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树叶上的傣族文化 走近神秘贝叶经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树叶上的傣族文化 走近神秘贝叶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虽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贝叶经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神秘而陌生的,大家对其仍然知之甚少。

  贝叶经到底是什么?其价值是什么?去贝叶经的故乡西双版纳探访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有人说,它是“树叶上的傣族文化”;如果让我来概括,贝叶经是傣族人引以为傲的傣族历史上的百科全书,就如汉族的甲骨文、简牍。

  现在,在傣族人中,会制作贝叶经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都不愿学习贝叶经制作技艺,这门技艺现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但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傣族人不可能永远在贝叶上刻字。贝叶经、贝叶文化如今逐渐跨越历史,保留着最核心的价值——文本,以现代传播方式走近大众,其中就有我们不久将看到的100卷《中国贝叶经全集》,当然,贝叶经、贝叶文化还会有更多传播形式。

  七旬老人坚持刻经62年

  在众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贝叶经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及其蕴含傣族文化而独树一帜。今年泼水节前夕,我们在炙热的阳光中踏进西双版纳,我们是冲着贝叶经而来。来之前,除了查阅许多资料,我们还听了一些传说,如藏有贝叶经的佛寺不让女子进入……这些传说让人感觉贝叶经十分神秘。

  贝叶经艺人屈指可数

  找到会制作贝叶经且对贝叶经、贝叶文化通晓的人并不容易,贝叶经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主要记载的是佛教经典。我们最先探访的是景洪市的总佛寺。之前以为只要是和尚便会这门技艺,原来并非如此,佛寺中为数不多会做贝叶经的人都在外学习,就连佛寺中所藏的贝叶经,也因为掌管钥匙的住持不在而无缘看到,我们不免有些失望。谈到版纳傣族人中会制作贝叶经的人数,总佛寺的一位佛爷(傣族中对出家几年以上、通过考试并具有一定资历的和尚的敬称)想了想,说:“现在越来越少了,精通的估计有百人左右吧。”

  在版纳州文化馆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次日清晨,我们赶往橄榄坝,寻访一位已经还俗十多年的老人、附近有名的贝叶经制作艺人康朗教。

  坝子里的总佛寺前,阳光透过三棵高大的树照射下来,地上树影班驳。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它就是传说中的贝叶棕树,有十多年了,是制作贝叶经的材料来源。抬眼望去,贝叶棕树的躯干挺拔、白净,树冠形同巨伞,深绿叶片宛如利剑,且比一般的棕树叶要宽许多。正是这些树叶经过各种加工之后,成了傣族人民的一部百科全书。那位老人还说,贝叶棕树一般生长在寺院门前,老百姓家是不种的,它与菩提树一样是佛家的标志性树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每天都离不开贝叶经

  按照习俗,脱掉鞋子,赤脚走进一栋普通的竹楼,74岁的康朗教正坐在竹楼上临街位置,戴着老花镜,一边翻阅竹篮里的经文范本,一边用铁笔刻写贝叶经。所谓铁笔,是将针插进铅笔粗细的原木内制成。用这样的笔才能把经文永久地刻在贝叶上。

  康朗教老人介绍,会制作贝叶经的艺人一般都是曾经出家的人,但还俗后就很少有人坚持制作贝叶经了。康朗教12岁学会制作贝叶经,到59岁还俗,直到今天仍旧没有停止制作贝叶经,用他的话说,这是为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做一点贡献。康朗教曾主动想教附近佛寺的佛爷制作贝叶经,但佛爷不愿学,嫌麻烦,这让康朗教很生气,他担心贝叶经技艺会失传:“我已经老了,希望在有生的日子里,为后世留下尽可能多的贝叶经,希望贝叶经及其技艺永远传下去。”有6个村寨的橄榄坝,康朗教是屈指可数的贝叶经老人之一。

  康朗教的竹楼上有一个小房间,算是他的贝叶经工作室:一张书桌上放着纸制经文范本、刻写贝叶经所常用的竹篮,竹楼顶部也被他隔出一层空间,以存放制作好的贝叶经。坝子里的许多老人经常托康朗教帮他们做贝叶经,以在参加傣族佛事活动时使用。

