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讲座杂笔二则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1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郑素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丶心得
心经上言: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究竟涅槃;三
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在此言「心得」者,不免落於形迹
,执以为有,然必欲言之,则曰:有舍方有得,舍邪执而得下知也。而舍与得要在「心」上
之转,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由生死的流转中返回涅槃的还灭门,依俗谛言则
有次序,程序,然依真谛,则在一念之间而已,其间因果,唯洞彻心性之源方能真知,所谓
「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在修行人最忌者言「得」也,故以善法中之行舍对治之:初舍掉
举心,得平等。反之若与人有高下之不平时,其掉举心已起矣。中舍邪曲行心,得正直。孔
子亦言:「举直错诸枉,能枉者直。」己心直,何患人心不直?後舍有功用住心,得无功用
住。要发挥「三轮体空」的大乘精神,终日度众而不生贪着,「实无众生可度」故。初则勉
而行之,後即安而行之也。所谓从心所欲,不肫距。故所舍者五蕴中之行蕴而非受蕴也,配
以大乘起信论之三细六粗言之,则还灭门下手工夫在第六识,破计名字相,执取相也。再渐
进而破第七识的相续相,智相;第八识的境界相,能见相,无明业相。亦即由始觉,相似觉
,随分觉,究竟觉之次第也。
在修行的路上能「巧把尘劳当佛事」,是为种无漏种子之因也。若恭敬受持,堪任如来
家业而不退,是在人为也。
二丶体究念佛
经言:「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藕益大师解:惟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
,悉具多善根福德。大师又言: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
絈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
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而真能念佛
者,所念者乃吾人皆有的真如本性,而了知三宝一体,自性三宝。一体者:离名为法,法名
为佛,无名为僧。厌娑婆而欣极乐,实则方便法也,以吾人迷妄颠倒故,佛以善巧方便度众
也。禅宗亦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阿弥陀佛乃法界藏身,故净土宗也说:「生则
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不见自己之心性,终是无明长夜,故必须依教奉行。大乘起信论所
起信的是「大乘心」,法者众生心;唯识宗三能变所说的也是我们本身,而阿弥陀经更为一
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皆不出吾人之「一心」也。故经上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
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持名即是法身佛,法身者,本觉理体也,智依理而明,理依智
而显,故为「转识成智「所依也。「理」与「智」互融互摄,是为体用不二。要「转」遍计
所之非,唯循「依他起性」之理,以洞彻圆成实性之真,故欲了缘生法,则唯理是问,欲彻
因果者,则了心源外别无二门。而末世机钝,了则不彻,故当信是极乐国土方便接引,众生
之病,唯「信」能治,信自丶信他丶信因丶信果,所谓了透心性者,必然深信因果,故欲了

            第35期 公元1974年8月30日发行 35,36期合刊 

标签:杂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