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二十八课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1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二十八课

 

  前面大家认真学习了《入中论自释》,我也是逐字逐句、详详细细地做了讲解。但是,如果你只学到一些书面知识,那就太不值得。要知道,学习《入中论》的目的在于“入中”,就是入于离一切边的中观正道。对此一切时处当中都不应当忘记。

  具体怎样才容易观空性呢?

  无我是观空性的捷径

  依据圣教量观修“无我”,是观空性的捷径。无论根性利钝,只要遵循佛的圣教量,依着闻、思两种慧渐次观修,就会很容易观空性。也就是把“空性”断定为“无我”义。之后在一切时处当中明了“一切法无我”,把“我”空掉。也就是把根本的“无我观法”遍通一切。这一点简要、便捷,容易把握,是大乘的基本教义,并且成为一切上上修法的根本。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观察:我们的心只要一提到“我”,立即就会卷入我执当中。由此就会引生自他对待,各种是非、得失、善恶、染净等的戏论,以及功利主义、表现主义、成就主义等等也会随之而来。但是,如果你能够通达“无我”,并且无论在行、住、坐、卧,与人相处,还是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总之一切时处当中,都能提起“无我”,和过去心里时时提起“我”的做法直接相反。这样你的心就不会被“我”占据,就很容易契入真实义。

  依圣教量来看就更清楚了。首先,佛说的大乘四法印当中,核心就是“诸法无我”,它是其余三法印的枢纽。这里的“无我”并不仅仅局限于补特伽罗无我,包括一切法无我。得到了这个法印,就像手握一把单刀,能够直接悟入诸法实相。具体来讲:

  第一法印“诸行无常”:由于没有“我”,就不能成立“常”。有本体才能安立常住,没有自性成立的本体,只是因缘聚合忽然显现,就没有所谓的“常”。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由于“无我”,有漏蕴无法自主,完全随着烦恼和业的力量运转,所以有漏法都是行苦的自性。

  第四法印“涅槃寂静”:因为“无我”,所以诸法本来不生不灭。自性成立的法才有它的出生和坏灭,既然没有自体,也就本来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有了“无我”观,就知道诸法不生不灭,本自寂静。就像《入行论·般若品》的最后,寂天菩萨反问:在自性不成的一切事当中,哪里有得和失?怎么会有苦、乐、利、衰?观察这个世间,有谁出生,有谁死亡?一切法本无生灭,就像虚空一样。像这样了知无我,就知道诸法本来涅槃寂静,不需要再去创造一种涅槃寂静。

  而且,“无我”能够贯穿一切《般若经》所诠的深义。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金刚经》,其中四种“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比如“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就像憨山大师所说,只要谛观“无我”,其余三种相自然寂灭。

  为什么呢?首先,没有“我”,就没有“我相”,也就不会有相对的“人相”。或者,“我”是主,其他“人”是客。主没有自性,就是无“我相”。客也没有自性,就是无“人相”。就众多法来看,其中的每个法都没有自性,所以是无“众生相”。从时间的相续上说,每一刹那都没有自性,所以是无“寿者相”。

  也可以说,这个世界无非是时空交织而成的现相界。从横向来看,这一切林林总总的现相,在主上面无有自性(也就是无“我”),所以无“我相”;在客上面无有自性,所以无“人相”;在众多分上面无有自性,所以无“众生相”。以纵向观察,由于一切相续无有自性,所以无“寿者相”。这样来悟入诸法空性是一条捷径。

  所以,“无我”能够统一一切的空法。如果不单提“无我”, 虽然我们学了很多空性法义,但是你的心很可能仍然无法把握要点,很难把这些意义统一起来,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现在就是要把一切空性法义汇归在一个“无我”上,它就像一把单刀一样,你可以时时提起、使用它。因此说,观修“无我”是悟入空性最直捷的途径。

  以无我遍观空性的方法

  观空性的方法非常多,但是都可以归摄在观“无我”这一个要点当中。

  什么是“无我”呢?《大乘义章》中说:“自体名法,法无性实,故曰无我。”一切事物没有真实的自性或自体,这就是“无我”。比方说,桌子、椅子、电脑、书,包括整个地球、太空上面无量无数的现相,这些事物都叫做“法”。这里面每一种事物都跳起来说:“我”、“我”,好像它们全部真实存在。但实际上,法界的一切现相,都没有自体,这就是“无我”。

