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桂林的壁书、造像与摩崖石刻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桂林的壁书、造像与摩崖石刻

  桂林的壁书、造像、摩崖石刻特色别具,其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壁书芦笛岩及其相邻的大岩洞内有不少前人的墨笔题字,人们称它为“壁书”。芦笛岩壁书共77则,大岩壁书共93则。两洞壁书在年代分布上,芦笛岩以唐宋为多;大岩则以明代为最多,清代次之。就作者和内容来说,芦笛岩壁书多为文人、僧侣和游览者的题名、题诗,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大岩壁书则多为当地入岩者的纪事,且用语通俗、行文不顺、错别字多、书写较差。两洞壁书各异,说明芦笛岩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览胜地,大岩则是明清时期当地群众的避难场所。

  芦笛岩壁书最早见于唐贞元六年 (公元790年)洛阳寿武、陈臬、颜证、王溆四人题名。这些壁书是研究唐代佛教传播和桂林历史的宝贵资料。

  在芦笛岩壁书中,明代靖江王府采山队的题名是一件为人注重的文物。壁书这样写到:“靖江王府敬差内官典宝周禧、郭宝、孟祥带领旗校人匠王茂祥、张文辉等数十人采山至此,同游。丁丑岁仲夏月十有六日记。”这则壁书反映了当年靖江王为营建华丽的府邸和陵墓大肆滥用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它是封建统治者豪华奢侈的罪恶证据。

  游览芦笛岩晶莹的石钟乳上有“一洞”、“二洞”、“三洞”、“四洞”、“六洞”、“七洞”、“洞腹”等题字。它说明古人曾进洞考察。而 “塔”、“笋”“龙池”一类的景物标名,则反映出古代游客的丰富想象和比拟。

  与芦笛岩壁书判然不同的大岩墨迹,则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桂林的社会情况和重大历史事件。在大岩内的71则明代壁书中,有九则反映了的天灾人祸和人民的苦难遭遇。如“景太(泰)七年丙子岁,人民有难。……”景泰七年即公元l456年。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在这年五月,桂林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流行性传染疾病,“疫死者两万余人”。“天顺七年闰七月中,高天大旱。八月中到连瞎(莲塘)桥搏水。不分老少忧虑属场(悲伤)。田禾全不收,全年米三文一升。……”从石壁上的斑斑古字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桂林附近广大农民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大岩壁书中,有l5则反映了当时桂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和明王朝的镇压情况。此外,不少题笔还真实地反映了一些历史情况,如明末清初的一则题笔,记录了清军线国安由梧州北上,一箭不发占领桂林,到处烧杀抢掠的事件;雍正年间的两则壁书记载了当时黔东苗民起义的情况。这些题笔证实了史书的记载,补充和丰富了史籍的不足,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人民政府对这些古代墨迹十分重视,于l966年公布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

  千百年以来,桂林古城留下了许多造像,其中以西山造像最为有名。西山位于城西约三里,诸峰相连,翠障重重,夕阳西下,景致绚丽。据记载,早在唐代,西山是一个很大的佛寺区,其西庆林寺(后称西峰寺、延龄寺),为当时我国南方五大禅林之一。西峰寺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寺宇、造像受到很大摧残,在宋代走向衰落,至明代,西山已成荒野空谷。现蒋家岭、千山、龙头峰、观音峰、遛马山一带,尚存唐时摩崖造像90余龛200多尊。

  西山造像多为一龛三尊,也有五尊、七尊、十一尊的。造像最大者高约两米,小的仅数厘米。造像的场面不大,故事单纯,大多为中间一佛,两旁为菩萨。西山造像虽不及我国龙门、云岗的宏大,但有它独具的风格。总的说来,西山摩崖造像的共同之处是:面型方长而丰满,耳垂至肩,宽胸细腰,大多裸露乳肩,袈裟轻薄贴体,神态温和。它既有唐代造像的风格,又有突出的地方特点。从造像记和造像风格以及史书记载判断,西山造像大多为中唐以前的作品。

  在叠彩山的文物古迹中,风洞造像是一宗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现存的摩崖造像共26龛、lOl尊。据记载,早在唐代时,叠彩山就有圣寿寺。元晦在《叠彩山记》中曾提到风洞有石像。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武宗毁佛灭法,使风洞的造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今存的造像,大多是宋代时在原龛上重刻的。造像面型瘦削,神态忧郁,衣服厚重,雕刻比较粗糙。风洞造像明显地具有宋代风格。从造像记和造像风格来看,风洞造像大多为同期作品。

