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倚楼”“一笛风”与禅宗语言(1)
“赵倚楼”“一笛风”与禅宗语言(1)
一
我们先对这段材料的本事作一考察,这涉及到杜牧与赵嘏交往的历史。借助今人考证成果可知他们至少有过四次交往,第一次,约在大和六年至七年(833—834)时,杜牧三十岁,为宣歙节度使沈传师巡官,试大理评事,赵嘏二十六岁左右,尚未有功名,寓居宣州,有游幕活动,曾向沈传师献诗《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西峰即事献沈大夫》 [1] ,两人可能因此而始有交往[2] 。赵嘏由宣城荐赴进士试,结果失败,作有《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这“诸公”之中应包括杜牧。第二次是杜牧再到扬州与宣州时。开成二年(837)春夏,杜牧赴扬州探视生病的弟弟,后又赴宣州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次年冬赴京任职,在扬州、宣州活动了一年多时间。这一年杜牧与赵嘏交往较多,这可由两人一些同题诗中见出。如在扬州,杜牧有《题扬州禅智寺》,赵嘏有《和杜侍御题禅智寺南楼》;在宣州,杜牧有《题宣州开元寺》、《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宣州开元寺南楼》,赵嘏有《题开元寺水阁》。第三次,可能在会昌二年(842),即杜牧刺黄州的第二年秋,赵嘏再次进京赴进士试,途经黄州,可能又有与杜牧酬唱联吟之事。如杜牧有《齐安郡晚秋》、《郡楼晚眺感事怀古(自注:齐安郡)》,赵嘏亦有《齐安早秋》一诗。第四次,可能在大中年间,他们于长安相会,具体考证下文将展开,此处从略。杜牧与赵嘏相交有十多年之久,其交往活动又是以诗歌酬唱与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赵嘏《杜陵题杜侍御别业》一诗称“青云何路觅知音”,赵视杜牧为知音,杜牧对赵评价也甚高,如在文首所引的《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一诗中,他表示在赵嘏诗中感受到了李、杜诗中那种气势与力量。可见,他们不仅相交甚深,在诗学上,也有很多共同语言。其次,需要考察赵嘏这一首诗的写作时间,这涉及到对本诗的理解,原诗曰:
《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唐摭言》言本诗诗题是《早秋》,而在其他各种传本的诗题中都有“长安”二字。赵嘏在长安活动至少有三次,其中前两次是为赴进士试,一次是在大和六年(832),一次是在会昌三年(843)。最后一次应是他任渭南县尉时,其时约在大中三年(849)后。对照诗意,三次中唯最后一次与诗意相合。本诗后一联抒发了失意怀乡之情,其中用了西晋张翰见秋风而弃官归乡的典故。笔者认为完整理解这一典故是确定这首诗写作时间的关键。原典出自《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其见机。
后人用这一典故主要是取其不慕虚荣弃官归乡之意。显然,如果赵嘏没有官职,与此典是难以完全吻合的。故本诗写作应是在赵嘏得了渭南县尉官职之后的事。赵嘏于会昌四年(844)三十九岁时中进士,久未得官,至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政坛换班,赵嘏才得机获此一职。据谭优学、陶敏先生考证其得渭南县尉一职,可能是大中三年后的事。其时,他已四十四五岁了。这个年纪才进入官场的最低层,自然是不得意了。这种失望情绪,在其他诗中也有表现,如其《别牛郎中门馆》诗云:
整襟收泪别朱门,自料难酬顾念恩。招得片魂骑匹马,西风斜日上秋原。
赵嘏对此结果是很伤感的,《长安秋望》中的情感无此消沉,但是失意之调是相似的。据此可基本推断《长安秋望》是赵嘏任渭南县尉后的作品。赵嘏终于渭南县尉一职,而杜牧卒于大中六年(852),故本诗形成的时间应是在大中三年与大中六年之间。本诗颇有厌官之心,大中三年,赵嘏初得渭南尉一职,似不应有此感受。本诗当作于任职一段时间之后了。
关于此事,还可由高丽《十抄诗》收有的赵嘏佚诗《早春渭津东望》得到佐证:
烟水悠悠霁景开,俯流东望思难裁。乡连岛树潮应满,月在钓船人未回。带雪鸟声先曙动,度关春色犯寒来。相逢尽说长安乐,夜夜梦归江上台。[3]
本诗应是赵嘏在渭南职上所作。诗言“早春”,并言“夜夜梦归”,这表明他任渭南一职时间不短。将《别牛郎中门馆》、《早春渭津东望》、《长安秋望》三诗综合起来考察,可以看出他在渭南任上至少经历了秋——春——秋这几个阶段。故又可将本诗写作时间缩小到大中四年秋至大中六年秋这一范围内。
最后,我们再看杜牧评赏本诗的时间。杜牧在这段时间里有二次在长安任职,一是大中三年,杜牧由睦州刺史调司勋员外郎并兼史馆修撰,但到了次年秋天即出京任湖州刺史了。此次任京职仅一年多时间,经历了大中三年与四年两个秋季。杜牧《上周相第三启》曰:“今年七月,湖州月满,敢辄重书血诚,再干尊重,伏希怜悯,特赐比拟。”他要求于大中四年七月湖州刺史任满后接任此职,其《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言:“越浦黄甘嫩,吴溪紫蟹肥。”《将赴湖州题菊亭》言:“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江南秋果尚嫩,京城菊芳未盛,这应正是初秋之时,故大中四年秋,他基本不在京城。后一次是杜牧大中五年秋入长安拜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迁中书舍人,在这一年九月杜牧病归樊川山庄,十一月即逝世。依上考述,大中三年,赵诗尚未写成,当无此事。大中四年时间过短,也不太可能,所以,他激赏赵诗一事很可能发生在大中五年秋至大中六年十一月前之间。又杜牧有《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一诗,缪钺先生考证,本诗作于大中六年秋。赵嘏可能也在这一年写诗给沈询,此即《访沈舍人不遇》,诗云:“溪翁强访紫微郎,晚鼓声中满鬓霜。知在禁闱人不见,好风飘下九天香。”由第二句看也似作于秋天,据此可推断大中六年秋赵嘏亦到了长安。沈询是沈传师之子,杜、赵、沈都是二十年前宣州幕的故交。大中六年,赵嘏渭南县尉已秩满,转求故交,寻找出路,也属常情。裴延翰《杜樊川文集序》言:“上五年冬,仲舅自吴兴守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尽吴兴俸钱,创治其墅。出中书直,亟召昵密,往游其地。”可以想象,当时杜牧之樊川别业已成为长安文学沙龙。如温庭筠亦曾参与其中,其《华清宫和杜舍人》,即是一例。赵嘏于此处得一佳评,也能马上传播开去。赵诗之名后为宣宗所知,可能即与杜牧的赏评有关。因此,将“赵倚楼”之事定在大中六年秋是比较合理的。
明确这一问题,其意义就在于我们据此可以确定以下问题:赵嘏此诗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是他多年艺术探索的结晶。杜牧的赞赏也是在他对赵嘏创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的,不是一时随意之语,其中凝聚了积累多年的艺术体悟,这一赞语也是他诗学观念的一种体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