  关于“无我”的分类,如《十地经论》中所说:“无我智者有二种:我空;法空。”意思就是,“无我”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其中把自己的五蕴身心执为“我”,叫做“人我”。了知身只是五蕴假合,没有常、一的“我”,叫做“人无我”。执著一切法有“我”,或者说自性成立,叫做“法我”。通达诸法只是因缘所现,没有自体,叫做“法无我”。

  以下具体讲述:

  一、无四边生。如《中论》所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以无“四边生”观空性,可以通过观“无我”而契入。

  首先,没有“我”的缘故,诸法不是自生:因为诸法本来无我,怎么能安立从自体出生自体,是“自生”呢?同样,诸法不是他生:因为其他法也没有“我”,怎么会由“他”而生呢?诸法不共生也一样:因为能生的“自”和“他”都本来“无我”,怎么能生果呢?最后,诸法不是无因生:以诸法“无我”的缘故,就有因缘和合而显现,所以并非“无因”而生。

  因此,在“无我”上可以含摄四种“不生”。也就是诸法连“我”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生”呢?譬如以种子、水、土、阳光等和合,生出一朵花。其中种子没有“我”,水、土、阳光等也没有“我”(也就是没有自性),既然因缘都没有自性,又怎么会有因缘聚合真实“生”果法呢?实际上这就是“无生”。像这样,通过观“无我”,就容易观无生的空性。

  二、离八戏论:如《中论》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以远离“八戏”观空性,也可以由观修“无我”契入。

  首先,没有“我”的缘故,一切法不会有真实的“生”。既然没有生,就不会有真实的“灭”。而且,因为诸法本来“无我”,就不会有它的“常”。没有“我”,也就没成立过任何一法,所以不会有它的“断”。同样,没有自体的“一”。因为“一”是在各个独自成立的法上才能建立,但像一本书、一辆车、一个杯子等,无不是由条件和合而成,所以没有真实的“一”。也就是这些法都没有“我”或没有自体,这样怎么会有真实的“一”呢?而且,没有“我”,也不会有真实的“异”。因为所谓“异”,必须要有两个真实存在的法。但是一切法本来无我,不成立实有,怎么能成立两个实法的“异”呢?并且,没有“我”的缘故,哪里会有什么法“来”?同样,也不会有什么法“去”。所以,“无我”可以含摄八“不”。

  虽然我们的心识好像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显现,它们不断地生,又不断地灭;既有个体的一,也有群体的多;并且不停地来来去去;或常或断。但是,这些都只是我们虚妄分别的计执,只是戏论,并非真实。其实,这些妄执全部来源于你误以为诸法有“我”。由于认为这些现相有自性,有各自的本体。所以会不断地见为一多、生灭、来去、常断、增减、染净等等。现在反过来,通过观“无我”,就容易悟入“八不”空义。

  三、“六如”观: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 “六如”观空性,也可以由观“无我”来趣入。

  首先“如梦”:没有“我”入睡,也没有“我”成梦,同样没有“我”灭梦。这里,最初由于迷惑入于睡梦当中;之后梦中显现一幕幕的现相,好像有各种的人物,也有纷繁复杂的情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梦里根本没有“我”。不仅没有补特伽罗的“自我”,包括一切境相、心识等的诸法都没有“我”。既然没有“我”成梦,怎么会有“我”灭梦呢?所以,“梦”也是无我的一种比喻。只要懂得无我,就能通晓“诸法如梦”。

  其次“如幻”:没有“我”变现幻相,也没有“我”远离幻境。首先幻师念咒加持石块,刹那间观众们见到空中万马奔腾,很多的蒙古士兵骑在马上,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厮杀。但是一观察就会发现,这里面正现的马、士兵、以及各种各样的行相全部无我。由于没有“我”在变幻,也不会有幻事灭尽。像这样,通达“无我”,就能明了“诸法如幻”。

  再说“如影”:影相的出现没有“我”,影相灭尽也没有“我”。比如,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就会出现影相。正现的影相没有自性,没有“我”,或者说没有什么“我”成为影相,也就没有“我”灭尽影相。

