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六祖法宝坛经》讲义 怡僧法师主讲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怡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六祖法宝坛经》讲义 怡僧法师主讲

  忏悔品

  上节课我们讲的坐禅品,这节课我们开始讲忏悔品。忏悔品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呢,六祖大师为来这里听法的人说自性和心行,还有无相忏悔,自性四弘誓愿;自性三宝规戒,还有自性一体三身等。主要内容是讲这些。这些程序好比是在忏悔的仪式一样,所以取名叫忏悔品。前面定慧品坐禅品说的是我们心里面的心行,讲到了如何去用功。我们修行人怎么体现修行呢?都在心里面呢,不在事相上,心行不在事相,心行也不在我们身体的造作。就像经书上说的‘此法门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这坐禅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明白这一点。我们修行坐禅,不是只坐在那里叫坐禅,坐禅是心行。心里面怎么行呢?不是看心,心原是妄,我们现在的心里活动是妄心,贪嗔痴妄心烦恼;也不是让心静下来有一个境相,看境;也不是不动,你把心放在那里没知觉了;要明白这个。重复一下坐禅品,若言看净人性本净。若要看净,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啊,有妄念故覆盖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境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我们在造作着看,多出一个妄来,说这个看净,净无形象,却立净相,作此见者障本自性,却被净缚。坐禅品主要讲的这些内容。首先让我们心里铭刻,知道这个心不是平常我们想象的那样,它是净的或者是个不动的或者是妄的;都不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真正的自性,你拿不出个形象来,自性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也不是没有,有还拿不出来,拿出来的都是相;有人问了,我们修自性,自性是佛,自性成佛怎么去成呢?拿不出来看不到,要体会!这个心,你观照的怎么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能体会到;就是我们的知觉,我们的知觉谁能拿出来呢?拿出来让人看一看?有形象没有?没有!每个人都有知觉。这个知觉不染污的时候,不造作的时候,不执着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你要修行修出个形象来,修出个境界来,有个境界能描述出来,有个形象能够攀缘能够可以看?没有!所以把这个要识别清楚。尤其定慧品坐禅品,就是讲这个,讲得非常详细,非常清楚,有时间多看一看,在打坐当中去体会,不要用错心。用到境相上或者用到观心去断妄念妄想上,都不是顿悟法,不是真正用功的方法。就像前面的论议说了:前门拒虎后门打狼,来了妄念我就打,来了境相我又住到境相上,这都不是用功的人,容易住境,东一头西一头跑到妄想上了,乱了心;那都不跑不动,入到境相上了;也不对!心就是这样,所以自己就得体会琢磨。论议当中说:坐禅往往人们认为结跏趺坐才是,读了坐禅品以后,并不是!人们总认为两腿一盘双盘这是坐禅,或者单盘也是坐禅,以为盘着腿就是坐禅。所以六祖大师开示坐禅品,让人们清楚,坐禅不是盘着腿,盘着腿倒是好用功,不能说盘着腿就是坐禅,那就误解了坐禅了。坐禅在心里面,心里面的心行: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要明白,禅定这里面也说了,外离于相是禅;内不乱为定。我们听坐禅品,要细细看,知道什么是坐禅。在外境上不攀缘不住相不加思量分别,就叫做坐;那么在行住坐卧的思维中,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在坐禅,而无所障碍。论议当中说什么叫坐?我们在外境上不攀缘不住相,不加思量分别;前面也说了,坛经引用经典,自性是什么?自性有分别还是没分别?众答:有分别!有好多居士,学禅的学止观的学教理的,都很通达,最后到了这块不知道了。他说佛是无分别的,他不是指的我执的分别,他说我是如如不动的没反应的,这就错了。他怎么证实呢?就像金刚经说的,释迦牟尼佛修忍辱行的时候,格利王割截他身体,砍掉了胳膊腿,释迦牟尼佛都如如不动,他说佛没反应,砍掉四肢没反应,他就理解错了;是没有妄执的思量分别。对外界不攀缘不住相,不加思量分别。思量分别和分别不一样,思量是我执的分别;每个人的思量分别都不一样啊,以我的主观意识思想去想。怎么想呢?