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佛法问答九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帕奥禅师佛法问答九

  问21:受五戒或八戒之后,若犯邪淫或淫等戒,要如何忏悔?未来可否再受五戒、八戒或出家戒?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答21:他不需要忏悔,而只需要重新受戒。他可以出家为沙弥或比丘,也能够证得禅那及阿罗汉果,就好像在出家前杀了许多人的指蔓,在成为比丘之后仍然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问22:犯四根本戒之一的比丘,成居士后,可否受五戒、八戒等?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答22:他可以受五戒或八戒,若修行的话也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问23:已经犯了波罗夷罪的比丘是否可以受戒为沙弥?

  答23:若他在犯了波罗夷罪之后即刻透露该罪,他就可以受戒为沙弥。但若他覆藏该罪一段时间,并且参与诵戒等,他就不能受戒为沙弥。

  问24:若比丘或比丘尼犯了僧残罪之后,对一位比丘或比丘尼透露该罪,但还未实行摩那埵及出罪。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答24:不能。但若他(她)已经开始实行别住或摩那埵,他就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问25:若比丘或比丘尼犯了僧残罪之后,对一位比丘或比丘尼透露该罪,但还未实行摩那埵及出罪就还俗。这种人是否可受五戒与八戒?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答25:他(她)可以受五戒或八戒,若修行的话也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但若他重新受戒,之前所犯的僧残罪依然有效,所以他必须实行别住或摩那埵两者,或者若不曾覆藏该罪的话则只实行摩那埵。

  问26:造了五逆罪之一者,是否可受五戒与八戒?

  答26:可以。阿阇世王就是一个好例子,他在犯了弒父罪之后才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及持守五戒。

  问27:禅师慈悲为我解除疑虑及不安好吗?有时在禅修时想起在过去曾经造下的罪业,而无法专注于业处。我不知该如何是好。甚至会认为我这罪大恶极的凡夫无药可救,与止观禅修无缘。请问禅师我仍然可以修止观吗?是否还能证悟道果及涅槃?该如何去除我内心的这个结?

  答27:若不曾造过五逆罪之一,你就还可以在今世成就禅修。

  在《相应部注》里有一则有关弥拉戛的故事。弥拉戛是一个猎人,有一天当他在森林里打猎的时候,因感到口渴,所以就去一间寺院找水喝。去到树下的水缸前,他看到它们全都是空空没水的。当时有一位大长老在寺院的庭院里扫地,所以他就走上前向该大长老说:「比丘,你吃别人供养给你的食物,但你非常懒惰,竟然不把水缸装水。」听了这些话,那大长老感到很奇怪,因为他在扫地之前,已经把水缸装满了水。他走到那些水缸前,看到它们都装满了水。那时候,他即刻想起舍利弗尊者的弟子罗剎戛提舍尊者的故事。

  在迦叶佛时代,罗剎戛提舍很生气地把某位施主供养给一位阿罗汉的食物倒掉。由于该恶业,他死后投生到地狱里。脱离地狱之后,他投生到某个渔村里一个渔夫妻子的胎里。在他入胎的那一刻开始,整个村子里的所有渔夫都捕不到鱼。当他七岁大时,他的母亲把他赶走了。舍利弗尊者看到了这个穷男孩,就把他收为沙弥。由于拥有足够的波罗蜜,不久之后罗剎戛提舍尊者就成为了一位阿罗汉。然而他不曾获得足够的食物吃。托钵时,信徒所供养的食物一掉入他的钵中就自动消失了。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知道罗剎戛提舍尊者会在当天般涅槃,而想要让他在般涅槃前能够吃饱一餐。所以在托得食物之后,他就把食物送回寺院给他。然而那些食物一放进罗剎戛提舍尊者的钵里就消失了。所以舍利弗尊者再出去托钵,而获得了用蜂蜜、糖、麻油及奶油制成的药食。回到寺院时,他用手捉住自己的钵不放,以免该药食又消失了。如此,他让罗剎戛提舍尊者从他的钵取食,吃了一生中唯一吃得饱的一餐。吃完不久之后,罗剎戛提舍尊者就般涅槃了。