  其他的“如泡”、“如露”、“如电”也应当这样作观。由于没有“我”,所以没有自性成立的水泡、露珠,以及闪电等虚相,也没有这些假法的坏灭。一切法都是如此。

  所以,“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一切法都没有“我”,只是梦幻泡影,是无而现的一个相,原本不生不灭。就像梦里明明有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事物,但是仔细观察,一丝一毫也得不到。一切法也是如此。看上去世界在不断地变幻轮转,每天都有新事物、新境相出现。早上一出门,就看到整个城市川流不息,纷繁复杂的境相层出不穷。其实,一切法跟梦一样,只是缘起的幻现,没有自性。如果还想不通,可以这样想:刚才明明什么都没有,忽然入梦,之后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法,它们会有自体吗?这样就明白一切法本来空性。

  总之,就在正现的相上面,去观察的时候,什么也得不到,这就叫做诸法无自性,或者诸法无我。应当这样了知“无我”而观空性。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实有的法,一切显现全部没有“我”。因此也没有它们的生灭、来去、增减等。

  这样明白之后,我们应当开始歇下虚妄分别,不要让自己的心再跟过去的戏论缠在一起。应当成为应成派的随持者。也就是虽然处在世俗场合当中,但是你的心开始不再染著,不再搞戏论。全部是随顺他方承许,自方无承许。无论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对你来说,心都是空的,你必须这样行持。

  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就要知道这只是随顺世俗,心里无有挂碍。比如你坐在电脑前,手指不断地敲着键盘,但是你心里不要认为这里有一个真实的电脑,我在做实有的事情等等。应当“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再说,当你走在街上的时候,虽然看上去跟别人一样,但是你心里的想法跟那些人不同。他们自己心里承许一切法。比如他们想:前面有一辆车,我们要到商店里,这次买彩票中了很多钱,今天买了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别人都羡慕我,我很风光……他们会不断地分别高低、好坏、是非、长短等等。但是在你看来,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毫无自性。你心里一定认清楚这一点,这样在面对一切现相的时候,才能空掉分别执著。对此你能够有一点点领悟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修无念行、无住行。

  四、身空法空:如同《佛说海龙王经》所说:“见已无吾,诸法无我。自观身空,不疑诸法空。” 先观自己的身没有“我”,再看周遭的一切法,就知道同样全部无“我”,是空性。也就是以无“自我”契入“诸法无我”。

  首先,把认为是“我”的这个最执著的身心聚合体观空。或者说先断定身体没有“我”。然后按这样反省:过去我为了这个身做了多少事情,曾经为了装饰这个身体,为了让这个身体看上去更年轻,更漂亮,更时尚,更有风度,买过多少化妆品,逛过多少服装店。为了保养这个身体,多少次在超市里精挑细选,采购各种食材;然后下厨经过复杂的烹饪,最后在餐桌前大快朵颐。每当听别人说到自己的时候,马上竖起耳朵,只要跟“自我”有关的事,心里就非常在意。别人稍微捧自己一下,立即就成了云仙(飘在云里雾里的仙)。稍微说一点不是,一下子就跌落下来。心里只希望别人对自己好,喜欢别人的欣赏、赞叹。希望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切都是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现在发现竟然没有“我”,甚至连身也没有。就会明白自己过去是多么愚蠢!现在反问自己:以后我还应该在这个虚假的皮囊上面花费那么多精力,浪费那么多时间吗?

  这样之后,你对于这个身就应当有一种应成派的样子。别人再怎么说你,你都说:OK!这时候自己不再进入角色,而是住于一种超然的心态当中。比如别人说:“你越来越年轻、漂亮了。”由于你知道根本没有“我”,所以不会特别高兴。别人说:“你怎么变黑了,还有这么多皱纹。”你心里也没有执著,这样就不会感到失落。

  其实,只要认为这样的身心是“我”,就永远见不到真实的自己。因为你的心已经被这个“私我”占据了。你总是认为“我”应当如何。比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过哪种生活,“我”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样的等等。诸如此类,你一直有自方的承许。结果就是,遍于十方三世的本性显不出来。要知道,本性一现前就是正等觉,一切平等无碍。而且这里面包含无量无边的妙用,一切本自安住,只要你不去做障碍,自然会显发。但是,你心里的我执时时刻刻都在障碍。现在知道这一点,就不要再迷失了,不要继续作茧自缚。

  知道身心上没有“我”,进一步要观诸法无我。入座观一切法空,后得位的生活当中,也要以诸法无我的正见摄持。无论是穿衣、吃饭,还是待人、接物,在做任何工作、处理一切事情的时候,你都要记得一切法无我,不要迷失,不要再跟过去的实执缠在一起。或者说,不要让自己的心跟这些现相黏合,不要让这些法入到自己的心里。