比喻一下:有人说了,这个法师不怎么样,在座的就我一个法师,我一听就是说我呢,我肯定要生气了,这是我的思量分别;反过来你们肯定没反应,你们不是法师,那是你们的思量分别。真正的法身也就是我们的自性,能善分别一切法,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是什么?不是像木石一样,砍我胳膊我都不知道。不动是什么呢?我们的自性,真正见了性他不染着,不攀缘,不进入我的思量分别,我执的思量;所以它能善分别诸法相,这个得清楚。这是我们把前面的坐禅品温习一下。前面讲了我们心里面怎么行,后面忏悔品是怎么做: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性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这段文讲的什么呢?讲的是六祖大师给广韶就是广州韶关一代来听法的人,说自性五分法身香,香是怎么烧,让你知道自性香,还有无相忏悔。于是六祖大师升座。来。诸善知识。又是称大家为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人们一听说五分法身香,一说忏悔,我们平常来寺院敬香,在佛前拜佛,去忏悔,平常在事相上这样做了,拜佛的时候求佛菩萨了,保佑家里人平安,保佑我早成佛道,早日往生西方等等。六祖大师给我们讲了烧香的意义在哪!怎么忏悔,这就开始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外道也要烧香拜佛,看世间民间的一些人,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烧香拜佛,从表面上都一样,也修行打坐,念佛,不知道的人,你怎么分别?我们佛教干什么?世界三大宗教是公认的也是合法的,基督教伊斯兰佛教中国还有道教,那不合法的宗教非常多,他也是念经。。也信佛,可是思想不一样,观点不同,他也想见性;怎么不一样?我们的自性无形象,他的自性有形象。他最高就是境相,入一种境界,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烧香要干什么,我们忏悔是从哪忏悔。。你才知道什么是佛教的修行。都在自性。我们佛法唯一的一个绝对,其他都是相对的就是自性。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觉悟了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名妄想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自性。只有这个才能觉悟,每个人都有,所以离开自性,真正这个觉性无相的无境界的,这种觉性。你要拿出个境界,拿出个相,这都不是!离开自性去念经去念佛去行道,这都是外道,不属于佛教。佛教讲的就是佛---佛者觉也。觉者—觉悟的人。怎么觉悟,就是让我们自性清净。自性不去攀缘执着,不去着我执的思量分别,这样才能觉悟。不能从表象看,他念经就是佛教,他念的也是三藏十二部。可是取向不一样。所以六祖大师说,五分法身香和无相忏悔,意义重大,就是让我们识别清楚,什么是佛法,什么是正信的修行。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性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你要真正知道了,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性佛。自度自戒。那你就不白来这听法了!四面八方从广州韶关来的这么多人,六祖大师说,你要知道自性怎么用,怎么在自性当中自净其心,那你就不白来这里了。除此之外,去哪?怎么修都不知道。怎么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呢?书上说的谁都能看懂,可是知道不知道呢?不一定!怎么念念自净其心。呢?我们坐着站着怎么用这个于一切时一切处念念自净其心?就是时时警觉!我们为什么迷了?就是不警觉,跟妄想跑了,妄想起一个念,起了贪嗔痴念,我们跟着妄想走了,因为我们不警觉。警觉是什么呢?警觉就是当下!就是离开前念了。不去攀缘前念,这个思量分别不连续了,这一分开我们知觉就清楚了,你看我们知觉都带着我执的,带着我的想法分别的,一旦离开我执的想法这一刹那,我们这个我执的分别就不在有我执的分别了,那是善能分别。所以做不到警觉断不开妄想思量,就不会念念自净其心。念念自净其心干什么呢?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什么叫自修其行呢?自修其行不是我们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他这个自修其行要明白在念念自净其心的步骤下,自修其行。有的老居士说了,我在家哪都不去,在佛堂里面,修的可好了,每天诵多少经,念多少佛。他修的什么行?那就不知道了,他也不知道,真正的觉悟是知道的。你要做到警觉,念念自净其心,每一念每个警觉都不跟妄想走,这才有这个自修其行呢。