  看到那些水缸都装满着水,那位大长老就即刻想起罗剎戛提舍尊者的故事,因此他就用手捉着水缸让弥拉戛喝水。看到这现象,弥拉戛心中生起了悚惧感,所以就在该位大长老座下出家为沙弥。在修禅时,他看到以前他杀死的动物及自己所用的武器之影像,因此不能专心修禅。

  当他告诉戒师说想要还俗时,该大长老就叫他捡一些含有许多水份的乌顿巴乐木,把它们放在一块大理石上堆成一堆,然后点火烧材。然而无论该沙弥怎么努力都烧不着那些木材。当时,大长老运用神通从地狱里取来了一点火给沙弥看,再把该火放到木材堆上,即刻把整堆的木材化为灰烬。他向沙弥说:「如果你还俗的话,该地狱之火就是你的去处。如果你不想要投生到那个地狱里,你就必须精进地修行止观。」由于害怕地狱之火,沙弥不敢再想要还俗了。他制了一条麻绳,把它绑在自己的头,然后把双膝以下浸在一缸水里,精进地修禅。有时他甚至整夜都在行禅。他如此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而证得了阿那含道果。

  因此,如果你也精进地修禅,你也可以证得禅那及道果。

  问28:白衣居士是否只能证得阿那含果?若要证得阿罗汉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来继续修学?证得了阿罗汉果的居士可否接受出家众顶礼?

  答28:在家人也能够证悟阿罗汉果。例如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就是以在家人的身份证悟阿罗汉果。然而证悟了阿罗汉果的在家人必须在证悟阿罗汉道果当天就出家,不然他就肯定会在当天般涅槃。

  问29:凡夫比丘是否需要顶礼已证得阿罗汉果的沙弥?

  答29:不。阿罗汉沙弥应该顶礼凡夫比丘,因为比丘拥有增上戒。

  定学释疑

  安般念

  问30:对一个初学安般念的学员来说,适当的环境、地点、位置、身体的姿势是不是都很重要?这些外在条件是否会影响初学者心的平静、内摄?

  答30:是的,适当的环境与姿势对于禅修者培育定力而言是很重要的。不适当的外在条件会影响禅修者心的平静与内摄。在吵闹的环境中培育定力比在安静的环境中困难。至于姿势,一般而言,坐姿是最适合禅修的姿势。

  问31:怎样的环境、空间较适合初学者用功?

  答31:佛陀在经中指出森林、树下或空地是适合禅修的环境。虽然大家现在既不是处在森林里,也不是在树下,而且有许多禅修者挤在一起,但是如果大家能够不在意其他人的存在,将所有的杂务抛在一边,一心只注意自己禅修的目标,那么,这里对大家而言就像是空地一般。更何况大众共修能够帮助你激发精进心,使你的禅修进步得更快。

  问32:为何在一个比较清净、安宁的地方心很容易收摄,但在较有噪音的环境就未能达到真正的内摄?这是定力未足之故吗?在有噪音的空间里要如何调伏自己的心?

  答32:由于在清净、安宁的地方禅修时,禅修者多数的时间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禅修目标,只有少数的时间注意其他目标,所以他的心很容易收摄。由于在有噪音的环境里禅修时,多数的时间禅修者的心受到噪音等各种目标的干扰,只有少数的时间注意自己的禅修目标,所以他未能达到真正的内摄。他之所以无法收摄自己的心乃是因为定力弱的缘故。对于有充分定力的人,例如佛陀及他的多数圣弟子,他们不会受到噪音的干扰,能够在任何地方都自在地进入安止定。如果要在有噪音的地方调伏自己的心,你要做的就是不去理会噪音,而一心只专注于禅修的目标。当你受到噪音干扰时,不要感到失望,因为「有志者事竟成」,如果能以上述所说的方法有耐心地一再练习,你就会逐渐进步。最后,即使在最吵闹的地方你都能够使自己的心平静不动。