  应当像看幻术那样。首先心里要非常清楚这些都是幻相;之后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心,不要迷进去,这一点非常关键。正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打比方说,一个演员在演戏。如果他正演的时候,心能够脱开,不陷入角色和剧情里面,他的心就是正常的。如果演来演去进入角色,让自己的心入到戏里面。比如,有的人演多了,迷惑了,假哭就成了真哭,假夫妻做成了真夫妻。因为一切都是心,心陷进去就当真了。还有些人,虽然戏已经拍完了,但是他的心一直沉溺在戏中角色的心态当中,几个月都出不来。这些就是在戏里迷失的表现。

  同样,我们也要知道,在生活当中,面对这一切幻化光影的时候,应当怎样演戏。那就是——千万不要入戏,不要让自己的心陷进去。对于一切都不要在意,不要往心里去。真正观空性比较得力的时候,才能保证不陷进去。那时候,吃饭不会落在吃饭当中,穿衣也不落在穿衣里面,做什么事都不再迷进去。这样自己的心不入到幻化的现相里面,对一切事没有执著,才不会痛苦。否则必定会出生许许多多的苦,因为执著就是苦患的根源。印度的大成就者帝洛巴曾经对那洛巴说:“儿啊!你要知道,现相没有束缚你,是你的执著系缚了自己。” 所以,我们应当作应成派的随持者,在一切时处都不要有自方的承许,只是随顺世间生活。

  五、五蕴皆空: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 观“五蕴皆空”,也可以通过“无我”这一把单刀契入。

  也就是先通过闻思对于“无我”生起定解。当你通过观察,把一切法都看透了,认定诸法都是“无我”;之后就要拿着这一把“无我”的单刀,对于色、受、想、行、识全部观为“无我”。度越每一种蕴上的苦厄,远离颠倒梦想。

  首先,“照见色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蕴”指一切有质碍的法。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还有无表色。或者说是十方三世自他远近无数种类的由四大组成的法。

  认定好了对象之后,就要把一切色法全部观为“无我”。也就是见到一切色法都信解为“无我”。虽然色法很多,但是只要把它们会归到一起,一次性地全部看到它们“无我”,都是平等的,也不会很复杂。比如,对于眼识所见的色尘,也就是一切的形状、颜色,包括内在自他的身体、外在的器世界,全部见为“无我”。可以先从自己的房间看,桌子、书、电脑、墙壁、壁画、地板、花……了知整个屋子里的事全是“无我”。像这样,逐渐把所有形状、颜色所摄的法观为“无我”。对于其他声音、味道等也一样作观。

  或者可以先把“我”空掉,那么其他的法也就沾不上了。因为只要“我”一出现,与它相连的法就有了,之后“我”的各种妄动就停不下来。打比方说,到了一个舞厅,如果有个“我”,那么在你心里,“我”就成为周围境相的中心。之后,“我”会很想和那些漂亮姑娘们跳舞,生起爱著之心。然后就会前去邀请,由此出生一系列的攀缘、执取,出生得到或得不到的坏苦或者苦苦。同样,我们身处红尘世间,就像在一个舞池里面。周围的漂亮姑娘代表所贪的境,也就是色、声、香、味、触五欲。如果你的心里有一个“我”,那么“我”就会被这些五欲所吸引,就会发生进一步的攀缘、执取。一旦你心里作为中心的“我”空掉,它就不再发生影响,周围的境相对你也就不会产生很大作用了。所以,观“无我”,进一步观色蕴皆空,就能远离颠倒执著,也就远离了苦厄。

  我们在生活中调练的时候,就要以应成派自方无承许,随顺他方承许的方式行持。也就是你一定要开始学着说“无色”,千万不要把心混在里面。看到悦意的色法,不要著在色尘上;听到悦耳的声音,不要著在声尘上;喝杯茶,不要著在味尘上……总之,在任何处都不要有自方的承许。

  当然,在这个世间做一个人,暂时跟周围的人还有共同的因缘。那么也只是持随顺他方的态度,不能迷进去。比如,朋友们邀请你去听音乐。这时候你可以这样观察: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还是从琴弦上出来?或者从别的地方出来的?其实声音根本没有来处,所以声音是没有的。像这样,自己对这些法没有执著。如果朋友们问你:“怎么样,贝多芬的音乐很棒吧?”你就说:“OK,无生曲。”或者看电影的时候,你也要观察眼识所缘的色境无我,就像木人看电影那样,不要迷在里面。人家问你:“这片子不错吧?”你就说:“OK!幻化光影。”总之,一切时处都要提起正念,不要陷入色蕴当中。