不是你一个人想怎么修就怎么修。那都是外道,和觉性没关系呀,你事相上如何?和你的觉性无关。所以这个修行建立在什么角度上呢?就是建立在你警觉的基础上,你才能谈到心行呢!平常你在迷惘当中妄想当中,谈何修行呢?那没有修行。以什么为证呢?打个比喻:有个老居士,从小就吃素,胎里面就吃素,一辈子在做善事,从解放前就修行,父母就是信佛人,念佛的,他每天听经闻法,现在他 80多了。一直是清净心,虔诚念佛诵经到现在。还有一个人不信仰佛教,和他同年龄,人家也没念佛不诵经,也活了80多,谁也不比谁少什么,福报谁也衡量不过谁。这是自己的福报,你说你念佛了有福报,人家不念佛的也有福报呀。过得挺好,也没穷,也没让6零年饥荒饿死。那修行的应该有什么好的果报了吧,为什么没有,那不修行应该有恶的果报了吧,也没有。所以说一切善恶业决定你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报,种恶因得恶报。世界上的人也在行善事,人们说持五戒,我们持五戒了,世界上人在造恶了,,,什么是五戒?杀盗淫妄酒,看看我们国家的法律!世界的法律,哪个法律不是戒杀盗淫妄酒?你还杀人去?那要判死刑。杀盗淫妄酒是对人而言的!你这杀盗淫妄酒都犯到人身上了,危害了人那是犯了根本大戒。所以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大戒都是以杀盗淫根本戒为基础的。其他都是随戒都是轻戒。以这个为中心。为什么呢?以人为本!这杀盗淫妄对人而言的,你对动物怎么打妄语呢?是不是?你骗狗还是猫,它听不懂。释迦牟尼佛的戒律给谁定的呢?给人定的!你就拿妄语戒来说,你怎么和动物犯妄语戒呢?对鸟对细菌对苍蝇打妄语可能吗?不可能吧!所以要明白戒律是以对人而言。就像不杀生戒,我们要做到的是,所有的众生都不去恼害,主要是人,一切众生我们要慈悲,这样从根本上引申下来的。怕的就是恼害众生。所以我们要明白持五戒,每个人都在持五戒呢,你念佛在修行呢,每个人都在修行呢。为什么呢?上尊下孝,一辈一辈就这么传承的,年轻时候撒娇,不听父母的话,惹父母生气了,当你有了孩子的时候,你就拿出自己的心血心力去教育孩子;去原谅孩子;不会去责备孩子,一代一代,这就是修行啊。你另外又哪里跑出个修行来呢?你念了多少经,比别人强,你增加了我慢了;真正你心里面改变了,这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返回来改变自己,打这个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呢,心行不在你事相上做了多少,在你心里面真正做到警觉了没有,觉悟了没有。。念念自净其心,每一念都警觉的不跟妄想走,这才能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法身在哪呢?看得到吗?法身就在我们觉悟当中。觉悟就是法身。为什么说他是法身呢?法身是伟大的,你觉悟了,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没有自私了嘛,你想的都是为别人,没有自己不就是为别人!你为别人干什么呢,那肯定为别人都是善事呀,为自己都是贪嗔痴了。这个法身为别人想的也大了,为自己想的就小。有的人在家庭里都自私,有点好吃的我先偷吃了,别让老公看到。。(众笑)别让孩子知道,等他们下班以前下学以前我吃了。你看多小!你没有自私,先想到家庭,再想到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你的作为就大了。那别人都要称赞你尊敬你。见自己法身。真正警觉了,心里面清净的不跟妄念走了,你才能见法身呢。见自心佛。自度自见。自心佛是什么呢?觉!我们皈依的时候,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天魔;皈依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愍故。我们皈依的时候就这样念。为什么不皈依外道天魔呢?什么是外道天魔?都是我们的妄想,都是引向你入境界,找个境界,找个佛可成,那都是外道天魔。我们的觉悟在哪呢?在自心呢!不在外面,所以皈依的时候就怕你跑到外面。让你皈依正等正觉。正等正觉不是外佛,是在我们自己,皈依到外佛那没用,佛早觉悟了。佛是为了让我们觉悟。皈依的时候是让我们警觉,归到我们的正觉上。这个警觉不跟妄想走,就是正觉!跟着妄想走了,跟着烦恼走了这就不是正觉了,是迷了正觉了,变成贪嗔痴的知觉了。只有见自心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自度自见,始得不假到此。真正明白了这个,那你没白听佛法。怎么自度呢?怎么自见呢?别人度不了,这是真理。我们每天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的加持力,种种的无量行不可思议,那是佛的大雄大力,可是改变不了我们啊。因为什么呢?你念念都在你的妄心分别当中,谁能纠过来呢?能把你身体移个位置,你的心移不了位置。你的心谁都没办法移。只有你自己。人们说了,那我们念佛干什么呢?