  著名的维部大师说:你应当去到一个不生起听觉的地方。如何才能去到那样的地方呢?要找到完全宁静的地方是很困难的。即使在森林里也是充满了各种声音,如野兽、群鸟、昆虫等的叫声与风吹树动的声音。去到完全宁静之处的方法就是完全地专注于你的禅修目标。心住在安止定当中时,你就听不到任何声音,因此我们说你已经去到一个不生起听觉的地方。根据《阿毗达摩藏》,在一个剎那里不能有两个心同时生起。因此,当你毫不间断地专注于禅修的目标时,你不会知道其他的任何目标,更何况是听到声音。

  问33:我们本身是安般念的初学者。虽然有禅师的书可参阅,然而有些朋友认为阅读不能彻底地掌握,坚持要求我们给予指导,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33:向一位导师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比较好。

  问34:禅师很强调以四界分别观及安般念为入门,是不是佛陀在教导不同类型的众生时也是如此教导?

  答34:能依照个别禅修者的性格指导最恰当的禅修业处是属于佛陀的范围,因为只有佛陀才拥有了知众生潜在倾向的智慧。由于我没有那种智慧,因此一般上我都教禅修者从最普遍的禅修业处入门。如果你认为有佛陀所教的其他业处最适合你,你可以选修该业处,这不成问题。

  问35:如果静坐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什么禅相(成绩)都没有,要如何是好?

  答35:在这种情况下,禅修者应当先检查自己是否在贤能的老师指导下,依照正确的方法有系统地修行,以及是否很有兴趣地每天精进修行。如果他已经那么做了,却仍然没有进步,那么他可以改修其他业处:也就是从《清净道论》的四十种业处中选出一种,然后精进地修行一个月以上,试看结果如何。如果还是毫无进步,那么就再选另一种业处,精进地修行至少一个月看看。如果还是没有进步,就再换另一种业处……。如此尝试直到发现适当的业处,然后他应当持续地修行那业处,直到成功。

  问36:静坐是否会变笨吗?

  答36:静坐不会使人变笨。可以从乔达摩佛陀本身的典范上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在即将证悟成道的那一天晚上,他在菩提树下精进地静坐修行,然后证悟圣果。如果静坐会使人变笨的话,他就不可能证悟。

  问37:请问我如何能够知道所修习的安般念是在进步中?我又如何才能知道我正朝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呢?

  答37:当你能够一心专注于气息时,你所修习的安般念就是在进步中。当遍作相、取相及似相次第地生起,而你又能够一心专注于它们时,你所修习的安般念就是在进步中。当你能够次第地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及第四禅时,你所修习的安般念就是在进步中。当你能够辨识气息中的四大,直到看见色聚且能分析其中的究竟色法时,你所修习的安般念就是在进步中。当你能够辨识产生气息的名法时,你所修习的安般念就是在进步中。当你如此进步时,你就是正在朝向正确的方向迈进。

  问38:我修安般念时,虽然不曾见过好像白云的禅相,但脸时常被像是不透明的阳光照着,能持续一到两小时。至今已经一个月了,但还见不到似相。为何不能进步?请问是否用错方法?

  答38:因为你的五根很弱。

  问39:要如何才能持久地专注于鼻孔周围的气息呢?

  答39:你应该在行、住、坐、卧四种姿势里都持续不断地修禅,以便培育持续不断的正念与正定。

  问40:对一个初学者而言,当光出现在禅修中时是否不要理会?如果完全不理会,光会不会失去而不再出现呢?依照老师的指示不理会这些光之后,心境开始不定而无法再安定下心来学习,耳朵反而去注意一些无谓的声音,信心也开始动摇而想放弃学习下去。请问这些是否就是业障或魔障?