  伏波山还珠洞内也有许多摩崖造像,多为晚唐作品,面容慈祥,线条流畅,很有唐代风韵。在还珠洞造像中,珊瑚岩口的一龛造像与众不同。造像两尊,头裹方巾。一尊举起手指,昂首张口,做清谈状。一尊相对盘坐,作静听状。这是宋代的一龛道教造像,是桂林摩崖造像中少见的作品,像未署名的《戏题诗》一首:“日日青菜羹,夜夜黄粱梦。若问卫生术,只此是珍重。”

  桂林奇山秀水中的尊尊造像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它们不仅是研究当时佛教传播的实物例证,也是研究古代雕塑艺术的文物资料。

  石刻

  桂林的石刻以唐宋为盛。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刻字和刻画两种。刻字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山水诗文、历史文献、书法作品、科学作品、文学作品五类。

  石刻中以山水诗文为最。位于城西约两里处的隐山山崖洞壁上的题刻非常丰富。如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ll54年),诗人吕愿忠出游隐山,称“隐山六洞乃八桂岩洞最奇绝处”。游兴所至,他于各洞留题一诗,镌刻于壁。其中咏南华洞诗云:“乱崖深峭水淙幽,六月来游俨若秋。安得蘧僚一觉梦,倚岩栩栩访庄周。”南宋诗人曾原一、赵希囿等,于淳{右十二年(公元l252年)同游隐山,-留题朝阳洞,品评隐山西湖美景说:“荷花绕香,鼓桌觞吟,依约杭湖,白苏如在。苍崖玉立,澄潭环焉。枕漱其间,又令人作蓬瀛想。”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曾两游桂林,写下了不少歌颂桂林山水的诗文,刻在叠彩山风洞里的《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诗》,抓住“风”字,写出了风洞的特点。诗云:“泱泱天大风,谁知生此洞。古剑劈山开,千年不合缝。我身怄偻入,风迎更风送。……石乳挂缨络,阴冰凝蜡拣。游毕再登高,出洞如出梦”尤为珍贵的是,在叠彩山明月峰顶石崖上镌刻有朱德委员长和徐特立同志的诗作手迹。l963年1月,年近80的朱德和87岁的徐特立健步登上明月峰,兴致勃勃地吟诗唱和。朱德《登明月峰赠徐老》诗云:“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徐特立《步朱德同志韵》诗云:“朱总更英雄,同行先登峰。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二老诗章抒发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情怀,将与名山共存。

  位于普陀山北部的弹子岩、省春岩、留春岩,是桂林重要名胜,三岩内前人题刻很多,其中宋代梁安世所写的《乳床赋》尤为珍贵。作者运用文学笔调,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桂林岩洞风景,探讨了洞中石乳的成因,并提出了“石有脉其何来?泉春夏而渗透,积久而凝,附赘垂疣”的科学论断,他批判了那种叱羊成石,“讶泉乳之能坚,若朝菌之暮旦”的唯心论。因而,这是一件富有科学性的作品。

  龙隐岩、龙隐洞素来有“人间仙境”之誉,也是桂林摩崖石刻最丰富的两个洞府,二洞中以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为多。《龙图梅公瘴说》是一件具有进步性的文学作品。作者梅挚于北宋景}右初年 (公元1034年)任昭州(今平乐)知府时,写下了这篇《五瘴说》。作者在文章中,从租赋、刑狱、饮食、货财、帷薄等五个方面,揭露了当时贪官污吏的罪行。他认为造成人民疾病的不是什么天时地理的土瘴,而是官吏的“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晨昏醉宴,弛废王事”; “盛拣姬妾,以娱声色”郭沫若同志在参观这件石刻文物时连声称赞:“梅公瘴说警人心”。