那我们信仰佛干什么?不是佛让你信仰的,要信仰佛的真理。这个真理就告诉你,自度自见,让你自觉。《普门品》感应道交,有感应,有加持,那是在事相上能加持,感应我们。在心里面就没办法了。心里面只有我们自己加持自己了,解决问题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要自度自见,自度自见不是你用妄想去度。我想造作什么,我想持什么戒,你真正做到念念自净其心,才有个自度自见呢。没有念念自净其心,都在妄想当中,也没有自度自见。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六祖大师说,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聚到这里,‘一会’指的是你们心里真正明白这个,会到这里,这才是大家有缘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听经闻法,你才知道个觉悟呢,这是有缘啊,和我们现在一样,有缘我们会到这里,真正想明白这个佛法。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六祖大师让大家胡跪,让大家虔诚的尊敬这个法,有这个尊敬心才能生起这个信心来,才能对这个法尊重,对这个道理尊重,你才能重视觉悟。胡跪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腿单膝跪,我们现在双膝跪。印度是那样单膝,还有胡跪是北方的胡人过去也是这样跪。

  师日。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你看我们香盘里面写的‘戒定真香’,我们佛教里面从念诵到仪轨处处都是体现这个,人们就不明白。什么是戒定真香呢?不是我们上一柱香就是戒定真香,戒香什么呢?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这才是戒香呢。怎么做到呢?不是想象的,有的人我怎么慈悲,不要嫉妒,我不要是非善恶;刚刚说完不能说是非,“那人昨天晚上9点干什么去了,和那个人说话说什么了,我没听到。。”他还说不能说是非;“那个居士说你如何如何了,我不该这么说,说了犯戒了,不该说是非,他说你不好了,我不告诉别人,悄悄告诉你,你再也不要告诉别人。。”你说这是什么呢?这就叫犯戒了。因为什么呢?自己想到不犯戒,偏偏找个巧妙的方法去犯戒,因为自己还是没警觉,心在哪?心在自己的习气毛病上。“我就告诉你一个人,他怎么样怎么样。。。”你告诉一个也告诉大家了,这就是是非,所以别说事相上这样了,心里面都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你时时警觉,念念自净其心,每一念都警觉,不跟着自己习气走。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界。自心不乱。名定香。定香是什么呢?看一切善恶境界,自心不乱。有人说了,那老人家修行可好了,耳朵聋的眼睛花,他没有是非,他一心在念佛,别人的是非好恶对他没有动摇。说这样修行挺好,这个只是一方面。我们看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界。他有个‘睹’就是看的意思,不是你看不到是非境界,入到山洞里面,你的心不动摇了,不是!要看到,经书上要理解每一个字,他前面有一个‘睹’。有的人是我躲起来,是非善恶和我无关,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你是不知道。要看到了,还要善恶境界在自心里不乱。为什么要说这个睹—看呢?外道就这样修行,即不看!不看他就不乱了,他也不知道怎么乱了,当他知道就乱了,我们要看到不乱,这样用功才是。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慧香是什么呢?戒定真香嘛!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必须念念警觉呀,才能自心无碍,常常观照,警觉就是观照。观照自心,不在诸恶。你不观照自心了,就跟着我执跑了,跟着妄想跑了,就造恶了,心里面想着这些是非嫉妒障碍了。就会做出来了,身三口四意三就出来了。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虽然我们警觉了,修一切善我们不执着了,有的人就执着在这上头了,‘我’要做功德,‘我’要发心,想得到什么果报,这都是在我执上了。这个善让我执去染污了。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心里面怎么去行了!念念自净其心,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了:敬上念下,怜悯孤苦,贫困。。为什么要怜悯孤苦,贫困呢?怜悯孤苦,贫困我们才能生起怜悯心慈悲心;自然就灭掉我们的贪嗔痴了。为什么强调戒定慧香呢?前面知道理了,有的人就犯这个毛病,‘我知道怎么用功了,心不就是警觉吗?’