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观呼吸与观四界》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崇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观呼吸与观四界》

  林崇安译

  译序

  本书所介绍的是南传佛教大师帕奥禅师所传的寂止与 内观禅修法。在寂止禅修方面,他教导如何培养入出息念(观 呼吸)来达成近行定与安止定。在内观禅修方面,他教导如 何培养四界分别观(观四界)来辨识极微里色法的究竟实相。

  本书是依据1998年英文修订板《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and Four Element Meditation》翻译而成,并参考《智慧之光》、

  《如实知见》二本中文译著。本书对禅相、极微、色法的分析极为透彻,是一本非常简要的禅修指导,值得禅修者参 考。本书初译于1999年,由内观教育基金会于2000年出版, 今将书中表格置后,并以PDF格式呈现,与大众分享。

  愿正法久住

  林崇安

  帕奥禅师简传

  1934,帕奥禅师出生于缅甸中南部兴达塔镇雷钟村庄。

  1943,他于同村的萨林寺出家受沙弥戒。

  1954,在兴达塔镇内的耶吉寺受比丘戒。

  1956,参加僧伽会考,取得正法轨范师的资格。

  1964,他跟随数位当代长老学习四界分别观、入出息念 等业处,随后渡过十余年的潜修时光。在这期间,他依据巴利圣典及其相关注疏,深入研究内观理论以配合实践,兼习 头陀行。

  1981,他接任帕奥丛林禅院住持,开始对内部住众教导 禅修,因其教法殊胜,学众不乏来自世界各国之僧伽及爱好禅修之人士。禅师所授的禅法是依据《清净道论》中三学、 七清净及十六观智之修行次第。他的教导从“入出息念”或

  “四界分别观”入门。他更于教学之余,以八年时间完成钜 著‘趣向涅槃之道’。他的英文著作有《如实知见》、《观 呼吸与观四界》等。

  1996,受到缅甸政府肯定,颁赠“大业处轨范师”的荣 誉封号。

  第一、如何培养入出息念

  壹、入出息念的培养

  1.在《大念住经》中,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培养。他说:

  ?比丘!于此,比丘往赴森?,或往树下,或住空屋,盘腿而坐,端正身体,系?在前。彼正?而入息、正?而出息。

  彼长入息,?知:‘我长入息。’ 或长出息,?知:‘我长出息。’ 或短入息,?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知:‘我短出息。’

  ‘我学觉?全身而入息。’

  ‘我学觉?全身而出息。’

  ‘我学寂止身?而入息。’

  ‘我学寂止身?而出息。’

  2.开始禅修时,要舒适地坐着,当呼吸经由鼻孔入出于身体时,试着觉知呼吸。你要在鼻子的下方或鼻孔周围的部位感觉到它。不要跟随呼吸跑到体内或体外, 只在呼吸扫过及接触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的部位,觉知呼吸。如果你跟随呼吸的进入或外出,将无法使专注圆满。但是,如果你只在呼吸最明显的接触处: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保持觉知呼吸,你就能够培养并圆满专注。

  3.不要注意“自相”、“共相”或“禅相的颜色”。自相是呼吸中四界各自的自然特相,即硬、粗、流动、热、支持、推动等等。共相是呼吸的无常、苦、无我。 这意味着不要注意“入、出、无常”,“入、出、苦”或“入、出、无我”。

  4.只要觉知呼吸是一个“概念法”(不是究竟法)。“呼吸的概念”是入出息念的对象(所缘)。为了培养专注,它是你必须注意的对象。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注 意于“呼吸的概念”并且你在过去世曾练习这禅修,也培养了功德,那么,你能轻易地专注于入出息。

  5.如果你的心无法轻易地专注于入出息,《清净道论》建议你数息。这样有助于

  你培养专注。你应于每一呼吸之末数着:“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

  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6.至少数到五,不要超过十。不过我们鼓励你数到八,因为它提醒你正在培养八 圣道。因此,应该依自己的意愿在五到十之间来计数,并下定决心在这段时间内, 不让心跑到其他地方。你只要平静地觉知呼吸。当你如此数息时,将发现你能够把心专注,并且只是平静地觉知呼吸。

  7.如此将心专注至少半个小时之后,你应进入第二个阶段:

  彼长入息,?知:‘我长入息。’ 或长出息,?知:‘我长出息。’

  8.在这阶段,你必须对入出息的长短培养觉知。这里的长或短,不是指尺度上的 长短,而是指时间的长短。它是期间。你自己应该决定多久的期间称为“长”, 多久的期间称为“短”。要觉知每一入出息的期间。你会注意到有时呼吸的时间 长,有时呼吸的时间短。在这阶段,你所应该做的只是知道这个。不要注意“入, 出,长;入,出,短”,而只是注意:“入,出”,并且觉知呼吸是长或是短。 你应在呼吸入出身体时,只觉知呼吸扫过、接触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的时间长 短。有时整座的呼吸都是长,有时整座都是短,但是你不要故意使之长或短。

  9.在这阶段有些禅修者会有禅相(nimitta)出现。不过,如果平静地练习约一小时而 没有禅相出现,那么,你应该移到第三个阶段:

  ‘我学觉?全身而入息。’

  ‘我学觉?全身而出息。’