  答40:那不是业障或魔障。当光开始出现时,一般上它是不稳定的,因为你的定力还不稳定。当你的定力强时,它就出现;当你的定力弱时,它就消失。你失去它是因为你的定力弱。现在你不能再次见到光是因为你感到失望。在修行安般念时,你不应该期望任何东西,而应只是一心专注于气息。当你的定力坚强与稳定时,光就会一直存在。

  问41:修行安般念,见到禅相之后入禅。请问入禅之后是否就能知道过去世的一些事情,例如生在何国,是何许人等?

  答41:不能,因为那是属于宿命通的范围。

  通过安般禅那之助,你能够轻易地成就四界分别观,然后更进一步地修行色业处及名业处。然后你可以观你在过去世的名色法,以寻找无明、爱、取、行、业这五个产生你这一世的过去因。所以在安般禅那的帮助下,你可以培育观智,照见过去世的名色法,但是不能观到名称概念,例如你的名字、你出生地的名字等等。

  问42:是否可以用安般似相作为光明遍或白遍的目标来修行?

  答42:不可以,因为在巴利圣典及注疏里并没有这么教。

  问43:在修行安般念时,我们是否可以在行禅时观脚步的提起、推前及放下?

  答43:最好是只专注于你的气息。然而如果你想要在行禅时有系统地观全身的四大,那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以非正统的方法来修行就不太好。

  问44:《大念处经》中的安般念修法有四个阶段,但在其他经论中甚至有十六个阶段的修行,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答44:这两种方式基本上是没有差异的。在《大念处经》中佛陀教导修行安般念的四个阶段,那只是修行止禅达到禅那的阶段。接着的「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等经文才是观禅的阶段。在其他经如《中部》的《安般念经》中,佛陀教导十六个阶段,包括了止禅与观禅。这十六个阶段分成四组,每组有四个阶段。第一组是身念处,第二组是受念处,第三组是心念处,第四组是法念处。第一组只涉及止禅,第二、三组皆可用止禅与观禅来解释,第四组则只涉及观禅。分别解释如下:

  第一组的四个阶段:(一)长息、(二)短息、(三)全息、(四)微息。若能有系统地如此修行,定力提升时你就会见到呼吸变成禅相,乃至变成似相。当你一心融入似相时,就是入了安止定。于是你能够有系统地证得初禅乃至第四禅,这与《大念处经》中安般念的四个阶段相同。达到第四禅之后进一步应当如何修行呢?若是根据《安般念经》,你应当修行下一组的四个阶段,从受念处开始修行观禅。若是根据《大念处经》,我们已经解释过「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这段经文,你应当观照三种身:(1)呼吸身:呼吸里的究竟色法。(2)所生身: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这四类色法。换句话说就是所有二十八种色法,它们也称为色身。(3)名身:究竟名法,包含受、想、行、识这四种名蕴,禅那名法也包括在其中。能够照见内外的这三种身之后,你应当观照它们的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进一步应当提升你的观智达到行舍智。更进一步圣道智与圣果智就会以涅槃为目标而生起。大家应当记住这些修行步骤。

  第二组的四个阶段:(一)「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喜而吸气;我应当觉知喜而呼气。』」如何能觉知喜而呼吸呢?你应当进入安般初禅。初禅中的五个禅支包括喜在内,因此安住在初禅时就是觉知喜而呼吸。从初禅出定并且检查五禅支之后,你应当进入第二禅。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包括喜在内。那时你也是觉知喜而呼吸。这是止禅的情况。

  在转修观禅时,你应当先入安般初禅。出定之后就观照初禅里包括喜在内的三十四个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如此观照之时,你的观智里也有喜这项名法。举个譬喻而言,当你见到一位好朋友对你微笑时,你也会对他微笑。同样的道理,由于观智的目标(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里有喜,所以观智里也会有喜。如此观照之时你就是觉知喜而呼吸。然后应当进入第二禅。出定后观照第二禅里包括喜在内的三十二个名法为无常、苦、无我。那时你的观智里也有喜,你也是觉知喜而呼吸。

