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四十二章经讲记(第32期)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明伦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经文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
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
灭众魔,而得道果。
表注(标题下)
讲义
学佛贵乎如法修行,佛之大乘法门,通途有六,名为六波罗密,汉义谓之六
度,详说需时甚久,今简言之,以助解此章经法。
众生轮回六道,如溺苦海,波罗蜜是度海之具,乘之可到彼岸。六度首为布
施,以济匮乏者也,如此次风灾,灾民财尽,即以财施之。二为持戒,止恶行善
也。三为忍辱,世人不明事理者多,有辱我者,我当忍之。四为精进,修道不惟
有进无退,且须递增其行。五为禅定,不动妄念也。六为智慧,致溺生死苦海,
修道者,由前五度行之有得,去此迷障,则开本有之智,是为得道。一切法门,
不离六度,否则不能成功。例如念佛,一句弥陀,即含六度。六度最要者禅定,
一心不乱即是禅定,得一心不乱,即断见思惑,即得明心见性。
佛言:夫为道者。道因法门而异。吾人修净土,净土即是吾人所修之道。若
有参禅者,禅即是彼所修之道。
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是说比喻。古人出战,以铠早防身,故云挂铠出门。虽
挂铠已,而人心有勇怯之分,力有强弱之别,故云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
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比喻究何所指,众生修道,有成者,有不成者也。
修道喻以战事,可想见其难。应战万人者,喻发学道之心。万人谓何,见思
丶尘沙丶无明诸惑,迷障本性,佛法谓之八万四千烦恼。然此一人,何能战胜万
人,佛遂与以六度法门。挂铠出门,即是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意或怯弱
,谓受戒或不能持,或持而不能久。半路而退,谓修定而不固者。格斗而死,慧
不足也。慧有闻思修之分,今诸学者,惟具闻慧,尚无思慧,更无修慧,如此纵
建佛七,又何得一心不乱。修道者,必须戒定慧三力皆充,始能得胜而还,是即
证道之谓也。三力不充,应如之何,应加三种助力,即布施丶忍辱丶精进也。是
以佛又嘱沙门,应当六度齐修,不患众魔之不破。众魔即是八识烦恼,既破烦恼
,自得道果。
经云坚持其心,即是忍辱,能助定也。古人常谓:「士可杀,不可辱」。忍
辱之难,可以想见。修道者,辱既可忍,何事不可忍,故能坚其道之心,八风不
动。
精进勇锐,即是精进度,能助戒也。戒之不能持,患於懈怠,精进可以治之

不畏前境,即是布施度,能助慧也。学佛而希其成者,必须破我相,见思惑
首为身见,金刚经我相不破,馀相皆不能破。如何破我相,必须闻思修慧,如何
开慧,世法莫能为力,佛法独得其妙,此即万法皆空之理也。金刚经云:「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故一切假像,惟本性是真。佛法亦是假,惟助解空显性而已
。既知万法皆空,执此假身何为,身既不执,而身外之财,尚不肯为布施乎?通
身内外,皆能布施,则前进险阻,复何可畏,苟能如是,一人必胜万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