。作为怎么体现呢?体现你的身体力行。不起凡圣见。不做涅槃解。不要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别人不行,就这么作为,心也不要这样想,做事也不要这样做。你认为自己了不起,别人不如你,那你的我执我慢起来了,你肯定讨厌别人,不如你的你要小看,比你高你要嫉妒。嫉妒怎么办,说他的坏话,排挤他,这就出来了。怎么体现?体现你的心平等了,不起凡圣解,作为呢?自然作为的很平等了。待人接物谦恭礼敬、普行恭敬。所以修行在哪?你心里达到平等了,你在事相当中就体现你的忠孝仁义了。体现出你的善举了,不去嫉妒人了,对谁都谦卑恭敬。所以修在哪了?修在我们的善举上,行在哪?要行在我们心性平等上。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