  10.这里,佛陀指导你要持续地觉知从头到尾的整个呼吸。你要如此训练自己的心持续地觉知从头到尾的呼吸。当你如此练习时,禅相可能出现。如果禅相出现, 你不要马上转移注意力到禅相,而要继续觉知呼吸。

  11.如果你持续地、安静地觉知从头到尾的呼吸大约一小时,而没有禅相出现,那么,你应该移到第四个阶段:

  ‘我学寂止身?而入息。’

  ‘我学寂止身?而出息。’

  12.若要做到这一点,你要下定决心使呼吸静下来,并持续地觉知从头到尾的呼 吸。你不必刻意使气息变得平静,因为如果这样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退失。在

  《清净道论》里提到四种使气息平静的因素,即,思惟、念虑、作意和观察。因 此,在这阶段你所要做的是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并且持续地觉知呼吸。以这方式练习,气息就会变得更平静,而禅相也可能出现。

  13.在禅相即将出现之前,许多禅修者会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大多数发现自己的呼吸变得非常微细,而心不能清楚地觉知它。如果这现象发生,要在你最后觉知呼吸的那一地方保持你的觉知。

  14.你要省思自己并不是没有呼吸的人,事实上你有呼吸,只是正念不够强,不能觉知呼吸。只有七种人不呼吸:死人、胎儿,溺水的人、失去知觉的人、进入第四禅的人、入灭尽定的人(此时心、心所及心生色法暂停作用)、梵天。而你 不是其中任何一种,所以,你有呼吸,只是没有足够的正念觉知它而已。

  15.当呼吸微细时,不要刻意改变呼吸使它明显,因为由于过多的努力会产生不 安。如果你这么做就无法培养专注。只要如实地觉知呼吸。如果呼吸不明显,只要于在你最后觉知它的地方等着它。你将发现当你如此运用自己的“正念”和“正 知”,呼吸就会重现。

  16.经由培养入出息念,所出现的禅相每人并不相同,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它以乐的感觉出现,例如:

  (l)棉花 (取相)

  (2)抽开的棉花 (取相)

  (3)流动的气 (取相)

  (4)似早晨金星的亮光(取相和似相)

  (5)明亮的红宝石 (似相)

  (6)明亮的珍珠 (似相)

  17.有些人,它以粗的感觉出现,例如:

  (1)棉花的茎 (取相和似相)

  (2)削尖的木片(取相和似相)

  18.有些人,它出现有如:

  (1)长绳或线 (取相和似相)

  (2)花环 (取相和似相)

  (3)一团烟 (取相和似相)

  (4)蜘蛛网 (取相和似相)

  (5)一层雾 (取相和似相)

  (6)莲花 (取相和似相)

  (7)车轮 (取相和似相)

  (8)月亮 (取相和似相)

  (9)太阳 (取相和似相)

  19.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像棉花般纯白色的禅相是取相,因为取相一般是不清晰及不明亮的。当禅相明亮得像晨星,灿烂和明晰时,它就是似相。当禅相像红宝 石或珠宝,不明亮时,它是取相,但是它明亮而灿烂时就是似相。其他的景相和 颜色可用同样的方式去了解。

  20.不同的人会生起不同的禅相,因为禅相是从“想”而生。不同的禅修者在生起禅相之前有不同的“想”,由此产生不同的禅相。虽然入出息念是一种简单的 禅修主题,但它却因人而产生不同的禅相。

  21.当你到达这阶段时不要玩弄禅相,也不要让它消失或故意改变它的形状,这 很重要。若如此做,你的专注力将无法提升而不能进步。你的禅相也可能消失。 所以,当禅相首次出现时,不要把你的专注力从呼吸移到禅相。如果这么做,你 将发现它会消失。

  22.如果发现禅相已稳定,而且你的心会自动地系于它,那么就让心如此。如果强迫你的心离开它,你可能会失去专注力。

  23.如果你的禅相出现在面前远处,就不要注意它,因为它可能会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於呼吸的接触点,禅相就会移来并停留在该点。

  24.如果禅相於呼吸的接触点出现,且保持稳定,同时禅相似乎是呼吸,呼吸似

  乎是禅相,那么,你可不管呼吸而只觉知于禅相。如此,将注意力从呼吸移到禅

  相,你将可以进步。当你保持专注于禅相,你将发现它会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 得像棉花时,它便是“取相”。

  25.你要下定决心,保持平静地专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等等。如果你能够保持将心系于“取相”一或二小时,会发现它变得清晰、明亮及灿烂,此可称之为“似相”。在这阶段,你要下决心并练习使心系于“似相” 一小时、二小时或三小时,练习到成功。

  26.在这阶段,你将到达“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接近及进入禅那之前的定。安止定是禅那之定。

  27.这两种定都以“似相”作为对象(所缘)。二者的差别是近行定的诸禅支尚未培养到完全有力。由于这个缘故,在近行定时“有分识”的状态还会生起,禅 修者可能堕入“有分识”。经验到这现象,禅修者可能会说一切都停止了,甚至 会以为这就是涅槃。实际上,那时候心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没有足够的技巧去辨识它,因为“有分识”的状态很微细。

  28.为了避免堕入“有分识”,并能够继续培养定力,你必须以信、精进、念、 定、慧的五根,促使自心系于似相。必须以精进使心一次又一次地知道“似相”,以念不忘记“似相”,并以慧知道“似相”。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