  (二)「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乐而吸气;我应当觉知乐而呼气。』」就止禅的情况而言,由于乐存在于初禅、第二禅与第三禅,所以当你安住于这三种禅那当中的任何一种时,你就是觉知乐而呼吸。

  转修观禅时,从这三种禅那的任何一种出定之后,你应当观照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无我。那时由于禅那名法里包含乐,所以你的观智里也有乐,因此可以说你是觉知乐而呼吸。

  (三)「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心行而吸气;我应当觉知心行而呼气。』」当你安住于任何一种安般禅那时,你都可以体验到心行,特别是个别禅那的禅支:初禅有五个禅支、第二禅有三个禅支、第三禅有二个禅支、第四禅有二个禅支。那时你就是觉知心行而呼吸。

  转修观禅时,你可以逐一地进入各个安般禅那,出定后观照各个禅那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如此观照时,你能够体验到心行: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第二禅的三十二个名法、第三禅的三十一个名法、第四禅的三十一个名法。这时可以说你是觉知心行而呼吸。

  为什么佛陀在这个阶段教导心行呢?什么是心行?在某部经中提到:──「想与受是心行。」因此在观照那些禅那名法时,你必须特别注重在观照想与受,尤其是受。就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此阶段称为受念处。

  (四)「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心行而吸气;我应当平静心行而呼气。』」当你以安般似相为目标而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那时就可以说你是平静心行而呼吸。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的心行比在近行定里的更平静,在第二禅里的心行比在初禅里的更平静,在第三禅里的心行比在第二禅里的更平静,在第四禅里的心行又比在第三禅里的更平静。所入的禅那愈高时,心行就愈平静。因此当你有系统地如此修行时,就是平静心行而呼吸。

  转修观禅时,你必须有系统地观照初禅名法、第二禅名法、第三禅名法与第四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当你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时,你的观智是很平静的。当你以同样的方式观照第二禅的名法时,你的观智会更平静。同理,以同样的方式观照第三禅与第四禅的名法时,你的观智会愈来愈平静。如此修行时,你就是平静心行而呼吸。

  在此阶段,你同样应当特别注重在观照受,所以此阶段也是受念处的阶段。

  《安般念经》中第二组的这四个阶段谈到必须观照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名法。这些名法即包含在《大念处经》中「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所讲到必须观照三种身当中的名身这一组里,因此这两部经所讲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第三组的四个阶段:(一)「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心而吸气;我应当觉知心而呼气。』」就止禅的方式而言,你必须先进入安般念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个别的禅那出定后应着重在观照心,如此即是觉知心而呼吸。

  转修观禅时,你还是必须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初禅。出定后就观照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而特别着重在观照心(识)。对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也以同样的方法修行。如此观照时,你就是觉知心而呼吸。

  (二)「他如此训练:『我应当令心喜悦而吸气;我应当令心喜悦而呼气。』」你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初禅。出定之后检查初禅的五禅支,其中包括喜禅支。你会发现由于喜禅支的缘故,所以你的心变得喜悦。如此,当你入在初禅中时就是令心喜悦而呼吸。在第二禅里的情况也是一样。这是就止禅的情况而言。

  转修观禅时,你必须在从安般初禅出定后观照包括喜心所在内的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从第二禅出定后也应如此观照。那时你的观智里也有喜心所,它能使你的心喜悦。如此观照时就是令心喜悦而呼吸。

  (三)「他如此训练:『我应当令心专注而吸气;我应当令心专注而呼气。』」你应当以安般似相为目标而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这些禅那中都有一境性这个禅支,一境性就是定。安住在这些禅那中时,你的心只专注于安般似相,那时就是令心专注而呼吸。这是止禅的情况。

  转修观禅时,从这些禅那出定后你应当观照各个禅那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那样观照时,你的心会专注于禅那名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那就是令心专注而呼吸。

