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孔水仙舟”到“神龙降雨”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戴家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孔水仙舟”到“神龙降雨”

  戴家斌

  房山西北二十里,有寺名“大历万佛龙泉宝殿”,俗名万佛堂,是房山乡民天旱时祈雨处。万佛堂下,有洞曰孔水洞,深厚不可测,水温冬暖夏凉,时有“桃花、白鱼”涌出,历来有“孔水仙舟”的传说,称为“房山八景”之一。乡民到此求雨,即与此传说有关。而“孔水仙舟”的传说从何而来,万佛堂又因何而成为乡民祈雨的圣地?从史籍中可略知孔水洞神化的经过。

  古人曰:幽燕之地,“秀莫秀于上房,奇莫奇于孔水”。孔水洞到底奇在何处?最早记述此洞的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大防岭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百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房山县志》为“好窃物隐”),尝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谐。一穴西南出,入水迳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房山县志》作“不测穷远”)。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房山县志》作“美逾常味”),盖亦丙穴佳鱼之流类也”。这里记述的孔水洞只不过是不测穷深,且水中有“白鱼”的普通天然洞穴而已。在隋·郎蔚之的《隋州郡图经》中,记载说:“在良乡有石穴,东北洞开,春秋有白鱼,珍美非常味”,又说“防山上有仙人玉堂。”于是,孔水洞变成了“仙人玉堂,”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神仙气氛。唐代,大体还依此说。文字上略有改变,且加上“但见仙鼠昼飞,颓鳞时现”的形容。任何人迹少见的山洞都有蝙蝠(仙鼠),有水就有鱼,这都没什么特殊的。到明代刘侗编撰的《帝京景物略》又进一步想象说:“孔水洞时有白龙出,辄化为鱼。开元间旱,每遣使投玉壁。金太和中,忽桃花流出,瓣如当五钱”。于是,“白鱼”化为“白龙”,桃花也越来越大。清代《燕山丛录》又进一步发挥说:“房山东北悬崖间,石窦入门,中有积水,人往往闻丝竹音。有好事者乘绣秉炬而入,惟见石燕飞翔,鳞行五六日无所抵,恐炬尽而出。金太和中,有桃花流出,其瓣径二寸,俗称孔水洞。”在民国十七年版的《房山县志》中,有同治三年的《修孔水洞关帝庙裨记》一文,说:“所谓孔水仙舟也,昔尝有野人于严冬见花瓣流出,大可径寸,因结筏以进,莫测其底。闻人语喧腾而返”。“丝竹之音”也好,“人语喧腾”也好,反正洞中有神龙或神仙,不然,何来“桃花”,又怎能有娱乐嬉戏的“丝竹之音”?至此,一个极普通的天然洞穴,经过历代文人的生花妙笔,就成了神仙的居所了。有了神仙或神龙,就得食人间香火,要香火,就得有焚香朝拜的处所,于是,孔水洞之上的“大历万佛龙泉宝殿”就成了香火旺盛的“乡民祈雨处”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文人们受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影响而编造的神话罢了。