警觉了以后怎么做?有的人警觉了心平静,也有功夫,也有定力,他忽视了做法了,心里面的做法。偏向了自私,偏向傲慢,‘我比别人懂得多了,我聪明了,智慧了’。那就是入了邪见了!要知道念念自净其心,还要觉察自己,这个心在戒香上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还要在定香上,看诸善恶境界自心不乱,要不乱!定香做到了还要慧香;自心无挂碍,自心无挂碍不是完事啦,还要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不让留到贪嗔痴造恶去,还得管自己的心,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我们做善事也不要执着,‘我’如何如何,还要敬上念下,尊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念’是什么呢?关照、照顾比我们年纪小的,不如我们的都要照顾到。还要照顾孤独贫困的人和众生。这就是理事圆融,才有觉悟才有修行。有的人光知道理了,事上不知道怎么做。不是表面上做善事,每一个举心动念,我们心怎么行,无恶无嫉妒敬上念下,这是心里面的行持,这就是体用;体是我们自性,我们警觉了,我们不迷了;用是干什么呢?这就出来了,‘敬上念下救济孤贫,在一切善事上,不要执着自我。所以佛法的修行要知道做到一个圆满。圆满是什么?理和事!有的人大道理什么都懂,怎么说怎么像,一做事就不行了,因为你心里面就没这样想,心里面就没想到这个善,没有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心里面没有这个行为上肯定是自私的,不会照顾到大家,不会发心利益别人利益社会。所以理和事缺一不可,光知道理还是不行,在心行上的事相上要圆满;心行上圆满了,事相上自然就做到了,做的肯定圆满而且无错。

  前面说到戒定慧了,后面是心行作用的目的,在解脱香上: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我们的心---自性,念念警觉,观照自心不造诸恶,不执著自己的善行,敬上念下,生怜悯心这个程度上,还要自心无所攀缘。我们的自心虽然有这个心行,心不能执着去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这个不思善不思恶不是我们心无知觉,是我们不思量分别,不思量分别我的善,不思量分别我的恶,这样才是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为什么这样说呢?告诉我们怎么行持。前面定慧品告诉我们自心是什么样的,坐禅品让我们的心外对一切境界不乱,内心不跟着烦恼不住境相,这样定下来是定力。然后自心无所攀缘善恶,要觉知不要生出攀缘善恶的心。又不能成空守寂。有的人不思善不思恶就入了境相了,成空守寂了,心里面空寂了,这也不对!不思善不思恶还有个灵敏觉知呢!要觉知观照,离开这个观照就落入空寂了,成空守寂了。还要继续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要广学多闻呀,让我们的见闻觉知要明白要知道,有的人就无学了,自己知道自心了,不去明白事理了,不去学了,这也不对,那就障蔽心源了。广学多闻还要在事相上怎么做呢?广学多闻还要识自本心,不知道自心在哪?不知道觉性在哪也不行,达诸佛理,真正要明白,信解行证。和光接物。无我无人。在做事当中,心的行为当中,不执著我人,像《金刚经》上,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只有这样才能直至菩提,才能觉悟。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自性五分法身香,不在外在自心。论议当中说了,自性五分香是自性法身上的五种功德法香。戒定慧三功德法香,是从因上立名解脱知见,功德法香是从果上立名;戒定慧之因,有戒定慧这个因,我们行持行为,就有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个果,要明白先理后事,怎么去做?香的意义是智慧火能烧的抽象的无价真香,这是真实庄严佛土,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个香用什么烧呢?不是用火点了,是用智慧点亮这个香,这五分法身香。听上去很简单,这是指修行的一个次第。修行不是说没次第的吗?我们只知道加行这个次第:持咒、供养、发心、就像密宗的四加行,十万遍咒十万遍供养十万个四皈依十万个大头,还有五加行,念诵十万遍四无量心,事相上的次第,目的还是让你归向心地。为什么这里谈到心地呢?这是最上乘法了!讲的是觉悟了,不是事相。佛法也有次第。前面不是讲的戒定慧,有这个因,然后出来解脱和解脱知见。这才是真香呢!戒定真香在心里面,这就是你修行的次第。要怎么点燃这个香呢?用智慧火,还要时时警觉不要入了烦恼,入了妄想烦恼永远没有智慧火。