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清凉山大朝台(上)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8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净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山西五台县有五峰高耸,顶无林木,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平台,故称五台。冬天结冰,
夏仍飞雪,不曾有酷热炎暑,又名:清凉山。

  此土岂无圣人

  汉明帝派蔡佝等人请来印度高僧摄摩腾丶竺法兰,明帝问:「我们中土难道没有圣人在
此安居教化吗?」高僧回答:「此土有五台山,正是文殊菩萨所居住,摄受教化无量天龙鬼
神。要见此等圣境,除非『戒定澄神』有戒有定丶息虑澄神的人,否则见不到。」摄摩腾以
天眼观五台,除了知有文殊菩萨在此示现,也照见五台山里有当年阿育王所置的佛舍利塔,
所以奏请明帝在此建寺。山形则愈看愈像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的印度灵鹫山,所以寺建成後
,就定名为「大孚灵鹫寺」,大孚是大信,意谓皇帝深信佛法不疑。
  早先的五台山都是黄冠道士居住,佛法来到中土大放异彩,道士相形见绌,有白鹿丶褚
善信等道人请皇帝答应,以「焚经」测试谁真谁伪。明帝允许後,决定在洛阳白马寺前较量
。道士立坛设祭,道书集合在坛中,摄摩腾则将佛舍利丶佛经佛像置於西边。道士绕坛纵火
,道士经书化为灰烬,佛法经像则烈火不烧,而且舍利放光。佛法地位由此奠定不移。
  清凉的山名,早已出现在佛经的《大华严经》,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
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
其中而演说法。」山中处处有文殊菩萨显灵感应,只要「精心钻仰,刻意冥求,圣境灵区,
有时而现。」(《清凉山志》)
  北周武帝大事灭佛,五台不能幸免。隋文帝登基後,哀悯佛法不兴,下诏:「五顶各置
寺一所,设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从此五台顶上的古刹屡有增修扩建。

  黛螺顶小朝台

  五座台顶如人的五指,中间抱着一个台怀镇。五座台顶多在二千七百公尺以上,登上方
圆约三百平方公里的五个台顶称为「大朝台」,古来是一桩难得的大事。五台顶上九月飘雪
,四月解冻,二百五十多天是积冰期,有二百多天刮大风,因此登台顶都是选择六月天,其
次是五月和七月。
  乾隆皇帝几度来五台参拜,总想登上台顶参拜各台文殊菩萨,以保大清江山,皆因天候
不佳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春,将演教寺的青云和尚诏入行宫,问他:「听说你在中台
顶的演教寺住过二十年,我怎麽一次也上不去呢?」青云将中台顶变化多端的气候禀告一番
。乾隆说:「朕五年後再来,既不去登台顶,又要能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请了雕塑匠
工,模仿五个台顶五方文殊菩萨的形象,在台怀镇对面的小山头黛螺顶寺内,塑起了五方文
殊:东台聪明文殊丶北台无垢文殊丶中台孺童文殊丶南台智慧文殊丶西台狮子吼文殊。这样
,登黛螺顶就等於登台顶。许多游客来五台山,只有两天一夜的行程,因五个台顶路途遥远
,交通困难,便以登上黛螺顶聊表登了五台。
  一行人在五台待了两天三夜,礼拜台怀镇的寺庙群後,还有一整天可朝五个台顶。

  一路颠簸上五台

  早餐後,换搭当地的面包车,穿过密林,绕着草原,几辆面包车在小山路上高速狂奔,
人坐在小车里头,上下左右几尽疯狂的一路颠簸十公里,上到中台。顶上温度骤降,有寺院
名演教寺。文殊菩萨曾在此演教,感化众生,在寺院的西南方还有一处文殊菩萨的「说法台
」。
  唐道宣律师来朝中台,因戒仪清净感得天童供养,律师问天童:「按《华严经》说,此
地乃文殊住处,现今却只见丘陵草树,与凡人所居一般,果真有圣人境界吗?」天童答道:
「『若以有思惟心,求不思议境,则殆矣。』大师必知『一法无异,三人殊见』的道理,一
种境界,因各人业报不同,而见境有别。如我等天人所见清凉山,一片琉璃碧色,各台之间
充满各种宝物,焕发光明,日夜不断。至於菩萨的住处,就不是我等所能见到的了。」
  中台过後,随即转往最近的西台。西台顶有一泉眼,叫「文殊洗钵池」,泉水晶莹发光
,人称「八功德水」。寒风猎猎,难以久居,台顶下方有一座寺院,偶见僧人出入。在此寒
地,能安住修持,即便不是圣僧,也非等闲之辈。逗留半小时,面包车冲回台怀镇路口,再
折向南台。南台繁花似锦,峰名锦绣。在台顶舍利塔上,一行人绕念阿弥陀佛,功德回向此
地情与无情,并感恩历代高僧大德摄受一方,使千百年後的众生仍能朝仰圣境,熏沐佛法。
午斋後,前往东台望海峰。唐朝法照大师在粥钵中亲睹五台圣境,朝拜五台时,在五台山下
佛光寺见到的景致,与钵中毫无差别,後来就在佛光寺附近建了「大圣竹林寺」。法照大师
与弟子八人,朝拜东台,见到白光异云,云中有文殊菩萨骑青毛狮子,众人有目共睹。当时
雨雪霏霏,五色圆光遍满山谷。(待续)
                    第406期 公元2010年7丶8月发行  

标签:清凉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