  那时房山地瘠民贫,文化较为落后,一年收成,全靠老天爷赐给。每遇天旱不雨,向神龙祈雨几乎成了各村的乡俗,而且都很虔诚。可以说,没有半点的“强迫命令”。求雨的仪式,往往也因旱情的严重程度而采取不同的方式。若遇天旱不雨,庄户人家都很作急,于是,就由本村保、甲长出面,所请一个人,此人赤膊着上身,用一个大笸箩背在(或捆在)背上,算作是“王八盖儿”。出发前,先吃喝一顿,酒是一定要喝足的,不然容易得病。扮作“王八”的人一般是家贫的光棍汉。参加求雨的人,头戴柳条编的园圈帽子,各家拿着自己的供品、香烛,先到村中或附近村的寺庙焚香、祷告。寺庙的规模及供的什么神灵,都无所谓的,娘娘庙、关帝庙、三清观甚至土地庙都行,重要的是心要诚,即所谓“心诚自然灵”。焚香祷告之后,由村中的锣鼓引导,后面跟着求雨的“王八”,在村中游走。边走各家都端着水往“王八”身上泼,时间长短因村子大小而定,小村子往往从前街到后街走上好几遭。一次求雨下来,扮作“王八”的人浑身湿透,身体不好的是顶不下来的。因此,顾请的这人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一定的报酬。钱是各家自愿摊派的,保、甲长只是起一个组织作用罢了。求雨之后,如果三、五天之内还未下雨,就要开“官会”商量进一步采取措施了。所谓“官会”,就是各保长、地方(帮助保长跑腿的人)、甲长、帐房先生,共同开会,组织几个村子集体到万佛堂孔水洞去求神龙降雨了。参加的人数、祈雨的方式都远远超过一个村子的规模。事先,用木头刻一个“龙王爷”,约一条板凳大小,放置在一块木板之上,由二人(也有用四人的)抬着。“龙王爷”前,人手捧用红布蒙着的小罐,罐里放几十个铜子(一块大洋合3—400个铜子)“龙王”随后跟随敲打锣鼓的和吹鼓手,再后就是二人抬的一个香炉,(往往用大锅带替),最后是手执香火、供品的自愿参加和瞧热闹的,组成一支宠大的求雨队伍。临行前,先在本村庙里焚香祷告,然后在村中走一遍。出村后,沿途都有自愿参加的。因此,队伍越走越长,人数越来越多。途中的寺庙,都要出来焚香,拜“龙王爷”。各村的村民都端着水往龙王爷身上泼。往往一走就是几十里路,抬龙王爷的人边走边换,这一切都是自愿的。待到孔水洞之后,将龙王和红布蒙着的小罐放进洞中(往往只是洞口),让洞中的水滴到龙王爷身上,人们陆续地到万佛堂上供、跪拜、祈告。最后,吹吹打打地将“龙王爷’抬出来,将小罐上的红布揭开,用尺子里面的水有多少,意即求了多少雨。因为沿途都有人往“龙王”和小罐上泼水,虽然上面有红布蒙着,但罐的水一定是不会少的。因此,求下的“雨”也就不会少了。罐中的铜钱就由抬龙的人们挣得了。当人介了吹吹打打、兴高采烈地往回走时,深信龙王不日就会普降甘霖的。事实上,当人们感到天旱,再经过了个人求告、本村所求、再到合村祈求,已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了,一般情况下也该下雨了。因此,大凡兴师动众到万佛堂孔水洞求过雨之后,旱情也缓解了。人们往往不注意天旱多少时间,不求也会降雨,而只想到因心诚感动了孔水洞中的神龙而普降甘霖。久而久之,万佛堂孔水洞就更成了祈雨的圣地,“神龙”也就越来越神化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求雨队伍不只是到沿途的佛教寺庙去焚香祈告,而是任何寺庙都去,而且所有的寺庙也都加入这一队伍。人民大众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务实求有的社会性格,对待所有神灵。道教的修仙得道、长生不老,佛教的宿命报应、生死轮迥,儒家的忠孝节义、甚至关帝爷(关羽)的忠勇、秦琼的威武、二郎神的勇猛、送子娘娘的慈悲,连基督教义对上帝的无私奉献和民间的跳大神、狐仙附体等等,都被民众毫无顾忌地接受下来。人们深信各方神灵都能“消灾赐福”。这种全神崇拜的多神主义宗教观念,是房山人民的主要宗教取向。因此,往往在同一座神殿中,孔圣人、释迦牟尼、太上老君、送子娘娘等众神并排而坐,同食人间香火。在祈求“神龙”降雨的全过程中,沿途的僧、道、民众都自愿参加、各庙、观的诸神都可分享一点供品、香烛。在万佛堂求拜“神龙”的同时,万佛堂对面的关帝庙当然亦要接受灾民的祈求、分食祈雨的供品的。

  历史的一页已经揭过去了。经过解放后的历次运动,僧、道在房山已经绝迹,庙宇、殿堂除少数作为历史文物保存下来外,绝大部分已经拆毁。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农民祈求神是消灾赐福”的宗教信仰已经从根本上消失了。无疑,这是社会的进步。万佛堂孔水洞作为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在房山文化史上占存一席地位,而“神龙降雨”的文化现象收留给社会学家们以充分的研究素材。

  (《房山文史资料》第4辑)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