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这五分香不是光说说就完了,你想想就罢了,是真正我们这样去行持,不离开自性去行持。这是在哪修呢?在功德上修呢!有人说我放了点生,印了点经,做了多少功德。。那毫无功德!为什么?那都是你的执着妄想当中,他没有功德呀!有福德。真正的功德在哪呢?离开你的妄想,在我们观心警觉的这个状态下,离开了妄想离开了我执这种攀缘,就体现了自性了,这才能体现功德。那个时候功德不是说坐那不动了,自性不动了。自性善能分别诸法相呢。这个自心没有我执的,你说前面说了,做一切善事我们都不要去贪着、执着,自性出来就没有恶事了,没有贪嗔痴执着哪来的恶?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呢?我们心行的善念,所做的善事我们不去执着,他就没有取向妄想我执,这就是功德上修了。也就是自证自性法身香,来成就我们如如不动的佛。这个佛就是我们的觉。若不能将这五分香向内心自熏,用这五分香向内熏习我们内心,而仅仅在小善福德上向外求觅,那就不可能成佛了,所以要明白成佛在哪,我们的善在哪,怎么去行菩萨道,怎么发菩提心。。。论议当中给我们一个证明,不要外求。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六祖大师说了,现在给大家授了无相忏悔,灭了三世罪,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令得三业清净。怎么能灭三世罪呢?怎么能三业清净呢?我们每天想的消我们一切业障,忏我们一切的罪恶,从哪忏起呢?人们光是忏悔了,不知道从哪忏起。您没有你的灵敏觉知,在妄想的状态下,永远不会消掉的,永远会发展的。贪嗔痴我执在发展着无明妄想,发展你的业和罪。真正在心里面,不思量我们的分别,念念自净其心,才能消业消罪。你割断了思量的业,它就以后不去那样分别造作了,你的业它延续不下去了。当你不去向前念攀缘的时候,后念也就断绝了,过去的业未来的罪,过去的业也就不生了。这个不生那个又起不来,这才是隔断呢。真正的消业消罪还是在你念念自净其心上下功夫。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六祖大师和大家说,随着和我一起念: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这就讲到了根本上,我们平常是怎么做呢?好比是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就以为这样就消了,念多少经文多少佛号以为是消了。它一点没消!为什么呢?你的染念,你过去的业力,那种贪嗔痴念不断的再增呢,只要相续就再生,他没消。真正的消在哪呢?“愿消三障诸烦恼”怎么消呢?还要从心里面---自心,找到你的自性,自心不跟着妄想走,自性清静了你才消呢,自心一直潜流不断的走,没消在增长。所以告诉我们怎么忏悔,忏悔不是念两句就完事了,那个念给你种善因了,让你走到这一步了,才真正消了。要做,不是要你把头磕破了,把拜垫给跪烂了,不是那样,是在你心里真正把它解决了。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是这样做,这样去行,说完就做,警觉,每一念都不染,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愚不染。怎么能做到呢?有方法吗?有!一心念佛!都能做到。怎么能达到一心念佛呢?你不停的念那就不叫一心了,要真正知道什么叫一心念佛!一心就不二!只要你一起念就是二了。有个我了,有个他了,有个法了。。每一念不起又要灵敏觉照,这才是一心呢。人们不知道拿个念珠,我念了多少佛号,就以为一心了。那不是一心念佛,那离一心念佛早着呢。什么时候前念后念不连续了,那才是念到实相了,才是一心呢?前面讲的起心即是妄,只要你一动念就进入到妄想当中了,没有个一心,那是乱心妄心,要真正达到一心,警觉的一个妄念都不起。时时刻刻都在当下觉照,你有这个警觉他就没有妄念了。你不警觉不集中这个注意力,好比参这个‘念佛是谁’参这个‘谁’字,这个‘谁’当下一警觉,他就隔断前念后念了。只有这个状态,念念不被愚迷染,你一起念就跟念出去了,染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不是你想的消灭就消灭了,你想的不起就不起了,是你做到那,警觉到那,前念后念不相续,也就没有愚迷恶业了。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狂染。从前所有恶业骄狂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怎么做到呢?前念今念及后念不被骄狂所染,你警觉的不染污在骄狂上,你的恶业骄狂等罪就消灭了。只要你妄念不起,还不能做到不知道没警觉,有警觉有正觉,不起妄念的这种骄狂。你骄狂的这些罪业就消灭了,他不起了不连续了,就消灭了。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每一个妄念都不起,他警觉当中,他就不被嫉妒染了。