  石刻中除了山水、文学、科学作品外,还有许多书法优美的题刻。如七星岩口北壁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燕肃等人题名。燕肃题名字体为悬针篆,笔法刚劲有力;范成大的《碧虚铭》,运笔浑圆苍劲;柯梦得的《方公祠堂迎送神曲》,被认为是宋代隶书妙品;明代桂林书法家张文熙的“第一洞天”,也为人们所称赞。苍苍古刻为幽岩奇洞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彩。龙隐岩内也有不少可供学习书法艺术的借鉴,如王若愚,冯才叔等人题名,书法互异,各有特点;石曼卿、董世仪等题名,其运笔或秀丽可爱,或刚劲有力,足称桂林石刻中的书法精品。更值得一提的是漓江两岸的书法石刻。从冠岩顺流而下,行约l5公里,神秘莫测、耐人琢磨的九马画山出现在视野内。千百年来,这幅天然骏马图不知招来了多少慕名而来的游人。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曾五次来此端详识马,并在壁上书刻“清漓石壁图”五个大字。继阮元之后,阳朔县令富芳又于石壁上书刻“画山马图”四字。这两幅书法苍劲有力,形制巨大,像两方鉴赏家的印章押在马图之上,使这幅古老的天工画图增添了新的景致。在漓江游的最后一景就是阳朔的碧莲峰,又称芙蓉峰、鉴山。它是阳朔县城的主峰,从远处看去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于是“莲峰倒映”便成了阳朔的一大名胜。碧莲峰历代题刻颇多,最有名的是右岸石壁上的草书“带”字。“带”字长约两米,宽有三米,笔法一气呵成,不但雄劲苍莽,力透山石,且字体结构尤为奇特。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内含“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形,以及“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的笔意。观后令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此字乃清代阳朔县令王元仁所书,虽未留下任何注脚,却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刻在桂林龙隐岩壁上的《元祐党籍碑》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献。党碑的部分已毁,反映了宋代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历史。崇宁三年(公元ll04年)宰相蔡京将元右、元符以来的政敌司马光等309人定为元佑党人,开列名单,由徽宗颁诏,全国刻石。第二年,徽宗又下令毁碑,全国无存。现存的这件《元佑党籍碑》是94年后,由党人中的梁焘曾孙梁律重刻的。它是研究宋代历史的一件重要文物,也是全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元{右党籍碑。在龙隐洞石刻中,较引人注目的还有《平蛮三将题名》大摩崖,它是研究北宋皇右间广源州侬智高起兵的重要文物。淳{右六年(公元l246年)的《桂林撤戍记》,记载了南宋时的抗元史实,也颇为重要。此外,明代闵琏的《征古田班师纪游诗》、庄国桢的《右江北三平寇记》、汪道昆的《平蛮碑》、杨芳的《平苗记》等都是研究明代少数民族斗争历史的重要资料。

  南溪山有唐宋以来石刻近200件,主要分布在山北的白龙洞、元岩、泗洲岩和山南的刘仙岩,穿云岩等。刘仙岩内宋代吕渭的《养气汤方》为桂林石刻中所仅见的古医方,穿云岩内清代张遴的《刘仙岩形胜全图》和《刘仙岩田亩册》是研究当时寺观土地占有的可贯资料。

  刻画

  在众多的摩崖石刻中,除了雕刻的苍苍古字,还有不少雕功精美的图像。最具历史意义的是摩崖在城北鹦鹉山南麓的《静江府城图》,它是桂林南宋时期的城市图。鹦鹉山和铁封山是桂林北面的天然屏障,早在北宋初年,古桂州城的北面城垣就在这里连山而建,城关险要,以至历次攻城战都没有从北面突破过。南宋末年,蒙古统治者兴兵进攻广西,宋理宗下令再修静江府城。这次修城工作从宝右六年到咸淳八年(公元l258年--1272年),长达14年之久。城池完工后,便在山壁上刻下此图。图高3.4米,宽3米。在经历了七百余年的岁月风尘后,至今大都清晰可识。《静江府城图》以描绘城壕建制、军营官署和桥梁津渡为主,是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地图。同时,图中还绘出了一些主要街市和山川名胜,详细记载了修城经过、城池丈尺和用料费工。像这样一幅形制巨大、内容丰富、时代较早、保存完整的城市图,是全国少见的。它对研究宋代城市建设、地方历史和当时静江府城的军事防守具有重要价值。在伏波山还珠洞的石刻中,尤其令人喜爱的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自画像》。北宋熙宁七年(公元l074年),米芾来桂林做临桂县尉。在职期间,他经常徜徉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纪游诗章和画稿。留存在还珠洞石崖上的这幅画像为古衣冠像,神态自然,衣冠简朴,笔法流畅,写刻俱佳。南宋诗人陆游品评说 “画白是妙迹,其为元璋无疑。”元代画家倪瓒也称道:“米公遗像刻坚珉,犹在荒城野水滨。绝叹莓苔迷惨淡,细看风骨尚嶙峋。”隐山的观音童子像和十六尊者像也是石刻中较为典型的代表。观音童子像的原作出白唐代画家吴道子手笔,他精绘佛像、山水,时称画圣。所绘观音童子像,线条苍劲,形态安详。十六尊者像为五代僧人贯休所作。他长于画罗汉,画像线条圆润,笔力雄劲。十六尊者像各具风采,有的浓眉长耳,有的高鼻巨口,有的宽额火眼,有的眉长拖地,有的肥头大腹,有的枯瘦如柴,形象不一,神态各异,是我国佛画中少见的作品。在叠彩山的清代石刻中,较著名的还有李秉绶的“兰竹画”。李秉绶的画传世不多,见诸桂林石刻的有虞山、叠彩山、伏波山、普陀山等处兰竹画8幅。所绘兰竹枝叶舒展,风雅清秀。时人对其评价说:“风兰雨竹写大意,绿水青山归寓公。都识临川李水部,墨痕犹借绮楼中。”

  总之,上述壁书、造像、石刻既是桂林历史的最好见证,也折射出其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