  真正能够把色蕴观空,就不再有缘色蕴所生的苦厄。由于不会继续在这些色法上面计较分别,就不会因为得到什么好的东西而欣喜,也不会由于失去什么事物而忧愁,总之再不会有这方面的障碍、苦恼了。

  其他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也是一样。“照见受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受蕴”,指领纳所触境相的一切心所法。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感觉”。包括六根接触六境与识和合,所生的六种感受,或者可以分为苦受、乐受、舍受三种。对于一切感受也要观为“无我”。最开始建立了一个“我”,认为有“我”在领受各种各样的感觉。其实“我”根本没有,感受也同样没有。或者可以直接观受没有“我”,自体不成立。总之,不要把感觉当真。

  然后,“照见想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想蕴”,指缘境取相的一切心所法。比如想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净的、染的……总之,包括“我”所执著的一切妄想。比如你坐在那里打妄想,心里不断地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事物,一会想这儿,一会想那儿,生起各种取相的心所。认清楚“想”之后,对它也要观为“无我”。因为一切“相”本来没有,无论是想好还是想坏,全部是错乱。或者说,由于本来没有“我”,也不会有“我”的想。

  现在应当重新审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我们非常习惯的生活方式,要看清楚那些心理状态的错误之处。小时候一上学,老师就教我们要想这个,想那个。尤其是知识分子,想法更多,心里装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而且我们从无始以来,没什么事的时候,或者心稍微有点空闲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打妄想。甚至不该打妄想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根本停不下来。像这样,经过无数次的串习,已经达到了一种不必刻意,自然就能发动,就能无中生有的想像出各种各样的事物,建立各种各样的概念;然后发生种种的计较分别。心完全陷入这样一种错乱的状态当中,还一直认为很有意义。

  其实,这些思想全部是虚妄、错乱的。因为那些妄想全部建立在“我”的基础上。而“我”本来没有,所以再多的思想都只是自己添加出来的,就像虚假的阳焰水一样。而且那些妄想根本没有意义,全部是垃圾。认清楚之后,你再习惯性地打妄想的时候,立即要提醒自己:“想”也是无我,打妄想只是一种迷乱,没什么意义。由此截断妄想。

  对此有人会问:缘佛法取相不也是“想”吗?心里难道不应该有佛法的思想吗?对于这个问题,暂时来说,缘佛法“想”也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对于佛法不应当是虚妄的“想”,而应当出生决定的“见”。也就是不要混在“想”里面,最后应当回到本来的真实义当中。也就是一切都应当归于零,只有归于零才能契合空性的量。因为“空”就是零,而且它是最大的,包含一切。只要还有一点执著,就没办法归于本来面目。这也正是“于心无事,于事无心”的涵义。所以我们应当誓愿做一个无心道人。当然“无心”不是让你堕在顽空当中,而是在随顺世俗的时候不会往心里去,同时又能处理得很好。

  其实,懂了应成派对于世俗的承许方式,也就懂得该怎么生活。打比方说,作为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如果有自方的承许,就会认为,“我”把佛法的思想通过嘴巴说出来,听众在下面听到后很有收获,很欢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样建立实有的意义之后,就会计较各种得失,会出生种种烦恼。比如大家很喜欢听你讲法,对你高度赞叹,你心里就会感到很舒服,在人群里也会觉得很有面子。并且会常常随着心里的妄相陶醉不已。甚至考虑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更好地凸显自己。由此引生种种的计划、追求。进而发生贪染、傲慢、竞争、嫉妒、焦虑等等的烦恼。这时候,你的心已经被这些虚妄的相紧紧束缚住了,成了妄想分别的奴隶。这都是“自方承许”害了自己。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首先要知道,讲者、听者,以及讲法这件事都没有“我”,没有自性,心里深深确信这一点。之后随顺世俗因缘如理如法地讲解。讲完之后心里也是空的,不要耽著在那些相上面。这样“随顺他方承许”就不会出生烦恼、过患等等。像这样举一反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应成派的方式来行持。逐渐领会、熟悉之后,就再不会缠缚在颠倒梦想当中,也不会再无意义地感受苦患了。