从前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一时就消灭了,这个忏悔不是你感情上想的,我后悔了。。不是,那可做不到!刚刚后悔完,你那个妄想不由得跟着就走了,心里面造作行为上就跟着行动了。只有做到念念警觉,不入妄想才能消灭消业。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上面说的是无相忏悔。什么是忏什么是悔呢?人们平常每天在忏悔,忏所有过去的业障。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忏。真正的忏悔是什么呢?以前的贪嗔痴想法都是妄想的根源。我们知道了所以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知道是障蔽心源的,障碍我们的正觉,我们不让他生起来,让他永不复起。怎么不复起呢?还是在你的自心不去染,这才是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做。是名悔。我们念念警觉,一起愚迷骄狂嫉妒的念都不让他生起,这就断了后路了,断了贪嗔痴的后路了。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凡夫愚迷的众生只知道自己的不对,不知道后面不要心里面想,去造作。所以罪还是不停,业还是在造,这个悔还是没有做到,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有生。前愆即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前面这些愚痴的嫉妒障碍这些念,没有灭掉,后面又生起来了,这叫什么忏悔呢?这不叫忏悔。所以你的业也消不了罪也消不了。

  善知识。即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我们心知道怎么做了,这才要发心了,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我们皈依的时候,前面说了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后面要发四弘誓愿,这就告诉我们,知道正觉了,佛是正觉,法是不跟着外道典籍走、学,僧是我们皈依正法,清净的老师僧人;然后就是发四弘誓愿,就是我们怎么去做。发四弘誓愿不是感情想象的那样去做,真正在自心,度什么众生呢?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在哪?我们的无量妄想,贪嗔痴,这些尘劳妄想烦恼,这是我们的自心众生,你把这个众生度了才能清净呢。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有这些妄想你就会生起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把无边的妄想断掉了,度了,自性的法门无量。我们要学,怎么学呢?我们的智慧不断在开启,前面说了,还要广学多闻,外面要广学多闻,内心要自悟法门的无尽,真正的自性法门是无尽的,他能产生无量的智慧,我们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无上—没有止境的上,你在有相当中永远有个究竟,永远有一个衡量的,在自性当中是无上的无尽的。我们的正觉智慧不是说有限的是无限的。所以在自性当中不断的去精进,我们的心行要精进,才能打开我们无尽的自心法门,才能成就我们无上的佛道。我们不知道自性的时候,人们都是什么样子呢?不知道自性清净的时候,都是认我们的妄想心,我们攀缘造作的心。认了这个心呢,攀缘造作什么呢?心所产生的境界,这种景象。我们认这个为真了,不断的著境。在我们心的妄想境界下,想来想去做来做去,著在境上面了,跟着境走了,念念不离愚迷骄狂嫉妒,没有离开,我们现在一念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分别心都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所以常常造成罪业。就因为我执烦恼妄想造成罪业。我们的无边众生在哪?不是在外面,竟是自心中的众生。我们对外面一切境界的想法,都是从我们内心的贪嗔骄狂嫉妒,从这个心生起来的,这个不灭了,你去度谁呢?谁都度不了。无边众生就是我们的愚迷骄狂嫉妒,产生的这么多想法。一朝忏悔。永不再起。真正知道忏悔,前念不在骄狂造作,嫉妒不让生起来,后念不让它延续下去,这就忏悔了,这能真正做到了永不再起了。无边烦恼于今断尽。真正做到无边烦恼当下断尽,就在这忏悔断尽的当时,朗然见性。见性在哪?就在你前念的骄狂愚迷嫉妒,和后念的愚迷嫉妒这个念,这一时分割开了就见性了!就这么简单!也就这么难!什么叫一心念佛呢?你每一念都是骄狂愚迷嫉妒,哪有佛呢?那他念的谁呢?念的骄狂愚迷嫉妒,那个心不是一心,是无量的众生,什么众生?烦恼!众生指的是‘迷’,‘觉’就是佛。你无量的烦恼就是无量的众生,你去哪度呢?你一直没去度他,一直在增长呢!