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佛家文化视野下的生命观解读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衍永 刘永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家文化视野下的生命观解读

  刘衍永 刘永利

  摘要:佛家文化的生命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众生平等;超越痛苦和烦恼,迭致幸福和快乐:自觉觉人。自利利他。佛家文化的生命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佛家文化;佛教:传统文化;生命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0)03-0157-04

  佛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国国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不了解佛家文化就不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

  一、以人为本,众生平等:关于生命存在的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佛教它是力图从事物的反面为世人找出如何度过现实人生和何以生存的依据。

  以人为本,就不同于以神为本。可以说,几乎所以的宗教都是以神为本。人由神所造,并最终回归到神的怀抱。而佛家文化的宗旨就是关注和改善人的现实人生。它认为,不存在什么造物主,关键看你选择怎样的行为方式:从善还是作恶,行善和作恶直接导致了生命现象的差异,而痛苦无非是自身世道轮回中积累的业力使然。

  但佛家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又有所不同。人文主义运动的先驱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世界的主人,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改造世界,使其为人类服务。而佛家文化认为,世界不仅是属人的,也是其它生物的。众生都有独立生存的权利,不存在谁隶属于谁的问题。所以,佛教在倡导人权的同时,更强调众生权,我们不仅要保护自身的生存权利,也要尊重他人乃至动物的生’存权利。是否尊重生命。是区别文明和野蛮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生命为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了解生命内在的因素,知道哪些力量会伤害我们,又有哪些力量会使我们获得自在。否则,即使我们获得再多的外在的自由,我们仍然会受到内心的束缚。对自身的无知而带来的种种烦恼,注就了我们无法自由。

  珍惜生命对人来说首先就是要珍惜人身,要体验到人成其为人实在是多么的宝贵。有人可能认为。造人有什么难,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无非就是男女交合生孩子。但佛家告诉我们:人身可贵。难得而易失。人类虽然有印多亿人口,但和动物、生物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人身价值重大,在无尽的生命长河中这样的机遇真乃是千年等一回甚至更久。终于等到了,就是得到了我们可以支配的最大的财富,但如何利用和支配,就涉及到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价值观的问题。

  众生平等就是说所有的众生本来都是平等一味的。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但为什么展示在现象界的众生差异又是如此之大呢?那是自身在世道轮回过程中的行动方式造成的。俗语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佛陀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在人的内心常常存在着两种力量:正面的和负面的。前者则是快乐的源泉。是帮助我们开发智慧,证得真理的动力;后者往往为我们制造麻烦、痛苦,使我们患得患失。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发现了人的这种两重性:如果张扬高尚的品质。就能成贤成圣;如果纵容不良恶习,就会堕落沉沦。他人无法赋予我们什么身份,生命源于自身无尽的积累,想什么。做什么就成就什么。

  以人为本,众生平等,就要求我们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开发生命能具有的智慧,透视生命存在的真相,具备穿透烦恼痛苦的能力,以慈悲、感恩之心面对芸芸众生,树正念,去邪见,正确认识、处理现实人生中遇到的种种情况,科学对待荣誉、金钱、得失、挫折等等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乘上智慧的航船,抵达幸福人生的彼岸。

  二、超越痛苦和烦恼,达致幸福和快乐:

  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几十年的生存时间里。看起来似乎很长,但如果与人类的历史、宇宙的历史相比那简直是微不足道。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再除掉吃饭、睡眠的时间以及年少时的懵懂无知和年老时的精力不济。你怎能不对这短暂的时光倍加珍惜呢?!所以,活出生命的质量,追求幸福和快乐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这也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问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懂得幸福或是觉得自己快乐的人却并不多。有些人百无聊赖。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想方设法消磨日子,以各种娱乐甚至毒品打发时间。对这样的人来说,短暂的人生时光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也有人以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就是幸福。高档的别墅。豪华的轿车,于是为之想方设法,不择手段。但当他们真正拥有了这一切的时候。又觉得幸福与快乐并没有随之而来,烦恼和痛苦并没有减少多少。许多拥有巨额财富的人一生为财富所累。甚至担惊受怕。所以说,究竟幸福在哪里,许多人盲目地在追逐着,他们并没有理解幸福的真谛,不能把握幸福的本质。很多人总是觉得不幸和烦恼是来自客观的环境:生活条件的匮乏,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于是总在埋怨世界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如意。但如果人们作更深入的思考便会发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为什么产生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其实。真正对自己构成伤害的并不是来自客观的环境而是自己的心,有一颗怎样的心往往对环境产生如何的反映。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佛法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知。无知不等于没有知识,有知识并不一定就拥有智慧。从佛家文化的观点来看。无知就是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懂得生命现象的前因后果,对个人的心灵世界也是那样陌生。于是产生许多的错误观念来指导自我的行动,在错误观念指导下的人生结果便可想而知,时而烦恼,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狂喜,无法形成内心世界的定力。没有觉悟的众生,难免情有独钟,让自我的心无止境地向外界攀援,于是产生执著,这正是痛苦产生的首要的根源。