  再说,“照见行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蕴”,指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以及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在名言当中也只是一种假立,人们对它不会有太多的执著。所以我们主要观相应行“无我”,也就是各种善心所、烦恼心所等都无有自性。

  “行”是造作的意思,或者说是“我”所执著的习气,也就是各种习惯性的错乱心态。这些习气已经串习成一股力量,一遇到境缘就会发动,所以叫做“行”。其中相对比较好的,对现世、后世有利的,叫做“善心所”。相反,成为现世、后世苦患根源的就是“烦恼心所”。

  其实从究竟上来看,无论是善恶哪一方面的妄动,真实之中都是空性,根本没有“我”的缘故。要知道,之所以发起各种行动,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有一个“我”。凡是对“我”不利的因素,我都要遣除;凡是对“我”有利的因素,我就要争取。任何时处都要为“我”而行动,这样就有了种种的“行”。比如,在贪爱者的眼里,好像世界上有无数的美女,因此他会不断地追求。在嗔恚者的眼里,好像世界上到处都是敌人,因此他要把一切自己看不惯的,不利于自己的对象统统消灭。像这样,在我们的身心上,发生过无量无数错乱的行。

  现在就要反过来,也就是观修“无我”,由此止息随之而来的“行”。或者直接观一切行无我,自性不生等等。在生活中,同样要学着以应成派的方式行持。

  首先,自方无承许:也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心再跟“私我”混在一起,要变得正常一点。原来总是迷在“自我”里面,遇到不同境缘的时候,都会为“我”采取各种行动。现在知道“行”只是一种妄动,就要把这一切的行全部停止下来。由此不再落到这种戏论网当中,就会有一种超然,就能远离苦厄。

  这时候你再看这世间人们那些共同的行动,像是去哪儿玩,到哪儿吃一顿,或者看电影、电视,去跳舞、唱歌等等。或者像那些事业心重的人,每天为了创造功绩,发展事业,取得学术成就等等,不停地奔波行动。这都是因为他们不了知“无我”,所以不断地为自己而行。但是你要看到这里面根本没有“我”,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真的做了什么。要把一切观为无我。像这样远离颠倒梦想。

  同时,随顺他方承许:毕竟处在这个世间也要随顺暂时的因缘。比如遇到因缘,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也可以去做。但是你不要像其他人那样,要看到这些事物只是梦幻泡影,是假的,不要在里面迷惑。

  最后,“照见识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识蕴”,指八识心王。也就是“我”所执著的心灵。“识”,就是指对境相的了别,它也是虚妄的法,本来无我。世间人常常说到的心灵,基本上就是指前六识。但这也是虚假的相,真实的心灵并没有被人们发现。

  现在大多数人心比较粗,会耽著外在色、声等法。也有一些人心稍微细一点,这样的人就会执著内在心识的品质。比如认为:其他人都很庸俗,很粗浅,只关注外在的物质,而我是一个心灵主义者,我有超出常人的欣赏品味,有不一样的高尚情操。比如会想:今天欣赏了印象派的画作,用心捕捉那些色彩和光线的微妙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又去听了一曲交响乐,体会里面特殊的思想意境,那种心灵的震撼,实在是太美妙了。或者想:我现在正在禅修,虚妄分别全部泯灭,只有一个明明清清的心,这就是我的本心。这个境界太殊胜了……像这样,很多人自以为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其实还是执著了一个“我”,仍然超不出虚妄分别。

  要知道,心有很多层次,真如妙心才是它的本性,而不是分别妄识。所以,要知道识也是“无我”,也要空掉。就像曾经有一个禅和子走到酒楼下,听到楼上一个妓女正在唱:“你既无心我也休。”当下豁然大悟。所以,一定要空掉心识,才能见到本来面目。

  我们正在见的时候,不要著在见上;正在闻的时候,也不要著在闻上等。在自处的时候没有我,也没有任何承认。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只是随他方承许。

  总之,观一切身心五蕴都是“无我”, 之后就要在观念上革命,要彻底地改变。原来认为整个世界全部是真实的。大到星系,小到粒子,这一切的色法,以及感受、思想、行为、见闻觉知等的心法,全部自性成立。现在就要完全翻转过来,要知道这些全部“无我”,自性不成。由此就能远离颠倒梦想,度越生死苦海。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