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敦煌曲子词音乐特色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紫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敦煌曲子词音乐特色的探讨

  李紫娟

  摘要:本文从敦煌曲子词的产生的历史、地域以及文学特点入手,结合它对燕乐发展继承性,论述了敦煌曲子词的俚俗浅易、清新活泼、鲜明生动的音乐文学特色。

  关键词:敦煌曲子词;燕乐;词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18-02

  一九零零年,在我国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了许多唐及五代时期的手写卷稿,燕乐曲子歌辞在那时就已出现在手稿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后人誉之为敦煌曲子词(或称敦煌歌辞、敦煌词)。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古诗词专家对敦煌歌辞经过艰苦的整理、发掘、编纂,已经辑录至七个大类、一千二百二十余首。其中《云谣集》三十首,到二十世纪后期任半塘先生编著的《敦煌歌辞总集》出版,成就斐然。敦煌歌辞最初只有一百余首,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孜孜以求,耗尽心血,从英法掠取者手中抄录使之完整起来。

  考证资料表明:敦煌歌辞约创作于公元七世纪中叶至十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绝大部分来自民间作者,多为无名氏之作。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却清新扑面,虽然拙朴,但别有风趣。内容相当丰富,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情感,劳动斗争等广阔空间。它的风格朴素自然,满溢泥土的清香。浓烈的生活气息,文字绝不造作牵强,既没有细腻到婉约,也没有粗犷到豪放。这无疑是广大民众所追求的。敦煌词来自民间又为民众喜闻乐见并且广为传唱,这就是它的艺术价值全部所在。人们惊呼斯乃“千载不传之秘笈”,“研究词学之大幸”(唐圭璋);是诗歌文学上意义上的“椎轮大辂”(朱祖谋);“苏辛派的词,我们想不到在唐五代时候已经有人在写作了”(郑振铎)。这些说明了什么呢?敦煌曲子词一经发现,文坛便寄予了极大热忱与期望。

  敦煌曲子词发掘面世所提供的音乐美学价值完全堪于它自身的文学价值相媲美。在文学方面,敦煌曲子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文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当时的乐工、优伶。)在其音乐特色方面(曲调特点)却鲜有涉及。

  初始的词是为歌舞服务的,能够和乐而歌。随着社会变迁、战乱、迁徙,歌曲的乐谱渐渐失传,也正是在此时,词和音乐慢慢脱离,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词最初之所以称为曲子词,正是由于它是作为歌辞和乐、载舞演唱的,《旧唐书》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开元盛世,政治经济的发展,给音乐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理想环境。唐代曲子在寻常巷陌都可以找到它世俗的声音,都市里的乐师和优伶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亦即利用现成的曲调填词,编创了大量带有长短句的歌词,错落参差,这就是最早的词。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源于民间的词要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早几十年。它实际上就是燕乐歌唱的产物。

  曲子词来源于民间,俚俗浅显、活泼明朗。隋唐之际发展而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即宴饮之乐,为酒宴助兴所奏唱。表演者均为下层乐工、歌舞伎。隋唐建立了完整的宫廷燕乐体制。我们说敦煌曲子词的音乐是燕乐的发展,燕乐曲调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来自边地少数民族及域外各国。唐时西域音乐大量传入中原,被称为“胡部”。《羯鼓录》记有131曲,大部分是外来曲。许多外来曲被用作词调,如《望月婆罗门》、《苏幕遮》出自天竺(印度)乐,《拂菻》出自拂菻(东罗马)国乐,据吐蕃乐曲创作的《赞浦子》,有些从曲名可看出来自南北边疆少数民族,如《胡捣练》、《胡渭州》 、《菩萨蛮》、《八拍蛮》等调,有些乐曲冠之以汉名,如天宝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个胡名乐为汉名。《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州》、《凉州》等。”因此有些曲调直接以边地为名,表明其地域特色。伊州为今新疆哈密地区,甘州为今甘肃张掖,凉州为今甘肃武威,熙州为今甘肃临洮,石州为今山西离石,渭州为今甘肃陇西,这些地区都是唐朝西北边陲。这些外来音乐构成燕乐的主体部分,使其具有了浓郁的异国风情。二是产生于民间的土风歌谣。隋唐许多曲子都来源于此,如《杨柳枝》就是一首隋时广为流传的民间“怨调”。何光远《鉴戒录》载:“《杨柳枝》者,亡隋之曲。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有是曲也”。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刘禹锡《竹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它有四个七言组成,在每一句间与句末加帮衬,称 “和声”。敦煌曲子词表现了唐代歌曲艺术的创作繁荣。无论是在广泛传唱中,还是在发挥其娱乐作用之时,都加强了它“杂用胡夷里巷”的新颖、生动、通俗的艺术表现力。敦煌曲子词所显示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也可以窥见唐代民间俗乐的发展态势,尤其是隋唐民歌,曲子的风格特点。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空前繁荣统一的强盛时代,在宗教、文学、艺术方面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使中原的新体文学形式—词调与河西本土、西域、中亚、印度音乐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灿烂的隋唐音乐文化。而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处在连接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中枢地位。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使敦煌石窟成为自汉魏以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宗教的璀璨明珠。敦煌曲子词就在隋唐民俗音乐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其曲代表着隋唐曲子的音乐特色。敦煌词曲数量很大,收录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所作。写作时间始自武则天末年,至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共收词30首,抄写时间最晚在后梁乾化元年(911),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余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因其作者多属社会下层,其曲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到人民的喜爱。如选自《敦煌歌辞总编》的《望江南》,表现了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幽怨。其歌词具有明显口语化,通俗生动: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夜久更阑风渐紧,

  为奴吹散月边云,

  照见负心人。

  这是一首后世广为传唱的唐代曲子,白居易、李煜曾据此填词,留下千古名篇。这首曲子仍存于山西五台的寺庙音乐中。这是真正的唐代歌曲,乃是古老的音乐文化在封闭式的寺院中世世代代保存下来的罕见谱例,以下是这首曲牌的曲调和佛会唱词,白居易填词的组合:

  敦煌曲子词某些乐曲的曲调、节拍与格律诗词大多是相同的。但是,诗入曲仍存在不合之处。为了与音乐的变化特点相适,往往要做些必要的调整、处理、改动,如重叠、破句等。据沈括、朱熹等人的看法,在唱这些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和声”、“泛声”,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

  曲子在城市里由于服务对象的变化,它的思想内容也极为复杂,有的抒写了妓女的怨愤,有的反映了在爱情上坚贞不渝的精神,有的反映了敦煌地区人民在吐蕃统治下,积极进行反抗的斗争精神,有的通过孟姜女的故事,表现对封建统治的不满,曲子的形式以单遍的只曲为主,如《望江南》、《菩萨蛮》,但是也有了用前后两个单遍合成的双遍,或称双阙,或者用同一曲调,配上多段歌词,反复演唱,或者用不同的只曲,连成一个大型的套曲,即大曲。有的在曲前加引子或句尾加和声。

  敦煌曲子词距今已近一千三百多年,但它仍以深刻的思想内容,短小精悍、清新活泼的艺术形式、鲜明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淳朴自然的风格,在我国音乐文学宝库中放射着异彩。

  敦煌曲子词所代表的燕乐文化是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关于敦煌曲子词音乐的研究是一门新的学问,其中有待考证之处尚多,随着敦煌曲子词的被发掘与整理,对敦煌曲子词所涉及音乐方面的研究也将更深入,这对我们研究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出自: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 2010年1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