念着佛在增长这些骄狂愚迷嫉妒,他不是减少了,是增加了,你说你在念佛了,称的是佛号,念的是骄狂愚迷嫉妒。让阿弥陀佛皈依谁啦?皈依了骄狂愚迷嫉妒了。所以明白念佛,佛是觉者,无量寿无量光。怎么让无量寿无量光体现出来呢?去掉愚迷骄狂嫉妒,前念!后念要不生愚迷骄狂嫉妒这个念。那就是自性,才是无量寿无量光呢。他没有寿命。你这个觉性永远在呢,你离开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死了,觉知又去了另一个地方,在生死轮回当中,他不会灭的。你说把你的知觉灭掉,能灭掉吗?打了麻药针还有呢他知道麻呢,在昏睡当中呢,不知道痛,但还是有觉知的,麻的是觉知。不打麻药针,是骄狂愚迷嫉妒的觉知,所以真正的一心念佛,是实相念佛。就是这个前念后念。永不再生还有灵敏觉知。这个无量寿无量光就出来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离开这个没有净土,离开自心没有弥陀,自心就是无量寿无量光。学到这里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是佛的境界了,我们怎么去做。我们平常嘴上念的不二法门,什么是不二法门呢?进入佛教法门太多了,每天都有人创造法门,他这样念他那样诵,那都不是法门呀!真正的不二法门是自性。六祖大师说了这么多,引导我们归向自性,说了这么多次第,说了这么多心行的方法,目的还是自性清净。所以佛教的修行要正信,我们信佛要有正信的思想。正信在哪?什么是正信的佛教?学生答:‘不外求’!还不够,自性,我们的心地还有一个妄心,净心,刚说的亦不观心亦不看净,心原是妄,境还是相,离开这个妄心和境相,还要灵敏觉知这才是我们自心,自心拿不出形象来,所以离开自心没佛法。我们平常学的是不是佛法吗?引导我们去明白佛法,真正做到明白了觉悟了才是佛法。你不明白,离开自心,迷了,谈不到觉悟!佛法是专门谈觉悟的,专门说到觉悟的。如果离开觉性觉悟没有佛法可言。明白了道理,这忏悔品说了好多心怎么行,事上怎么做,谈得很详细。明白了还要做,做在哪?在心呢!心如果不离开骄狂嫉妒,你就没有离开那个迷。心不上恭下敬,不去生怜悯,你还是没有离开你那众生,迷!众生是骄狂嫉妒。。还是没有离开。所以心也得那样行。不光是心行到前念后念,让自心清净,还有启用,上敬下孝生怜悯心。所以这个行持和理要结合起来。讲个公案:隋朝有一个禅师,唐朝以前是隋朝,这个禅师挺有名,赵州人,就是咱们河北省赵县人,离我们这里不远,他走在大街上,非常引人注目,为什么呢?头非常光亮,人们看到了直接就注目到他头上了,比一般人头光亮,光亮的原因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耳朵。这个禅师没有两个耳朵,所以光头格外光亮。这里面有个故事,因为他把耳朵当菜一样奉献了,他给别人奉献了一个特殊的菜奇特的菜。他觉悟了以后,到处去参学,顶了一个斗笠:虚空之大,我一个斗笠把天顶起来,万里长征去行脚,行脚去参学去教化众生,就一双草鞋,万里前程万里江山蹬在我脚下,柱着一个锡杖,千山万事一切法门一切修学,用我的一个锡杖去印证。就开始行脚了,到处参学,一天走到树林里面,风餐露宿,走累了树下打坐,树上听到嘎嘎叫声,一只鸟掉下来落到他眼前,这只鸟受伤了,被射了一箭,他赶紧把这鸟用袖子装起来了,藏起来了,可是这也不行,猎人射的鸟回去要吃的,就找来了。一看他前面有血迹,就问禅师,我射的鸟你拿出来,是我的!禅师不打妄语呀,骗他也骗不了,前面有血迹,他说:你就慈悲点吧,它是条生命呀,你非要吃它还要射死它。。。猎人挺有智慧,他说我也是生命呀,它是一盘菜,我不吃它我吃什么呢?把我这个生命饿死,你去杀生了。。。禅师怎么说呢?禅师把剑拿出来了,把猎人吓坏了,赶紧退后几步,拿弓对准他了,以为拿刀杀他呢。你这老和尚不要命了,为了一只小鸟你要开杀戒了?最后禅师说了,你吃过猪耳朵吃过牛耳朵,吃过羊耳朵,我今天给你盘稀罕菜,把自己两个耳朵割掉了,血糊糊的还在抽动的,神经还在跳动的,我给你一盘菜,你说他它是一盘菜吗,我给你一盘菜,当时把猎人吓得开悟了。跪倒皈依了禅师。禅师没耳朵就是这盘菜来讲的。这个猎人他也有智慧,他也能辨,他说我也是生命。当时禅师也说了,我这里有袈裟有钵,拿去换了钱也能当一顿菜,他说山里面没有卖东西的地方,你拿钱买不到吃的东西,所以我就要吃他,他也说的是道理呀。所以这佛法道理在哪?你拿经书说道理怎么说都是理,不拿经书说道理怎么说也还是道理。真理在哪?还是离开我们的贪嗔痴离开我们的嫉妒骄狂,离开这个才有真理,不是说能辨就是真理。强盗都有哲理呢!所以我们修行的标准在哪呢?修行的标准就在离开嫉妒,贪嗔痴,骄慢。离开这个才有真理呢。每个人都有真理,建立在哪了?建立在骄狂嫉妒上了,只有离开这个才有真理。所以修行从哪修?发菩提心从哪发?做善事从哪做?你要离开这个,不离开嫉妒骄狂,他也没有真善美,也没有真理,也不会觉悟。这个忏悔品给我们讲了实质性的觉悟,实质性的用功方法,实质性的修行次第,戒定慧真香在哪,我们细细琢磨细细体会去用,听了一下感受一下,还是在乱心当中呢,还是在骄狂嫉妒当中呢。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