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揭秘丹棱陀罗尼石经幢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揭秘丹棱陀罗尼石经幢

  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西南约五十公里处,为张场镇老峨山之金峡村四组石笋沟(当地人因见陀罗尼石经幢其形状犹如一巨大竹笋,故名),在其悬崖上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一石经幢,此即“丹棱县唐代尊胜陀罗尼石经幢”。这里地处深山浚谷、人迹罕至,故多少年来一直不为人所知晓,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时,才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和我国目前可见的诸多陀罗尼石经幢相比较,此石笋沟“尊胜陀罗尼经幢”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其保存环境之差异尤令人瞩目。更明确地说,其它陀罗尼石经幢不仅大多残破不已,并且基本上陈列于博物馆,人们似乎只着眼于它们的文物价值。后者却相反,自出世以来就一直没有变化,留存至今。完全可谓是十足的原生态。它是由一巨大石壁上凿龛而成的,因其石质比较坚硬,又加上原有佛阁遮护(今已不存,然有若干石孔为证),且位于人迹罕至之所,故一千多年来保有完好。它面对观众的左方有一石窟,内有佛像,右方刻有“眉州洪雅县怀”之题字,依据其风格以及风蚀程度等加以判断,应该属于同期之遗物。不过,考察之际,仍然能感受到当初大唐时信徒们那浓浓的宗教气息。当时,我们在此周围细寻,发现这里原有一寺院,可惜早年已圮,仅存基础之类,不知其名。当地的农民告诉我们,以前石经幢是一对,其中另外一个已经被毁不存。综合这些信息,可知大唐时信徒们在此荒寺范围里,斧凿了一对石经幢,以求祈福灭灾。

  本人以为,石经幢系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友好交融而得以形成的产物。它自唐代开始流行,迄于明清。石经幢来源于我国文化和异国文化之交流,这一点完全与唐代的开放风气和博大胸怀吻合。具体而言,石经幢之形状脱胎于中国古代文化中之华表与幡盖,印度文化里对幢非常重视这一思想则构成石经幢之灵魂。

  经幢俗称“八棱碑”,另外还有“石柱”、“宝幢”、“花幢”之名称。其形式有八棱、六棱、四棱等多种,与塔相仿,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我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密宗认为,这种经幢具有无限的法力,可以镇魔驱邪、护佑太平。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自历史的角度来看,经幢是公元七世纪后半期随着密宗迢迢东传中国,佛教建筑中增加了一种新的艺术类型。所谓“幢”,为梵文Dhvaja和Ketu的意译,故译为“幢”。中国文化中“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汉书韩延寿传》记载:“延寿在东郡时,试骑士……驾四马,傅总,建幢棨。”(注云:幢,旌幡。师古曰:幢,麾也)唐朝最初是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

  丹棱经幢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唐代会昌法难时期密教中的陀罗尼信仰之存在,具有诸多方面的价值。故被《中国美术全集》收入。

  首先,其制作年代。丹棱经幢为会昌五年六月十九日造,虽然不是中国目前现存最古老之石经幢,但却是最特殊和最关键时期的遗物,因为那时正值镇压佛教的高峰。

  其次,为其存在的地点。唐代制作的陀罗尼经石幢,目前大多湮没不见,作为遗物主要收藏于西安碑林,而常年展览的只有一种,在众多的石碑里很不起眼。西安碑林的收藏品,基本上来源于其周遭地区,其余的则主要收藏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但数量稀少。

  具体而言,其存在的地点远离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长安,而绽放馥馥之密教之花,其意义令人深思。汉唐时期的四川地区,其文化要比普通人想象的发达,丹棱也并非不毛之地。洪雅的汉朝《张道陵碑》表明早期道教起源的历史,道教历史上的李阿和会昌法难时期佛教界的代表人物“三教首座”的悟达国师,都是洪雅人。其存在的地点离悟达国师出生地不过几公里,离佛教文化鼎盛之地的乐山峨眉山也不过一个小时的路程,丹棱城西二里隋仁寿年间修建的白塔至今完好,可谓国宝。唐庚、李焘等都是丹棱出生的一流学者文人。乐山乌尤唐代之“乌尤菩萨”铜像以及空海的同门剑南之惟上和尚,晚唐密教大师柳本尊和赵智凤都在丹棱活动过,这些都说明丹棱不乏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氛。

  其次,为其艺术价值和独创风格。此幢雕刻于大岩石上,岩石高大约50米,长大约100米,它坐北朝南,大体由基座、幢体、顶盖构成,共七层,通高3.95米,底部周长4.98米。人们只能仰视,不禁产生一种崇高感。它面对观众的左方有一石窟,内有几尊佛像,下有一较大之石面磨得平滑,依稀能辨认出“开成”等字样,上端之卷拱稍嫌粗糙,当属石碑无疑,右方则刻有“眉州洪雅县怀”之题字。这些形成一个奇妙的有机体,使人感受到当初人们的匠心独运。

  再具体看一下此幢之局部状况。其第一层高0.34米,宽2.3米,檐高0.6米,共有23个瓦当,五面幢上每个面都刻一龛,浮雕一小坐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塔刹为宝盖式被拱托于牟尼珠上,雕工细腻,微妙微肖,十分生动。

  第二层高1.12米,檐下为幢体。值得指出的是,此幢当初在雕刻时,雕刻者就故意使其一面与陡崖相连,而没有使其与岩石剥离。这样的做法,同样和全国其他的陀罗尼经石幢相异。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独创,因为这样既能节省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能和当时修建的小楼阁一起,发挥保护的作用。山谷里风大,此幢与山体相连,保证此幢能安然度过1163年的漫长岁月。起首云:罽宾沙门佛陀波利真奉诏译。它采用的是五种译本里,最流行的那种。然后是陀罗尼经里的咒文部分,并且还加以注音,不录经文。末尾是信徒们的名单。这一做法,也有自己的特色,因为根据文献记载有一半的陀罗尼经石幢是要录经文的。共有八百余字,字迹清楚,只是由于微黄色的青苔等原因,也有辨认困难处,总体保存完好。中有佛教人物造像如天龙八部等。此幢看起来十分壮观。它为邑人宋添和施泰捐资修造,其中有若干王、章二姓供养人。此地至今仍有不少王、章二姓生活于附近,余疑为其后人。丹棱历史上著姓为彭、李、杨、史、唐等,文献中唯不见此二姓,可补史之阙也。

  此幢共有六棱,除开与山体相连之一面外,与山体最近的左右两面为空白,没有刻文字,其余三面才雕刻了文字。这也是其特异之处。

  另在石经幢南边二尺许处刻有小碗大小正楷字“眉州洪雅县怀”等文字。查今洪雅与丹棱毗邻,经幢所处位置与洪雅中山乡不过五里地。此崖刻题字亦可为研究两县地理沿革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资料。

  经幢分七层,最下层为三赑屃,取善负重之义,中国古代寺祠大碑碣下皆有之。往上第二层为佛教圣物莲花。往上第三层为释家、神兽等。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胡文和、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吉原浩人等先生在考察了此石经幢后认为:如此精妙绝伦的佛教石刻艺术是罕见的,它填补了“会昌法难”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对于佛教造成的空前浩劫的一个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