  贝叶经的制作可细分为砍贝叶、分割、煮贝叶、晾干、削剪、制匣、弹线、刻写等10个步骤左右,“全部完成这些工序要近一天的时间,阿爸经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康朗教的女儿穿着傣族筒裙,边梳头边向我们抱怨阿爸的“迂腐”,“都七十多岁的人了,阿爸每天都离不开贝叶经,真是没有办法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当天,康朗教正在进行一批贝叶经的制作:刻写经文、上色、刷金粉……忙了一个上午,让我们大开眼界,可惜我们没有看到之前的砍贝叶、分割、煮贝叶、晾干等工序,这些费时最多的工序,康朗教一两个月才集中做一次,贝叶是从各个佛寺前的贝叶棕树上砍的,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每片长约40厘米,宽3.5厘米。

  “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傣族的历史文化,是代代传下来的,需要用心去做。”和我们聊天时,康朗教没有停下刻写贝叶经,“有些艺人在橄榄坝给游客表演刻写贝叶经时是在桌子上写的,其实这是不正规的,正规的贝叶经是在膝盖上写的。”康朗教扶了扶老花眼镜,用傣语激动地讲,之后让一个朋友翻译给我们听。

  康朗教刻写经文时很认真,漂亮的傣文有如五线谱,在贝叶上整齐地分为四行,他告诉我们,傣族人的佛寺相当于汉族人的学校,傣族人出家是为了学习傣文,就如汉族人上学。当初他们在佛寺做和尚时,住持会挑字迹好、精通傣文的人教他们制作贝叶经。

  拿着刻好经文的几片贝叶,康朗教走下竹楼,从一个杂物箱拿出自制的颜料,它由柴油、玫瑰花、废旧电池中的碳墨混合,涂于刻好字的贝叶上,再用锯末擦拭一遍。康朗教解释,这样做是为了让贝叶上的字迹清晰而经年不褪色。至于为什么选用这些原料,他也说不清楚,只说是当年佛爷教的。刻写好的贝叶经书装订成册后,还要在四周边沿涂上一层金粉或红、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康朗教边用毛刷刷漆,边向我们介绍:“这就相当于现代书的书封。”将一部完成所有工序的贝叶经捧在手里,一页一页地翻开,它就成了一个好看的扇形,虽然看不懂上面的经文,但我明白手中是厚重的傣族历史文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复印代替贝叶经制作

  探究贝叶经制作工艺的根源,一定离不开寺院。历史上,版纳的每座佛寺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或者带走经书。另外,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等方面的贝叶经可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贝叶经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

  拜访康朗教老人后,下午5点多,橄榄坝里依旧阳光灿烂,我们又辗转到另一个村寨的小佛寺,寺里的佛爷从一个小仓库中小心地取出贝叶经。在版纳,寺院所藏佛经的数量、种类以及藏经的地方,都与寺院的大小、规模有一定关系。这座小佛寺所藏的贝叶经不多,约有几十部,用布包着以防贝叶经受潮。打开包袱,用线穿着的一部部贝叶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贝叶经,和其他旧书一样,书页也有些泛黄,很难想象他们就是用鲜翠欲滴的贝叶所制成的。

  在傣族过关门节等节日时,村寨里的人参加佛寺活动,由佛爷们念诵这些贝叶经,但当天这位佛爷还是应我们的邀请,现场为我们诵了一部记载了佛教经典的贝叶经。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佛爷在寺院门前盘地而坐,面前的扁竹篮里放着几部贝叶经,落日余辉洒在打开的贝叶经上。

  这位为我们诵贝叶经的佛爷告诉我们,他也会制作贝叶经:“但现在已经很少做了,我们常常会把佛教经典的范本拿去用纸复印。”记者问了寺院中的几个沙弥,他们都笑着说自己不会做贝叶经,然后羞涩地走开了。当记者问到贝叶经制作技艺的流失是否可惜,佛爷笑了笑:“贝叶经制作的确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毕竟用纸制的经文会更方便一些,况且,我们并没有将贝叶经中记载的经文丢失,与形式相比,内容更重要一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