  (二)执著。执著无外乎我法二执。我执,就是众生总觉得在自己的生命中有恒常不变的“我”作为主宰。时时以自我为中心。我喜欢,我讨厌,我爱,我恨,我要……。处处在乎一个“我”字。赞叹我就高兴,诽谤我就烦恼。在佛法看来。我的名字无非是父母取的一个代号,并不代表真正的“我”。法执指对“法”的执著,佛教中讲的“法”指世上的一切:精神的、物质的;有为的、无为的;善良的、丑恶的;清静的、染污的……。比如说对地位、金钱、异性,自我色相的执著。就象马克思说的“拜物教”。我法二执,无我执我,无常执常,于是产生无尽的牵挂和众多的烦恼以及种种事与愿违的痛苦。在佛家文化看来,只有用智慧的观照破除无明和执著,认识缘起的假象和性空的原理,才能体验放下的自在,体会冲出樊笼的解脱。

  (三)造业。佛法把人的行为分为三种:善行、恶行、无记行。唯有善和恶两种行为会构成业力,并招感今后的苦乐果报,无记行为不在此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无论大小轻重,终将招感相应的果报。当然,由业感果还取决于 缘的助力,有现报、来生报、后报(更多生才受报)、不定报(尚有转机的业报)。

  了解了产生痛苦与烦恼的根源,那如何解脱痛苦与烦恼呢?在佛家文化看来。主要要作到以下几点:

  (一)抑恶向善。既然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首先就要明确善行和恶行的区分,一心向善,恶行不做。比如说:你希望未来生命中拥有财富,就应该广修布施;你希望长寿,就要珍惜众生生命。慈悲为怀;你向往富贵,就要恭敬父母师长及一切有德之人,不轻视地位卑贱的人,对任何人一视同仁。遇到困难与挫折更多的是省察自身。

  (二)相信无常。要正见无常的本质,认识到一切都逃脱不了生灭变化的规律。心念是无常的。悲愁喜乐的情绪变化是正常的。身体是无常的,从父母的精血到庞大的身躯,随时都可能受到疾病的威胁,甚至死亡。财富是无常的,大水可能冲走。大火可能烧毁。不肖子孙可能任意挥霍,的确很少有一个家族能保持恒久的富贵荣华。

  (三)不住于相。只有洞悉事物的真相,才不会被假相所迷惑而执著其上并由此造业造成痛苦。比如:再大的房子直至别墅无非是用来睡觉。遮风挡雨,“眼内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再多的财富也无非是吃穿住行,《庄子》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四)息灭妄想。许多人把痛苦归之于客观的环境,如世道不公、机会的不均等。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人的心念。如果心中充满了种种妄想:错误的观念、执著、邪见等等,就会使内心失去平静陷入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人寻求各种刺激,妄想使人胡作非为。佛法认为,要解脱痛苦,必须息灭妄想。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佛家文化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核心目标就是希望人能解除痛苦和烦恼。达致幸福与快乐。可以说,这一点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追求的永恒主题殊路同归。这对于人心浮躁,人欲物欲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横流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三、自觉觉人,自利利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价值

  如前所述,在佛家文化看来。人在世的几十年,只是生命的一个片段,再风光的人生死后同样化为尘土。再者。世事无常,昨日的君主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囚,事业或功名其实都非常短暂。任何人都赤条条而来,最后又两手空空而去。那么,这样的人生究竟还有没有意义?看似消极无为的佛法却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它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这就是佛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价值观。

  人们往往把佛家文化误解为悲观厌世、消极无为的文化,其实并不是这样。佛家文化强调众生平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无论是谁只要你依佛道而精进,一心向善,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希望。概括起来说。佛法提倡的是悲观中做到乐观,在消极中追求积极,在出世中寻找人世,在痛苦中体验快乐,从而化解个体的人与世俗社会的矛盾和对立。佛家文化并不否认个人正当利益的存在,《成唯识论》卷五日: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但获取个人利益要以不损害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为前提,如果不顾道德只为个人眼前利益不择手段只会招致更大的恶果。利人才能利己,损人必然损己,过程在利他。得益却在自身。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佛家文化倡导的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佛家文化不只强调生命个体对现在生命的责任感,更着眼于对未来命运的考虑。这~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生命素质,使之从不健康的、充满烦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以获得智慧、觉悟的人生。另一方面,它还要求人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使更多的人走向光明的道路。这样才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光彩。完善了自己又利益了他人:帮助了他人,同时也在完善自己。大多数个体生命的存在也许不会对这个世界构成什么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只要你依照觉人利他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努力去做,就同样是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一点上,它和传统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是相一致的。仁。就是要有慈悲之心,爱人;义,就是要有德行;礼,就是要循规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导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誉。要言行一致。