  (四)「他如此训练:『我应当令心解脱而吸气;我应当令心解脱而呼气。』」你应当专注于安般似相而入初禅。在初禅里你的心从五盖解脱出来,那时就是令心解脱五盖而呼吸。接着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第二禅,那时你的心从寻与伺解脱出来,因此你就是令心解脱寻与伺而呼吸。接着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第三禅,那时你的心从喜解脱出来,所以是令心解脱喜而呼吸。然后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第四禅,那时你的心从乐解脱出来,这就是令心解脱乐而呼吸。这是止禅的情况。

  转修观禅时,你应当专注于安般似相而进入初禅。出定之后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当你能以观智清楚地照见这三项本质时,你的心就从常想、乐想、我想中解脱出来。同样地,也应当观照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以便令心解脱常想、乐想、我想而呼吸。

  这一组的四个阶段都注重在观照心,所以称这一组为心念处。然而,不能只观照心而已,注重在观照心的同时也必须观照与心相应生起的其他心所。

  在《大念处经》的安般念一节里,当你观照三种身(呼吸身、色身与名身)时,即是在观照究竟名色法。《安般念经》在这里讲到的禅那名法都包括在究竟名色法之内,因此这两部经所教导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四组的四个阶段:(一)「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无常而吸气;我应当观无常而呼气。』」在这一组当中佛陀只谈论观禅而已。在这里我们必须分辨四种情况:(1)无常:五蕴就是无常。为什么?因为它们一直在坏灭。(2)无常性:五蕴的无常本质。(3)无常随观:照见五蕴无常本质的观智。(4)观无常者:照见五蕴无常本质的禅修者。若要见到这四种情况,首先你必须照见五蕴,然后必须观照五蕴无常的本质。

  在《大念处经》中,当禅修者证到第四禅之后,佛陀教导说:「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那就是要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五蕴。这和《安般念经》在这里谈到要观照五蕴是同样的道理。

  (二)「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离贪而吸气;我应当观离贪而呼气。』」在这里有两种离,即灭离与究竟离。灭离就是借着观照坏灭而暂时舍离五蕴;究竟离就是永远地舍离五蕴,亦即涅槃。首先你必须有系统地观照五蕴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观智强时就只注重在观照五蕴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那时你就是在观照灭离五蕴而呼吸。观智成熟时,你会证悟涅槃。那时你就能体会到涅槃是究竟离,因为涅槃中完全没有五蕴。所以当你安住于取涅槃为目标的果定中时,就是在观照究竟离五蕴而呼吸。

  (三)「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灭而吸气;我应当观灭而呼气。』」在这里有两种灭:剎那灭)与究竟灭。剎那灭是指五蕴的剎那坏灭;究竟灭是指五蕴的完全灭尽,亦即涅槃。如果能有系统地观照五蕴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观智强时,你会只见到五蕴的剎那坏灭,此观智能暂时去除烦恼,那时你就是观五蕴剎那灭而呼吸。证悟涅槃之后,当你安住于果定时,由于在涅槃中五蕴完全灭尽,因此你就是在观五蕴究竟灭而呼吸。

  (四)「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舍而吸气;我应当观舍而呼气。』」在这里有两种舍:弃舍与入舍。什么是弃舍呢?你必须有系统地观照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以达到坏灭随观智。观智成熟时,你的无常随观能弃舍骄慢,苦随观能弃舍贪爱,无我随观能弃舍邪见。那时你就是在观弃舍烦恼而呼吸。此观智不只能弃舍依五蕴而生起的烦恼,而且能令你的心趣向涅槃(五蕴与烦恼的完全息灭),因此你的观智既是一种弃舍,也是一种入舍。终有一天你会证悟涅槃,那时你的道智会灭除烦恼。烦恼被彻底灭除时,你就是在观弃舍烦恼而呼吸。同时你的道智慧够直接地体验涅槃,所以也可以说你是在观趣入涅槃而呼吸。