  当然,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观主要是为维护现实社会的安定服务的。轻个人而重集体和社会。所以在对待义和利、理与欲的关系问题上,常常将两者机械对立,要求重义轻利,甚至只讲道德,不讲利益,如存天理、灭人欲。这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因为人类生存要以利益为基础。幸福要以利益为保障,离开基础和保障的道德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佛家文化的道德观是以因缘因果为依据,从因果规律中体现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在,肯定人类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因为人的衣食、往行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资粮。否则生命本身也无法延续。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道德和利益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善的行为不仅使人们现世得益,更惠及未来的生命。如果不了解生命的过去和未来而怀疑因果的必然性,就会只顾眼前利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不顾及应尽的义务。也许大部分人都不反对道德,只是一旦在道德规范与他们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就体现出个人的智慧。

  那么,如何看待个体生命所拥有的财富呢?佛家文化认为,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只有通过正当途径得到并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也没有贪著之心,这样的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财富。即“净财”。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万恶之源”,用佛经中记载的佛陀对他的弟子说的话来说是“毒蛇”。还有,在佛家文化看来。除了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即“功德法财”。物质财富总有一天会“散尽”,但精神财富才是人生真正的固定资产,它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的影响,而一旦失去作为“功德法财”的精神财富,就不仅影响自己现在的生命也会影响未来生命直至后代。

  所以说,佛家文化所理解的生命价值观是一种有节制的、连续的、不殃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传统佛家文化视野下生命观的现实意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可以说,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总的方面来说,和谐无外乎包括三个方面: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心灵的和谐健康。毫无疑问。以关注和改善人的生命为宗旨的传统佛家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佛家文化中的众生平等。重“和”思想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性高度张扬、物欲和人欲横流的社会里,佛家文化所启示的平和淡泊的生活态度与高洁脱俗的人生情怀无疑可以成为充满欲望之火的当代人的清凉剂,对社会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 矛盾,化解冲突的作用,从而维护稳定,实现和谐。

  佛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鲜明出世性特征和宽容品格,使其对个体人心(人生)有深刻的作用而对国家和社会则较少构成挑战和威胁。运用佛教的因缘和合,平等慈悲的智慧可以建构一种精进、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总的来说,传统佛家文化中的重“和”智慧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看待社会和宇宙的特殊视角和思维方式。

  (二)佛家文化中的财富思想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发展观由片面发展向科学、可持续发展,由GDP崇拜向GNH关怀转变科学、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有节制的、连续的、不殃及子孙后代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问题为什么长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和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追求GDP增长有关。在今天这个社会,利润最大化左右了许多人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人类的物质条件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富足,但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恐怕并没有如期而至,许多人的烦恼和痛苦并没有减少多少,这也说明纯粹的物质财富并不是抵达幸福之道的唯一手段,再多的物质财富还要有愉悦的心情去享受,去体验。正因为这样,当前理论界讨论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不能是单一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标准,而应该是GDP和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即国民幸福指数的综合标准,在追求经济总量的同时要关注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三)佛家文化中克己淡欲,觉人利他的观念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传统佛家文化看来,人要遵循道德的意义首先基于人自身的本质需要。作为人就必然有人的行为标准,只有符合这一行为标准的人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人。所以佛教中有惭、愧二法的说法。同时,也是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因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是你自己的行为成就了现在的你也决定了未来的你,对道德的遵循才是未来幸福的根本保证。

  (四)在肯定传统佛家文化当代价值的同时,必须严格区分正统宗教与形形色色邪教的本质区别,对邪教予以坚决打击

  邪教不是宗教,但它往往利用宗教名义,打着宗教旗号,通过歪曲宗教经典。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说盅惑民众,拉拢信徒,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具有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反政府的性质。

  邪教一般没有属于自己的、系统的教义,而是通过剽窃、歪曲传统宗教的教义为己所用,这也正是它能混淆真伪、扰乱视听而迷惑信徒的地方。邪教组织者往往大搞教主崇拜。把自己吹嘘为全智全能的圣者,以骗取民众的信任,以实现精神控制。邪教在社会生活中却常常兴风作浪,制造暴力、恐怖事件,不是希望社会稳定而是要破坏社会稳定。实践已经证明,防范和惩治邪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打击邪教与保护宗教是完全一致的,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