  上述总共有十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里都有吸气与呼气,因此就有十六种吸气与十六种呼气,合起来是三十二种。这就是佛陀教导我们为了证悟涅槃而呼吸的方法。现在我们每天里的每一刻都在呼吸,我们应当问自己是否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在呼吸。如果能依照佛陀的教导而呼吸,终有一天你会证悟阿罗汉果,那时你的一切烦恼都被灭尽。般涅槃之后,一切五蕴与一切苦都被灭尽。因此请大家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呼吸。

  结论是:《大念处经》的安般念一节所教导的方法与《安般念经》所教导十六阶段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佛陀根据闻法者根性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解释而已。

  四护卫禅

  问45:请问禅师《清净道论》并无说明修佛随念要观佛像,为何指导时却教禅修者需先观佛像呢?

  答45:在《旗幡经》里,佛陀说:「在遭遇厄难时,应当只想起我,然后忆念:世尊的确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佛陀、世尊。」因此在开始修行佛随念时,必须先观佛像,不然我们怎么能够知道阿罗汉等特质是谁的呢?佛陀时代的人当然可以观佛陀真正的相貌,但现在佛陀已入灭了,所以我们只能观佛像,以代表佛陀。无论如何,我们只是在开始的阶段观佛像,而随后当我们专注地随念佛陀的特质时,即使该佛像消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问46:禅师是否可以详细地解释还没有达到近行定及安止定的初学禅者如何修行佛随念及死随念?

  答46:在此我只能够简要地解释它们。如果你要知道详细的修法,请参考《清净道论》。初学禅者只能通过想象来修行佛随念。首先他必须看一尊佛像,把它当作是真实的佛陀。然后在心中想象该佛像。之后他必须选佛陀各种特质当中的一个,例如「阿罗汉」。「阿罗汉」有五项定义,他可以任选其中之一,例如:佛陀堪受一切人、天神及梵天神顶礼,因为他拥有无上的戒定慧。然后他必须一心专注于该特质,直到证得近行定。然而佛陀的特质是非常深奥的,因此初学禅者不容易成就佛随念。

  初学禅者也只能通过想象来修行死随念。首先他必须想象自己未来的尸体,然后取跟死亡心同时灭尽的命根为目标,再以「我必定会死亡」这样的心念来专注于它来培育定力。然而初学禅者也不容易成就死随念,因为他无法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命根灭尽。

  另一个比较容易的方法是先修行安般念或遍禅达第四禅或修行四界分别观达到近行定,再以该定力为基础来修行佛随念或死随念。

  问47:如果只修行佛随念能证悟涅槃吗?

  答47:不能。然而以佛随念的近行定作为基础,你可以修行四界分别观以看到色聚,然后分析究竟色法、分析究竟名法、辨识名色法的因,再观照名色法及它们的因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观禅你就能够证悟涅槃。

  问48:是否需要相当的禅定才能修行四护卫禅?

  答48:这会比较好,但并不是必要条件。

  问49:未证得禅那的初学禅者如何修行慈心禅?

  答49:他应该先想象一个他敬爱且又与他同性的人的笑容,然后以下列四个方式向他散播慈爱:「愿此善者没有仇敌;愿此善者没有内心的痛苦;愿此善者没有身体上的痛苦;愿此善者愉快地自珍自重。」如此散播慈爱四至五遍之后,他应该选其中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向该人散播慈爱,且心专注于该人的笑容。他必须如此修行许多个星期、许多月或许多年,直到证得禅那。之后他应该照我在之前的开示中所说的方法修行。然而要证得慈心禅那对他来说并不容易,因为一般上他所选的对象的影像并不稳定,时常会消失。

  问50:有人说没有舍心第四禅的人修慈心观会生起爱染,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50:这是错误的说法。如果他以正确的方法修行慈心观,爱染就不会生起。而且若人要证得舍心第四禅,他就必须先已证得慈心、悲心及喜心的第三禅。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